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知道工廠制度既是生產力發展的表現的產物,又是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推動力,理解唯物史觀中生產力是一切社會進步的尺度。2.通過運用多樣性史料、圖片進行情景化教學,使學生能夠比較、分析關于工廠制度不同史料,并利用史料探究思考、形成結論,歸納工廠制度的特點、影響,理解生產方式的變化及其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的多方面革命性影響,提高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素養。3.通過運用時空軸,聯系比較近代中西方工業企業的運行,認識到工業革命以來,工廠制度和機器生產由西方傳播到世界各地,推動了各國近代化。4.通過梳理近代以來生產方式變革對人類社會演進的推動作用,把握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樹立推動民族復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立德樹人。【教學重難點】重點:認識近代以來大機器生產、工廠制度的出現。難點:充分認識大機器生產、工廠制度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的革命性意義。【課前準備】1.教師利用教科書及其他相關備課資料進行前期課前準備。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活動】提問:觀察圖片,思考圖一、圖二兩張圖片有哪些區別?【學生活動】第一張圖片中由比較少的人利用比較簡單的設備進行生產,第二張圖片中利用機器進行生產,許多人集中在較大的廠房中同時進行生產活動。【教師活動】講述:工業革命推動了技術的進步,也改變了人們的勞作方式和生產關系。生產活動也從家庭式的小作坊或者手工作坊生產演變成了機器大生產與工廠制度。什么是工廠制度呢?讓我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來思考這個問題。【新課講授】一、機器大生產與工廠制度(一)工廠【教師活動】講述:工業革命前,英國分散的手工工場已經向集中的手工工場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生產專業化。【教師活動】出示圖片【教師活動】提問:圖片中的人物是誰?他進行了哪些活動?【學生活動】瓦特,他改良了蒸汽機。【教師活動】瓦特改良蒸汽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標志,以瓦特改良蒸汽機為代表的技術革命對生產方式產生了哪些影響呢?閱讀教材24頁第一段內容,思考問題。【學生活動】(1)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后,大批產業工人在專門化的廠房中勞作。(2)工業革命期間,出現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工廠制度隨即形成。【教師活動】工廠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出現的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它的出現有什么作用呢?【學生活動】工業革命實現了機器大生產,以工廠代替工場,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徹底改變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產狀態。(二)工廠制度【教師活動】講述:隨著工廠的出現,工廠制度逐漸形成。【教師活動】出示材料:材料 從18世紀70年代到19世紀上半葉的幾十年間,是近代工廠制的興起時期。1786年,曼斯菲爾德的奧德諾與庫伯聯合工廠建廠時總資產4200鎊,固定資本3789鎊;1789年總資產5421鎊,固定資本3916鎊。阿克萊特的克羅姆福德紡紗廠,1771年建廠時雇用300多人,到1816年翻一倍,達到727人。在韋奇伍德埃特魯利亞制陶廠中,整個工廠分為若干個車間,如拌土車間、制胚車間、上釉車間、燒窯車間、上彩車間等,每個車間的工人只負責所指定的一道生產工序。18世紀下半葉,韋奇伍德在其制陶廠中首創了原始的計時系統,即用打鈴來召集工人。19世紀初一家工廠規定:“任何人如非確有必要而擅離崗位,或在工作時間與工友交談,每次將處以一便士罰款。”——摘編自劉金源(論近代英國工廠制的興起》【教師活動】閱讀材料并結合教材24頁第二段內容,思考,工廠制度有哪些內容呢?(1)為保證機器晝夜運行,工人實行倒班制。(2)工廠主制定了嚴格的規章制度,以罰款、體罰和解雇等方式強化紀律意識,迫使工人服從管理。(3)生產流水線被廣泛應用到生產過程中,各生產環節協同勞作,整個生產過程處于工廠主的監督管理之下,以保證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4)原料由工廠統一供應、合理調配。【教師活動】工廠制度帶來生產組織和管理形式的巨變,有利于科學管理,提高生產效率、挖掘工人的勞動潛質,從而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中國是何時引入工廠制度的呢?中國的民族工業是如何發展的呢?(三)工廠制度引進中國【教師活動】出示材料:材料一 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到1894年,中國大約有216個機器廠礦和小火輪公司。其中洋務派軍事企業19個,經費約5000萬余兩,雇用工人1萬余;洋務派民用企業共約27個,經費2964萬元,工人25500-29500人;私人資本企業170個,投資額879萬兩,工人6萬多。這一時期以民族工業興起為重要表現的經濟結構轉換對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在經濟結構中,新因素雖微乎其微,但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發生的原動力。——摘編自許滌新《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等【教師活動】提問:工廠制度最早是如何進入中國的?【學生活動】洋務運動的洋務派引入工廠制度。【教師活動】19 世紀中后期,清朝洋務派創辦了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業,引進了西方的工廠制度,進行機器大生產。【教師活動】出示材料:材料二 “通州之設紗廠,為張謇投身實業之始。光緒二十一年乙未,中日事定,前部督張屬蘇、鎮、通紳士,招商集股,設機廠,造土貨,謇亦承之。”“狀元辦廠”是令人驚異的,但卻決不是偶然的,它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1899年,該新型紗廠的誕生,也標志著張塞開始從傳統的士人群體轉向一個中國前所未有的新的社會群體-資產階級。——摘引自楊立強《張謇存稿》等【教師活動】閱讀材料并思考,我國的民族工業是如何發展的?【學生活動】張謇等民族資本家投身實業,開辦工廠,使中國的民族工業初步發展起來。【教師活動】出示圖片并總結。