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畫——學畫大熊貓》教學設計教學基本信息課題 中國畫——學畫大熊貓 (第1課時)是否屬于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 是學科 美術 學段: 中段 年級 四年級領域 造型表現教材 四年級下冊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指導思想:《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在國畫課上,讓學生嘗試用毛筆、墨和宣紙等工具、材料,開展趣味性造型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示范下,找出畫大熊貓的方法,從而加深對墨的濃淡、干濕變化的應用,畫出憨態可掬的熊貓,學會中國畫的繪畫技巧。理論依據: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支撐。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在基于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之上建構理解的過程。充分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結合加涅的“累積學習模式”,一般稱之為學習的層次理論。他的基本論點是,學習任何一種新的知識技能,都是以已經習得的、從屬于它們的知識技能為基礎的。本課以此理論為依據,引導學生將已學知識與畫大熊貓相結合,以便更好的使學生理解掌握知識與技能。教學背景分析教學內容:《中國畫——學畫大熊貓》是人美版教材四年級的內容,內容是運用濃淡干濕的墨色來表現大熊貓的不同動態。本課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是國畫系列學習內容,旨在通過用中國畫技法表現大熊貓,繼續體驗,學習墨的濃淡、干濕變化,豐富學生的國畫知識,使他們感受筆墨造型的樂趣。四年級國畫教學內容豐富,有《中國畫——學畫荷花》、《中國畫——學畫青蛙》,也對畫家齊白石的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對國畫的基本墨色及筆法有著連貫的學習。并且本學習與第五課《中國畫——學畫貓頭鷹》構成一個中國畫教學單元。學生在學習畫貓頭鷹這節課時初步學會了墨的濃淡干濕變化等技法,但是學生在墨的濃淡干濕變化的靈活運用上還有所欠缺,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墨的干濕、濃淡的運用。學生情況:這節課是用中國畫繪畫方式創作大熊貓。在此之前學生通過《中國畫——學畫荷花》、《中國畫——學畫青蛙》學習了墨分五色及中鋒與側鋒的用筆方法,通過《中國畫——學畫貓頭鷹》學習了濃淡干濕的墨色變化,對中國畫的繪畫方式并不陌生,并且在繪畫的其他領域方面對構圖方式也有了一定的理解。熊貓是學生比較喜愛的動物之一,多是從書本、電視上看到,對熊貓的外形特征較為了解,但是熊貓是稀有動物,沒有與熊貓親密接觸的機會,所以對熊貓的姿態認識不夠清晰,不能準確的用中國畫來表現熊貓的各種姿態,所以本課的教學難點為表現大熊貓不同的姿態。教學方式:創作實踐教學手段:名作解析、直觀演示技術準備:多媒體設備教師資源:真實熊貓的圖片學生資源: 提前練習不同墨色的變化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復習墨的濃淡、干濕等中國畫的繪畫語言;初步運用中鋒、側鋒和墨的干濕,以及濃墨、淡墨表現出大熊貓的不同姿態。過程與方法:運用“翻轉課堂”的形式,復習墨的濃淡、干濕等中國畫的繪畫語言。采用師生互問、生生互問等多種方式分析大熊貓的基本繪畫方法。利用教師的多個直觀示范,來豐富學生大熊貓的不同姿態。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運用墨的濃淡、干濕,豐富學生的繪畫技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筆墨表現能力,激發學生學習傳統繪畫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傳統繪畫藝術的情感。教學重點:筆墨干濕、濃淡的運用教學難點:能夠表現大熊貓不同的姿態教學流程示意(可選項)示意圖解:教學過程(文字描述)中國畫——學畫大熊貓(第1課時)一.溫習舊知:教師活動:老師知道你們回家認真練習了各種墨色,看,老師都把他貼在黑板上了,我們一起來欣賞,誰愿意說說自己畫的是哪種墨色?學生活動:學生說一說自己是如何調的墨色。教師活動:(選擇一件較難的墨色)你能為大家邊演示邊講解一下么?學生活動:學生上臺做示范,其他同學認真觀看。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家先練習,然后讓學生親自傳授自己的繪畫經驗。改變以教師為主的學習方式,起到復習以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教師活動:同學們的墨色運用的相當熟練,那我們現在就一起來試著用它們畫畫大熊貓吧,出示課題。