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廣東省2013年高考考試說明(9科11份)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廣東省2013年高考考試說明(9科11份)

資源簡介

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廣東卷)理科綜合考試大綱的說明----化學部分
I.命題指導思想
符合選拔性考試的規律和要求,反映物理 、化學、生物課程標準的整體要求,體現普通高中新課程的理念,以有利于高校選拔具有學習潛能和創新精神的合格新生。
試題以能力測試為主導,在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掌握程度的同時,注重能力和科學素養的考查,注重考查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注重時代性和實踐性;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全面落實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考查。
命題以教育部考試中心《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考試大綱(理科·課程標準實驗·2013年版)》和本說明為依據。試題適用于使用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通過的各版本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考生。
II.考試能力要求和考試范圍內容
依據教育部考試中心《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考試大綱(理科·課程標準實驗·2013年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以及廣東省教育廳《關于印發〈廣東省普通高中選修課開設指導意見〉的通知》(粵教研[2005]7號)要求,確定理科綜合考試范圍。
化學
一、化學科要考查的能力
1.接受、吸收、整合化學信息的能力
(1)能夠對中學化學基礎知識融會貫通,有正確復述、再現、辨認的能力。
(2)能夠通過對實際事物、實驗現象、實物、模型、圖形、圖表的觀察,以及對自然界、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現象的觀察,獲取有關的感性知識和印象,并進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儲的能力。
(3)能夠從試題提供的新信息中,準確地提取實質性內容,并經與己有知識塊整合,重組為新知識塊的能力。
2.分析問題和解決(解答)化學問題的能力
(1)能夠將實際問題分解,通過運用相關知識,采用分析、綜合的方法,解決簡單化學問題的能力。
(2)能夠將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成果,用正確的化學術語及文字、圖表、模型、圖形等表達并做出解釋的能力。
3.化學實驗與探究能力
(1)了解并初步實踐化學實驗研究的一般過程,掌握化學實驗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在解決簡單化學問題的過程中,運用科學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學變化規律,并對化學現象提出科學合理的解釋。
二、化學科考試內容與要求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科學素養的要求和化學的學科體系以及學科特點,考試內容包括:化學科學特點和化學研究基本方法、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常見無機物及其應用、有機化學基礎和化學實驗五個方面。
為了便于考查,將高考化學命題對各部分知識內容要求的程度,由低到高分為了解、理解(掌握)、綜合應用三個層次,高層次的要求包括低層次的要求。其含義分別為:
了解:對所學化學知識有初步認識,能夠正確復述、再現、辨認或直接使用。
理解(掌握):領會所學知識的含義及其適用條件,能夠正確判斷、解釋和說明有關現象和問題,即不僅“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
綜合應用:在理解所學各部分化學知識的本質區別與內在聯系的基礎上,運用所掌握的知識進行必要的分析、類推或計算,解釋、論證一些具體化學問題。
(一)化學科學特點和化學研究基本方法
1.了解化學的主要特點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認識物質;了解化學可以識別、改變和創造分子。
 2.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學習運用以實驗和推理為基礎的科學探究方法;認識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科學。21世紀教育網
3.了解物質的組成、結構和性質的關系;了解化學反應的本質、基本原理以及能量變化等規律。
4.了解定量研究的方法是化學發展為一門科學的重要標志;理解摩爾(mol)是物質的量的基本單位,可用于進行簡單的化學計算。
 5.了解科學、技術、社會的相互關系(如化學與生活、材料、能源、環境、生命過程、信息技術的關系等);了解在化工生產中遵循“綠色化學”思想的重要性。
(二)化學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論
1.物質的組成、性質和分類
(1)了解分子、原子、離子等概念的含義。了解原子團的定義。
(2)理解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區別與聯系
(3)理解混合物和純凈物、單質和化合物、金屬和非金屬的概念
(4)理解酸、堿、鹽、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聯系
2.化學用語及常用計量
(1)熟記并正確書寫常見元素的名稱、符號、離子符號
(2)熟悉常見元素的化合價,能根據化合價正確書寫化學式(分子式),并能根據化學式判斷化合價
(3)了解原子結構示意圖、分子式、結構式和結構簡式的表示方法
(4)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的定義,并能進行有關計算
(5)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含義
(6)能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和離子方程式,并能進行有關計算
(7)了解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mol)、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含義
(8)根據物質的量與微粒(原子、分子、離子等)數目、氣體體積(標準狀況下)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有關計算
3.溶液
(1)了解溶液的含義[來源:21世紀教育網]
(2)了解溶解度、飽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溶液的組成。理解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的概念,并能進行有關計算
(4)了解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
(5)了解膠體是一種常見的分散系
4.物質結構和元素周期律
(1)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義
(2)了解原子構成。了解原子序數、核電荷數、質子數、中子數、核外電子數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3)了解原子核外電子排布
(4)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實質。了解元素周期表(長式)的結構(周期、族)及其應用
(5)以第3周期為例,掌握同一周期內元素性質的遞變規律與原子結構的關系
(6)以IA和VIIA族為例,掌握同一主族內元素性質遞變規律與原子結構的關系
(7)了解金屬、非金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質遞變的規律
(8)了解化學鍵的定義。了解離子鍵、共價鍵的形成
5.化學反應與能量
(1)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電子的轉移。了解常見的氧化還原反應。掌握常見氧化還原反應的配平和相關計算。
(2)了解化學反應中能量轉化的原因,能說出常見的能量轉化形式
(3)了解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了解吸熱反應、放熱反應、反應熱等概念
(4)了解熱化學方程式的含義,能用蓋斯定律進行有關反應熱的簡單計算
(5)了解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了解化學在解決能源危機中的重要作用
(6)了解原電池和電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寫出電極反應和電池反應方程式。了解常見化學電源的種類及其工作原理
(7)理解金屬發生電化學腐蝕的原因,金屬腐蝕的危害,防止金屬腐蝕的措施
6.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
(1)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反應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2)了解催化劑在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領域中的重大作用
(3)了解化學反應的可逆性
(4)了解化學平衡建立的過程。理解化學平衡常數的含義,能夠利用化學平衡常數進行簡單的計算
(5)理解外界條件(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等)對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的影響,認識其一般規律
(6)了解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的調控在生活、生產和科學研究領域中的重要作用
7.電解質溶液
(1)了解電解質的概念。了解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概念
(2)了解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以及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性
(3)了解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平衡
(4)了解水的電離,離子積常數
(5)了解溶液pH的定義。了解測定溶液pH的方法,能進行pH的簡單計算
(6)了解鹽類水解的原理、影響鹽類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以及鹽類水解的應用
(7)了解離子反應的概念、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了解常見離子的檢驗方法
(8)了解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轉化的本質
8.以上各部分知識的綜合應用。
(三)常見無機物及其應用
1.常見金屬元素(如Na、Al、Fe、Cu等)[來源:21世紀教育網]
(1)了解常見金屬的活動順序
(2)掌握常見金屬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了解其應用
(3)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應用
2.常見非金屬元素(如H、C、N、O、Si、S、Cl等)
(1)掌握常見非金屬元素單質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了解其應用
(2)了解常見非金屬元素單質及其重要化合物對環境質量的影響
3.以上各部分知識的綜合應用
(四)有機化學基礎
1.有機化合物的組成與結構
(1)了解有機化合物中碳的成鍵特征,了解有機化合物的同分異構現象,能判斷簡單有機化合物的同分異構體(不包括手性異構體)
(2)能根據有機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對分子質量確定有機化合物的分子式
(3)了解常見有機化合物的結構。了解有機物分子中的官能團,能正確地表示它們的結構
(4)了解確定有機化合物結構的化學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5)能根據有機化合物命名規則命名簡單的有機化合物
(6)能列舉事實說明有機分子中基團之間存在相互影響
2.烴及其衍生物的性質與應用
(1)以烷、烯、炔和芳香烴的代表物為例,比較它們在組成、結構、性質上的差異
(2)了解天然氣、石油液化氣和汽油的主要成分及其應用
(3)舉例說明烴類物質在有機合成和有機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4)了解鹵代烴、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組成和結構特點以及它們的相互聯系
(5)了解上述有機化合物發生反應的類型,如加成反應、取代反應和消去反應等
(6)結合實際,了解某些有機化合物對環境和健康可能產生影響,關注有機化合物的安全使用問題
3.糖類、油脂、氨基酸和蛋白質
(1)了解糖類的組成和性質,能舉例說明糖類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質能源開發上的應用
(2)了解油脂的組成和主要性質及重要應用及重要應用
(3)了解氨基酸的組成、結構特點和主要化學性質,了解氨基酸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4)了解蛋白質的組成、結構和性質及重要應用
(5)了解化學科學在生命科學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來源:21世紀教育網]
4.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1)了解合成高分子的組成與結構特點,能依據簡單合成高分子的結構分析其鏈節和單體
(2)了解加聚反應和縮聚反應的特點
(3)了解新型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及其在高新技術領域中的應用
(4)了解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在發展經濟、提高生活質量方面的貢獻
5.以上部分知識的綜合應用
(五)化學實驗基礎
1.了解化學實驗是科學探究過程中的一種重要方法
2.了解化學實驗室常用儀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3.掌握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能識別化學品安全使用標識,了解實驗室一般事故的預防和處理方法
4.掌握常見氣體的實驗室制法(包括所用試劑、儀器,反應原理和收集方法)
5.能對常見的物質進行檢驗、分離和提純,能根據要求配制溶液
6.能根據實驗試題要求,做到:
(1)設計、評價或改進實驗方案
(2)了解控制實驗條件的方法
(3)分析或處理實驗數據,得出合理結論
(4)繪制和識別典型的實驗儀器裝置圖
7.以上各部分知識與技能的綜合應用。
Ⅲ.考試形式
考試采用閉卷,筆答形式。考試時間為150分鐘,試卷滿分為300分(物理、化學、生物各100分)。
Ⅵ.試卷結構和題型
試卷包括單項選擇題、雙項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全卷共36題,其中單項選擇題16題,雙項選擇題9題,非選擇題11題。試卷結構及題型分布見下表:
題型
題號
考查內容
題量
分值
備注
單項21世紀教育網
選擇題
1~6題21世紀教育網
生物21世紀教育網
6題21世紀教育網
24分
64分21世紀教育網
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共16題,每題4分
7~12題
化學
6題
24分
13~16題
物理
4題
16分
雙項
選擇題
17~2l題
物理
5題
30分
54分
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兩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共9題;每題6分,全選對得6分,只選1個且正確得3分,錯選、不選得0分
22~23題
化學
2題
12分
24~25題
生物
2題
12分
非選
擇題
26~29題
生物
4題
64分
182分
共11題,包括填空、問答、計算等題型
30~33題
化學
4題
64分
34~36題
物理
3題
54分
V.內容比例
學科
考試內容
分值比例
物理
力學
約42%
電磁學
約42%
原子物理
約8%
熱學
約8%
實驗(包含在以上各部分內容中)
約18%
化學
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
約40%
常見無機物及其應用
約18%
有機化學基礎
約20%
化學實驗基礎
約22%
生物
分子與細胞
約24%
遺傳與進化
約22%
穩態與環境
約24%
現代生物科技專題
約8%
實驗
約22%
說明:化學科學特點和化學研究基本方法內容滲透在上表中的化學各專題內容中考查。
Ⅵ.試題難度
試卷包括容易題、中等難度題和較難題,以中等難度題為主。
Ⅶ.題型示例(略)
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考試大綱(廣東卷)
【高考考綱4】文綜
Ⅰ. 命題指導思想
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有助于高校科學公正地選拔人才,有助于實施素質教育,有助于高校依法行使辦學自主權的原則,切實體現普通高中新課程的改革精神,反映各學科課程標準的整體要求”的目的。
命題以教育部考試中心《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文科綜合科考試大綱(課程標準實驗版)》和本說明為依據,符合選拔性考試的規律和要求,體現普通高中新課程的理念。
試題以能力立意,將知識、能力、素質的考查融為一體,促進“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課程目標的實現。注重考查考生政治、歷史、地理學科的學習能力及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考查考生對政治、歷史、地理學科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視運用“新材料、新情境”,強調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注重時代性和實踐性,引導考生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試題適用于使用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通過的各版本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考生。
Ⅱ. 考試形式
閉卷、筆答。滿分為300分。考試時間為150分鐘。
Ⅲ. 試卷結構
題型
題號
考查內容
題量
題分
備注

擇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

1-11題21世紀教育網[來源:21世紀教育網]
地理21世紀教育網
11題[來源:21世紀教育網][來源:21世紀教育網]
44分
都是四選一的單項選擇題。21世紀教育網
每題4分,共35題,滿分140分。
12-23題
歷史
12題
48分
24-35題
政治
12題
48分
非選
擇題
36-37題
政治
2題
52分
共6題,滿分160分。
38-39題
歷史
2題
52分
40-41題
地理
2題
56分
全卷
共41題,地理、歷史、政治各100分,滿分300分。
Ⅳ. 內容比例
學科
內容
占滿分值比例
備注
政治
經濟生活
約27%
時事政治的內容在相關試題中體現
政治生活
約27%
文化生活
約18%
生活與哲學
約28%
歷史
古代
約23%
近代
約39%
現代
約38%
地理
自然地理
約32%
人文地理、區域可持續發展、城鄉規劃和環境保護
約68%
Ⅴ. 考試目標要求和考試范圍內容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的內容,確定文科綜合科考試內容。
歷 史
考核目標與要求
1. 獲取和解讀信息
●??理解試題提供的圖文材料和考試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
●??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
2. 調動和運用知識
●??辨別歷史事物和歷史解釋。
●??理解歷史事實,分析歷史結論。
●??說明和證明歷史現象和歷史觀點。
3. 描述和闡釋事物
●??客觀敘述歷史事物。
●??準確描述和解釋歷史事物的特征。
●??認識歷史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并做出正確闡釋。
4. 論證和探討問題
●??運用判斷、比較、歸納的方法論證歷史問題。
●??使用批判、借鑒、引用的方式評論歷史觀點。
●??獨立地對歷史問題和歷史觀點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試內容
古代
古代中國
1.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3)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4)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
2.古代中國的經濟
(1)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業的發展
(3)商業的發展
(4)資本主義萌芽與“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1)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2)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3)宋明理學
(4)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
4.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1)科技成就
(2)漢字的起源演變和書畫的發展
(3)文學成就
(4)京劇等劇種的產生和發展
5. 中國古代的重大改革(
(1)商鞅變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古代希臘、羅馬
1.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2)羅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近代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
(1)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2)啟蒙運動
2. 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1)新航路的開辟
(2)荷蘭、英國等國的殖民擴張
(3)工業革命
3.歐美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1)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① 大抗議書(
② 內戰(
③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美國共和制的確立
(3)法國共和制的確立
① 法國大革命(
② 19世紀法國政體的變遷(
(4)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5)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獻(
①《獨立宣言》
②《人權宣言》
4. 俄國和日本的重大改革(
(1)俄國農奴制改革
(2)明治維新
4.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和國際工人運動
(1)《共產黨宣言》
(2)巴黎公社
5.近代科學技術
(1)經典力學
(2)進化論
(3)蒸汽機的發明和電氣技術的應用
近代中國
1.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1)1840至1900年間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2)戊戌變法(
(3)辛亥革命
(4)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5)新民主主義革命
(6)侵華日軍的罪行與中國軍民的抗日斗爭
2.經濟結構的變化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1)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和民族工業的興起
(2)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1)維新思想
(2)新文化運動
(3)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現代
現代世界
1.俄國十月革命與蘇聯社會主義建設
(1)俄國十月革命
(2)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
2.羅斯福新政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1929至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2)羅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等國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1)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2)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
(3)兩極格局的瓦解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4.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1)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2)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
(3)世界貿易組織和中國的加入
5.現代科學技術
(1)相對論和量子論
(2)現代信息技術
6.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1)文學的主要成就
(2)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
(3)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
(4)影視藝術的產生與發展
現代中國
1.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設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開放以來民主與法制的建設
(5)“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踐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1)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
(2)十一屆三中全會關于改革開放的決策
(3)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
(4)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3.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1)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2)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3)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
4.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
(2)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
(3)大眾傳媒的發展
5.20世紀以來的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1)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2)毛澤東思想
(3)鄧小平理論
(4)“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
6.現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教育事業
(1)科學技術發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
(3)教育事業的發展
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考試大綱(廣東卷)
【高考考綱4】文綜
Ⅰ. 命題指導思想
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有助于高校科學公正地選拔人才,有助于實施素質教育,有助于高校依法行使辦學自主權的原則,切實體現普通高中新課程的改革精神,反映各學科課程標準的整體要求”的目的。
命題以教育部考試中心《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文科綜合科考試大綱(課程標準實驗版)》和本說明為依據,符合選拔性考試的規律和要求,體現普通高中新課程的理念。
試題以能力立意,將知識、能力、素質的考查融為一體,促進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課程目標的實現。注重考查考生政治、歷史、地理學科的學習能力及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考查考生對政治、歷史、地理學科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視運用“新材料、新情境”,強調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注重時代性和實踐性,引導考生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試題適用于使用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通過的各版本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考生。
Ⅱ. 考試形式
閉卷、筆答。滿分為300分。考試時間為150分鐘。
Ⅲ. 試卷結構
題型
題號
考查內容
題量
題分
備注


