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水墨交融寫青山之青綠山水教案教材分析:本課是蘇少版八年級下冊第四課的教學內容,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中國山水畫是以山川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中國畫,萌芽于魏晉南北朝時期,但尚未從人物畫中完全分離。隋唐時開始獨立,五代、北宋時趨于成熟,成為中國畫的重要畫科。傳統上按畫法風格分為青綠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淺絳山水、小青綠山水、沒骨山水等,習近平同志說:“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本節課重點學習青綠山水畫。中國山水畫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繪畫題材之一。對傳統山水畫的學習進一步強化了民族文化,符合課標的要求。引導學生體驗中國山水畫不同的筆墨以及技法的同時,學生通過嘗試山水畫的筆墨語言,這節課學習的青綠山水與上節課學習的水墨山水形成對比,接觸新的山水文化,引導學生熱愛和繼承傳統文化并且保護我們的環境。學情分析:八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造型能力,也已具備了一定的欣賞認知能力,對美術作品有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小學和七年級的課上也學習過一些關于國畫的知識,對于用毛筆學生并不陌生,也動手嘗試過,所以第一課時我就讓學生接觸了專業性相對較強的石的不同皴法、山水畫的構圖以及樹的不同畫法,可以組合完成一幅水墨山水畫作品。第二課時就計劃讓學生接觸不同于水墨山水的青綠山水,想讓學生接觸新鮮元素,學習掌握不同于水墨山水畫的技法及上色。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賞析。對比大師的作品,探究青綠山水的概念、發展歷程以及青綠山畫的繪畫步驟及技巧,結合上節課學習的皴法、筆墨知識完成一幅青綠山水畫,進一步加深對山水畫理解。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對比歷代青綠山水畫大師的作品,總結出青綠山水的發展歷程。通過動手嘗試掌握青綠山水畫的技能以及總結出注意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賞析山水畫、體會山水畫筆墨語言的同時,嘗試不同于水墨山水畫的青綠山水,既是對山水畫深入的認識,也培養了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繼承,提高審美情趣。重點難點:教學重點:青綠山水畫的發展歷程,青綠山畫的繪畫步驟及技巧教學難點:青綠山水畫暈染技法及意境表達。課前準備:教具:國畫顏料、提前剪好的圓形宣紙、兩只毛筆、盤子、洗筆筒、清水、生宣紙、餐巾紙、多媒體課件等。學具:國畫顏料、兩只毛筆、盤子、洗筆筒、生宣紙、餐巾紙、清水。教學活動:復習導入:上節課學習的皴法有哪些:斧劈皴---- 馬遠《踏歌圖》中運用---學生回答:(斧劈皴)常用中鋒勾勒山石輪廓,以側鋒橫向之筆畫出石質肌理,再用淡墨渲染。運筆多頓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故稱為斧劈皴。其中包括大斧劈皴和小斧劈皴。披麻皴---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中運用---學生回答:(披麻皴)由參差松軟的條形墨線組成,用筆靈活,皴擦并用,注意濃淡干濕的豐富變化,一般中鋒用筆偏多。牛毛皴、解鎖皴折帶皴——這種皴法用側鋒臥筆向右行,再轉折橫刮,向左行可逆鋒向前,再轉折向,畫出的墨線如“折帶”故以名之。代表作品有“元四家”之一倪瓚的《漁莊秋霽圖》,用筆變中鋒為側鋒,折帶皴畫山石,枯筆干墨,淡雅峻秀,意境荒寒空寂,風格蕭散超逸,極具藝術魅力。米點皴:米芾、米友仁雨點皴——常用中鋒稍間以側鋒點出,亦叫豆瓣披,為長點形的短促筆觸,表現山石的蒼勁厚重。代表作品有范寬《雪山蕭寺圖》,具有“峰巒渾厚,勢狀雄健”的獨特風格。石分三面以及石頭的穿插組合成山,以及近處和遠處不同的山石處理,有層次,對比,前后。構圖:倪瓚·《容膝齋圖》中三段式構圖:近景、中景、遠景。(本節課重點運用近景和遠景)山水畫三遠法構圖:高遠、深遠、平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師:上節課我們學生的是沒有色彩的水墨山水,中國山水畫傳統上按畫法風格分為青綠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淺絳山水、沒骨山水等。這一節課我們就重點來學習青綠山水。導入新課----《青綠山水》講授新課:活動一:什么叫青綠山水?請同學大聲朗讀一下 :青綠山水是山水畫的一種。用礦物質石青、石綠作為主色的山水畫。