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2高考熱點預測 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一、中國古代民族主義1. 先秦: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奠基 ;華夏族形成,各民族交融,華夏認同出現。(1)文化擴展: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諸侯不斷向周圍的夷、戎、狄等少數民族用兵,兼并土地,文化滲透;受封的偏遠諸侯國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中原文明得到進一步傳播。(2)華夏認同:春秋時期,中原各國因社會發展比相鄰的戎狄蠻夷先進,自稱為“華夏”。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這些民族也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進入戰國以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這一現象表明春秋戰國時期華夏認同觀進一步發展。2. 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并初步發展,邊疆治理理念初步形成。(1)秦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①措施:典客:秦置,為九卿之一。掌管邦交和邊陲部族事務;②影響:人口遷移;民族交融;邊疆開發;疆域基礎。(2)漢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1)中央:大鴻臚(2)地方:①北方:和親與戰爭(匈奴)②西部: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③西域:西域都護府④東北:設烏桓校尉3.魏晉: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內遷加速,制度認同,社會生活變遷,民族交融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補充說明】通過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政權從政治制度到經濟基礎完全轉變為漢族傳統形式的政權,拓跋鮮卑的主體部分也迅速和漢族融為一體,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權由此受到漢族士人的擁戴,十六國以來北方的民族融合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4. 隋唐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加強(1)措施:①和親: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唐蕃會盟②加封南詔王,南詔多次遣子弟入唐學習③武力征討:東突厥、西突厥④設置機構: 安西都護府三、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2)歷史影響:①促進少數民族的發展②豐富中原民眾的生活③加強邊疆地區的管轄和開發④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5. 宋元時期:政權并立到全國統一、多元競爭到中華一體、碰撞交融到邊內一體,形成中華民族交融的頂峰。共同特點:民族政權并立;民族交融加強;民族之間時戰時和、民族文化交流頻繁元:在東北、云南設行省,征發賦役; 西藏設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務;琉球設澎湖巡檢司6.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強化(了解)(1)明:[1]中央:禮部、鴻臚寺、提督四夷館。[2]地方:北方:修筑明長城防范蒙古,布置軍鎮。開放馬市,與蒙古、女真各族貿易。東北:設都司、衛、所,管理女真。西北:設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衛。西南:設土司西藏:敕封西藏僧侶領袖,建立羈縻性質的都司機構,對西藏進行管轄。通過貢賜、茶馬貿易進行經濟交流。(2)清:中央:設立理藩院,管理邊疆民族事務。地方:北方:滿蒙聯姻,加強對漠南蒙古族的控制。西北:平定噶爾丹叛亂,土爾扈特部回歸,鞏固西北邊疆。西部:在青海設西寧辦事大臣、在西藏設駐藏大臣;冊封五世達賴為“達賴喇嘛";冊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西南:“改土歸流”二、近代西方民族發展與關系1.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從1500年到法國大革命民族主義形成時期(1)民族認同觀念興起:15世紀前后,西歐國家中央集權加強。宗教改革后,天主教勢力衰落,世俗王權強化。國家和民族認同觀念日益顯現。(2)民族語言地位上升:13世紀,英語出現在英國官方文件中,英語開始逐漸成為英國人廣泛使用的語言。16世紀,法國法律文件必須使用法語撰寫,法語成為法國官方語言。(3)民族意識的覺醒①背景: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戰爭,傳播了自由平等的啟蒙思想。②表現:個人忠誠于國家;各國鼓勵和組織對愛國人士的崇拜;出現國旗、國歌和各種國家節日等。③形成:歐洲各專制王權國家逐漸轉變為民族國家。這些民族國家有由單一族群組成的,更多則是由多個族群組成。④特點:民族國家主權獨立,人民有共同的價值、歷史、文化、語言或體制。2.19—20 世紀民族主義擴張(1)殖民者侵略:民族主義成為列強對外擴張的工具。(2)被殖民者的反抗:亞非人民反對法西斯侵略的斗爭(20世紀30、40年代)3.冷戰時期的民族主義:兩大意識形態的對抗(1)第一階段,從“二戰”結束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二戰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力量與以蘇聯為首的東歐、亞洲新興的社會主義力量之間,出現了廣泛的對抗。民族主義話語被意識形態之爭所掩蓋。冷戰政治還導出了“民族分裂”的一場國際大戲。(2)第二階段,從50年代末、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民族主義地位的轉化時期,表現為民族獨立運動繼續發展.兩大.陣營內出現對美蘇的抗爭,不結盟運動成為第三支國際重要力量;在民族主義與意識形態的關系上,后者逐漸讓位:前者開始向主流地位轉化。(3)第三階段,從70年代中期到冷戰末期。民族交往不以意識形態的異同。而以民族利益需要為準則,如中美關系正常化.中美蘇三重牽制關系。4.冷戰后的民族主義:政治、 經濟、文化等多元主題(1)政治民族主義:促使主權國家分裂的民族分離主義;對世界安全構成威脅的宗教民族主義;具有擴張野心的“泛民族主義”。(2)經濟民族主義:國際經濟貿易領域中的聯合與一體化;反對主權讓渡;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增多。強調民族.國家的經濟利益:說明民族主義在經濟領域的興起。(3)文化民族主義:繼續宣揚本民族的文化、歷史傳統、人文精神高于優于別的民族的文化及歷史遺產宣稱本民族擁有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和歷史。