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體例表教學設計個人信息姓名 單位 聯系方式設計者教學基本信息課題 筆墨游戲——青蛙學科 美術 學段: 第二學段 年級 四年級相關領域 “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教材 書名: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 小學美術 出版社: 人民美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年5 月1.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本課屬于“造型 表現”領域的內容。通過欣賞、分析齊白石的國畫作品《青蛙》,了解、學習一些繪畫的表現方法,加深對繪畫語言方面的了解,增強自己作品中的繪畫因素,提高作品的表現力,豐富學生的審美感受。本課以游戲的形式開展趣味性造型活動。使學生較為主動地獲取知識,加深對基本用筆、用墨方法的了解,抓住青蛙的外形和動態特點,運用中國畫的方法嘗試完成一幅水墨畫。課堂設計的最終目的是挖掘這節課的人文內涵以增強學生作品中的繪畫因素,激發學生傳承、發揚美術文化,并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學生熱愛中華民族的傳統繪畫藝術。2.教學背景分析教材分析教學內容:本課教學內容在全套教材中,屬于中國畫系列中的學習內容,本課的知識重點是繪畫語言(中鋒、側鋒)兩種最基本筆法的進一步運用。教材選取了齊白石的一幅水墨畫《青蛙》,學生易于接受,用抽象的繪畫語言表現出青蛙的形體特征,既概括又簡潔。教材中提供了學生作品欣賞和青蛙畫法步驟圖及青蛙的不同動態。學生可以參考模仿,也可對藝術形象進行再創造,在學習過程中體會水墨畫的筆墨情趣給人帶來的審美感受。地位、作用及關系:本課是教材體系中作為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傳統繪畫藝術,而設置的重要課程。橫向來看,本課與本冊中前一課《筆墨游戲——荷花》構成了一個學習單元。縱向來看,在整套美術教材中,本課的設置,對前面學過的第五冊《水墨游戲》和《彩墨游戲》等起到了知識的延伸和拓展的作用。并承接第八冊以后的筆墨游戲和水墨表現的其他課程,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能使學生更好的體會中國畫的繪畫語言。學情分析學生現有的認知基礎及能力:由于學生在上節課已經初步地了解了中國畫的中鋒、側鋒;墨的濃淡、干濕等最基本的用筆、用墨方法。本節課中的繪畫對象——青蛙,也是同學們比較熟悉的小動物,學生基本能夠抓住青蛙的外形和動態特點進行繪畫創作。可能遇到的問題:學生由于對紙的性能缺乏了解,對水分的大小掌握不好,用毛筆塑造物象不習慣。也可能會有學生在表現時出現單純模仿的情況,教師應啟發、引導、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進行大膽的再創造,可添加環境豐富畫面。3.教學策略教學手段:名家及學生水墨畫作品,青蛙圖片、水墨青蛙動畫片段、教師示范演示、范畫以及運用電教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方法:欣賞、探究、討論、游戲、嘗試表現等。技術準備:多媒體課件、名家及學生水墨畫作品、青蛙圖片、水墨青蛙動畫片段、國畫工具、范畫等。3.教學目標(含重、難點)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使學生初步了解中鋒、側鋒、濃墨、淡墨、濃破淡是水墨畫的語言要素。(2)技能目標:用中國畫的表現方法畫出青蛙形象,嘗試創作一幅水墨畫。(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欣賞作品,豐富學生的審美感受,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傳統繪畫藝術的情感。2.教學的重點與難點:(1)重點:了解中鋒、側鋒、濃墨、淡墨、濃破淡、聚散等繪畫語言,并利用這些繪畫語言去表現青蛙,引導學生分析探究齊白石《青蛙》一畫的情趣之美。(2)難點:如何提高學生的筆墨造型能力。4.教學過程教學階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課前準備 發給每組學生一只活動的青蛙,作為學生了解青蛙動態的小道具。 準備學習用具 降低本課學生學習的難度。一、謎語導入揭示課題 猜謎語:小時著黑衣,長大穿綠袍, 水里過日子,田里捉害蟲。引出課題《筆墨游戲——青蛙》 學生猜謎語。迷底:青蛙 通過謎語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本課的學習創設情境。二、講授新課探究新知1.播放課件分析動態 (1)出示青蛙圖片:分析青蛙的外形及結構特點。(2)播放水墨青蛙動畫片段:提問:青蛙在運動時頭的方向有什么變化?四肢是怎樣運動的?(3)課件演示,師生共同總結青蛙動態規律。(4)游戲:組織學生小組活動利用活動的青蛙擺出不同動態,鞏固所學知識。并找三名學生到黑板上擺一擺。 (5)糾錯:解決學生擺動態時可能出現的問題。如:關節彎曲方向錯誤,畫面構圖中的聚散等問題。 學生談談青蛙的外形和結構特點。學生觀看并思考問題。回答問題。 學生小組游戲。學生到黑板前面糾正。 通過課件演示、動畫、游戲和糾錯等方式使學生了解青蛙的外形及動態特點,培養學生發現和及時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合作意識,豐富學生審美感受。2. 賞析感悟探究發展 (1)引導學生欣賞書中齊白石的水墨畫《青蛙》,小組討論: ①觀察這幅畫中畫家是怎樣用筆、用墨的? ②想象一下小青蛙們在做什么?教師小結。 打開書欣賞畫家作品。小組討論、分析畫面中的筆墨技法及情趣 。組長匯報交流。 