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案(主頁)2021 —2022學年度 第 二 學期課程名稱: 高一歷史 授課章節:第 九 章第 1節授課班級: 授課人: 授課日期:教學模塊 第22課 世界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 教學時數 1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掌握冷戰結束后世界發展的特點以及出現的全球性問題,認識人類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理解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時代潮流;牢固樹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培養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學習者 分析 本章節的教學內容對培養學生利用科學的正確的思維觀點來把握當今世界形勢發展的歷史因素,具有重要的指導性。高中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較強,教師要注意進行合理引導,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世界形勢發展、中國在當今世界所肩負的使命及發揮的重要作用等角度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水平。教學重點 難點 重點: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歷程 難點:兩極格局結束與世界多極化趨勢;經濟全球化浪潮、逆全球化現象與新全球化趨勢教學方法 及教具 情境教學法、小組合作探究、講授法 教研組長簽字: 教導處審批:時間: 年 月 日 時間: 年 月 日教學過程 導入: 展示圖片 2020年 3月 26日,G20峰會以網絡會議的形式召開,議題是探討如何聯手應對新冠肺炎疫及穩定世界經濟。設問:由G20 峰會召開的形式、議題及組織性質,說明當代世界歷史發展特點? 講授新課 一、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 1.原因 (1)各國或地區發展,實力增強; (2)冷戰結束,兩極格局消失; 2.表現 (1)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希望建立單極世界。表現: “9·11”事件后,指責以本·拉登為首的基地組織是恐怖活動的策劃者,展開反恐行動。 2001年10月,發動阿富汗戰爭 2003年3月,發動伊拉克戰爭 (2)在歐洲共同體基礎上成立的歐洲聯盟,繼續向經濟和政治一體化邁進,是世界上最大的區域性國際組織。 (3)俄羅斯聯邦取代蘇聯在聯合國的地位,擁有可以與美國匹敵的軍事力量,推行多極化外交。 (4)日本在保持經濟大國同時,將追求政治乃至軍事大國作為國家的長遠戰略目標。 (5)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開展多邊外交,正在發揮并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的作用。 (6)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實力增強,成為推動世界多極化的重要力量。 【問題探究】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的特點和影響 (1)特點 ①世界格局的變化是在和平條件下發生的,不是戰勝國強加給戰敗國的意志,決定新舊格局交替的過程必然是一個復雜漫長的過程。 ②新的國際格局尚未形成,暫時形成“一超多強”的局面,但多極化發展趨勢不可避免。 ③世界多極化趨勢下,多元的力量結構有著相互競爭、相互制約的關系,在政治、經濟、外交上的關系更加錯綜復雜,體現了國際中心舞臺多元化的特點。 ④局部戰爭、武裝沖突、恐怖主義活動增多,成為影響國際安全的主要因素。 (2)評價 ①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于促進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協調平衡發展; ②有利于大國關系緩和,制約和削弱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③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是機遇又是挑戰。 二、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 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勞務(服務)、技術、資金等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配置,各國經濟日益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趨勢。 1.全球化進程 (1)新航路的開辟,開啟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2)工業革命后,世界市場更加擴大。 (3)二戰后,美國推動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關貿總協定三大經濟機構,進一步促進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4)20世紀70年代以來,第三次科技革命成為主要推動力量。 (5)20世紀90年代,跨國公司發展、國際投資增加、世貿組織成立,提升了經濟全球化的水平。 (6)21世紀,以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成為強勁的時代潮流。 總結 經濟全球化歷程 歷史進程階段推動力和條件全球化的主要表現工場手工業時代 (15世紀末-18世紀后期)開始形成1.新航路的開辟; 2.資本主義在西歐的興起; 3.早期殖民擴張世界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不斷加強,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全球聯系初步建立工業革命時代 (18世紀后期-20世紀初期)發展1.推動力:⑴兩次工業革命的開展,⑵歐美等國的對外擴張政策與殖民侵略; 2.條件:⑴交通工具和通訊手段的進步,⑵壟斷組織的發展等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基本形成:世界越來越緊密地連為一體,世界市場更加擴大,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迅速發展二戰后初期制度化、 體系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建立加強了在金融、投資和貿易領域的國際協調,進一步促進了經濟全球化進程20世紀90年代加快發展1.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科學技術發展的推動(主要推動力量); 2.跨國公司迅猛發展,使各國的生產活動密切聯系; 3.世界貿易組織的誕生和推動; 4.全球經濟治理新機制的建立,等等1.世界貿易的貿易、投資和服務的國際化提高到新的水平; 2.區域經濟集團化得到發展,如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東南亞國家聯盟、亞太經合組織等進入21世紀強勁的時代潮流以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學技術的發展等經濟全球化成為強勁的時代潮流2.全球化的利弊及應對 (1)加快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各國經濟失控的風險。 (2)應對措施: ①順應全球化趨勢(主動參與); ②各國既要保衛自己的經濟安全,又要抓住機遇發展自己; ③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與政治新秩序; ④全人類共同行動趨利避害,實現可持續發展,共同繁榮。 思路拓展 經濟全球化評價 1.實質:發達國家主導的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發達國家擁有世界上四分之三的生產力,在技術、資金、管理等方面具有絕對競爭優勢,影響著國際經濟“游戲規則”的制定。 2.