三、國際法的形成、發展與外交制度的建立1.國際法的形成(1)奠基:1625年,荷蘭格勞秀斯出版《戰爭與和平法》,提出君主應該制定條約并接受約束,確定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2)威斯特伐利亞體系①確立: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簽訂。②內容:確立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用國際會議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結束國際戰爭,確認了締約國必須遵守條約、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集體制裁的國際法基本原則。(3)維也納體系①確立:1815年,歐洲國家在維也納會議及此后簽訂的一系列條約。②內容:建立以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維護和平的國際關系;確定一系列戰爭法規,試圖和平解決國際爭端。③擴展:國際法應用范圍從歐洲擴大到美洲、亞洲等其他許多地方。2.外交制度的建立(1)原因:17世紀時,歐洲國家的君主們不滿足派遣臨時使者與他國保持穩定關系。(2)結果:派駐外交使節和外交使團的近代外交制度逐漸建立。(3)影響: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國際法的形成為國際關系確立了一些規則,為用和平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減少戰爭行為開辟了新的途徑。3.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1)第一次世界大戰后①背景:一戰使國際法遭到破壞;蘇俄提出不兼并、不賠償原則,宣布侵略戰爭為反人類罪;國際聯盟的成立等。②概況:因國聯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國際法難以實施。(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①背景:二戰中國際法遭到破壞;國際法院成立;二戰后,新的民族國家獨立,各類國際組織數量激增。②概況:國際法領域擴大,涉及裁軍、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擴散、國際人權、國際環境、海洋、外層空間等方面。③評價:對世界和平和持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但仍存在局限性,如一些大國為一己私利,退出國際條約,不經聯合國授權就采取制裁或戰爭威脅國際和平。四、命題預測19世紀的美國人認真地努力模仿歐洲的文化……隨著19世紀的結束,歐洲知識分子越來越注意到一群日益顯赫的美國明星……然而,歐洲的監護仍難以動搖。有人這樣寫道:“美國人開始文字生涯的第一步就是要自封是一個英國人,以便得到認可,并不是得到英國人的認可,而是得到本國人的認可”。據此可知CA.歐洲力圖對美國實行文化殖民 B.美國文化全部來自歐洲文化C.歐洲文化在移植中發生變更 D.美國明星出現促使美國獨立五、真題再現1.(2017·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4)周滅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衛,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封周公長子伯禽于魯,都奄(今山東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薊(今北京)分封AA.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文化認同 B.強化了君主專制權力C.實現了王室對地方的直接控制 D.確立了貴族世襲特權2. (2021·福建卷·2)圖1為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出土的東漢墓壁畫(局部),描繪了農業生產的場景。據此可推知,東漢時期該地區CA.存在大量戍邊軍民B.生計方式受中原影響C.耕作方式日益完善D.農耕經濟占優勢地位3.(2017新課標II卷)北朝時,嗜好奶類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習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據此可知,唐中期CA.國家統一使南茶開始北運 B.南北方飲食習慣趨于一致C.南方經濟文化影響力上升 D.南方經濟水平已超越北方4.(2016新課標Ⅱ卷)福建各地族譜中有大量關于入臺族裔回鄉請祖先牌位赴臺的記載,此類現象在清乾隆年間驟然增多。這說明乾隆年間BA.族譜編修順應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陸移民已在臺灣安居繁衍C.內地宗族開始整體遷移臺灣 D.兩岸居民正常往來受到阻礙5.(2017新課標I卷)陜甘寧邊區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講到:“政府的各種政策,應當根據各階級的共同利害出發,凡是只對一階級有利,對另一階級有害的便不能作為政策決定的根據……現在則工人、農民、地主、資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權利。”這一精神的貫徹BA.推動了土地革命的順利開展 B.適應了民族戰爭新形勢的需要C.鞏固了國民革命的社會基礎 D.壯大了反抗國民黨政府的力量6.(2018新課標II卷)下圖可以用來說明,奴隸貿易AA.是早期資本主義擴張的手段B.促成世界殖民體系最終確立C.導致“日不落帝國”的產生D.因白銀開采的需要達到極盛7.(2019新課標I卷)有研究認為,美國獨立后不到半個世紀,拉丁美洲經過獨立戰爭,推翻了殖民統治,但拉美國家并沒有像近鄰美國那樣獨立后進入現代化的快車道,而是發展停滯,究其原因,殖民統治難辭其咎?!半y辭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CA.奴役掠奪土著居民B.建立的殖民統治最早C.進行了大量的移民D.移植了本國生產方式8.(2019新課標III卷)1947~1948年,美國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臨饑荒,美國政府拒絕提供救濟,因為有人指控他們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產主義式的而不是美國式的。這反映出BA.三權分立體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識形態影響政府政策C.執政者力圖重塑國家精神 D.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加強9.(2021新課標乙卷)16世紀起,英國國王將大量特許狀授予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團體,成立特許公司。與此同時,歐洲許多國家掀起創辦海外貿易特許公司的熱潮。至18世紀末,特許公司數量已達數百個。這反映出該時期DA.資本輸出成為海外擴張的主要形式 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C.劃分勢力范圍成為列強爭霸的焦點 D.殖民擴張呈現競爭格局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