題21世紀教育網
1-11題21世紀教育網
地理21世紀教育網
11題21世紀教育網[來源:21世紀教育網][來源:21世紀教育網]
44分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
都是四選一的單項選擇題。[來源:21世紀教育網]
每題4分,共35題,滿分140分。
12-23題
歷史
12題
48分
24-35題
政治
12題
48分
非選
擇題
36-37題
政治
2題
52分
共6題,滿分160分。
38-39題
歷史
2題
52分
40-41題
地理
2題
56分
全卷
共41題,地理、歷史、政治各100分,滿分300分。
Ⅳ. 內容比例
學科
內容
占滿分值比例
備注
政治
經濟生活
約27%
時事政治的內容在相關試題中體現
政治生活
約27%
文化生活
約18%
生活與哲學
約28%
歷史
古代
約23%
近代
約39%
現代
約38%
地理
自然地理
約32%
人文地理、區域可持續發展、城鄉規劃和環境保護
約68%
Ⅴ. 考試目標要求和考試范圍內容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的內容,確定文科綜合科考試內容。
地 理
一、考核目標與要求
1. 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
●??能夠從題目的文字表述中獲取地理信息,包括讀取題目的要求和各種有關地理事物
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夠快速、全面、準確地獲取圖形語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讀和分析各種地理
圖表所承載的信息。
●??能夠準確和完整地理解所獲取的地理信息。
2. 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
●??能夠調動和運用基本的地理數據、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
理與規律等知識,對題目要求作答。
●??能夠調動和運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相關地理信息。
●??能夠選擇和運用中學其他相關學科的基本技能解決地理問題。
●??能夠運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標的判斷和識別,不同類型地理數據之間的轉換,
不同類型地理圖表的填繪,地理數據和地理圖表之間的轉換,基本的地理觀測、地理實驗等。
3. 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
●??能夠用簡潔的文字語言、圖形語言或其他表達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
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發展變化,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的要點。
●??能夠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通過比較、判斷、分析,闡釋地理基
本原理與規律。
4. 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
●??能夠發現或提出科學的、具有創新意識的地理問題。
●??能夠提出必要的論據,論證和解決地理問題。
●??能夠用科學的語言、正確的邏輯關系,表達出論證和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與結果。
●??能夠運用正確的地理觀念,探討、評價現實中的地理問題。
二、考試內容
考試內容包括與下列內容相關的《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的有關內容。
自然地理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3)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4)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2.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3)大氣受熱過程
(4)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5)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6)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7)世界洋流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2)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3)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4.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2)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自然資源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4)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人文地理
1.人口與城市
(1)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2)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3)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4)城市的空間結構及其形成原因
(5)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6)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7)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2.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1)農業區位因素,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2)工業區位因素,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3)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4)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5)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3.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1)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
(2)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3)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4)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區域可持續發展
1.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1)區域的含義
(2)不同區域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差異
(3)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2.區域可持續發展
(1)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2)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及其產生的危害,以及有關的治理保護措施
(3)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4)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問題,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5)區域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6)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產生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
3.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l)遙感(RS)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2)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3)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數字地球的含義
城鄉規劃
1.城鄉發展與城市化
(1)城市環境問題的成因與治理對策
(2)不同地理環境中,鄉村聚落的分布特點及形成原因
(3)鄉村集市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2.城鄉規劃
(1)城鄉規劃對于城鄉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2)城鄉規劃中土地利用、項目選址、功能分區的主要原則和基本方法
(3)在城鄉規劃中,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文化等部門的一般布局原則
3.城鄉建設與生活環境
(1)商業布局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不同商業部門布局的特點與功能
(2)不同的城市交通網絡的特點
環境保護
1.環境與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成因及危害
(2)當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2.生態環境問題與生態環境保護
(1)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和形成過程
(2)生態環境問題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系
(3)我國不同區域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4)不同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3.環境污染與防治
(1)主要的環境污染問題
(2)主要的環境污染問題形成的原因、過程及危害
(3)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方法和預防措施
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考試大綱(廣東卷)
【高考考綱4】文綜
Ⅰ. 命題指導思想
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有助于高校科學公正地選拔人才,有助于實施素質教育,有助于高校依法行使辦學自主權的原則,切實體現普通高中新課程的改革精神,反映各學科課程標準的整體要求”的目的。
命題以教育部考試中心《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文科綜合科考試大綱(課程標準實驗版)》和本說明為依據,符合選拔性考試的規律和要求,體現普通高中新課程的理念。
試題以能力立意,將知識、能力、素質的考查融為一體,促進“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課程目標的實現。注重考查考生政治、歷史、地理學科的學習能力及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考查考生對政治、歷史、地理學科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視運用“新材料、新情境”,強調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注重時代性和實踐性,引導考生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試題適用于使用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通過的各版本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考生。
Ⅱ. 考試形式
閉卷、筆答。滿分為300分。考試時間為150分鐘。
Ⅲ. 試卷結構
題型
題號
考查內容
題量
題分
備注
選21世紀教育網
擇21世紀教育網[來源: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
題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
1-11題21世紀教育網
地理
11題
44分[來源:21世紀教育網]
都是四選一的單項選擇題。
每題4分,共35題,滿分140分。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
12-23題
歷史
12題
48分
24-35題
政治
12題
48分
非選
擇題
36-37題
政治
2題
52分
共6題,滿分160分。
38-39題
歷史
2題
52分
40-41題
地理
2題
56分
全卷
共41題,地理、歷史、政治各100分,滿分300分。
Ⅳ. 內容比例
學科
內容
占滿分值比例
備注
政治
經濟生活
約27%
時事政治的內容在相關試題中體現
政治生活
約27%
文化生活
約18%
生活與哲學
約28%
歷史
古代
約23%
近代
約39%
現代
約38%
地理
自然地理
約32%
人文地理、區域可持續發展、城鄉規劃和環境保護
約68%
Ⅴ. 考試目標要求和考試范圍內容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的內容,確定文科綜合科考試內容。
政 治
一、考核目標與要求
1.獲取和解讀信息
● 能夠從題目的文字表述中獲取回答問題的有關信息。
● 能夠快速、全面、準確地從圖、表等形式中獲取回答問題的有關信息。
● 能夠準確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獲取的有關信息。
2.調動和運用知識
● 能夠根據從題目中獲取和解讀的試題信息,有針對性地調動有關的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等方面的知識,并運用這些知識做出必要的判斷。
● 能夠調動和運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的重大時事和相關信息。
● 能夠展現出檢索和選用自己“知識庫”中有關知識、基本技能的能力。
3.描述和闡釋事物
● 能夠用簡潔的語言描述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等學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觀點。
● 能夠應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和方法,分析、比較和解釋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等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
●綜合闡釋或評價有關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
4.論證和探究問題
● 根據有關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和技能,發現或者提出體現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問題。
● 綜合使用題目提供的信息、課堂學習或自主學習獲得的知識、方法,提出比較必要的論據,論證和探究問題,得出合理的結論。
● 能用順暢的語言、清晰的層次、正確的邏輯關系,表達出論證、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二、考試內容(
經濟生活
1. 貨幣
(1)貨幣的本質
商品的基本屬性
貨幣的產生與本質
貨幣的基本職能
金屬貨幣與紙幣
(2)貨幣的種類與形式
貨幣與財富
結算與信用工具
外匯和匯率
2. 價格
(1)價格的決定與變動
價值與價格
價值決定價格
價值規律及其表現形式
供給與需求
影響(均衡)價格的因素
(2)價格變動對經濟生活的影響
價格變動對消費者的影響
價格變動對生產的影響
價格變動對需求量的影響
3. 消費
(1)消費及其類型
影響消費的因素
消費類型
消費結構
(2)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消費心理
消費行為
4. 生產與經濟制度
(1)生產與消費
生產決定消費
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
發展生產的意義
(2)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公有制為主體
國有經濟及其主導作用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5. 企業與勞動者
(1)生產的微觀主體――企業
現代企業的組織形式
公司的類型
公司的組織形式
公司經營與公司發展
企業兼并與企業破產
(2)勞動者
勞動與就業
勞動光榮
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
維護勞動者權益
6. 投資與融資
(1)商業銀行
利息、利率與本金
儲蓄存款
中國商業銀行體系
商業銀行的業務
(2)投資
投資收益與投資風險
股票
債券
商業保險
(3)融資
7. 個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制度
生產決定分配
按勞分配及其作用
我國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與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對效率、公平的影響
提高效率,促進公平
8. 國家收入的分配
(1)財政收入與支出
財政收入的構成
稅收與財政的關系
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
財政支出
財政支出的構成
財政收支平衡
(2)財政的作用
財政與基礎設施工程
財政與宏觀調控
財政與人民生活保障
9. 征稅與納稅
(1)稅收及其種類
稅收
稅收的基本特征
稅收的種類
稅收的作用
(2)依法納稅
納稅人
負稅人
依法納稅
10.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市場經濟基本原理
市場與計劃
市場調節及其弊端
市場配置資源
市場秩序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
宏觀調控
11. 科學發展觀和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
(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
小康社會
經濟建設的要求
(2)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科學發展觀
經濟持續協調發展
12. 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
(1)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及其表現
跨國公司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2)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
對外開放
國際經濟組織
國際經濟合作
“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
政治生活
1. 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國的國家性質
憲法對我國國家性質的規定
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與特點
人民民主的廣泛性和真實性
人民民主專政是正義的事情
我國政府關于人權問題的觀點
(2)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
我國公民享有的政治權利
我國公民必須履行的政治義務
我國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
(3)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途徑和方式
我國的選舉制度及其選舉方式
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多種方式
公民直接參與民主決策的意義
我國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義
我國公民的民主監督權和實行民主監督的合法渠道
公民要負責地行使民主監督權利
2. 我國的政府
(1)我國政府的職能和責任
我國政府的主要職能
我國政府的作用
我國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
(2)政府權力的行使與監督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義和要求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對政府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的意義
我國行政監督體系
(3)政府的權威
政府的權威及其體現
我國政府權威的來源和樹立
3.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1)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設機關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人大代表的產生
人大代表的職責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內容
人民代表大會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系
(2)我國的政黨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
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和指導思想
不斷完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
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
(3)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
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的法制化進程
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
我國的宗教政策
4. 當代國際社會
(1)國際社會的成員
主權國家
國際組織
聯合國
(2)處理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
國際關系及其決定因素
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
(3)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
時代的主題
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中國政府關于建立國際新秩序的主張
(4)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宗旨和立場
我國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
我國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我國的和平發展道路
5. 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
(1)各具特色的國家和國際組織
國家的本質
現代國家的管理形式
現代國家的結構形式
國際組織
(2)民主集中制: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和活動原則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形成和確立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含義
民主集中制的特點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
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3)日益重要的國際組織
聯合國
世界貿易組織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歐盟
文化生活
1. 文化與生活
(1)文化與社會
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社會作用
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文化與綜合國力
(2)文化對人的影響
文化對人影響的表現
文化對人影響的特點
豐富精神世界,促進全面發展
2. 文化傳承與創新
(1)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
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
文化傳播的多種途徑
現代文化傳播手段的特點
推動文化交流的意義
(2)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其影響
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影響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
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3)文化創新
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文化創新的意義
創新與繼承的關系
