資源簡介 9.1科學立法一、教學目標科學立法的重要性和含義科學立法的原則及具體要求推進科學立法的要求二、核心素養1.政治認同:理解、支持科學立法過程。2.科學精神:明確科學立法的內涵、標準與要求。3.公共參與:積極為相關部門科學、民主立法建言獻策。三、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科學立法的內涵;推進科學立法的要求2.教學難點:科學立法的內涵;推進科學立法的要求四、課前準備教具:黑板、粉筆、多媒體五、教學過程1、導入新課 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是訪地氣、察民情的契機,也是聚民智、惠民生的平臺。不久前,人民網第21次全國兩會調查結果出爐,“依法治國”當選十大熱詞之首。對法治的呼喚,折射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指明了代表委員履職盡責的努力方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關系我們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予以有力推進,對全面依法治國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完善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制度,基本形成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那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今天我們學習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科學立法。2、新課講授(一)科學立法的內涵探究一:2022年3月4日,一場由遼寧省人大常委會牽頭,省人大代表、相關單位代表、居民代表及專家學者等共同參加的立法調研座談會在遼寧沈陽召開。在座談會上,與會者針對如何修訂《遼寧省消防條例》各抒己見,討論熱烈,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意見建議。針對《遼寧省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條例》的起草召開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立法專家論證會,通過當地媒體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在制定《遼寧省懲戒嚴重失信行為規定》《遼寧省社會信用條例》過程中,多次邀請專家團隊召開立法評估會……“近年來,根據立法實際,綜合運用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方式,遼寧省人大常委會將評估工作貫穿于立法全過程,不斷提高地方立法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僅2021年,遼寧省就實現‘立改廢’本級地方性法規13件,集中清理法規7件。”遼寧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孫映雪介紹。思考:什么是科學立法?科學立法的原則及具體要求是什么?1.內涵:尊重和體現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斷提高法律的質量。2.科學立法的原則及具體要求①立法的方向:a原則:科學立法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推動國家發展進步,保障人民各項權利。b具體要求:立法要符合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歷史傳統,要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進程相適應,制定出適合中國的良法。②立法的時效:a原則:符合國情和實際。b具體要求:要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完善立法體制機制,使每項立法都能科學合理地規范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規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使法律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③立法的方法:a原則:立法必須遵循法律體系的內在邏輯和立法工作規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術,努力實現立法過程的科學化。b具體要求:要明確劃分不同法律關系的調整對象和界限,形成符合國家發展目標的法律體系。探究二:同當今世界普遍存在的單一的立法體制、復合的立法體制、制衡的立法體制相比,中國現行立法體制獨具特色。其一,在中國,立法權不是由一個政權機關甚至一個人行使的,因而不屬于單一的立法體制。其二,在中國,立法權由兩個以上的政權機關行使,是指中國存在多種立法權,如國家立法權、行政法規立法權、地方性法規立法權,它們分別由不同的政權機關行使,而不簡單是同一個立法權由幾個政權機關行使,因而也不屬于復合的立法體制。其三,中國立法體制也不是制衡的立法體制,不是建立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權既相互分立又相互制約的原則基礎上的,國家主席和政府總理都產生于全國人大,國家主席是根據人大的決定公布法律,總理不存在批準或否決人大立法的權力,行政法規不得與人大法律相抵觸,地方性法規不得與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人大有權撤銷與其所制定的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這些只表明中國立法體制內部的從屬關系、統一關系、監督關系,不表明制衡關系。思考:我國的立法體制?(1)法律。全國人大修改憲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其他法律。(2)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國務院相關部門制定部門規章。(3)地方性法規、規章。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政府規章。(4)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民族自治地方(即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二)推進科學立法的要求過渡:“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立法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首要環節,是全面依法治國的起點。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國家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總體上實現了有法可依。同時也要看到,實踐發展永無止境,立法工作也永無止境,我國立法已經開啟了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的重大轉變。與新時代改革發展穩定的實際需要和良法善治要求相比,當前立法領域還面臨一些突出問題。比如,有的法律法規準確反映客觀規律和人民意愿不夠,解決實際問題有效性不足,針對性、實用性、可操作性不強;有的法律法規沒有根據形勢變化及時修改,一些新興領域、新興業態的法律制度還難以跟上實踐發展的需要;立法工作中還存在爭權諉責的現象;一些地方立法特色不夠鮮明,針對性不強,有的甚至與上位法抵觸等。解決上述問題,必須堅持推進科學立法。探究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質量的根本途徑。”科學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體現客觀規律。推進科學立法,既要有正確的立法理念,也要有立法體制機制上的保障。要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把黨集中了人民意愿的主張轉變為國家意志,準確反映客觀規律和人民意愿,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從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得到貫徹實施。立法中的重大體制問題、重大政策調整要由黨中央決策,重大問題報黨中央討論決定。要不斷完善立法體制。進一步明確立法權力邊界,從體制機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完善立法中分歧意見協調機制,及時協調解決立法中的重大分歧,避免久拖不決。拓寬公眾參與立法的渠道和途徑,廣泛聽取各利益群體的意見,建立起事先和事后的立法評估機制。要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及時反映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人民群眾關切期待,對涉及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完善社會治理、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法規抓緊制訂、及時修改。做好創新驅動、區域協同、數字經濟等重大國家戰略的法治保障,促進高質量發展和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加強和改進地方立法。地方立法要從本地實際出發,著眼本地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不斷提高立法的精細化水平,能具體的盡量具體,能明確的盡量明確,重在務實管用,真正可執行、可操作,避免“上下一般粗”,堅決杜絕與上位法抵觸甚至“立法放水”等問題。要加強立法能力建設。根據立法工作特點和實際,完善立法工作隊伍培養機制,拓寬立法人才培養渠道,不斷提升立法人員的政治素養和專業能力。完善專門化、系統化的立法工作智力支撐機制,進一步提升立法工作的專業化水平。思考:如何推進科學立法?1.要依法立法(1)內涵:在法治的軌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規范性文件。(2)依據:在我國,憲法和立法法是國家機關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據。(3)要求:所有享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都應當按照法定職權、依據法定程序開展立法工作。2.要充分發揚民主(1)必須堅持民主立法,廣開言路,集思廣益。(2)要健全立法機關和社會公眾溝通機制,開展立法協商,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在立法協商中的作用,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健全法律法規規章草案公開征求意見和公眾意見采納情況反饋機制,廣泛凝聚社會共識。3.要合理設定權利與義務、權力與責任(1)應在立法中客觀地認識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利益,并加以合理的確認和保護,做到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相對應。(2)立法還要科學合理地配置權力與責任,根據國家治理需求,授予國家機關必要的權力,并對其加以制約,明確權力行使不當應承擔的法律責任。3.結束新課法治興則民族興,法治強則國家強。良法是善治的前提,要充分認識立法工作的重要意義,深刻認識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發展進步、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要求,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現實要求,是憲法法律賦予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重要職權。立法是為國家定規矩、為社會定方圓的神圣工作,立法活動是國家重要政治活動,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要堅持“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立法立足點,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民生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擁護。要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在立法過程中體現和落實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課堂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科學立法的重要性和含義,科學立法的原則及具體要求,推進科學立法的要求。六、板書設計9.1科學立法(一)科學立法的內涵1.內涵2.科學立法的原則及具體要求①立法的方向:②立法的時效:c立法的方法:(二)推進科學立法的要求1.要依法立法2.要充分發揚民主3.要合理設定權利與義務、權力與責任七、課后作業完成本課時學案及同步課時作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