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唯物史觀:了解古代勞作工具的改進,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勞作方式的變化,知道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這一原理。分析戰國時期、清中后期生產工具對社會的不同影響,理解生產工具變革對人類社會的革命性意義。2.時空觀念:梳理古代東西方生產工具發展歷程,理清時空脈絡,形成宏觀歷史視野,培養歷史時空觀念。3.家國情懷:認識科技創新的意義,培養創新意識,形成責任擔當意識和歷史使命感。【教學重難點】重點:古代勞動工具的變化和主要勞作方式。難點:認識生產方式的變革對人類社會發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義。【課前準備】查找本課相關史料,準備好本課相關知識鏈接。【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活動】出示材料與圖片:原始的刀耕火種,只能是廣種薄收,而且經過多次種植的土地日趨貧瘠,收獲量越來越少。這時,部落只有整體或部分遷徒,到新的地方披荊斬棘,燒荒墾土,刺穴播種,以取得更多的谷物。頻繁的遷徒,繁重的勞動,先民們疲憊不堪。為了讓部落能夠休養生息、安居樂業,炎帝決心改進耕播種和種植方法。傳說,炎帝和大家一起圍豬,來到一片林地。林地里,兇猛的野豬正在拱土,長長的嘴巴伸進泥土,一撅一撅地把土供起。一路供過,留下一片被翻過的松土。野豬拱土的情形,給炎帝留下很深的印象。能不能做一件工具,依照這個方法翻松土地呢 經過反復琢磨,炎帝在刺穴用的尖木棒下部橫著綁上一段短木,先將尖木棒插在地上。再用腳踩在橫木上加力,讓木尖插入泥土,然后將木柄往身邊板,尖木隨之將土塊撬起。這樣連續操作,便耕翻出一片松地。這就是耒耜的原型。【新課講授】一、農業工具的變化(一)耕作工具【教師活動】講述:人類的耕作工具種類繁多,材質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銅、鐵等。閱讀教材19頁,思考農業工具是如何演變的。【教師活動】出示表格石器 舊石器時代的制作方法以打擊為主新石器時代在打擊的基礎上增加了磨制銅器 距今 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己出現小件青銅器,青銅在當時是珍貴的資源。鐵器 公元前15——前14 世紀,小亞細亞東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治鐵技術中國在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在農業生產中逐步推廣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以灌鋼法制作的農具(二)灌溉工具【教師活動】農業的發展不但需要農具,還需要水去灌溉作物,古代人是如何利用水資源進行灌溉的呢?閱讀教材20頁第二段內容,觀察圖片思考問題。【學生活動】1.原始社會末期,人類已經能夠制造陶器,汲水灌溉。2.在古埃及和中國等地,人們己懂得利用杠桿原理進行灌溉。3.中國東漢末期已出現翻車,三國時期馬鉤對其進行革新,民間廣泛使用。4.唐朝出現了筒車,借助水力汲水入筒進行灌溉。【教師活動】出示圖片圈廄 馬槽二、手工業工具的進步【教師活動】閱讀教材20頁最后一段到21頁第一段內容看看手工業工具是如何進步的。(一)紡織工具1.古代中國(1)約3萬年前:山頂洞人已經用骨針縫制獸皮(2)新石器時代晚期:使用陶紡輪作為紡線工具(3)漢朝:①使用紡車紡紗;②能夠使用構造復雜的提花機織出帶有精美花紋的紡織品(4)元朝以后:紡織機成為農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出現過紡紗用的紡車2.古代西方:出現過紡紗用的紡車。(二)制瓷工具1.主要工具:坯車、匣缽、支釘等。2.發展:(1)新石器時代晚期:采用坯車來制坯。(2)中國南朝:為防止在燒制過程中氣體和有害物質污損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火泥制成的匣缽中。(3)唐宋時期:為防止器物在燒制過程中粘連,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經燒好的黏土塊——支釘。(三)冶煉工具1.鍛打(制作小型金屬器具)(1)土爐:融化金屬原料(2)錘:打擊金屬原料(3)銼:磨平金屬2.鍛造(制作大型金屬器具)(1)坩堝:融化金屬原料(2)范:①定型,商周時期用于制作青銅器。②定型,戰國以后用于制作鐵農具。三、勞作方式的發展【教師活動】出示圖片并提問。【教師活動】圖片中的人和牛在進行什么活動?【學生活動】在耕地;【教師活動】這種耕地的方式有什么影響呢?【學生活動】生產力提升【教師活動】講述:隨著鐵犁牛耕的逐步推廣,一家一戶的個體勞作成為可能。集體勞作的形式逐漸瓦解。集體勞作的瓦解有什么表現呢?閱讀教材22頁第一段內容,思考問題。【學生活動】①中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統治者鼓勵發展以家庭為單位的男耕女織生產模式。