創新與借鑒、融合
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
3.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1)燦爛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中國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
(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時代特征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和意義
4.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走進文化生活
文化市場與傳媒商業化的影響
發展大眾文化的要求
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發展先進文化的指導思想和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
(3)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和主要內容
思想道德建設在文化建設中的地位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
社會主義榮辱觀與公民道德基本規范
思想道德修養與科學文化修養
生活與哲學
1.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1)哲學是什么
哲學與世界觀和方法論
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哲學與時代精神
哲學的作用
(2)哲學基本問題
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成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根據
(3)唯物主義及其形態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特點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特點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特點
(4)唯心主義及其形態
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
(5)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條件
(6)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7)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2.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1)哲學的物質概念
自然界的物質性
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2)哲學的運動概念
運動和物質的關系
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
(3)物質運動的規律
規律的概念
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
(4)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的起源
意識的生理基礎
意識的內容與形式
(5)意識的能動作用
意識能動性的特點
意識能動性的表現
(6)客觀規律與意識的能動作用
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7)實踐
實踐的概念
實踐的特點
(8)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實踐是認識的動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9)真理
真理的客觀性
真理的具體性
真理的條件性
真理和謬誤
(10)認識過程
認識的反復性
認識的無限性
3. 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1)唯物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2)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
聯系的普遍性
聯系的客觀性
聯系的多樣性
(3)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系統優化方法
(4)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發展的概念
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
發展的量變與質變狀態
(5)唯物辯證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7)辯證的否定觀
辯證否定
形而上學的否定觀
(8)唯物辯證法與創新意識
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
創新的社會作用
4.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4)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社會發展的實現方式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
(5)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的概念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
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6)人生價值
價值和價值觀
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7)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客觀依據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階級性
價值沖突及評價標準
(8)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價值的實現方式
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時事政治
1.年度間國內外重大時事(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
2.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現階段的基本路線和重大方針政策
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考試大綱(廣東卷)
【高考考綱2】數學
Ⅰ.命題指導思想
堅持“有助于高校科學公正地選拔人才,有助于推進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原則,適當體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以能力立意,將知識、能力和素質融為一體,全面檢測考生的數學素養、發揮數學作為主要基礎學科的作用,考察考生對中學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對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本質的理解水平,以及進入高等學校繼續學習的潛能。[來源:21世紀教育網]
Ⅱ.考試形式
考試采用閉卷、筆答形式。考試時間120分鐘,全卷滿分為150分,考試不使用計算器。
Ⅲ.試卷結構
一、題型結構和賦分
全卷包括選擇題、填空題、解答題三種題型。選擇題是四選一型的單項選擇題;填空題每小題有一個或多個空,只要求直接填寫結果,不必寫出計算過程或推證過程;解答題包括計算題、證明題和應用題等,解答必須寫出文字說明、演算步驟或推證過程,各題型賦分如下:
二、必做題和選做題
試題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考查必考內容,選做題考查選考內容;選做題為填空題,考生在試卷給出的兩道選做題中選擇其中一道作答(兩道全答的只計算前一題得分)。
Ⅳ.考試內容與要求
一、考核目標與要求
知識要求
知識是指《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所規定的必修課程、選修課程系列1和系列4中的數學概念、性質、法則、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內容反映的數學思想方法,還包括按照一定程序與步驟進行運算,處理數據、繪制圖表等基本技能。
各部分知識的整體要求以及其定位參照《課程標準》相應模塊的有關說明。[來源:21世紀教育網]
對知識的要求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三個層次。
(1)了解:要求對所列知識的含義有初步的、感性的認識,知道這一知識內容是什么,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驟照樣模仿,并能(或會)在有關問題中識別和認識它。
(2)理解:要求對所列知識內容有較深刻的理性認識,知道之所見的邏輯關系,能夠對所列知識作正確的描述說明并用數學語言表達,能夠利用所學的知識內容對有關問題作比較、判別、討論,具備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這一層次所涉及的主要行為動詞有:描述,說明,表達,推測,想象,比較,判別,初步應用等。
(3)掌握:要求能對所列的知識內容能夠推導證明,能夠利用所學知識對問題進行分析、研究、討論,并且加以解決。
這一層次涉及的主要行為動詞有:描述,說明,表達,推測,想象,比較,判別,初步應用等。
能力要求
能力是指空間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論證能力、運算求解能力、數據處理能以及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1)空間想象能力:能根據條件作出正確的圖形,根據圖形想象出直觀形象;能正確地分析出圖形中基本元素及其相互關系;能對圖形進行分解、組合;會運用圖形與圖表等手段形象地解釋揭示問題的本質。
空間想象能力是對空間形式的觀察、分析、抽象的能力,主要表現為識圖、畫圖和對圖像的想象能力。識圖是指觀察研究所給圖形中幾何元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畫圖是指將文字語言和符號語言轉化為圖形語言 以及對圖形添加輔助圖形或對圖形進行各種變換。對圖形的想象主要包括有圖想圖和無圖想圖兩種,是空間想象能力高層次的標志。
(2)抽象概括能力:抽象是指舍棄事物非本質的屬性,揭示其本質屬性:概括是指把僅僅屬于某一類對象的共同屬性區分出來的思維過程。抽象和概括是相互聯系的,沒有抽象就不可能有概括,而概括必須在抽象的基礎上得出某種觀點或某個結論。
(3)推理論證能力:推理是思維的基本形式之一,它由前提和結論兩部分組成,論證是由已有的正確的前提到被論證的結論的一連串的推理過程,推理既包括演繹推理,也包括合情推理:論證方法及包括按形式劃分的演繹法和歸納法,也包括按思考方法劃分的直接證法和間接證法。一般運用和情推理進行猜想,再運用演繹推理進行證明。
中學數學的推理論證能力是根據已知的事實和已獲得的正確數學命題,論證某一數學命題真實性的初步的推理能力。
(4)運算求解能力:會根據法則、公式進行正確運算、變形和數據處理,能根據問題的條件尋找與設計合理、簡捷的運輸途徑,能根據要求對數據進行估計和近似運算。
運算求解能力是思維能力和運算技能的結合。運算包括對數學的計算、估值和近似計算,對式子的組合變形與分解變形,對幾何圖形各幾何量的計算求解等。運算能力包括分析運算條件、探究運算方向、選擇運算公式、確定運算程序等一系列過程中的思維能力,也包括在實施運算過程中遇到障礙而調整運算的能力。
(5)數據處理能力:會收集、整理、分析數據,能從大量數據中抽取對研究問題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判斷。數據處理能力主要依據統計案例中的方法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并解決給定的實際問題。
(6)應用意識:能綜合應用所學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解決問題,包括解決在相關學科、生產、生活中簡單的數學問題;能理解對問題陳述的材料,并對所提供的信息資料進行歸納、整理和分類,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能應用相關的數學方法解決問題進而加以驗證,并能用數學語言正確地表達和說明。應用的主要過程是依據現實生活背景,提煉相關的數量關系,將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構造數學模型,并加以解決。
(7)創新意識: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綜合與靈活地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思想方法,選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進行獨立的思考,探究和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創新意識是理性思維的高層次表現,對數學問題的”觀察、猜測、抽象、概括、證明”,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對數學知識的遷移、組合、融會的程度越高,顯示出的創新意識越強。
3.個性品質要求
個性品質是指考生個體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數學視野,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和人文價值,崇尚數學的理性精神,形成審慎的思維習慣,體會數學美意義。
要求考生克服緊張情緒,以平和的心態參加考試,合理分配考試時間,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解答試題,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體現鍥而不舍的精神。
4.考查要求
數學學科的系統性和嚴密性決定了數學知識之間深刻的內在聯系,包括個部分知識的縱向聯系和橫向聯系,要善于從本質上抓住這些聯系,進而通過分類、梳理、綜合,構建數學試卷的框架結構。
(1)對數學基礎知識的考查,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點,對于掌握學科知識體系的重點內容,要占有較大的比例,構成數學試卷的主體。注意學科的內在聯系和知識的綜合性,不刻意追求知識的覆蓋面。從學科的整體高度和思維價值的高度考慮問題,在知識網絡的交匯點設計試題,使對數學基礎知識的考察達到必要的深度。
(2)對數學思想方法的考查是對數學知識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和概括的考查,考查時必須要與數學知識相結合,通過對數學的考查,反應考生對數學思想的掌握程度。
(3)對數學能力的考查,強調“以能力立意“,就是以數學知識為載體,從問題入手,把握學科的整體意義,用統一的數學觀點組織材料,側重體現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尤其是綜合和靈活的應用,以此來檢測考生將知識遷移到不同情境中去的能力,從而檢測出考生個體理性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以及進一步學習的潛能。對能力的考察要全面,強調綜合性,應用性,并要切合考生實際,對推理論證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考查貫穿于全卷,是考查的重點,強調其科學性、嚴謹性、抽象性;對空間想象能力的考查主要體現在對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及圖形與樣的相互轉化上;對運算求解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對運算和推理的考查,考查以代數運算為主;對數據處理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運用概率統計的基本方法和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對應用意識的考查主要采用解決應用問題的形式,名提示要堅持“貼近生活,背景公平,控制難度”的原則,試題設計要切合中學數學的設計和考生的年齡特點,并結合實踐經驗,是數學應用問題的難度符合考生的水平。
(5)對創新意識的考查是對高層次理性思維的考查,在考試中創設新穎的問題情境,構造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數學問題,要注意問題的多樣化,體現思維的發散性;精心設計考查數學主體內容、體現數學素質的試題;也要有反映數、形運動變化的試題以及研究型、探究型、開放型等類型的試題。
數學科的命題,在考查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對數學思想方法的考查,注重對數學能力的考查,展現數學的科學價值和人文價值,同時兼顧試題的基礎性、綜合性和現實性,重視試題間的層次性,合理調控綜合程度,堅持多角度、多層次的考查,努力實現全面考查綜合數學素養的要求。
命題以《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數學(文科)考試大綱(課程標準實驗?2014年版)》和本說明為依據,試題使用于使用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通過的各版本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考生。
二、考試范圍與要求
(一)必考內容與要求
集合
(1)集合的含義與表示
① 了解集合的含義、元素與集合的“屬于”關系。
② 能用自然語言、圖形語言、集合語言(列舉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體問題。
(2)集合間的基本關系
① 理解集合之間包含于相等的含義,能識別給定集合的子集。
② 在具體情境中,了解全集與空集的含義。
(3)集合的基本運算
① 理解兩個集合的并集與交集的含義,會求兩個簡單集合的并集與交集。
② 理解在給定集合中一個子集的補集的含義,會求給定子集的補集。
③ 能使用韋恩(Venn)圖表達集合的關系及運算。
2.函數概念與基本初等函數Ⅰ(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冪函數)
(1)函數
了解構成函數的要素,會求一些簡單函數的定義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在實際情境中,會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適當的方法(如圖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數。
了解簡單的分段函數,并能簡單應用。
理解函數的單調性、最大(小)值以及幾何意義;結合具體函數,了解函數奇偶性的含義。
會運用函數圖象理解和研究函數的性質。
(2)指數函數
① 了解指數函數模型的實際背景。
② 理解有理數指數冪的含義,了解實數冪的意義,掌握冪的運算。
③ 理解指數函數的概念,理解指數函數的單調性,掌握指數函數圖像通過的特殊點。
(3)對數函數
① 理解對數函數的概念以及運算性質,知道用換底公式能將一般對數轉化成自然對數或常用對數;了解對數在簡化運算中的作用。
② 理解對數函數的概念;理解對數函數的單調性,掌握對數函數圖像通過的特殊點。
③了解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互為反函數()
(4)冪函數
① 了解冪函數的概念。
② 結合函數的圖像,了解它們的變化情況。
(5)函數與方程
① 結合二次函數的圖像,了解函數的零點與方程根的聯系,判斷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個數。
② 根據具體函數的圖像,能夠用二分法求相應方程的近似解。
(6)函數模型及其應用
① 了解指數函數、對數函數以及冪函數的增長特征,知道直線上升、指數增長、對數增長等不同函數類型增長的含義
②了解函數模型(如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冪函數、分段函數等在社會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數模型)的廣泛應用。
3.立體幾何初步
(1)空間幾何體
① 認識柱、錐、臺、球及其簡單組合體的結構特征,并能運用這些特征描述現實生活中簡單物體的結構。
②能畫出簡單空間圖形(長方體、球、圓柱、棱柱等簡易組合)的三視圖,能識別上述的三視圖所表示的立體模型,會用斜二測法畫出它們的直觀圖。
③會用平行投影與中心投影兩種方法,畫出簡單空間圖形的三視圖與直觀圖,了解空間圖形的不同表示形式。
④ 會畫某些建筑物的視圖與直觀圖(在不影響圖形特征的基礎上,尺寸、線條等不作嚴格要求)。
⑤ 了解球、棱柱、棱錐、臺的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公式(不要求記憶公式)。
(2)點、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
①理解空間直線、平面位置關系的定義,并了解如下可以作為推理依據的公理和定理。
◆公理1:如果一條直線上的兩點在一個平面內,那么這條直線上所有的點在此平面內。
◆公理2:過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點,有且只有一個平面。
◆公理3:如果兩個不重合的平面有一個公共點,那么它們有且只有一個過該點的公共直線。
◆公理4:平行于同一條直線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定理:空間中如果一個角的兩邊與另一個角的兩邊分別平行,那么這兩個角相等或互補。
② 以立體幾何的上述定義、公理和定理為出發點,認識和理解空間中線面平行、垂直的有關性質與判定定理。
理解以下判定定理:
◆如果平面外一條直線與此平面內的一條直線平行,那么改直線與此平面平行。
◆如果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相交直線與另一個平面都平行,那么這兩個平面平行。
◆如果一條直線與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相交直線都垂直,那么改直線與此平面垂直。
◆如果一個平面經過另一個平面的垂線,那么這兩個平面互相垂直。
理解以下性質定理,并能夠證明.
◆如果一條直線與一個平面平行,經過該直線的任一個平面與此平面相交,那么這條直線就和交線平面。
◆如果兩個平行平面同時和第三個平面相交,那么它們的交線互相平行。
◆垂直于同一個平面的兩條直線平行。
◆如果兩個平面垂直,那么一個平面內垂直于它們交線的直線與另一個平面垂直。
③ 能運用公理、定理和已獲得的結論證明一些空間位置關系的簡單命題。
4.平面解析幾何初步
(1)直線與方程
①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結合具體圖形,確定直線位置的幾何要素。
② 理解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過兩點的直線斜率的計算公式。
③ 能根據兩條直線的斜率判定這兩條直線平行或垂直。
④ 掌握確定直線位置的幾何要素,掌握直線方程的幾種形式(點斜式、兩點式及一般式),了解斜截式與一次函數的關系。
⑤ 能夠解方程組的方法求兩直線的交點坐標。
⑥ 掌握兩點間的距離公式、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會求兩條平行直線間的距離。21世紀教育網
(2)圓與方程
① 掌握確定圓的幾何要素,掌握圓的標準方程與一般方程。
② 能根據給定直線、圓的方程,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能根據給定兩個圓的方程判斷兩圓的位置關系。
③ 能用直線和圓的方程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④ 初步了解代數方法處理幾何問題的思想。
(3)空間直角坐標系
① 了解空間直角坐標系,會用空間直角坐標系表示點的位置。
② 會推導空間兩點間的距離公式。
5.算法初步
(1)算法的含義、程序框圖
① 了解算法的含義、了解算法的思想。
② 理解程序框圖的三種基本邏輯結構:順序、條件分支、循環。
(2)基本算法語句
理解幾種基本算法語句——輸入語句、輸出語句、賦值語句、循環語句的含義。
6.統計
(1)隨機抽樣
① 理解隨機抽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② 會用簡單隨機抽樣方法從總體中抽取樣本;了解分層抽樣和系統抽樣方法。
(2)總體估計
① 了解分布的意義和作用,會列頻率分布表,會畫頻率分布直方圖、頻率折線圖、莖葉圖,理解它們各自的特點。
② 理解樣本數據標準差的意義和作用,會計算數據標準差。
③ 能從樣本數據中提取基本的數學特征(如平均數、標準差),并作出合理的解釋。
④ 會用樣本的頻率分布估計總體分布,會用樣本的基本數字特征估計總體的基本數字特征,理解用樣本估計總體的思想。
⑤ 會用隨機抽樣的基本方法和樣本估計總體的思想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變量的關注性
① 會作兩個有關聯變量的數據的散點圖,會利用散點圖認識變量間的相關關系。
② 了解最小二乘法的思想,能根據給出的線性回歸方程系數公式建立線性回歸方程。
7.概率
(1)事件與概率
① 了解隨機時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頻率的穩定性,了解概率的意義,了解頻率與概率的區別。
② 了解兩個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21世紀教育網
(2)古典概型
① 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計算公式。
② 會計算一些隨機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數及事件發生的概率。
(3)隨機數與幾何概型
① 了解隨機數的意義,能運用模擬方法估計概率。
② 了解幾何概型的意義。
8.基本初等函數Ⅱ(三角函數)
(1)任意角的概念、弧度制
① 了解任意角的概念。
② 了解弧度制的概念,能進行弧度與角度的互化。
(2)三角函數[21世紀教育網]
① 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數(正弦、余弦、正切)的定義。
② 能利用單位圓中的三角函數線推導出的正弦、余弦、正切的誘導公式,能畫出的圖象,了解三角函數的周期性。
③ 理解正弦函數、余弦函數在區間的性質(如單調性、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與x軸的交點等)。理解正切函數在區間的單調性。
④ 理解同角三角函數的基本關系式:[來源:21世紀教育網]

