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2《我國的社會保障》教學設計教師姓名 年級 高一學科 思想政治 課題 我國的社會保障教學目標分析 本單元教學內容分析 課程標準的要求:評析實現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政策,列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措施。 本單元課程內容:集中講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關于經濟發展與經濟建設的主要內容。社會建設主要介紹社會保障的主要功能、主要形式和完善措施。 本單元教學目標:正確認識我國多種多樣的社會保障及其發揮的作用;正確認識現階段我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政策。 本單元教學重點:社會保障的功能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措施。 本單元教學難點:社會保障是政府進行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如何理解社會保障促進社會公平,是本課的一個難點。 本單元課時劃分:本單元兩課四框八目,建議安排七到八課時。本課時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時教學內容的作用:社會保障是民生“安全網”、社會穩定器,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關系國家長治久安。 本課時教學目標: 政治認同:理解社會保障政策,增強對社會主義的認同,支持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 科學精神:認識到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由我國的國情決定的,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公共參與:理解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措施,學會科學評價措施的實施效果,并能提出合理的改進建議。 法治精神:依法參與社會保障事業。 本課時重點: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構成、社會保障的作用。 本課時難點: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的措施。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完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學習,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歷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從基礎上繼續學習《經濟與社會》,對學生來說有很大的吸引力,畢竟經濟是與我們生活聯系最為緊密的部分。學生學習經濟知識的興趣濃厚,提升用經濟理論分析經濟現象和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十分必要,所以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要貼近學生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結合學生的閱歷,設計實踐操作環節,增強探究活動的可操作性,以便于提高學科核心素養,增強學生實踐能力。教學方法 議題式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啟發誘導法、多媒體教學、平板輔助教學教學流程 導入:課堂模擬→總議題:如何全面理解社會保障→子議題一:社會保障的內容→子議題二:社會保障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子議題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措施→板書設計→課堂小結→作業設計→教學反思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新課講解: 課堂模擬:本課的學習,主要是通過模擬一期訪談節目,使學生在情景活動中快樂學習,以下是本期節目的角色分工:主持人、嘉賓、社會保障局的工作人員、觀眾都由學生扮演。 導入:主持人致開場詞,主要是介紹本期訪談的主題,介紹嘉賓、評委。 總議題:如何全面理解社會保障 子議題一:社會保障訪談第一篇:人物介紹 本期節目邀請的嘉賓,反映了公民在不同區域和人生階段可能涉及的社會保障形式,嘉賓自我介紹自己所享受到哪些社會保障,主持人引導學生從不同層面認識我國社會保障的形式。 嘉賓一:小韓是未達到退休年齡的從業人員,按月定期繳納社會保險,主要內容是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 提示:社會保險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 嘉賓二:小丁是一名學生,家在農村,因父母病重等原因,家庭生活困難。小丁家申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保障其基本生活。 提示:最低生活保障是社會救助的內容之一。 嘉賓三:任奶奶,八十多歲,住在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安度晚年。 提示: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是社會福利的內容之一。 嘉賓四:小楊是名退役隊伍軍人,享受這國家和社會實行的物質照顧、生活和工作安置、補償性的特殊社會保障。 提示:這種特殊社會保障是社會優撫的內容之一。 主持人總結:我們在面對現實生活中人們可能遇到的疾病、失業、養老、生活貧困等各種問題,國家依法建立起社會保障“安全網”。社會保障主要由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組成,我們有請社會保障局的工作人員除此之外,還包括哪些其他社會保障形式。 提示:還存在大量補充性的社會保障形式,如企業年金、社區服務等,雖然補充性社會保障是基于不同的出發點和目標建立起來的,形式各異并自成體系,但是它們都從屬于社會保障體系,對促進社會發展和增進民生福祉起著重要的作用。 現場觀眾提問時間: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知道除了社會保險,要有商業保險,但應如何區分和選擇呢? 社會保障的工作人員解答,分別從商業保險和社會保險的性質、經營目標、經營方式、費用來源、保障對象和保障水平進行區別講解,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都是社會化的風險分攤和經濟保障機制,建議大家在參與社會保險的基礎上,根據需要再購買商業保險。 教師總結:ppt呈現 一、社會保障的內容(構成) (1)社會保險 (2)社會救助 (3)社會福利 (4)社會優撫 (5)區分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 子議題二:社會保障訪談第二篇:眾談感受 小組活動:梳理社會保障的形成歷程,結合資料包,把全班學生分成四組,參與到四位嘉賓的團隊里,談談你對你所在團隊的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認識(特點、作用)。 1、活動時間:5分鐘 2、組內分工:記錄者、發表者、資料查閱者 3、可用平板查取所需資料 4、選取關鍵詞,發表時語言簡明扼要,介紹時間2-3分鐘 下面主持人繼續采訪,嘉賓談談認識 嘉賓一:小韓談對社會保險的感受 社會保險是通過政府、單元、個人三方共同籌集資金,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等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將來有保障,心里踏實多了。 嘉賓二:小丁談對社會救助的感受 社會救助是保障社會成員生活安全和生存權利的“最后一道防線”“最后一道安全網”,在社會生活中,社會救助發揮著幫助低收入人群體擺脫生存危機、維護社會的底線公平和社會穩定的作用。 嘉賓三:任奶奶談對社會福利的感受 社會福利是政府和社會向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和其他社會成員提供的社會化服務、實物供給或者福利津貼,以滿足社會成員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是最高層次的社會保障。 嘉賓四:小楊談對社會優撫的感受 社會優撫是國家和社會依法對現役軍人、復員退伍軍人以及軍烈屬等有福對象實行物質照顧、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撫慰的褒揚性、補償性、優待性、綜合性的特殊社會保障。 教師總結:ppt呈現 二、完善社會保障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1、減震器:穩定功能 2、平衡器:調節功能 3、助推器:互助功能 子議題三:社會保障訪談第三篇:暢想未來 通過前兩個議題的學習,我們了解到我國社會保障的主要形式,明確社會保障的基本內容和主要功能,那么如何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更好的惠民生? 是大家關心的話題,下面有請社會保障局的工作人員回答。 (學生提前準備,借助ppt講解) 教師總結: 三、如何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更好的惠民生? 1、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要公平對待每個公民并確保其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障權益 2、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要堅持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 3、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要做到權責清晰 4、總要求 板書設計: 是什么→我國社會保障的構成 我國的社會保障 :為什么→社會保障的重要作用 怎么做→如何完善社會保障 課堂小結:本節課通過一個總議題和三個子議題的學習,學習了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內容;完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作用;如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三個方面掌握。我們知道,享受社會保障是我們的權利,也需要社會成員分擔責任。作業設計 學生搜集身邊的素材、查閱有關資料或者走訪社保部門,了解我國完善社會保障的新舉措,分析這些新舉措的意義。教學反思 如何實現有效教學,這是每位老師值得深思的問題。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我認為教師因素是一個關鍵的因素。教師要做一個學習型的研究者,研究學生,研究教學方法,教師在課上如何搭起學生與知識的橋梁,使學生對知識充滿熱情,對課堂充滿期待,這就是成功的一半了。 另外,為了進一步突破知識的重難點,采取課前通過問卷調查初步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而課中的教學設計有針對性地加以突破,有些重難點課中在教師的引導下會解決部分,課后再通過小測試檢查學生的知識漏洞,從中發現不足,教師再繼續跟蹤改進留有記錄,學生的知識漏洞終將突破。 “教不嚴,師之惰”,這句話始終激勵著我在教學路上不斷探索,在學習中進步,在進步中突破自我,為學生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