②古希臘羅馬歷史上,氏族部落解體之后,一家一戶的家庭式勞作日漸普及。【教師活動】出示材料材料 東晉南朝時期,門閥政治發展到鼎盛,政權更迭頻繁,土地私有制的浪潮又洶涌奔襲,東晉南朝時期的莊園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軌跡中大放異彩。戰亂不息的中原大地促使士族冠帶之家攜家帶眷避亂江左建立莊園,而戰亂所導致的流民又為莊園的生產提供了勞動力和生產技術。據考證,當時為北來士族莊園建立重鎮的會稽,直到劉宋時期也還處于地廣人稀的狀態。莊園使倉惶離亂的士族獲得了安身立命之所。顛沛流離的移民重獲安家立業之地。大量的農田水利工程被修建,原本為北方所種植的早地作物被推廣至南方。——摘編自胡宗飛《東晉南朝莊園生產經營研究》【教師活動】東晉南朝時期莊園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學生活動】戰亂導致大量流民的產生。【教師活動】閱讀教材22頁第2段內容,列舉世界上歷史上的莊園。①羅馬共和國晚期,戰爭帶來的大量奴隸涌入羅馬,出現了大型奴隸制莊園。②中古時期的西歐,大量農奴或農民在領主的莊園中服勞役。③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塢堡除軍事作用外,也帶有莊園經濟的色彩。【教師活動】這種勞作方式有什么特點呢?【學生活動】特點:眾多奴隸或農奴在莊園的土地上進行集中勞作,勞動者被束縛在土地上,生產力低下。【教師活動】講述(3)手工業家庭式勞作與作坊式勞作①含義:手工業家庭式勞作是以制作手工業產品為生的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作坊式勞作是擁有某種手工工藝的民營和官營作坊。②特點:手工業者世代傳承,或父子相繼,或師徒傳授;由統治者登記造冊進行管理。【深化探究】探究一: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基本特點1.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原始社會晚期,手工業就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持續不斷地發展。2.手工業技術先進。中國古代手工業技術長期領先于世界,產品不僅供國內消費,而且很早就遠銷亞、非、歐國家。3.手工業生產部門不斷增加,勞動分工越來越細。4.官營、私營、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井存。官營手工業發達,長期占據統治地位,私營手工業到明中葉以后逐漸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5.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緊密結合,手工業發展受農業生產的制約。6.手工業布局隨著經濟重心南移發生相應變化。7.明中葉后私營手工業中出現了資本主義雇傭勞動關系。探究二:生產方式的概念及其在中國的演變1.概念:(1)生產方式指人們取得物質資料的方式,包括兩個方面: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方式決定社會性質。(2)生產力指人類在生產過程中把自然物改造成適合自己需要的物質資料的力量,包括具有一定知識、經驗和技能的勞動者,以生產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以及勞動對象。其中勞動者是首要的、能動的因素。(3)生產關系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它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分配的形式。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形式。2.演變(1)原始社會主要是刀耕火種土地屬于氏族公社所有,生產工具非常簡陋,人們勞動以氏族為單位,集體耕作,集體享受勞動成果,共同勞動,共同消費,沒有壓迫和剝削。(2)夏商西周時期主要是石器鋤耕土地屬于國王所有(井田制),工具有所改進,主要有耒相、石刀、石鋤等,勞動者是奴隸和平民,他們集體耕作,奴隸主會剝奪他們的勞動果實。(3)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主要是鐵犁牛耕土地私有,勞動資料主要有鐵農具和耕牛,勞動者是農民,他們或耕種自己的土地或租種地主的土地,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注意精耕細作,但受封建政府和地主的剝削。【課后總結】【板書設計】第4課 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一、農業工具的變化二、手工工具的進步三、勞作方式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