⑤ 了解函數的物理意義;能畫出的圖象。了解參數對函數圖象變化的影響。
⑥ 了解三角函數是描述周期變化現在的重要函數模型,會用三角函數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9.平面向量
(1)平面向量的實際背景及基本概念21世紀教育網
① 了解向量的實際背景。
② 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理解兩個向量相等的含義。
③ 理解向量的幾何表示。
(2)向量的線性運算
① 掌握向量的加法、減法的運算,并理解其幾何意義。
② 掌握向量數乘的運算及其意義,理解兩個向量貢獻的含義。
③ 了解向量線性運算的性質及其幾何意義。[來源:21世紀教育網]
(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標表示
① 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義
② 掌握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標表示
③ 學會用坐標表示平面向量的加法、減法與數乘運算
④ 理解用坐標表示的平面向量共線的條件。
(4)平面向量的數量積
① 理解平面向量數量積的含義及其物理意義
② 了解平面向量的數量積與向量投影的關系
③ 掌握數量積的坐標表達式,會進行平面向量數量積的運算21世紀教育網
④ 能運用數量積表示兩個向量的夾角,會用數量積判斷兩個平面向量的垂直關系。
(5)向量的應用
① 會用向量方法解決某些簡單的平面幾何問題
② 會用向量方法解決簡單的力學問題與其他一些實際問題
10.三角恒等變換
(1)和與差的三角函數公式
① 會用向量數量積推導出兩角差的余弦公式
② 能利用兩角差的余弦公式導出兩角差的正弦、正切公式
③ 能利用兩角差的余弦公式導出兩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導出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們的內在聯系。
(2)簡單的三角恒等變換
能運用上述公式進行簡單的恒等變換(包括導出積化和差、和差化積、半角公式,但對這三組公式不要求記憶)。
11.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三角形度量問題
(2)應用
能夠運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與測量和幾何計算有關的實際問題。
12.數列
(1)數列的概念和簡單表示法
① 了解數列的概念和幾種簡單的表示方法(列表、圖象、通項公式)
② 了解數列是自變量為正數的一類函數
(2)等差數列、等比數列21世紀教育網
① 理解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的概念
② 掌握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與前n項和公式
③ 能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識別數列的等差關系或等比關系,并能用有關知識解決相應的問題
④ 了解等差數列與一次函數、等比數列與指數函數的關系
13.不等式
(1)不等關系
了解現實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不等式關系,了解不等式(組)的實際背景
(2)一元二次不等式
① 會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
② 通過函數圖象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與相應的二次函數、一元二次方程的聯系
③ 會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對給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會設計求解的程序框圖
(3)二元一次不等式組與簡單線性規劃問題
① 會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組
② 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幾何意義,能用平面區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組
③ 會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簡單的二元線性規劃問題,并能加以解決
(4)基本不等式:
① 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證明過程
② 會用基本不等式解決簡單的最大(小)值問題
14.常用邏輯用語
(1)命題以及關系
① 理解命題的概念
② 了解“若p,則q”形式命題的逆命題、否命題與逆否命題,會分析四種命題的相互關系
③ 理解必要條件、充分條件與充要條件的意義
(2)簡單的邏輯聯結詞
了解邏輯聯結詞“或”、“且”、“非”的含義
(3)全稱量詞與存在量詞
① 理解全稱量詞與存在量詞的意義
② 能正確地對含有一個量詞的命題進行否定
15.圓錐曲線與方程
(1)圓錐曲線
① 了解圓錐曲線的實際背景,了解圓錐曲線在刻畫現實世界和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
② 掌握橢圓的定義、幾何圖形、標準方程及簡單幾何性質.
③ 了解雙曲線、拋物線的定義、幾何圖形和標準方程,知道它們的簡單幾何性質.
④ 理解數形結合的思想
⑤ 了解圓錐曲線的簡單應用
16.導數及其應用
(1)導數概念及其幾何意義
① 了解導數概念的實際背景
② 理解導數的幾何意義
(2)導數的運算
①能根據導數定義求函數的導數
②能利用下面給出的基本初等函數的導數公式和導數的四則運算法則求簡單函數的導數
●常見基本初等函數的導數公式和常用導數運算公式 :
●法則1
●法則2
●法則3
(3)導數在研究函數中的應用
① 了解函數單調性和導數的關系:能利用導數研究函數的單調性,會求函數的單調性區間(其中多項式函數一般不超過三次)
② 了解函數在某點取得極值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會用導數求函數的極大值、極小值(其中多項式函數一般不超過三次);會求閉期間上函數的最大值、最小值(其中多項式函數一般不超過三次)
(4)生活中的優化問題
會利用導數解決某些實際問題
17.統計案例
了解下列一些常見的統計方法,并能應用這些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1)獨立檢驗
了解獨立檢驗(只要求2*2列聯表)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簡單應用
(2)回歸分析
了解回歸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簡單應用
18.推理與證明
(1)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
① 了解合情推理的含義,能利用歸納和類比等進行簡單的推理,了解合情推理在數學發展中的作用
② 了解演繹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繹推理的基本形式,并能運用它們進行一些簡單推理
③ 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之間的聯系和差異
(2)直接證明與間接證明
① 了解直接證明和兩種方法——分析法和綜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綜合法的思考過程、特點
② 了解間接證明的一種基本方法——反證法;了解反證法的思考過程、特點
19.數系的擴充與復數的引人
(1)復數的概念
① 理解復數的基本概念
② 理解復數相等的充要條件
③ 了解復數相等的代數表示及其幾何意義
(2)復數的四則運算
① 會進行復數代數形式的四則運算
② 了解復數代數形式的加、減運算的幾何意義
20.框圖
(1)流程圖
① 了解程序框圖
② 了解工序流程圖(即統籌圖)
③ 能繪制簡單實際問題的流程圖。了解流程圖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
(2)結構圖
① 了解結構圖
② 會用結構圖梳理已學過的知識、整理收集到的資料信息。
(二)選考內容與要求
考生在下面的“幾何證明選講”“坐標系與參數方程”兩部分內容中選考一個
1.幾何證明選講
(1)了解平行線截割定理,會證直角三角形射影定理
(2)會證圓周角定理、圓的切線的判定定理及性質定理
(3)會證明相交弦定理、圓內接四邊形的性質定理與判定定理、切割線定理
(4)了解平行投影的含義。通過圓柱與平面的位置關系,了解平行投影;會證明平面與圓柱的截線是橢圓(特殊情形是圓)
2.坐標系與參數方程
(1)坐標系
① 理解坐標系的作用
② 了解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伸縮變換作用下平面圖形的變化情況
③ 能在極坐標系中有極坐標表示點的位置,理解自傲極坐標系和平面直角坐標系中表示點的位置的區別,能進行極坐標和直角坐標的互化
④ 能在極坐標系中給出簡單圖形(如過極點的直線、過極點或圓心在極點的圓)的方程。通過比較這些圖形在極坐標和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方程,理解用方程表示平面圖形時選擇適當坐標系的意義
⑤ 了解柱坐標系、球坐標系中表示空間點的位置的方法,并與空間直角坐標系中表示點的位置的方法相比較,了解它們的區別。
(2)參數方程
① 了解參數方程,了解參數的意義
② 能選擇適當的參數寫出直線、圓和圓錐曲線的參數方程
③ 了解擺線在實際中的應用,了解擺線在表示行星運動軌跡中的作用。
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考試大綱(廣東卷)
【高考考綱4】文綜
Ⅰ. 命題指導思想
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有助于高校科學公正地選拔人才,有助于實施素質教育,有助于高校依法行使辦學自主權的原則,切實體現普通高中新課程的改革精神,反映各學科課程標準的整體要求”的目的。
命題以教育部考試中心《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文科綜合科考試大綱(課程標準實驗版)》和本說明為依據,符合選拔性考試的規律和要求,體現普通高中新課程的理念。
試題以能力立意,將知識、能力、素質的考查融為一體,促進“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課程目標的實現。注重考查考生政治、歷史、地理學科的學習能力及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考查考生對政治、歷史、地理學科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視運用“新材料、新情境”,強調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注重時代性和實踐性,引導考生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試題適用于使用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通過的各版本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考生。
Ⅱ. 考試形式
閉卷、筆答。滿分為300分。考試時間為150分鐘。
Ⅲ. 試卷結構
題型
題號
考查內容
題量
題分
備注
選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
擇21世紀教育網
題21世紀教育網
1-11題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
地理[來源:21世紀教育網]
11題21世紀教育網
44分
都是四選一的單項選擇題。21世紀教育網
每題4分,共35題,滿分140分。
12-23題
歷史
12題
48分
24-35題
政治
12題
48分
非選
擇題
36-37題
政治
2題
52分
共6題,滿分160分。
38-39題
歷史
2題
52分
40-41題
地理
2題
56分
全卷
共41題,地理、歷史、政治各100分,滿分300分。
Ⅳ. 內容比例
學科
內容
占滿分值比例
備注
政治
經濟生活
約27%
時事政治的內容在相關試題中體現
政治生活
約27%
文化生活
約18%
生活與哲學
約28%
歷史
古代
約23%
近代
約39%
現代
約38%
地理
自然地理
約32%
人文地理、區域可持續發展、城鄉規劃和環境保護
約68%
Ⅴ. 考試目標要求和考試范圍內容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的內容,確定文科綜合科考試內容。
政 治
一、考核目標與要求
1.獲取和解讀信息
● 能夠從題目的文字表述中獲取回答問題的有關信息。
● 能夠快速、全面、準確地從圖、表等形式中獲取回答問題的有關信息。
● 能夠準確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獲取的有關信息。
2.調動和運用知識
● 能夠根據從題目中獲取和解讀的試題信息,有針對性地調動有關的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等方面的知識,并運用這些知識做出必要的判斷。
● 能夠調動和運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的重大時事和相關信息。
● 能夠展現出檢索和選用自己“知識庫”中有關知識、基本技能的能力。
3.描述和闡釋事物
● 能夠用簡潔的語言描述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等學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觀點。
● 能夠應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和方法,分析、比較和解釋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等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
●綜合闡釋或評價有關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
4.論證和探究問題
● 根據有關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和技能,發現或者提出體現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問題。
● 綜合使用題目提供的信息、課堂學習或自主學習獲得的知識、方法,提出比較必要的論據,論證和探究問題,得出合理的結論。
● 能用順暢的語言、清晰的層次、正確的邏輯關系,表達出論證、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二、考試內容(
經濟生活
1. 貨幣
(1)貨幣的本質
商品的基本屬性
貨幣的產生與本質
貨幣的基本職能
金屬貨幣與紙幣
(2)貨幣的種類與形式
貨幣與財富
結算與信用工具
外匯和匯率
2. 價格
(1)價格的決定與變動
價值與價格
價值決定價格
價值規律及其表現形式
供給與需求
影響(均衡)價格的因素
(2)價格變動對經濟生活的影響
價格變動對消費者的影響
價格變動對生產的影響
價格變動對需求量的影響
3. 消費
(1)消費及其類型
影響消費的因素
消費類型
消費結構
(2)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消費心理
消費行為
4. 生產與經濟制度
(1)生產與消費
生產決定消費
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
發展生產的意義
(2)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公有制為主體
國有經濟及其主導作用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5. 企業與勞動者
(1)生產的微觀主體――企業
現代企業的組織形式
公司的類型
公司的組織形式
公司經營與公司發展
企業兼并與企業破產
(2)勞動者
勞動與就業
勞動光榮
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
維護勞動者權益
6. 投資與融資
(1)商業銀行
利息、利率與本金
儲蓄存款
中國商業銀行體系
商業銀行的業務
(2)投資
投資收益與投資風險
股票
債券
商業保險
(3)融資
7. 個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制度
生產決定分配
按勞分配及其作用
我國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與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對效率、公平的影響
提高效率,促進公平
8. 國家收入的分配
(1)財政收入與支出
財政收入的構成
稅收與財政的關系
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
財政支出
財政支出的構成
財政收支平衡
(2)財政的作用
財政與基礎設施工程
財政與宏觀調控
財政與人民生活保障
9. 征稅與納稅
(1)稅收及其種類
稅收
稅收的基本特征
稅收的種類
稅收的作用
(2)依法納稅
納稅人
負稅人
依法納稅
10.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市場經濟基本原理
市場與計劃
市場調節及其弊端
市場配置資源
市場秩序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
宏觀調控
11. 科學發展觀和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
(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
小康社會
經濟建設的要求
(2)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科學發展觀
經濟持續協調發展
12. 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
(1)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及其表現
跨國公司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2)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
對外開放
國際經濟組織
國際經濟合作
“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
政治生活
1. 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國的國家性質
憲法對我國國家性質的規定
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與特點
人民民主的廣泛性和真實性
人民民主專政是正義的事情
我國政府關于人權問題的觀點
(2)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
我國公民享有的政治權利
我國公民必須履行的政治義務
我國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
(3)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途徑和方式
我國的選舉制度及其選舉方式
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多種方式
公民直接參與民主決策的意義
我國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義
我國公民的民主監督權和實行民主監督的合法渠道
公民要負責地行使民主監督權利
2. 我國的政府
(1)我國政府的職能和責任
我國政府的主要職能
我國政府的作用
我國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
(2)政府權力的行使與監督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義和要求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對政府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的意義
我國行政監督體系
(3)政府的權威
政府的權威及其體現
我國政府權威的來源和樹立
3.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1)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設機關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人大代表的產生
人大代表的職責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內容
人民代表大會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系
(2)我國的政黨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
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和指導思想
不斷完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
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
(3)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
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的法制化進程
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
我國的宗教政策
4. 當代國際社會
(1)國際社會的成員
主權國家
國際組織
聯合國
(2)處理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
國際關系及其決定因素
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
(3)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
時代的主題
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中國政府關于建立國際新秩序的主張
(4)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宗旨和立場
我國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
我國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我國的和平發展道路
5. 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
(1)各具特色的國家和國際組織
國家的本質
現代國家的管理形式
現代國家的結構形式
國際組織
(2)民主集中制: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和活動原則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形成和確立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含義
民主集中制的特點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
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3)日益重要的國際組織
聯合國
世界貿易組織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歐盟
文化生活
1. 文化與生活
(1)文化與社會
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社會作用
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文化與綜合國力
(2)文化對人的影響
文化對人影響的表現
文化對人影響的特點
豐富精神世界,促進全面發展
2. 文化傳承與創新
(1)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
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
文化傳播的多種途徑
現代文化傳播手段的特點
推動文化交流的意義
(2)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其影響
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影響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
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3)文化創新
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文化創新的意義
創新與繼承的關系
創新與借鑒、融合
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
3.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1)燦爛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中國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
(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時代特征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和意義
4.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走進文化生活
文化市場與傳媒商業化的影響
發展大眾文化的要求
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發展先進文化的指導思想和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
(3)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和主要內容
思想道德建設在文化建設中的地位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
社會主義榮辱觀與公民道德基本規范
思想道德修養與科學文化修養
生活與哲學
1.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1)哲學是什么
哲學與世界觀和方法論
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哲學與時代精神
哲學的作用
(2)哲學基本問題
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成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根據
(3)唯物主義及其形態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特點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特點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特點
(4)唯心主義及其形態
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
(5)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條件
(6)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7)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2.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1)哲學的物質概念
自然界的物質性
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2)哲學的運動概念
運動和物質的關系
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
(3)物質運動的規律
規律的概念
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
(4)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的起源
意識的生理基礎
意識的內容與形式
(5)意識的能動作用
意識能動性的特點
意識能動性的表現
(6)客觀規律與意識的能動作用
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7)實踐
實踐的概念
實踐的特點
(8)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實踐是認識的動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9)真理
真理的客觀性
真理的具體性
真理的條件性
真理和謬誤
(10)認識過程
認識的反復性
認識的無限性
3. 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1)唯物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2)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
聯系的普遍性
聯系的客觀性
聯系的多樣性
(3)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系統優化方法
(4)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發展的概念
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
發展的量變與質變狀態
(5)唯物辯證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7)辯證的否定觀
辯證否定
形而上學的否定觀
(8)唯物辯證法與創新意識
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
創新的社會作用
4.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4)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社會發展的實現方式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
(5)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的概念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
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6)人生價值
價值和價值觀
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7)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客觀依據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階級性
價值沖突及評價標準
(8)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價值的實現方式
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時事政治
1.年度間國內外重大時事(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
2.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現階段的基本路線和重大方針政策
歷 史
考核目標與要求
1. 獲取和解讀信息
●??理解試題提供的圖文材料和考試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
●??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
2. 調動和運用知識
●??辨別歷史事物和歷史解釋。
●??理解歷史事實,分析歷史結論。
●??說明和證明歷史現象和歷史觀點。
3. 描述和闡釋事物
●??客觀敘述歷史事物。
●??準確描述和解釋歷史事物的特征。
●??認識歷史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并做出正確闡釋。
4. 論證和探討問題
●??運用判斷、比較、歸納的方法論證歷史問題。
●??使用批判、借鑒、引用的方式評論歷史觀點。
●??獨立地對歷史問題和歷史觀點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試內容
古代
古代中國
1.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3)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4)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
2.古代中國的經濟
(1)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業的發展
(3)商業的發展
(4)資本主義萌芽與“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1)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2)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3)宋明理學
(4)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
4.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1)科技成就
(2)漢字的起源演變和書畫的發展
(3)文學成就
(4)京劇等劇種的產生和發展
5. 中國古代的重大改革(
(1)商鞅變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古代希臘、羅馬
1.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2)羅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近代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
(1)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2)啟蒙運動
2. 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1)新航路的開辟
(2)荷蘭、英國等國的殖民擴張
(3)工業革命
3.歐美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1)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① 大抗議書(
② 內戰(
③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美國共和制的確立
(3)法國共和制的確立
① 法國大革命(
② 19世紀法國政體的變遷(
(4)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5)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獻(
①《獨立宣言》
②《人權宣言》
4. 俄國和日本的重大改革(
(1)俄國農奴制改革
(2)明治維新
4.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和國際工人運動
(1)《共產黨宣言》
(2)巴黎公社
5.近代科學技術
(1)經典力學
(2)進化論
(3)蒸汽機的發明和電氣技術的應用
近代中國
1.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1)1840至1900年間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2)戊戌變法(
(3)辛亥革命
(4)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5)新民主主義革命
(6)侵華日軍的罪行與中國軍民的抗日斗爭
2.經濟結構的變化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1)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和民族工業的興起
(2)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1)維新思想
(2)新文化運動
(3)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現代
現代世界
1.俄國十月革命與蘇聯社會主義建設
(1)俄國十月革命
(2)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
2.羅斯福新政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1929至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2)羅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等國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1)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2)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
(3)兩極格局的瓦解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4.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1)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2)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
(3)世界貿易組織和中國的加入
5.現代科學技術
(1)相對論和量子論
(2)現代信息技術
6.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1)文學的主要成就
(2)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
(3)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
(4)影視藝術的產生與發展
現代中國
1.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設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開放以來民主與法制的建設
(5)“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踐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1)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
(2)十一屆三中全會關于改革開放的決策
(3)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
(4)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3.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1)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2)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3)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
4.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
(2)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
(3)大眾傳媒的發展
5.20世紀以來的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1)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2)毛澤東思想
(3)鄧小平理論
(4)“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
6.現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教育事業
(1)科學技術發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
(3)教育事業的發展
地 理
一、考核目標與要求
1. 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
●??能夠從題目的文字表述中獲取地理信息,包括讀取題目的要求和各種有關地理事物
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夠快速、全面、準確地獲取圖形語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讀和分析各種地理
圖表所承載的信息。
●??能夠準確和完整地理解所獲取的地理信息。
2. 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
●??能夠調動和運用基本的地理數據、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
理與規律等知識,對題目要求作答。
●??能夠調動和運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相關地理信息。
●??能夠選擇和運用中學其他相關學科的基本技能解決地理問題。
●??能夠運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標的判斷和識別,不同類型地理數據之間的轉換,
不同類型地理圖表的填繪,地理數據和地理圖表之間的轉換,基本的地理觀測、地理實驗等。
3. 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
●??能夠用簡潔的文字語言、圖形語言或其他表達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
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發展變化,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的要點。
●??能夠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通過比較、判斷、分析,闡釋地理基
本原理與規律。
4. 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
●??能夠發現或提出科學的、具有創新意識的地理問題。
●??能夠提出必要的論據,論證和解決地理問題。
●??能夠用科學的語言、正確的邏輯關系,表達出論證和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與結果。
●??能夠運用正確的地理觀念,探討、評價現實中的地理問題。
二、考試內容
考試內容包括與下列內容相關的《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的有關內容。
自然地理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3)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4)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2.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3)大氣受熱過程
(4)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5)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6)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7)世界洋流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2)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3)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4.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2)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自然資源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4)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人文地理
1.人口與城市
(1)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2)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3)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4)城市的空間結構及其形成原因
(5)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6)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7)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2.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1)農業區位因素,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2)工業區位因素,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3)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4)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5)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3.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1)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
(2)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3)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4)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區域可持續發展
1.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1)區域的含義
(2)不同區域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差異
(3)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2.區域可持續發展
(1)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2)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及其產生的危害,以及有關的治理保護措施
(3)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4)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問題,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5)區域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6)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產生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
3.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l)遙感(RS)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2)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3)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數字地球的含義
城鄉規劃
1.城鄉發展與城市化
(1)城市環境問題的成因與治理對策
(2)不同地理環境中,鄉村聚落的分布特點及形成原因
(3)鄉村集市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2.城鄉規劃
(1)城鄉規劃對于城鄉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2)城鄉規劃中土地利用、項目選址、功能分區的主要原則和基本方法
(3)在城鄉規劃中,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文化等部門的一般布局原則
3.城鄉建設與生活環境
(1)商業布局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不同商業部門布局的特點與功能
(2)不同的城市交通網絡的特點
環境保護
1.環境與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成因及危害
(2)當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2.生態環境問題與生態環境保護
(1)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和形成過程
(2)生態環境問題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系
(3)我國不同區域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4)不同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3.環境污染與防治
(1)主要的環境污染問題
(2)主要的環境污染問題形成的原因、過程及危害
(3)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方法和預防措施
2013年高考考試說明(廣東省)——物理
Ⅰ.命題指導思想
  符合選拔性考試的規律和要求,反映物理、化學、生物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的整體要求,體現普通高中新課程的理念,以有利于高校選拔具有學習潛能和創新精神的合格新生。
  試題以能力測試為主導,在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掌握程度的同時,注重能力和科學素養的考查,注重考查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強調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注重時代性和實踐性;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全面落實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考查。
  命題以教育部考試中心《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考試大綱(理科·課程標準實驗·2011年版)》和本說明為依據。試題適用于使用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通過的各版本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考生。
Ⅱ.考試能力要求和考試范圍內容
  依據教育部考試中心《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考試大綱(理科·課程標準實驗·2011年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以及廣東省教育廳《關于印發〈廣東省普通高中選修課開設指導意見〉的通知》(粵教研[2005]7號)要求,確定理科綜合考試內容。
物 理
  一、物理科要考查的能力
  1. 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的確切含義,理解物理規律的適用條件,以及它們在簡單情況下的應用;能夠清楚認識概念和規律的表達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數學表達);能夠鑒別關于概念和規律的似是而非的說法;理解相關知識的區別和聯系。
  2. 推理能力 能夠根據已知的知識和物理事實、條件,對物理問題進行邏輯推理和論證,得出正確的結論或作出正確的判斷,并能把推理過程正確地表達出來。
  3. 分析綜合能力 能夠獨立地對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狀態、物理過程和物理情境,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關條件;能夠把一個復雜問題分解為若干較簡單的問題,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能夠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運用物理知識綜合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4. 應用數學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 能夠根據具體問題列出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式,進行推導和求解,并根據結果得出物理結論;能運用幾何圖形、函數圖像進行表達、分析。
  5.實驗能力 能獨立地完成知識內容表1中所列的實驗,能明確實驗目的,能理解實驗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實驗條件,會使用儀器,會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會記錄、處理實驗數據,并得出結論,對結論進行分析和評價;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制定解決方案;能運用已學過的物理理論、實驗方法和實驗儀器去處理問題,包括簡單的設計性實驗。
  這五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著重對某一種能力進行考查的同時,在不同程度上也考查了與之相關的能力。同時,在應用某種能力處理或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因而高考對考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能力的考查滲透在以上各種能力的考查中。
  二.物理考試內容與要求
  物理考試范圍包含了力學、電磁學、熱學、原子物理內容, 對各部分知識內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表1中用字母Ⅰ、Ⅱ標出。Ⅰ、Ⅱ的含義如下:
  Ⅰ. 對所列知識要知道其內容及含義,并能在有關問題中識別和直接使用,與課程標準中的“了解”和“認識” 相當。
  Ⅱ. 對所列知識要理解其確切含義及與其他知識的聯系,能夠進行敘述和解釋,并能在實際問題的分析、綜合、推理和判斷等過程中運用。與課程標準中的“理解”和“應用” 相當。
表1 物理知識內容及要求
主題
內容
要求
說明
質點的直線運動
參考系,質點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勻變速直線運動及其公式、圖像