二.學習新知:教師活動:我們在動物園里或是書中都見過可愛的熊貓,用筆墨我們怎么去表現它呢?請你打開書,看一看畫家吳作人是如何來畫它的。學生活動:欣賞書中吳作人的作品。設計意圖:認識吳作人的畫作教師活動:畫家筆下的大熊貓惟妙惟肖,你能分析分析畫家是如何畫的么?學生活動:從筆墨上分析熊貓的畫法。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知識分析繪畫方法,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活動:吳作人先生畫的熊貓有站著的、坐著的,你還見過其他姿態么?學生活動:說一說熊貓的不同動態。教師活動:老師為你們找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熊貓,它們有的在爬樹、有的躺著吃竹子,這么可愛的姿態我們得把它畫下來啊,畫之前,老師想找一個同學,給她一個特殊的權利,***同學今天上課特別有進步,來你先站起來,老師想讓你挑選一只你喜歡的姿態的熊貓,你挑我來畫。學生活動:挑選一只熊貓教師活動:一只熊貓太孤單了,我想給它找個小伙伴,誰能幫幫我啊?學生活動:再挑選一只不同姿態的熊貓。教師活動:你們看,旁邊還有地方,還能再請一只熊貓來玩,誰想請?學生活動:最后再挑選一只不同姿態的熊貓。設計意圖:針對本課的教學難點——解決大熊貓的姿態,示范三個不同動態的熊貓,轉換成讓學生來挑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之后的學生創作做鋪墊。教師活動:熊貓畫好后我們可以給他們簡單的補充一些背景(教師直接演示添加),一幅完整的畫還需要有落款,老師為它們起了個合適的題目(教師題款蓋章)。三.創作實踐教師活動:創作要求——請你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三個人完成一幅熊貓的國畫作品,每人至少畫一只熊貓,最后三個人共同添加背景。現在給大家一會兒時間,互相說一說想畫什么樣的姿態,安排一下畫面的位置。哪一組學生說一說你們是如何安排的。注意大熊貓的姿態以及筆墨技法。學生活動:共同創作國畫作品。設計意圖:首次嘗試小組合作完成國畫作品四.展示作品:教師活動:請完成的小組展示自己的作品學生活動:就用筆用墨及動態和題目來說一說自己小組的作品五.拓展延伸:教師活動:出示《節不可撼》請同學說一說為什么起這樣的名字學生活動:學生回答教師回答:畫家以大熊貓搖動竹竿,竹竿不倒來贊頌竹子的堅強品格,同時也贊頌了人的氣節。吳作人老先生這幅畫里還蘊含著這么多含義,那我們將在下一節課合作完成一幅有故事的熊貓國畫作品學習效果評價設計評價方式:自評、他評、師評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評價我能得到幾顆星評價項目自己評同學評筆墨運用得當姿態生動有趣同學合作愉快量規:本教學設計與以往或其他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300-500字數)本節課為《中國畫——學畫大熊貓》的第一課時,我將著力解決濃淡干濕的墨色技法變下大熊貓的姿態這一難點,基于以上考慮我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意圖與以往的教學設計相比有以下幾方面特點: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幅中國畫在學生實踐環節,我首次嘗試三人共同完成一幅國畫,主要是考慮以下幾方面:首先本節課為第一課時,教學重難點為解決如何用筆墨技法大熊貓的姿態,而第二課時我將解決的是通過對背景的進一步添加讓學生小組合作來創作以熊貓為主題的水墨故事,所以本節課我同樣選擇用小組合作來完成大熊貓的國畫作品,為下一節課做鋪墊。其次,三位同學之間相互學習,相互欣賞,可以讓略顯枯燥的國畫練習增加趣味性,起到激發學生繪畫興趣的作用,增加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小組合作的形式在其他領域較為常見而國畫較為少見,此次大膽嘗試也是為了讓國畫的作業表現形式能夠有多樣性。增加教師示范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在教師范畫環節,我一改以往教師畫提前計劃好的內容,而是作為一種獎勵,讓本節課表現好的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熊貓形態來畫,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并能將這種興趣保持下去。而且比以往多進行了示范,讓學生對墨的濃淡干濕的運用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同時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畫不同姿態的熊貓的技法。拓展學生活動教學內容與教師活動課程環節分析調墨方法復習墨色粘貼不同墨色分析筆墨技法名作欣賞新授挑選動態動態示范小組合作實踐生生互評教師點評展示分析《節不可撼》寓意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