張謇、范旭東等一批民族資本家主張實業救國,開辦工廠并借鑒西方工廠的管理經驗,中國民族工業初步發展起來。張謇;范旭東二、工業革命后生活方式的變化【教師活動】出示材料材料 曼徹斯特原本是英國西北部的一個小村落。16世紀中葉,曼徹斯特發展成為一個繁榮的紡織業城市。18世紀上半期,曼徹斯特主要制造呢線、粗帆布,尤其是各種紡織品。棉紡織工業興起后,大量紡織廠在曼徹斯特設立,同時曼徹斯特也成為分銷中心,這里設置了多間重要倉庫。據一個同時代的人說,1786年,人們僅看到一個煙囪,即阿克萊特紗廠的煙囪,15年后,曼徹斯特有50個紗廠,其中大多數都擁有蒸汽機。1820年,曼徹斯特棉紡織生產量占英國棉紡織生產總量的四分之一。1835年,曼徹斯特聚集了英國棉紡織工業絕大部分的工廠和工到1871年,曼徹斯特人口達到35.1萬人。在曼徹斯特城市興起的同時,其周圍出現了一批以棉紡織業為主的城市。——摘編自高德步等《世界經濟史》史料閱讀像倫敦這樣的城市,就是逛上幾個鐘頭也看不到它的盡頭,而且也遇不到表明快接近開闊的田野的些許征象,這樣的城市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東西。這種大規模的集中,250萬人這樣聚集在一個地方,使這250萬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們把倫敦變成了全世界的商業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塢,并聚集了經常布滿太(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德〕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教師活動】閱讀材料并思考,工業革命使城市的發展產生了哪些變化?帶來這些變化的同時又產生了哪些不良影響呢?【學生活動】倫敦、巴黎等大城市的工業人口猛增。但城市規劃建設滯后,工人的生活環境相當落后。【教師活動】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政府采取了哪些應對措施呢?閱讀教材26頁第一段內容,思考問題。【學生活動】20世紀以來,西方國家逐漸建設新城,疏解城市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環境。【教師活動】鴉片戰爭后,上海、青島等地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教師活動】講述:交通運輸業的進步,便利了人們的出行。工業革命對煤等礦石的需求刺激了運河的開鑿,1830年英國已擁有人工運河 4000多千米;鐵路運輸以其速度快、成本低而受人青睞,1870年英國鐵路里程已達2.5萬千米。歐美國家形成了水陸運輸網,促進了城際間、國際間的人口交流與貿易往來,大大增加了社會的流動性。【教師活動】交通運輸業產生了怎樣的發展呢?【學生活動】(1)工業革命對煤等礦石的需求刺激了運河的開鑿。(2)鐵路運輸以其速度快、成本低而受人青睞。(3)歐美國家形成了水陸運輸網,促進了城際間、國際間的人口交流與貿易往來,大大增加了社會的流動性。【教師活動】鄉村產生了怎樣的變化呢?閱讀教材26頁第三段內容,思考問題。【學生活動】(1)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農業機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農場,農業現代化水平提高。(2)大量人口從鄉村田園生活中走出來,開闊了眼界。【教師活動】民眾的生活還有哪些變化呢?,閱讀教材27頁1.2段內容,思考問題。1.人們的時間觀念空前加強,生活節奏加快。堅持守時,準時準點成了現代生活的準則。社會上層人士出行戴表,大城市多處設有標準鐘。2.初等教育不斷推廣,人們的文化素質逐漸提升。(1)1802年英國頒布第一部《工廠法》后,西方國家不斷通過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并加大政府對教育的經費支持。(2)20 世紀初,中國開始推廣義務教育,還出現了工人學校。【教師活動】給民眾帶來哪些消極影響呢?這些消極影響產生了哪些影響,取得了怎樣的結果呢?閱讀教材27頁第2段內容,思考問題。(1)表現:勞動時間過長,工作和生活環境惡劣,傳染病和職業病時常發生等。(2)抗爭:法國里昂兩次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影響:標志著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結果:經過一系列斗爭,產業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最長工時收到限制,最低工資得到一定保障。【深化探究】探究一: 工場制度、工廠制度和壟斷組織的區別與聯系類別 工場制度 工廠制度 壟斷組織時期 16世紀中葉到18世紀中葉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生產手段 以手工勞動為基礎 以大機器生產為基礎 主要依靠科技提高生產率規模 相對于手工業作坊和家庭手工業,規模較大 相對于工場手工業,規模較大,工人集中 通過大企業兼并中小企業聯合形成,規模空前強大影響 成為城市手工業作坊和家庭手工業過渡到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初形式 促進了及其的普及和推廣,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探究二:中西方近代工業化的差異發展進程 領導力量 資金來源 工業化的次序中國 明清時期的資本主義萌芽受到“閉關鎖國”“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沒有獨立地成長為資本主義經濟;鴉片戰爭后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受到本國封建主義的壓榨和外國資本主義的阻礙,進程曲折緩慢。 中國工業化開始就由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領導,民族資產階級始終沒有真正掌握領導權。 中國的洋務企業多靠政府投資,民族資本主義則是在資本主義萌芽被外來侵略截斷的情況下出現的,缺少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資金嚴重不足。 中國洋務企業一開始就發展重工業,輕工業是輔助,而洋務企業破產后民族資本主義長期集中在輕工業領域,工業結構極不合理。西方 西方工業化隨著資本主義萌芽和新航路的開辟開始發展,雖然有來自封建勢力的阻礙,但政府的重商主義政策還是推動了西方工業化的進程;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和工業革命的開展更是大大加快了西方工業化的進程。 在西方工業化進程中,資產階級一直扮演著主角,開始是商業資本家,后來是工業資本家、金融寡頭,推動了工業發展。 西方工業化的資金來源于資本原始積累。 先從輕工業如棉紡織業開始,再發展到重工業。【課后總結】【板書設計】第5課 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一、機器大生產與工廠制度二、工業革命后生活方式的變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