?
相互作用與牛頓運動規律
滑動摩擦力、動摩擦因數、靜摩擦力
形變、彈性、胡克定律
矢量和標量
力的合成和分解
共點力的平衡
牛頓運動定律、牛頓定律的應用
超重和失重







?
拋體運動與圓周運動
運動的合成和分解
拋體運動
勻速圓周運動、角速度、線速度、向心加速度
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
離心現象





斜拋運動只作定性要求
機械能
功和功率
動能和動能定理
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
功能關系、機械能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Ⅱ21世紀教育網


?
萬有引力定律
萬有引力定律及其應用
環繞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經典時空觀和相對論時空觀

Ⅱ21世紀教育網


?
碰撞與動量守恒21世紀教育網
動量、動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彈性碰撞和非彈性碰撞


只限于一維
主題
內容
要求
說明
電場
物質的電結構、電荷守恒
靜電現象的解釋
點電荷
庫侖定律
靜電場
電場強度、點電荷的場強
電場線
電勢能、電勢、
電勢差
勻強電場中電勢差與電場強度的關系。
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的運動
示波管
常用的電容器
電容器的電壓、電荷量和電容的關系








Ⅱ[來源:21世紀教育網]





?
電路
歐姆定律
電阻定律
電阻的串、并聯
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
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
電功率、焦耳定律
Ⅱ[來源:21世紀教育網]





?
磁場
磁場、磁感應強度、磁感線
通電直導線和通電線圈周圍磁場的方向
安培力、安培力的方向
勻強磁場中的安培力
洛倫茲力、洛倫茲力的方向
洛倫茲力的公式
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的運動
質譜儀和回旋加速器


?






1.安培力的計算只限于電流與磁感應強度垂直的情形
2.洛倫茲力的計算只限于速度與磁場方向垂直的情形
電磁感應
電磁感應現象
磁通量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楞次定律
自感、渦流





?
交變電流
交變電流、交變電流的圖像
正弦交變電流的函數表達式、峰值和有效值
理想變壓器
遠距離輸電


?Ⅰ

?
主題
內容
要求
說明
原子結構
氫原子光譜
氫原子的能級結構、能級公式


?[來源:21世紀教育網]
原子核
原子核的組成、放射性、原子核衰變、半衰期
放射性同位素
核力、核反應方程
結合能、質量虧損
裂變反應和聚變反應、裂變反應堆
射線的危害和防護






?
波粒二象性
光電效應
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


?
主題
內容
要求
說明
分子動理論與統計觀點
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和實驗依據
阿伏加德羅常數
氣體分子運動速率的統計分布
溫度所分子平均動能的標志、內能




?定性了解
固體、液體與氣體
固體的微觀結構、晶體和非晶體
液晶的微觀結構
液體的表面張力現象
氣體實驗定律[來源:21世紀教育網]
理想氣體
飽和蒸氣、未飽和蒸氣和飽和蒸氣壓
相對濕度







?
熱力學定律與能量守恒
熱力學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熱力學第二定律



?21世紀教育網
主題
內容
要求
說明
單位制
要知道中學物理中涉及到的國際單位制的基本單位和其他物理量的單位。包括小時、分、升、電子伏特(eV)

知道國際單位制中規定的單位符號
實驗
實驗一: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
實驗二: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系21世紀教育網
實驗三: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實驗四:驗證牛頓運動定律
實驗五:探究動能定理
實驗六: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實驗七:測定金屬的電阻率(同時練習使用螺旋測微器)
實驗八:描繪小電珠的伏安特性曲線
實驗九:測定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
實驗十:練習使用多用電表
實驗十一:傳感器的簡單使用
實驗十二:驗證動量守恒定律
實驗十三:用油膜法估測分子的大小
?
1.要求會正確使用的儀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天平、秒表、電火花計時器或電磁打點計時器、彈簧秤、電流表、電壓表、多用電表、滑動變阻器、電阻箱等。
2.要求認識誤差問題在實驗中的重要性,了解誤差的概念,知道系統誤差和偶然誤差;知道用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減少偶然誤差;能在某些實驗中分析誤差的主要來源;不要求計算誤差。
3.要求知道有效數字的概念,會用有效數字表達直接測量的結果。間接測量的有效數字運算不作要求。
?
2013年高考考試說明(廣東省)——理科綜合
Ⅰ.命題指導思想
  符合選拔性考試的規律和要求,反映物理、化學、生物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的整體要求,體現普通高中新課程的理念,以有利于高校選拔具有學習潛能和創新精神的合格新生。
  試題以能力測試為主導,在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掌握程度的同時,注重能力和科學素養的考查,注重考查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強調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注重時代性和實踐性;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全面落實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考查。
  命題以教育部考試中心《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考試大綱(理科·課程標準實驗·2011年版)》和本說明為依據。試題適用于使用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通過的各版本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考生。
Ⅱ.考試能力要求和考試范圍內容
  依據教育部考試中心《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考試大綱(理科·課程標準實驗·2011年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以及廣東省教育廳《關于印發〈廣東省普通高中選修課開設指導意見〉的通知》(粵教研[2005]7號)要求,確定理科綜合考試內容。
物 理
  一、物理科要考查的能力
  1. 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的確切含義,理解物理規律的適用條件,以及它們在簡單情況下的應用;能夠清楚認識概念和規律的表達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數學表達);能夠鑒別關于概念和規律的似是而非的說法;理解相關知識的區別和聯系。
  2. 推理能力 能夠根據已知的知識和物理事實、條件,對物理問題進行邏輯推理和論證,得出正確的結論或作出正確的判斷,并能把推理過程正確地表達出來。
  3. 分析綜合能力 能夠獨立地對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狀態、物理過程和物理情境,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關條件;能夠把一個復雜問題分解為若干較簡單的問題,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能夠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運用物理知識綜合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4. 應用數學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 能夠根據具體問題列出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式,進行推導和求解,并根據結果得出物理結論;能運用幾何圖形、函數圖像進行表達、分析。
  5.實驗能力 能獨立地完成知識內容表1中所列的實驗,能明確實驗目的,能理解實驗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實驗條件,會使用儀器,會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會記錄、處理實驗數據,并得出結論,對結論進行分析和評價;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制定解決方案;能運用已學過的物理理論、實驗方法和實驗儀器去處理問題,包括簡單的設計性實驗。
  這五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著重對某一種能力進行考查的同時,在不同程度上也考查了與之相關的能力。同時,在應用某種能力處理或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因而高考對考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能力的考查滲透在以上各種能力的考查中。
  二.物理考試內容與要求
  物理考試范圍包含了力學、電磁學、熱學、原子物理內容, 對各部分知識內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表1中用字母Ⅰ、Ⅱ標出。Ⅰ、Ⅱ的含義如下:
  Ⅰ. 對所列知識要知道其內容及含義,并能在有關問題中識別和直接使用,與課程標準中的“了解”和“認識” 相當。
  Ⅱ. 對所列知識要理解其確切含義及與其他知識的聯系,能夠進行敘述和解釋,并能在實際問題的分析、綜合、推理和判斷等過程中運用。與課程標準中的“理解”和“應用” 相當。
表1 物理知識內容及要求
主題
內容
要求
說明
質點的直線運動
參考系,質點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勻變速直線運動及其公式、圖像



?
相互作用與牛頓運動規律
滑動摩擦力、動摩擦因數、靜摩擦力
形變、彈性、胡克定律
矢量和標量
力的合成和分解
共點力的平衡
牛頓運動定律、牛頓定律的應用
超重和失重







?
拋體運動與圓周運動
運動的合成和分解
拋體運動
勻速圓周運動、角速度、線速度、向心加速度
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
離心現象





斜拋運動只作定性要求
機械能
功和功率
動能和動能定理
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
功能關系、機械能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
萬有引力定律
萬有引力定律及其應用
環繞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經典時空觀和相對論時空觀




?
碰撞與動量守恒
動量、動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彈性碰撞和非彈性碰撞


只限于一維
主題
內容
要求
說明
電場
物質的電結構、電荷守恒
靜電現象的解釋
點電荷
庫侖定律
靜電場
電場強度、點電荷的場強
電場線
電勢能、電勢、
電勢差
勻強電場中電勢差與電場強度的關系。
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的運動
示波管
常用的電容器
電容器的電壓、電荷量和電容的關系














?
電路
歐姆定律
電阻定律
電阻的串、并聯
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
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
電功率、焦耳定律
Ⅱ21世紀教育網





?
磁場
磁場、磁感應強度、磁感線
通電直導線和通電線圈周圍磁場的方向
安培力、安培力的方向
勻強磁場中的安培力
洛倫茲力、洛倫茲力的方向
洛倫茲力的公式
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的運動
質譜儀和回旋加速器


?






