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青銅古鼎》【基本信息】教材:上教版四年級美術 課時:1課時 類型:雕刻塑造(圓雕)【課標要求】1.年段要求:本課屬于“雕刻塑造”主題(圓雕)單元教學內容,這一主題學習內容在三、四、五年級的要求為:知道圓雕與浮雕的基本區別。知道捏、堆、刻等雕塑的基本方法。學會用捏、堆、刻等方法,塑造人物、動物、景物等圓雕造型。學會用泥與綜合材料,創作立體造型。學會用廢舊材料或現成品作局部的加工或改變進行創作。2.學年內容與要求內容:四年級美術關于“雕刻塑造”主題中“圓雕”單元學習內容共涉及到5節課:第一學期有《泥板塑人物》和《我們的吉祥物》;第二學期有《古代的編鐘》、《青銅古鼎》和《學塑兵馬俑》。要求:四年級學生在“雕刻塑造”主題學習上的要點:主要是知道泥板人物的造型特點,掌握民間泥塑的捏塑方法,知道編鐘和青銅器的相關知識。初步學會利用廢舊材料,采用泥片包裹、捏、疊、壓等泥工技法進行泥塑作品的創作。在創作中,發揮想象力,表達自己的想法。體驗美術學習的快樂。【教材分析】內容出處:《青銅古鼎》是上教版美術第八冊第七單元“古代瑰寶”第2課學習內容。單元要求:本單元共有3節課,《古代的編鐘》、《青銅古鼎》、《學塑兵馬俑》。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實物包裹、泥板粘接與壓印以及捏塑的制作,學會泥片包裹、壓印與捏塑的表現方法,提高塑造能力,增強文物保護的意識。本課核心知識技能:知道古代青銅鼎的相關知識,了解方鼎與圓鼎不同造型及裝飾紋樣的特點,學會用泥工方法仿制和裝飾鼎。【學情分析】學習經歷:四年級學生曾在之前的課程中接觸過圓雕內容的學習。例如第五冊《泥卷動物》、《恐龍時代》,第六冊《泥條小陶罐》、《圓柱體的裝飾》,第七冊《泥板塑人物》、《我們的吉祥物》等課例。已有基礎:四年級的學生在以前的陶泥學習中,已經學過了泥條盤筑和泥片貼、壓、捏、刻、劃等方法,學生有一定的泥工制作和裝飾經驗。新知預判:學生在以往的學習中積累了一定的泥塑知識和泥塑技法,但用泥片包裹廢舊的塑料盒或紙盒進行創作是一種全新的體驗與嘗試。對學生來說可能有一定的難度。通過微視頻的演示與講解去突破。【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知道古代青銅鼎的相關知識,了解方鼎與圓鼎不同造型及裝飾紋樣的特點,學會用泥片包裹、捏、刻、壓印等泥工技法仿制和裝飾鼎。過程與方法:在欣賞、小組討論、看微視頻的過程中,運用泥工技法仿制不同形狀的鼎的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造型和紋樣的奇特與精美,激發民族自豪感,形成愛護文物意識。【教學重點】運用疊加、刻、壓印等技法來設計鼎的紋樣。【教學難點】紋樣的創意表現。【教學策略】師生互動、小組討論,在啟發和相互交流中了解古代青銅鼎的相關知識。通過微視頻的播放,學生進一步明確用泥工仿制鼎的過程和方法。在學生邊看視頻,教師講解的過程中,解決本課的重難點。3. 欣賞同齡學生的作品,拓寬學生的創意表現思路。【學習資源】青銅鼎圖片、教師演示微視頻、同齡學生作品、紋樣參考圖片等。【教學準備】學生:陶泥、鉛畫紙、塑料盒、紙盒、泥工刀、壓印工具等教師:課件、微視頻等【教學過程】一、認識與欣賞(一)欣賞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揭示課題《青銅古鼎》(二)小組交流:1.鼎在古代的用途?2.鼎有哪兩種不同的造型?3.鼎有哪三部分組成?設計說明:通過“司母戊大方鼎”圖片導入,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引出課題《青銅古鼎》。通過教師提問和小組交流,知道古代青銅鼎的相關知識。二、分析與感受(一)觀察鼎身裝飾紋樣:動物紋樣、植物紋樣、幾何紋樣。(二)裝飾紋樣的位置:鼎身、足、耳。(三)觀察鼎身裝飾紋樣的方法:1.連續紋樣2.適合紋樣(四)教師演示欣賞微視頻,演示用泥工技法仿制鼎的過程和方法。設計說明:通過觀察,引導學生發現鼎身裝飾紋樣的種類。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認識裝飾紋樣的組合特點。欣賞微視頻,學生進一步了解如何搟制泥片包裹鼎的步驟和方法,以及知道用疊加、刻、壓印等泥工技法裝飾鼎的紋樣。三、實踐與體驗(一)結合同齡同學優秀的作品欣賞,進一步感受不同造型和紋樣的作品帶來的美感。(二)提出作業:作業內容:每人制作一個立體的鼎作業要求:1.紋樣清晰有創意2.制作精致又美觀(三)學生實踐,教師巡視指導設計說明:欣賞優秀作品,啟發學生的創造性。鼓勵學生大膽去表現和創造,在實踐中感受泥塑的樂趣。四、展示與評價(一)提出評價要求:1.紋樣是否清晰有創意?2. 制作是否精致又美觀?(二)每人把作品拿到展臺上作全班展示。(三)學生自評、互評設計說明:通過作業展示和學生自評、互評,讓學生了解自己和別人的作品亮點與不足,通過交流增進同學間和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共同分享成果的樂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