欣賞作品,體會作品給人的感受,鍛煉了學生的合作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體驗畫家的作品,更好的促進學生的發展。3.教師示范適時點撥 教師演示一只青蛙的畫法,重點強調中鋒、側鋒,濃墨 、淡墨、濃破淡等知識;水分的掌握及青蛙的表現。最后貼出不同動態的青蛙范畫。 學生觀看教師示范,領悟筆墨知識,解決本課重難點。 解決本課的重點及難點。4.欣賞作品 拓展思維 引導學生欣賞齊白石表現青蛙的其他作品及書中的學生作業。播放音樂 欣賞作品,感受畫面的情趣美感。 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欣賞水平,使學生感受中國畫的情趣和意境美。三、藝術實踐教師輔導 作業要求:(1)運用中鋒、側鋒、濃破淡等筆墨技法畫幾只不同動態的小青蛙。(2)注意畫面的構圖要合理,青蛙的位置要有聚、有散。教師巡視輔導學生 學生進行創作,體驗筆墨變化情趣。 培養學生的造型表現能力,體會水墨畫的筆墨情趣及創作的樂趣。四、展示評價 借鑒提高 美術作業評價表:從筆墨、構圖、情趣三方面進行評價。評價標準:筆墨:運用中鋒、側鋒,濃墨、淡墨等筆墨技法。構圖:畫面主體突出,有聚、有散。情趣:青蛙動態豐富、生動有趣。評價方式:采用自評、他評、師評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的評價方法。 相互展示、欣賞作品,學習別人的優點,是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評價之中。以評價表上的標準進行評價。 培養學生對作品的欣賞能力,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增強自信心。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五、課后延伸滲透德育 教師引導學生欣賞齊白石的作品《蛙聲十里出山泉》。感受中國畫的意境美。同時播放音樂。 引導學生欣賞齊白石的作品《蛙聲十里出山泉》。感受中國畫的意境美。 使學生感受到祖國傳統繪畫的魅力,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傳統繪畫藝術的情感。板書學生作業學習效果評價設計1.學生學習活動方面由于教學環節層層深入,學生在教學中,會自始至終的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的進行美術學習,教師發給學生活動的青蛙,進行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解決如何表現青蛙的不同動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比較好。2.教師自身教學方面教師課前準備比較充分,精心準備了教具(活動的青蛙)、范畫,并根據課堂需要制作了課件。在教學中,教師積極采用多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在上節課所學的筆墨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的對本課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做了深入的講解與細化。通過欣賞大師作品和教師示范,解決了本課的重、難點。 3.評價學生作業方面本著“為促進學生發展而進行評價”的原則,開展以“學生為評價主體,促進學生美術學習”的評價模式。教師制作了評價表,引導評價方向,及時鼓勵,以激發學生中國傳統繪畫的興趣。評價主要通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行為、作業情況。采取自我評價,及時調整;同伴評價,共同進步;教師評價,形式多樣的方式。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就感。美術作業評價表運用中鋒、側鋒,濃墨、淡墨等筆墨技法畫面主體突出,有聚、有散青蛙動態豐富、生動有趣自評他評師評 注:作品符合評價標準的畫“√”本教學設計與以往或其他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300-500字數)1.以課件演示法,解決青蛙的外形及動態特點。通過課件演示,觀看圖片和水墨動畫,引導學生在觀察中發現總結青蛙的外形特點和動態規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課件,欣賞畫家作品,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欣賞水平,使學生感受中國畫的情趣和意境美。2.以教師示范法,解決水墨青蛙的用筆、用墨方法。為解決本課的重點及難點,教師演示一只青蛙的畫法,邊示范邊講解如何用筆、用墨。重點強調中鋒、側鋒,濃墨 、淡墨、濃破淡等知識;水分的掌握及青蛙的表現。最后貼出不同動態的青蛙范畫。為學生的繪畫實踐起到一個引領和示范的作用。3.學生在筆墨游戲中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播放音樂,創設教學情景。學生作畫,體會水墨畫的筆墨情趣及創作的樂趣,培養學生的造型表現能力。 4.以多種評價法,。教師制作了評價表,引導評價方向,及時鼓勵,教師既重視學生作業的評價又重視學生學習活動表現的評價,突出了評價的主體地位。學生在這里體驗到了平等、民主、友情,也體驗到在集體中探求知識、積極參與的樂趣,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5引導欣賞,德育滲透。教師引導學生感受中國畫的意境美,以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繪畫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傳統繪畫的情感。評價標準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