1.安培力的計算只限于電流與磁感應強度垂直的情形
2.洛倫茲力的計算只限于速度與磁場方向垂直的情形
電磁感應
電磁感應現象
磁通量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楞次定律
自感、渦流





?
交變電流
交變電流、交變電流的圖像
正弦交變電流的函數表達式、峰值和有效值
理想變壓器
遠距離輸電


?Ⅰ

?
主題
內容
要求
說明
原子結構
氫原子光譜
氫原子的能級結構、能級公式


?
原子核
原子核的組成、放射性、原子核衰變、半衰期
放射性同位素
核力、核反應方程
結合能、質量虧損
裂變反應和聚變反應、裂變反應堆
射線的危害和防護






?
波粒二象性
光電效應
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


?
主題
內容
要求
說明
分子動理論與統計觀點
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和實驗依據
阿伏加德羅常數
氣體分子運動速率的統計分布
溫度所分子平均動能的標志、內能




?定性了解
固體、液體與氣體
固體的微觀結構、晶體和非晶體
液晶的微觀結構
液體的表面張力現象
氣體實驗定律
理想氣體
飽和蒸氣、未飽和蒸氣和飽和蒸氣壓
相對濕度







?
熱力學定律與能量守恒
熱力學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熱力學第二定律



?
主題
內容
要求
說明
單位制
要知道中學物理中涉及到的國際單位制的基本單位和其他物理量的單位。包括小時、分、升、電子伏特(eV)

知道國際單位制中規定的單位符號
實驗
實驗一: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
實驗二: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系
實驗三: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實驗四:驗證牛頓運動定律
實驗五:探究動能定理
實驗六: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實驗七:測定金屬的電阻率(同時練習使用螺旋測微器)
實驗八:描繪小電珠的伏安特性曲線
實驗九:測定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
實驗十:練習使用多用電表
實驗十一:傳感器的簡單使用
實驗十二:驗證動量守恒定律
實驗十三:用油膜法估測分子的大小
?
1.要求會正確使用的儀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天平、秒表、電火花計時器或電磁打點計時器、彈簧秤、電流表、電壓表、多用電表、滑動變阻器、電阻箱等。[來源:21世紀教育網]
2.要求認識誤差問題在實驗中的重要性,了解誤差的概念,知道系統誤差和偶然誤差;知道用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減少偶然誤差;能在某些實驗中分析誤差的主要來源;不要求計算誤差。
3.要求知道有效數字的概念,會用有效數字表達直接測量的結果。間接測量的有效數字運算不作要求。
?
化 學
  一、化學科要考查的能力   1.接受、吸收、整合化學信息的能力   (1)能夠對中學化學基礎知識融會貫通,有正確復述、再現、辨認的能力。   (2)能夠通過對實際事物、實驗現象、實物、模型、圖形、圖表的觀察,以及對自然界、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現象的觀察,獲取有關的感性知識和印象,并進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儲的能力。   (3)能夠從試題提供的新信息中,準確地提取實質性內容,并經與已有知識塊整合,重組為新知識塊的能力。   2.分析問題和解決(解答)化學問題的能力   (1)能夠將實際問題分解,通過運用相關知識,采用分析、綜合的方法,解決簡單化學問題的能力。   (2)能夠將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成果,用正確的化學術語及文字、圖表、模型、圖形等表達,并做出解釋的能力。   3.化學實驗與探究能力   (1)了解并初步實踐化學實驗研究的一般過程,掌握化學實驗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在解決簡單化學問題的過程中,運用科學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學變化規律,并對化學現象提出科學合理的解釋。
  二、化學考試內容與要求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科學素養的要求以及化學的學科體系和學科特點,考試內容包括:化學科學特點和化學研究基本方法、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常見無機物及其應用、有機化學基礎和化學實驗基礎五個方面。   為了便于考查,將高考化學命題對各部分知識內容要求的程度,由低到高分為了解、理解(掌握)、綜合應用三個層次,高層次的要求包含低層次的要求。其含義分別為:   了解:對所學化學知識有初步認識,能夠正確復述、再現、辨認或直接使用。   理解(掌握):領會所學化學知識的含義及其適用條件,能夠正確判斷、解釋和說明有關化學現象和問題,即不僅“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   綜合應用:在理解所學各部分化學知識的本質區別與內在聯系的基礎上,運用所掌握的知識進行必要的分析、類推或計算,解釋、論證一些具體化學問題。
  (一)化學科學特點和化學研究基本方法   1.了解化學的主要特點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認識物質。了解化學可以識別、改變和創造分子   2.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學習運用以實驗和推理為基礎的科學探究方法。認識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3.了解物質的組成、結構和性質的關系。了解化學反應的本質、基本原理以及能量變化等規律   4.了解定量研究的方法是化學發展為一門科學的重要標志。理解摩爾(mol)是物質的量的基本單位,可用于進行簡單的化學計算   5.了解科學、技術、社會的相互關系(如化學與生活、材料、能源、環境、生命過程、信息技術的關系等)。了解在化工生產中遵循“綠色化學”思想的重要性   (二)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   l.物質的組成、性質和分類   (1)了解分子、原子、離子等概念的含義。了解原子團的定義。   (2)理解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區別與聯系。   (3)理解混合物和純凈物、單質和化合物、金屬和非金屬的概念。   (4)理解酸、堿、鹽、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聯系。   2.化學用語及常用計量   (1)熟記并正確書寫常見元素的名稱、符號、離子符號。   (2)熟悉常見元素的化合價,能根據化合價正確書寫化學式(分子式),并能根據化學式判斷化合價。   (3)了解原子結構示意圖、分子式、結構式和結構簡式的表示方法。   (4)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的定義,并能進行有關計算。   (5)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含義。   (6)能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和離子方程式,并能進行有關計算。   (7)了解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mol)、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含義。   (8)根據物質的量與微粒(原子、分子、離子等)數目、氣體體積(標準狀況下)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有關計算。   3.溶液與膠體   (1)了解溶液的含義。   (2)了解溶解度、飽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溶液的組成。理解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的概念,并能進行有關計算。   (4)了解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   (5)了解膠體是一種常見的分散系。   4.物質結構和元素周期律   (1)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義。   (2)了解原子構成。了解原子序數、核電荷數、質子數、中子數、核外電子數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3)了解原子核外電子排布。   (4)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實質。了解元素周期表(長式)的結構(周期、族)及其應用。   (5)以第3周期為例,掌握同一周期內元素性質的遞變規律與原子結構的關系。   (6)以IA和ⅦA族為例,掌握同一主族內元素性質遞變規律與原子結構的關系。   (7)了解金屬、非金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質遞變的規律。   (8)了解化學鍵的定義。了解離子鍵、共價鍵的形成。   5.化學反應與能量   (1)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電子的轉移。了解常見的氧化還原反應。   (2)了解化學反應中能量轉化的原因,能說出常見的能量轉化形式。   (3)了解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了解吸熱反應、放熱反應、反應熱等概念。   (4)了解熱化學方程式的含義,能用蓋斯定律進行有關反應熱的簡單計算。   (5)了解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了解化學在解決能源危機中的重要作用。   (6)了解原電池和電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寫出電極反應和電池反應方程式。了解常見化學電源的種類及其工作原理。   (7)理解金屬發生電化學腐蝕的原因、金屬腐蝕的危害及其防止措施。   6.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   (1)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反應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2)了解催化劑在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領域中的重大作用。   (3)了解化學反應的可逆性。   (4)了解化學平衡建立的過程。理解化學平衡常數的含義,能夠利用化學平衡常數進行簡單的計算。   (5)理解外界條件(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等)對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的影響,認識其一般規律。   (6)了解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的調控在生活、生產和科學研究領域中的重要作用。   7.電解質溶液   (1)了解電解質的概念。了解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概念。   (2)了解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以及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性。   (3)了解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平衡。   (4)了解水的電離、離子積常數。   (5)了解溶液pH的定義。了解測定溶液pH的方法,能進行pH的簡單計算。   (6)了解鹽類水解的原理、影響鹽類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以及鹽類水解的應用。   (7)了解離子反應的概念、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了解常見離子的檢驗方法。   (8)了解難溶電解質的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轉化的本質。   8.以上各部分知識的綜合應用   (三)常見無機物及其應用   1.常見金屬元素(如Na、Al、Fe、Cu等)   (1)了解常見金屬的活動順序。   (2)掌握常見金屬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了解其應用。   (3)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應用。   2.常見非金屬元素(如H、C、N、O、Si、S、Cl等)   (1)掌握常見非金屬元素單質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了解其應用。   (2)了解常見非金屬元素單質及其重要化合物對環境質量的影響。   3.以上各部分知識的綜合應用   (四)有機化學基礎   1.有機化合物的組成與結構   (1)了解有機化合物中碳的成鍵特征,了解有機化合物的同分異構現象,能判斷簡單有機化合物的同分異構體(不包括手性異構體)   (2)能根據有機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對分子質量確定有機化合物的分子式   (3)了解常見有機化合物的結構。了解有機分子中的官能團,能正確地表示它們的結構   (4)了解確定有機化合物結構的化學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5)能根據有機化合物命名規則命名簡單的有機化合物   (6)能列舉事實說明有機分子中基團之間存在相互影響   2.烴及其衍生物的性質與應用   (1)以烷、烯、炔和芳香烴的代表物為例,比較它們在組成、結構、性質上的差異   (2)了解天然氣、石油液化氣和汽油的主要成分及其應用   (3)舉例說明烴類物質在有機合成和有機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4)了解鹵代烴、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組成和結構特點以及它們的相互聯系   (5)了解上述有機化合物發生反應的類型,如加成反應、取代反應和消去反應等   (6)結合實際,了解某些有機化合物對環境和健康可能產生影響,關注有機化合物的安全使用問題   3.糖類、油脂、氨基酸和蛋白質   (1)了解糖類的組成和性質,能舉例說明糖類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質能源開發上的應用   (2)了解油脂的組成和主要性質及重要應用   (3)了解氨基酸的組成、結構特點和主要化學性質,了解氨基酸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4)了解蛋白質的組成、結構和性質及重要應用   (5)了解化學科學在生命科學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1)了解合成高分子的組成與結構特點,能依據簡單合成高分子的結構分析其鏈節和單體   (2)了解加聚反應和縮聚反應的特點   (3)了解新型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及其在高新技術領域中的應用   (4)了解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在發展經濟、提高生活質量方面的貢獻   5.以上各部分知識的綜合應用   (五)化學實驗基礎   1.了解化學實驗是科學探究過程中的一種重要方法   2.了解化學實驗室常用儀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3.掌握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能識別化學品安全使用標識,了解實驗室一般事故的預防和處理方法   4.掌握常見氣體的實驗室制法(包括所用試劑、儀器,反應原理和收集方法)   5.能對常見的物質進行檢驗、分離和提純,能根據要求配制溶液   6.能根據實驗試題要求,做到:   (1)設計、評價或改進實驗方案;   (2)了解控制實驗條件的方法;   (3)分析或處理實驗數據,得出合理結論;   (4)繪制和識別典型的實驗儀器裝置圖。   7.以上各部分知識與技能的綜合應用
生 物
  一、生物科要考查的能力   1.理解能力   (1)能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的網絡結構。   (2)能用文字、圖表以及數學方式等多種表達形式準確地描述生物學方面的內容。   (3)能運用所學知識與觀點,通過比較、分析與綜合等方法對某些生物學問題進行解釋、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斷或得出正確的結論。   2.實驗與探究能力   (1)能獨立完成“生物知識內容表”所列的生物實驗,包括理解實驗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驟,掌握相關的操作技能,并能將這些實驗涉及的方法和技能進行綜合運用。   (2)具備驗證簡單生物學事實的能力,并能對實驗現象和結果進行解釋、分析和處理。   (3)具有對一些生物學問題進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運用觀察、實驗與調查、假說演繹、建立模型與系統分析等科學研究方法。   (4)能對一些簡單的實驗方案做出恰當的評價和修訂。   3.獲取信息的能力   (1)能從課外材料中獲取相關的生物學信息,并能運用這些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的生物學問題。   (2)關注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和意義的生物學新進展以及生物科學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4.綜合運用能力   理論聯系實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學問題。
  二、生物考試內容與要求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科學素養的要求以及生物學科體系和學科特點,生物考試內容包括: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生物技術實踐、現代生物科技專題五個模塊內容。考試內容以“生物知識內容表”的形式呈現,知識內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表2中用Ⅰ和Ⅱ標出,實驗內容要求掌握的程度用文字表示,即“實驗與探究能力”的要求程度。Ⅰ和Ⅱ的含義如下:   Ⅰ:對所列知識點要知道其含義,能夠在試題所給予的相對簡單的情境中識別和使用它們。   Ⅱ:理解所列知識和其他相關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并能在較復雜的情景中綜合運用其進行分析、判斷、推理和評價。
表2 生物知識內容表
知識內容
要求
1-1 細胞的分子組成
(1)蛋白質、核酸的結構和功能
(2)糖類、脂質的種類和作用
(3)水和無機鹽的作用。



1-2 細胞的結構
(1)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
(2)多種多樣的細胞
(3)細胞膜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4)主要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5)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





1-3 細胞的代謝
(1)物質進入細胞的方式
(2)酶在代謝中的作用
(3)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
(4)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
(5)影響光合作用速率的環境因素
(6)細胞呼吸






1-4 細胞的增殖
(1)細胞的生長和增殖的周期性
(2)細胞的無絲分裂
(3)細胞的有絲分裂



1-5 細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1)細胞的分化
(2)細胞的全能性
(3)細胞的衰老和凋亡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4)癌細胞的主要特征及防治




2-1 遺傳的細胞基礎
(1)細胞的減數分裂
(2)動物配子的形成過程
(3)動物的受精過程



2-2 遺傳的分子基礎
(1)人類對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
(2)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3)基因的的概念
(4)DNA分子的復制
(5)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





2-3 遺傳的基本規律
(1)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
(2)基因的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
(3)基因與性狀的關系
(4)伴性遺傳




2-4 生物的變異
(1)基因重組及其意義
(2)基因突變的特征和原因
(3)染色體結構變異和數目變異
(4)生物變異在育種上應用
(5)轉基因食品的安全





2-5 人類遺傳病
(1)人類遺傳病的類型
(2)人類遺傳病的監測和預防
(3)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



2-6 生物的進化
(1)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
(2)生物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3-1 植物的激素調節
(1)植物生長素的發現和作用
(2)其他植物激素
(3)植物激素的應用



3-2 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
(1)人體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和調節過程
(2)神經沖動的產生和傳導
(3)人腦的高級功能
(4)脊椎動物激素的調節
(5)脊椎動物激素在生產中的應用





3-3 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
(1)穩態的生理意義
(2)神經、體液調節在維持穩態中的作用
(3)體溫調節、水鹽調節和血糖調節
(4)人體免疫系統在維持穩態中的作用
(5)艾滋病的流行和預防





3-4 種群和群落
(1)種群的特征
(2)種群的數量變化 21世紀教育網
(3)群落的結構特征
(4)群落的演替




3-5 生態系統
(1)生態系統的結構
(2)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基本規律及其應用
(3)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
(4)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3-6 生態環境的保護
(1)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2)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
(3)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和措施



?
知識內容
要求
4-1 基因工程
(1)基因工程的誕生
(2)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術
(3)基因工程的應用
(4)蛋白質工程 [來源:21世紀教育網]




4-2 克隆技術
(1)植物的組織培養
(2)動物的細胞培養與體細胞克隆
(3)細胞融合與單克隆抗體



4-3 胚胎工程
(1)動物胚胎發育的基本過程與胚胎工程的理論基礎
(2)胚胎干細胞的移植
(3)胚胎工程的應用



4-4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和倫理問題 21世紀教育網
(1)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2)生物武器對人類的威脅
(3)生物技術中的倫理問題