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少皴筆,著色濃重,裝飾性強;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罩青綠。(請學生大聲朗讀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青綠山水的概念,以及分為大青綠、小青綠。)師總結大、小青綠:大青綠:多勾廓,少皴筆。著色重,裝飾性強。小青綠:多皴筆,著色相對大青綠較輕。下面我們就一起學習一下青綠山水的發展歷程。活動二:探究青綠山水畫的發展歷程萌芽時期---早期山水畫是作為人物畫背景而存在的,還沒有形成獨立的畫科。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人物和山水比例有什么特點?學生總結;“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師總結:魏晉時期可以說是山水畫的萌芽時期。形成時期---發展到隋代·展子虔《游春圖》:人物和山水又發生什么變化?山水畫和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又有什么不同?請學生仔細觀察回答。(人物和山水有了恰當的比例,丈山、尺樹、寸馬、豆人)畫面還運用了濃重的青綠填色作為主調,是春天自然景色的特征。這種色彩的使用,被稱為“青綠法”,開創了中國山水畫一種獨具風格的畫法。為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的青綠山水奠定了基礎。青綠山水杰出代表----“大小李將軍”李思訓《江帆樓閣圖》李昭道《明皇幸蜀圖》請學生說一說他們的作品和之前學習的又有什么不同?(有了很重的色彩,畫面青綠色較多,而且沒有明顯的皴法。)師總結:唐代以后水墨山水畫迅速發展,在技法和審美上所取得的成就對青綠山水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再這種繪畫樣式中水墨畫的一些技法變得越來越重要,使色彩的運用越來越服從于水墨技法的表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就是其代表。興盛時期---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整個畫面統一于大青綠的基調中但也有較豐富的皴法,技法寫實,呈現出光彩奪目的千里山河。它是大青綠發展史的又一高峰。兩宋以后大青綠衰落,小青綠樣式出現并成為青綠山水域的主流。潛隱時期---元代·趙孟頫《鵲華秋色圖》:皴法越來越多,色彩越來越服從于技法。到了明清時期,小青綠樣式又有所改變,它是在以披麻一路皴法為主要樣式的文人水墨畫加上色彩。而色彩則多以水色渲染為主,偶以石色點綴。這樣水色較強的透明性可使水墨變化、用筆不為所傷。明清所謂青綠山水畫的發展其實只是水墨山水發展的一種演繹,真正意義上的青綠山水實際上早已經不存在了。師總結:青綠山水發展歷程萌芽-----魏晉時期形成-----隋唐時期興盛------唐到兩宋潛隱------元明清活動三:學習怎么畫青綠山水?示范: 第一步 在盤子上擠出石綠、花青(分開放,不要堆在一起)第二步 拿出兩支毛筆,一支筆蘸花青、另外一支筆蘸石綠,切記顏料不要太厚,一點一點來,嘗試加入適當的水分,且不可過多。示范出水分太多的繪畫效果,顏色染出了山石的輪廓線。可以適當的用我們的餐巾紙吸一下。第三步:分析畫面、分析石頭的陽面與陰面。陽面較亮我們可以用石綠,陰面較暗可以用較深的花青,形成對比。但是有一點必須注意,兩種顏色的換筆速度一定要快,就像我們學習工筆畫大小白云一樣,速度慢,顏色干了會導致色彩銜接不容,不能很好的融合。以此類推,每一塊石頭,山都是如此畫。樹以及樹葉、果實等的表現一定要有深有淺有層次,有對比。第四步:調整畫面,近處的石頭、樹比較實 ,遠處的相對而言比較虛,顏色比前面的就比較淡一點。有一個前后層次關系。下面就請同學們開始畫吧,一定要記住我們的注意點,開始吧。活動四:課堂作業利用上節課學習的皴法,結合近景與遠景景構圖法,完成一幅青綠山水。要求:1、注意水水分的把握,色彩的融合2、注意畫面的整體,前后關系課堂巡視環節發現大多數存在問題:1、擠的顏料太多,筆上的顏料太厚、太干,需要添加水,可以第一層顏色輕一點,逐漸加入。畫之前一定要先試筆。2、石綠和花青兩種色彩的融合性不好,換筆速度要快,在畫的過程中發現畫的比較好的,也在投影儀下展示,例如色彩的融合比較好,水分把握的很好。3、畫面缺少對比性:前后山石的色彩對比、虛實對比等調整。作品展環節:師:已經畫好的作品展示在白板上,一定要小心輕貼,不要毀壞作品。由于時間關系沒畫好的停下手中的毛筆,下次課繼續完成。課堂評價:學生互相評價:請四個同學起來說一說你最喜歡哪一幅為什么?(給我們自己鼓鼓掌)教師評價:好的;色彩運用的特別棒,綠色和紅色對比性請,色彩融合也很棒。不怎么好的一幅分析原因,一時水分太少。二是兩支毛筆換筆速度太慢,色彩干的快,分界明顯。課堂總結:青綠山水的一般作畫步驟及上色的注意點,水分,色彩等。課堂升華: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的中國畫藝術,青山綠水就是我們的金山銀山,要保護和熱愛大自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