影響:既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雙刃劍) (1)積極意義: ①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促進了資本、人員、貿易、資源等生產要素的全球優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生產率,推動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 ②使商品和服務更豐富,豐富和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③推動了世界產業結構的調整。 ④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提供了機遇,有利于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經驗,改善產品結構等。 ⑤推進人類文明進步。有利于形成人類新的共同價值觀念和新的人類文明,打破西方在人類文明中的主導地位。 深刻影響冷戰后的世界格局;市場經濟已經成為普遍的生產模式;國際經濟協調機制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影響政府對國民經濟的管理;加劇世界不平衡與不平等。 ⑵存在問題 ①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由于資本、科技等方面的差距,發達國家成為獲利者,發展中國家處于劣勢和被動地位,影響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 ②經濟危機的傳染性和破壞性增強。由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國經濟互相依賴程度不斷加深,某國發生經濟危機,將迅速蔓延,影響全球,傳染性和破壞性大大增強 ③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突出。發達國家將高污染企業的轉移和對發展中國家資源進行的掠奪性開釆,都嚴重破壞了當地的自然環境,加劇了全球生態危機 ④加劇了全球范圍內文明和價值觀念的沖突。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 進,力圖推廣西方的價值觀。 ⑤出現了所謂“逆全球化”現象。如2016年英國的脫歐公投,美國采取的貿易保護、控制移民等措施。 3.經濟區域集化的發展 (1)歐洲聯盟是經濟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組織。 (2)北美自由貿易區,是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區域性經濟集團。 (3)東南亞國家聯盟是東南亞地區以經濟合作為基礎的政治、經濟、安全一體化合作組織。 (4)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是亞太地區經濟合作的官方論壇和磋商機構。 三、社會信息化和文化多樣化 1.社會信息化 (1)概念 社會信息化,是指發展以計算機為主的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生產力,建立有組織的信息網絡體系,促進信息交流和知識共享,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推動經濟社會向高效、優質發展轉型的歷史進程。 (2)影響 進入21世紀,社會信息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正在使人類社會發生極其深刻的變化。 在享受信息化帶來的便利之時,如何保衛自己的信息安全,也成為各國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 2.文化多樣化 文化多樣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 (1)表現: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6000多種語言。 (2)問題:在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的背景下,文化多樣化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3)應對 努力維護自己的文化特性,維系自己的文化根脈。在傳承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同時,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 課堂小結 冷戰后的世界,多極化趨勢繼續發展,對企圖營建單極世界的美國形成了有利的制約。隨著以互聯網、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阻擋,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但“逆全球化”現象的出現,也說明正確應對經濟全球化成為很多國家面臨的重要問題。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社會信息化的進程也在加快,要正確認識社會信息化的利弊。文化多樣性也面臨著挑戰,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發揚中國儒家文化等優秀文化的擔當,和而不同,促進人類文明整體進步。 作業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有學者認為,經濟全球化歷程經歷了三次浪潮。第一波浪潮發生在16世紀……第二波浪潮出現在1815—1913年間……第三波經濟全球化浪潮出現在二戰后特別是冷戰后時期,并持續至今。——摘編自楊寧一《歷史學習新視野新知識》 材料二 在西方發達國家興起并在全球范圍蔓延的逆全球化運動愈演愈烈。在貿易、投資、金融、資本、信息和政治、文化等方面對經濟全球化進程造成重大阻力,全球化進入階段性調整新時期。逆全球化的影響雖然還沒有充分呈現出來,但有必要透過逆全球化復雜多樣的現象對其成因進行深入反思,以更加開放的行為準則構建新型全球化。——摘編自洪小兵《逆全球化成因反思與新型全球化建構》 (1)寫出第一波浪潮開始的史實依據。以交通工具為例,指出推動第二波浪潮形成的兩個重大發明。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逆全球化”的現象。 (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提出構建新型全球化的合理建議。 【答案】(1)史實依據: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第一次全球化浪潮開始;發明:火車、輪船、汽車、飛機等。(2)現象:“逆全球化”現象在西方發達國家興起,并在全球范圍蔓延的逆全球化運動,產生的實質是西方國家追逐經濟利益、實施政治掌控、轉嫁社會矛盾,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嚴重挑戰和沖擊,必須采取措施構建新型全球化。(3)建議:強調全球共識的重要性,所有國家都應對人類發展擔負責任,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通過開放合作的路徑實現社會發展共贏共享,將世界聯系得更加緊密。只有加強團結,才能共同應對“逆全球化”帶來的沖擊,構建新型全球化。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這節課教學內容多、難度大,我把教學重心聚焦在當今世界的發展特點與主要趨勢上,對課堂內容進行了大膽取舍,重點解決了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形成歷程、評價和對策。這節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情境為基礎,以任務驅動為引領,并注重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如借助歷史地圖、數據軸展現“一超多強”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歷程,引導學生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對歷史事件作出合理解釋。利用數據圖表、史料對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特點展開學習研究,師生的互動互助, 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