4-5 生態工程
(1)簡述生態工程的原理
(2)生態工程的實例


實 驗
要求
5-1 分子與細胞
掌握程度參考本考試大綱中的:
一、考試的能力要求 21世紀教育網
2.實驗與探究能力
(1)觀察DNA、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2)檢測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和蛋白質
(3)用顯微鏡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 21世紀教育網
(4)觀察線粒體和葉綠體 [來源:21世紀教育網]
(5)通過模擬實驗探究膜的透性
(6)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壁分離和復原 21世紀教育網
(7)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8)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9)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0)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
(11)模擬探究細胞表面積與體積的關系
5-2 遺傳與進化
(1)觀察細胞的減數分裂
(2)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
(3)調查常見的人類遺傳病
5-3 穩態與環境
(1)探究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扦插枝條生根的作用
(2)模擬尿糖的檢測
(3)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數量的動態變化
(4)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
(5)探究水族箱(或魚缸)中群落的演替
6-1 基因工程
DNA的粗提取與鑒定
7-1 微生物的利用
(1)微生物的分離和培養
(2)某種微生物數量的測定
(3)培養基對微生物的選擇作用
(4)利用微生物發酵來生產特定的產物以及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應用
7-2 酶的應用
(1)酶活力測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2)酶在食品制造和洗滌等方面的應用
7-3 生物技術在食品加工及其他方面的應用
(1)植物的組織培養
(2)蛋白質的提取和分離
(3)PCR技術的基本操作和應用
Ⅲ.考試形式
閉卷,筆答。考試時間為150分鐘,試卷滿分為300分(物理、化學、生物各100分)。
Ⅳ. 試卷結構和題型
試卷包括單項選擇題、雙項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全卷共36題,其中單項選擇題16題,雙項選擇題9題,非選擇題11題。試卷結構及題型分布見下表:
題型
題號
考查內容
題量
分值
備注
單項選擇題
1-6題
生物
6題
24分
64分
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共16題,每題4分
7-12題
化學
6題
24分
13-16題
物理
4題
16分
雙項選擇題
17-21題
物理
5題
30分
54分
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兩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共9題,每題6分,全選對得6分,只選1個且正確得3分,錯選、不選得0分
22-23題
化學
2題
12分
24-25題
生物
2題
12分
非選擇題
26-29題
生物
4題
64分
182分
共11題,包括填空、問答、計算等題型
30-33題
化學
4題
64分
34-36題
物理
3題
54分
?Ⅴ.內容比例
學科
考試內容
分值比例
物理
力學
約42%
電磁學
約42%
原子物理
約8%
熱學
約8%
實驗(包含在以上各部分內容中)
約18%
化學
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
約40%
常見無機物及其應用
約18%
有機化學基礎
約20%
化學實驗基礎
約22%
生物
分子與細胞
約24%
遺傳與進化
約22%
穩態與環境
約24%
現代生物科技專題
約8%
實驗
約22%
Ⅵ.試題難度
試卷包括容易題、中等難度題和較難試題,以中等難度題為主。
2013年高考考試說明(廣東省)——理科綜合
Ⅰ.命題指導思想
  符合選拔性考試的規律和要求,反映物理、化學、生物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的整體要求,體現普通高中新課程的理念,以有利于高校選拔具有學習潛能和創新精神的合格新生。
  試題以能力測試為主導,在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掌握程度的同時,注重能力和科學素養的考查,注重考查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強調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注重時代性和實踐性;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全面落實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考查。
  命題以教育部考試中心《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考試大綱(理科·課程標準實驗·2011年版)》和本說明為依據。試題適用于使用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通過的各版本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考生。
Ⅱ.考試能力要求和考試范圍內容
  依據教育部考試中心《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考試大綱(理科·課程標準實驗·2011年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以及廣東省教育廳《關于印發〈廣東省普通高中選修課開設指導意見〉的通知》(粵教研[2005]7號)要求,確定理科綜合考試內容。
生 物
  一、生物科要考查的能力   1.理解能力   (1)能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的網絡結構。   (2)能用文字、圖表以及數學方式等多種表達形式準確地描述生物學方面的內容。   (3)能運用所學知識與觀點,通過比較、分析與綜合等方法對某些生物學問題進行解釋、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斷或得出正確的結論。   2.實驗與探究能力   (1)能獨立完成“生物知識內容表”所列的生物實驗,包括理解實驗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驟,掌握相關的操作技能,并能將這些實驗涉及的方法和技能進行綜合運用。   (2)具備驗證簡單生物學事實的能力,并能對實驗現象和結果進行解釋、分析和處理。   (3)具有對一些生物學問題進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運用觀察、實驗與調查、假說演繹、建立模型與系統分析等科學研究方法。   (4)能對一些簡單的實驗方案做出恰當的評價和修訂。   3.獲取信息的能力   (1)能從課外材料中獲取相關的生物學信息,并能運用這些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的生物學問題。   (2)關注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和意義的生物學新進展以及生物科學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4.綜合運用能力   理論聯系實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學問題。
  二、生物考試內容與要求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科學素養的要求以及生物學科體系和學科特點,生物考試內容包括: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生物技術實踐、現代生物科技專題五個模塊內容。考試內容以“生物知識內容表”的形式呈現,知識內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表2中用Ⅰ和Ⅱ標出,實驗內容要求掌握的程度用文字表示,即“實驗與探究能力”的要求程度。Ⅰ和Ⅱ的含義如下:   Ⅰ:對所列知識點要知道其含義,能夠在試題所給予的相對簡單的情境中識別和使用它們。   Ⅱ:理解所列知識和其他相關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并能在較復雜的情景中綜合運用其進行分析、判斷、推理和評價。
表2 生物知識內容表
知識內容
要求
1-1 細胞的分子組成
(1)蛋白質、核酸的結構和功能
(2)糖類、脂質的種類和作用
(3)水和無機鹽的作用。



1-2 細胞的結構
(1)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
(2)多種多樣的細胞
(3)細胞膜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4)主要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5)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





1-3 細胞的代謝
(1)物質進入細胞的方式
(2)酶在代謝中的作用
(3)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
(4)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
(5)影響光合作用速率的環境因素
(6)細胞呼吸






1-4 細胞的增殖
(1)細胞的生長和增殖的周期性 21世紀教育網
(2)細胞的無絲分裂
(3)細胞的有絲分裂



1-5 細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1)細胞的分化
(2)細胞的全能性
(3)細胞的衰老和凋亡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4)癌細胞的主要特征及防治




2-1 遺傳的細胞基礎
(1)細胞的減數分裂
(2)動物配子的形成過程
(3)動物的受精過程



2-2遺傳的分子基礎
(1)人類對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
(2)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3)基因的的概念
(4)DNA分子的復制
(5)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





2-3 遺傳的基本規律
(1)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
(2)基因的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
(3)基因與性狀的關系
(4)伴性遺傳




2-4 生物的變異
(1)基因重組及其意義
(2)基因突變的特征和原因
(3)染色體結構變異和數目變異
(4)生物變異在育種上應用
(5)轉基因食品的安全





2-5 人類遺傳病
21世紀教育網
(1)人類遺傳病的類型
(2)人類遺傳病的監測和預防
(3)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



2-6 生物的進化
(1)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
(2)生物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Ⅱ [來源:21世紀教育網]

3-1 植物的激素調節
(1)植物生長素的發現和作用
(2)其他植物激素
(3)植物激素的應用



3-2 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
(1)人體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和調節過程
(2)神經沖動的產生和傳導
(3)人腦的高級功能
(4)脊椎動物激素的調節
(5)脊椎動物激素在生產中的應用





3-3 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
(1)穩態的生理意義
(2)神經、體液調節在維持穩態中的作用
(3)體溫調節、水鹽調節和血糖調節
(4)人體免疫系統在維持穩態中的作用
(5)艾滋病的流行和預防





3-4 種群和群落
(1)種群的特征
(2)種群的數量變化
(3)群落的結構特征
(4)群落的演替




3-5 生態系統
(1)生態系統的結構
(2)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基本規律及其應用 21世紀教育網
(3)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
(4)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3-6 生態環境的保護
(1)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2)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
(3)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和措施



?
知識內容
要求
4-1 基因工程
(1)基因工程的誕生
(2)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術
(3)基因工程的應用
(4)蛋白質工程




4-2 克隆技術
(1)植物的組織培養
(2)動物的細胞培養與體細胞克隆
(3)細胞融合與單克隆抗體 [來源:21世紀教育網]
Ⅱ 21世紀教育網


4-3 胚胎工程
(1)動物胚胎發育的基本過程與胚胎工程的理論基礎
(2)胚胎干細胞的移植
(3)胚胎工程的應用



4-4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和倫理問題
21世紀教育網
(1)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2)生物武器對人類的威脅
(3)生物技術中的倫理問題



4-5 生態工程
(1)簡述生態工程的原理
(2)生態工程的實例


實 驗
要求
5-1 分子與細胞
掌握程度參考本考試大綱中的: 21世紀教育網
一、考試的能力要求
2.實驗與探究能力
(1)觀察DNA、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2)檢測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和蛋白質
(3)用顯微鏡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 [來源:21世紀教育網]
(4)觀察線粒體和葉綠體
(5)通過模擬實驗探究膜的透性
(6)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壁分離和復原
(7)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8)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9)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0)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
(11)模擬探究細胞表面積與體積的關系
5-2 遺傳與進化
(1)觀察細胞的減數分裂
(2)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
(3)調查常見的人類遺傳病
5-3 穩態與環境
(1)探究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扦插枝條生根的作用
(2)模擬尿糖的檢測
(3)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數量的動態變化
(4)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
(5)探究水族箱(或魚缸)中群落的演替
6-1 基因工程
DNA的粗提取與鑒定
7-1 微生物的利用
(1)微生物的分離和培養
(2)某種微生物數量的測定
(3)培養基對微生物的選擇作用
(4)利用微生物發酵來生產特定的產物以及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應用
7-2 酶的應用
(1)酶活力測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2)酶在食品制造和洗滌等方面的應用
7-3 生物技術在食品加工及其他方面的應用
(1)植物的組織培養
(2)蛋白質的提取和分離
(3)PCR技術的基本操作和應用
Ⅲ.考試形式
閉卷,筆答。考試時間為150分鐘,試卷滿分為300分(物理、化學、生物各100分)。
Ⅳ. 試卷結構和題型
試卷包括單項選擇題、雙項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全卷共36題,其中單項選擇題16題,雙項選擇題9題,非選擇題11題。試卷結構及題型分布見下表:
題型
題號
考查內容
題量
分值
備注
單項選擇題
1-6題
生物
6題
24分
64分
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共16題,每題4分
7-12題
化學
6題
24分
13-16題
物理
4題
16分
雙項選擇題
17-21題
物理
5題
30分
54分
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兩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共9題,每題6分,全選對得6分,只選1個且正確得3分,錯選、不選得0分
22-23題
化學
2題
12分
24-25題
生物
2題
12分
非選擇題
26-29題
生物
4題
64分
182分
共11題,包括填空、問答、計算等題型
30-33題
化學
4題
64分
34-36題
物理
3題
54分
?Ⅴ.內容比例
學科
考試內容
分值比例
物理
力學
約42%
電磁學
約42%
原子物理
約8%
熱學
約8%
實驗(包含在以上各部分內容中)
約18%
化學
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
約40%
常見無機物及其應用
約18%
有機化學基礎
約20%
化學實驗基礎
約22%
生物
分子與細胞
約24%
遺傳與進化
約22%
穩態與環境
約24%
現代生物科技專題
約8%
實驗
約22%
Ⅵ.試題難度
試卷包括容易題、中等難度題和較難試題,以中等難度題為主。
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考試大綱(廣東卷)
【高考考綱3】英語
Ⅰ.命題指導思想
命題遵循選拔性考試的規律與要求,貫徹普通高中新課程的理念,反映本學科課程標準的整體要求,考查考生對英語語言基礎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注重考查考生在特定語言環境中運用語言完成任務的能力和綜合運用英語語言知識的能力。
命題以教育部考試中心《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英語考試大綱(課程標準實驗·2014年版)》和本說明為依據,試題適用于使用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通過的各版本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考生。
Ⅱ.考試形式
1.考查方式
閉卷,筆試、口試。全體考生參加筆試;考生可選擇參加口試。
2.考試時間及試卷分值
筆試考試時間120分鐘,試卷滿分150分。
口試考試時間約30分鐘。口試采用計算機輔助考試,試卷滿分50分,分為A,B,C,D,E五個等級。21世紀教育網
Ⅲ.試卷結構和題型
1.筆試
筆試部分共四大題,62小題。其中選擇題90分,占60%;非選擇題60分,占40%。筆試內容、題量、計分和時間安排如下:
題序
題型
題量
賦分
時間/分鐘
I[來源: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
聽力21世紀教育網
第一節:聽力理解[來源: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
15
30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
30[來源: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
第二節:聽取信息
5
5
II
語言知識及應用
第一節:完形填空
10
20
15
第二節:語法填空
10
15
10
III
閱讀
第一節:閱讀理解
15
30
20
第二節:信息匹配
5
10
5
IV
寫作
第一節:基礎寫作
1
15
10
第二節:讀寫任務
1
25
30
總計
62
150
120
2.口語考試
口語考試采用計算機輔助形式進行。計算機輔助口語考試內容、題量、計分和時間安排如下:
題序
題型
題量
賦分
時間
A節
模仿朗讀
1
10
約30分鐘
B節
角色扮演
1
18
C節
口頭作文
1
22
總計
3
50
約30分鐘
英語口語考試成績實行等級制,以A、B、C、D、E五個等級呈現。考生考試成績獲得總分值85%以上的為A,獲得總分值75%~84%為B,獲得總分值60%~74%的為C,獲得總分值45%~59%的為D,獲得總分值44%以下的為E。
Ⅳ.考試范圍與內容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確定本學科考試內容。
考核目標與要求
  一、語言知識
要求考生掌握并能運用英語語音、詞匯、語法基礎知識以及所學功能意念和話題(見附錄1—附錄5),要求詞匯量為3500左右。
二、語言運用
   1.聽力
   要求考生能聽懂所熟悉話題的簡短獨白和對話。考生應能:
  (1)理解主旨和要義;
  (2)獲取具體的、事實性信息;
  (3)對所聽內容作出推斷;
  (4)理解說話者的意圖、觀點和態度。
   2.閱讀
   要求考生能讀懂書、報、雜志中關于一般性話題的簡短文段以及公告、說明、廣告等,并能從中獲取相關信息。考生應能:
   (1)理解主旨和要義;
   (2)理解文中具體信息;
   (3)根據上下文推斷生詞的詞義;
   (4)作出判斷和推理;
   (5)理解文章的基本結構;
   (6)理解作者的意圖、觀點和態度。
   3.寫作
   要求考生根據題示進行書面表達。考生應能:
   (1)清楚、連貫地傳遞信息,表達意思;
   (2)有效運用所學語言知識。
   4.口語
   要求考生根據題示進行口頭表達。考生應能:
  (1)詢問或傳遞事實性信息,表達意思和想法;
  (2)做到語音、語調自然;
  (3)做到語言運用得體;
  (4)使用有效的交際策略。
   附錄1 語音項目表
   1.基本讀音
  (1)26個字母的讀音
  (2)元音字母在重讀音節中的讀音
  (3)元音字母在輕讀音節中的讀音
  (4)元音字母組合在重讀音節中的讀音
  (5)常見的元音字母組合在輕讀音節中的讀音
  (6)輔音字母組合的讀音
  (7)輔音連綴的讀音
  (8)成節音的讀音
  2.重音
  (1)單詞重音
  (2)句子重音
  3.讀音的變化
  (1)連讀
  (2)失去爆破
  (3)弱讀
  (4)同化
  4.語調與節奏
  (1)意群與停頓
  (2)語調
  (3)節奏
  5.語音、語調、重音、節奏等在口語交流中的運用
  6.朗讀和演講中的語音技巧
  7.主要英語國家的英語語音差異
  附錄2 語法項目表
1.詞類
1)名詞 
2)形容詞 
3)副詞 
4)動詞 
5)代詞 
6)冠詞 
7)數詞 
8)介詞 
9)連詞 
10)感嘆詞
2.名詞
1)可數和不可數名詞   
2)名詞的復數形式   
3)專有名詞   
4)所有格
3.代詞
1)人稱代詞  
2)物主代詞   
3)反身代詞   
4)指示代詞   
5)不定代詞  
6)疑問代詞
7)從句中的關系代詞 (重點)
4.數詞
1)基數詞    
2)序數詞
(附:主要出現在圖表類說明的文字當中。數詞本身考查不是重點。主要要掌握數量增減關系中所用到的數詞。例如“增加了”,“增加到”和成倍數增減等的表達。)
5.介詞
1)獨立考查介詞
2)短語搭配中考查介詞
6.連詞
1)并列句的連接詞
2)從句中的連接詞(包括關系代詞和關系副詞)
7.形容詞
1)形容詞作定語、表語和賓語補足語的用法   
2)比較等級:原級、比較級、最高級
8.副詞
1)時間、地點、方式、程度、疑問、連接、關系等副詞的用法
2)比較等級:原級、比較級、最高級
9.冠詞的一般用法
1)定冠詞和不定冠詞的區別 2)不定冠詞中a和an的區別
10.動詞
1)動詞的基本形式
(1)現在式   
(2)過去式   
(3)過去分詞   
(4)-ing形式
2)行為動詞的及物性和不及物性
3)連系動詞be, get, look, seem, turn, grow, become等
4)助動詞be, do, have, shall, will等
5)情態動詞can, may, must, ought, need, dare等
6)動詞的時態
(1)一般現在時
(2)一般過去時
(3)一般將來時
(4)現在進行時
(5)過去進行時
(6)現在完成時
(7)過去完成時
(8)過去將來時
7)動詞的被動語態
(1)一般現在時的被動語態
(2)一般過去時的被動語態
(3)一般將來時的被動語態
(4)現在進行時的被動語態
(5)現在完成時的被動語態
(6)帶情態動詞的被動語態
8)動詞的不定式
(1)作主語
(2)作賓語
(3)作賓語補足語
(4)作狀語
(5)作定語
(6)作表語
(7)用在how, when, where, what,which, who, whether等后面
9)動詞的過去分詞
(1)作定語
(2)作表語
(3)作賓語補足語
(4)作狀語
10)動詞的-ing形式
(1)作主語
(2)作賓語
(3)作賓語補足語
(4)作表語
(5)作定語
(6)作狀語
11.句子
1)句子的種類
(1)陳述句(肯定式和否定式)
(2)疑問句(一般疑問句、特殊疑問句、選擇疑問句、反意疑問句)
(3)祈使句
(4)感嘆句
2)句子的成分
(1)主語
(2)謂語
(3)表語
(4)賓語
(5)直接賓語和間接賓語
(6)賓語補足語
(7)定語
(8)狀語
3)主謂的一致關系
4)簡單句的五種基本句型
(1) 主系表結構/S (主)+ V(謂)(lv)( 系動詞)+ P(表)
(2)主謂結構/S(主)+ Vi(不及物動詞)(謂)
(3)主謂賓結構/S (主)+ Vt (及物動詞)(謂)+ O(賓)
(4)主語+謂語+賓語+賓補
(5)主語+謂語+間接賓語+直接賓語
5)并列句
6)復合句
(1)名詞性從句 (主語從句;賓語從句;表語從句;同位語從句)
(2)狀語從句
(3)定語從句(形容詞性從句)
7)倒裝句
8)省略句
9)強調句
12.構詞法
1)合成法blackboard, man-made, overthrow, however, everyone
2)轉換法hand(n.)-hand(v.), break(v.)-break(n.) empty(adj.)-empty (v.)
3)派生法
(1)加前綴:dis-, in-, re-, un-, non-
(2)加后綴:-able, -al, -an, -ful, -ive, -er, -ese, -st, -ment, -ness, -tion, -fy, -ian, -ing, -is(z)e, -ly, -teen, -ty, -th, -y  
附錄3 功能意念項目表
  1.社會交往(Social Communications)
  (1)問候(Greetings)
  (2)介紹(Introduction)
  (3)告別(Farewells)
  (4)感謝(Thanks)
  (5)道歉(Apologies)
  (6)邀請(Invitation)
  (7)請求允許(Asking for permission)
  (8)祝愿和祝賀(Expressing wishes and congratulations)
  (9)提供幫助(Offering help)
  (10)接受和拒絕(Acceptance and refusal)
  (11)約會(Making appointments)
  (12)打電話(Making telephone calls)
  (13)就餐(Having meals)
  (14)就醫(Seeing the doctor)
  (15)購物(Shopping)
  (16)問路(Asking the way)
  (17)談論天氣(Talking about weather)
  (18)語言交際困難(Language difficulties in communication)
  (19)提醒注意(Reminding)
  (20)警告和禁止(Warning and prohibition)
  (21)勸告(Advice)
  (22)建議(Suggestions)
  2.態度(Attitudes)
  (23)同意和不同意(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
  (24)喜歡和不喜歡(Likes and dislikes)
  (25)肯定和不肯定(Certainty and uncertainty)
  (26)可能和不可能(Possibility and impossibility)
  (27)能夠和不能夠(Ability and inability)
  (28)偏愛和優先選擇(Preference)
  (29)意愿和打算(Intentions and plans)
  (30)希望和愿望(Hopes and wishes)
  (31)表揚和鼓勵(Praise and encouragement)
  (32)責備和抱怨(Blame and complaint)
  (33)冷淡(Indifference)
  (34)判斷與評價(Judgement and evaluation)
  3.情感(Emotions)
  (35)高興(Happiness)
  (36)驚奇(Surprise)
  (37)憂慮(Worries)
  (38)安慰(Reassurance)
  (39)滿意(Satisfaction)
  (40)遺憾(Regret)
  (41)同情(Sympathy)
  (42)恐懼(Fear)
  (43)憤怒(Anger)
  4.時間(Time)
  (44)時刻(Point of time)
  (45)時段(Duration)
  (46)頻度(Frequency)
  (47)時序(Sequence)
  5.空間(Space)
  (48)位置(Position)
  (49)方向(Direction)
  (50)距離(Distance)
  6.存在(Existence)
  (51)存在與不存在(Existence and Non-existence)
  7.特征(Features)
  (52)形狀(Shape)
  (53)顏色(Colour)
  (54)材料(Material)
  (55)價格(Price)
  (56)規格(Size)
  (57)年齡(Age)
  8.計量(Measurement)
  (58)長度(Length)
  (59)寬度(Width)
  (60)高度(Height)
  (61)數量(Number)
  9.比較(Comparison)
  (62)同級比較(Equal comparison)
  (63)差別比較(Comparative and superlative)
  (64)相似和差別(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10.邏輯關系(Logical relations)
  (65)原因和結果(Cause and effect)
  (66)目的(Purpose)
  11.職業(Occupations)
  (67)工作(Jobs)
  (68)單位(Employer)
附錄4 話題項目表
  1.個人情況(Personal information)
  2.家庭、朋友與周圍的人(Family, friends and people around)
  3.周圍的環境(Personal environments)
  4.日常活動(Daily routines)
  5.學校生活(School life)
  6.興趣與愛好(Interests and hobbies)
  7.個人感情(Emotions)
  8.人際關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9.計劃與愿望(Plans and intentions)
  10.節假日活動(Festivals, holidays and celebrations)
  11.購物(Shopping)
  12.飲食(Food and drink)
  13.健康(Health)
  14.天氣(Weather)
  15.文娛與體育(Entertainment and sports)
  16.旅游和交通(Travel and transport)
  17.語言學習(Language learning)
  18.自然(Nature)
  19.世界與環境(The world and the environment)
  20.科普知識與現代技術(Popular science and mondern technology)
  21.熱點話題(Topical issues)
  22.歷史與地理(History and geography)
23.社會(Society)
24.文學與藝術(Literature and art)
Ⅴ.題型以及答題技巧和要求說明
(一)聽力口語考查:
1.從2011年開始口語已納入高考,以15分的分值計入總分。聽力考試不作為獨立的項目考查,而是歸到口語考試中。所以,同學們需注意不能忽略聽力的鍛煉。
2.口語考查主要根據它的具體考查形式在平時進行鍛煉。
(二)完形填空考查
此部分一般來說都是學生失分較多的地方。主要是因為這類題型對于課外詞匯量的要求很大。但是,也是由于這一特點,平常進行這類題型的鍛煉正好可以擴大課外詞匯量的積累。實際上,所謂的課外詞匯量也不是純粹的非課本詞匯。只是因為綜合性較強,它不會固定地選擇某一個單元或某一本書的詞匯。如果在平常能夠將所學詞匯掌握牢固,這類題型葉會變得簡單起來。
(三)閱讀理解考查
廣東高考從2011年起再增加一篇總分值10分的閱讀理解題。可見閱讀理解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閱讀理解的考查也是一種綜合性課外考查。這讓學生以為自己平常所學的與考試的閱讀理解沒有什么關系。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英語高中階段一共要學完課本9到12冊。必修5冊,選修7冊。課本詞匯是必須要掌握的。而課本上的每一篇精讀文章都是閱讀理解考查的參考資源。它的體裁,難度,課題都是和我們的高考緊密相聯系的。所謂萬變不離其宗。這也是我們為什么要花那么長的時間學習課本的原因。因此,同學們在平常的學習中一定要對課本最熟悉。課文的中的重難點詞匯,重難點句型以及文章的篇章結構都要確切掌握。甚至,課文的篇章結構也是我們書面表達的參考
另外,學生在平常的練習中,不能只注重練習的量。一定要留意到題干考查哪方面的內容。而每一類考查方式都有哪些方面的技巧。對于一定難度的閱讀材料,技巧是能夠幫助提高閱讀成績的。
(四)書面表達考查
2011年高考取消基礎寫作這一對句式要求嚴格的表達題型。繼續保留任務型寫作。要求學生能夠運用自己的能力對一篇中等難度的閱讀材料進行總結歸納。然后在此基礎上根據要求寫出一篇記敘文或者是議論性的文章。
書面表達要求學生能夠熟悉正規的文章體裁,篇章結構怎樣安排。因此,這一部分要求我們平常在練習當中注意:
重點句式和高級句式的積累
好的文章套路和格式運用
短語搭配和用法
話題或者背景知識的了解
范例文章的閱讀或背誦
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考試大綱(廣東卷)
【高考考綱1】語文
Ⅰ.命題指導思想
符合選拔性考試規律和要求,體現普通高中新課程的理念,反映本學科新課程標準的整體要求,考查考生初步的科學與人文素養,注重能力與素質考查,注重時代性和實踐性,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
命題以教育部考試中心《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語文考試大綱(課程標準實驗·2014年版)》和本說明為依據,堅持科學性、規范性,確何考試的公平和公正。試卷以合格的大學新生應該具備的語文基礎與能力為主要考查內容,著重加強對漢語言文字規范掌握及實際應用能力的考查。試題反映我省語文教學實際和高考改革趨勢,適應于使用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通過的各版本普通高中課程實驗教科書的考生。[21世紀教育網]
Ⅱ.考試能力要求
高考語文要求考查考生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表達應用和探究六種能力,這六種能力表現為六個層級。
A.識記:指識別和記憶,是最基本的能力層級。
B.理解:指領會并能作簡單的解釋,是在識記基礎上高一級的能力層級。
C.分析綜合:指分解剖析和歸納整理,是在識記和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層級。
D.鑒賞評價:指對閱讀材料的鑒別、賞析和評說,是以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為基礎,在閱讀方面發展了的能力層級。
E.表達應用:指對語文知識和能力的運用,是以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為基礎,在表達方面發展了的能力層級。
F.探究:指對某些問題進行探討,有見解,有發現,有創新,是在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的基礎上發展了的能力層級。
對A、B、C、D、E、F六個能力層級均可有難易不同的考查。
Ⅲ.考試內容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確定語文科考試內容。
按照高中課程標準規定的必修課程中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目標的“語文1”至“語文5”五個模塊,選修課程中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五個系列,組成必考內容和選考內容。必考和選考均可有難易不同的考查。
一、必考內容
必考內容及相應的能力層級如下:
(一)現代文閱讀
閱讀一般論述類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21世紀教育網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綜合 C
(1)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3)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二)古代詩文閱讀
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21世紀教育網
1.識記 A21世紀教育網
 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3)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
(4)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3.分析綜合 C
(1)篩選文中的信息
(2)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4.鑒賞評價 D
(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三)語言文字運用
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21世紀教育網
1.識記 A
(1)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常用字的字音
(2)識記并正確書寫現代常用規范漢字
2.表達應用 E
(1)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2)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21世紀教育網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類型: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
(4)擴展語句,壓縮語段
(5)選用、仿用、變換句式
(6)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手法
常見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反復、設問、反問。
(7)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準確、鮮明、生動
(四)寫作
能寫論述類、實用類和文學類文章。
表達應用 E
作文考試的要求分為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
1.基礎等級
(1)符合題意
(2)符合文體要求
(3)感情真摯,思想健康
(4)內容充實,中心明確
(5)語言通順,結構完整
(6)標點正確,不寫錯別字(每一個錯別字扣1分,重復的不計。)
2.發展等級
(1)深刻
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觀點具有啟發作用。
(2)豐富
材料豐富,論據充實,形象豐滿,意境深遠。
(3)有文采
用詞貼切,句式靈活,善于運用修辭手法,文句有表現力。
(4)有創新
見解新穎,材料新鮮,構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獨到之處,有個性色彩。
二、選考內容
選考內容及相應的能力層級如下:
(一)文學類文本閱讀
閱讀鑒賞中外文學作品。了解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注重審美體驗。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內涵,分析藝術表現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蘊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綜合 C
(1)分析作品結構,概括作品主題
(2)分析作品體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
2.鑒賞評價 D
(1)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
(2)欣賞作品的形象,賞析作品的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3)對作品表現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評價
3.探究 F
(1)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討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
(3)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
閱讀評價中外實用類文本。了解傳記、新聞、報告、科普文章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內容、構成要素和語言特色,評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功用,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1.分析綜合 C21世紀教育網
(1)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語言特色,把握文章結構,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
2.鑒賞評價 D
(1)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
(2)評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價值和影響
(3)對文本的某種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斷
3.探究 F
(1)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2)探討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Ⅳ.考試形式
考試采用閉卷、筆答形式。全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Ⅴ.試卷結構
一、全卷包括必做題和選做題。
必做題的考查內容為“語言文字運用”、“古代詩文閱讀”、“現代文閱讀”和“寫作”,共18小題,分值約占總分的90%。
選做題的考查內容為“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兩類文本閱讀各設3道小題,題型為非選擇題;考生選做其中一類,完成同一類文本閱讀中的3道小題,分值約占總分的10%。
二、試卷內容、題量及占分比例
1.語言文字運用???????????????????? 6題 約16%
2.古代詩文閱讀???????????????????? 7題 約23%
3.現代文閱讀?????????????????????? 4題 約11%
4.文學類文本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 3題 約10%
5.寫作????????????????? ???????????1題 40%
三、題型的占分比例
1.選擇題?????????????????????????? 約20%
2.非選擇題???????????????????????? 約80%
Ⅵ.古詩文背誦篇目
“古詩文背誦篇目”為名句名篇默寫的考查范圍。
文言文(22篇)
1.《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2.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
3.魚我所欲也 《孟子》
4.逍遙游 《莊子》
5.勸學 《荀子》
6.曹劌論戰 《左傳》
7.出師表 諸葛亮
8.蘭亭集序 王羲之
9.桃花源記 陶潛
10.歸去來兮辭 陶潛
11.三峽 酈道元
12.滕王閣序 王勃
13.師說 韓愈
14.陋室銘 劉禹錫
15.阿房宮賦 杜牧
16.岳陽樓記 范仲淹
17.醉翁亭記 歐陽修21世紀教育網
18.六國論  蘇洵
19.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20.赤壁賦 蘇軾
21.愛蓮說 周敦頤
22.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詩詞曲(48首)
1.關雎 《詩經》
2.蒹葭 《詩經》
3.氓 《詩經》
4.離騷 屈原
5.觀滄海 曹操
6.飲酒(結廬在人境) 陶潛
7.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 陶潛
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9.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
10.次北固山下 王灣
11.使至塞上 王維
12.山居秋暝 王維
13.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14.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
15.蜀道難 李白
16.望岳 杜甫
17.春望 杜甫
18.登高 杜甫
19.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20.燕歌行(漢家煙塵在東北) 高適
21.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22.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23.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24.觀刈麥 白居易
25.琵琶行 白居易21世紀教育網
26.雁門太守行 李賀
27.赤壁 杜牧
28.泊秦淮 杜牧
29.夜雨寄北 李商隱
30.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李商隱[來源:21世紀教育網]
31.錦瑟 李商隱
32.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李煜
3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李煜
34.雨霖鈴(寒蟬凄切) 柳永
35.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范仲淹
36.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晏殊
37.登飛來峰 王安石
38.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
39.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40.念奴嬌(大江東去) 蘇軾
41.聲聲慢(尋尋覓覓) 陸游
42.游山西村 陸游
43.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 辛棄疾
44.永遇樂(千古江山) 辛棄疾
45.過零丁洋 文天祥
46.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47.山坡羊·潼關懷古 張養浩
48.己亥雜詩(浩蕩離愁白日斜) 龔自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营山县| 静乐县| 望都县| 砀山县| 阿巴嘎旗| 万山特区| 通州市| 翼城县| 关岭| 苗栗市| 德安县| 顺义区| 汉沽区| 珠海市| 霍林郭勒市| 上栗县| 江华| 偃师市| 嘉善县| 松滋市| 从江县| 承德市| 焦作市| 华池县| 湘西| 新营市| 米泉市| 凤庆县| 偏关县| 兴隆县| 合水县| 宣威市| 宁明县| 得荣县| 建湖县| 象州县| 延安市| 温宿县| 霍城县| 台州市| 威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