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過端午》教學設計設計思路與教材分析 《過端午》一課是江西版小學美術第四冊教科書中的第17課,本單元以傳統為主題,安排三篇課 文——《過端午》《畫青花紋飾》《剪窗花》。這三篇課文都體現傳統文化韻味。三篇課文中,有快樂的節氣生活,也有傳統的手工藝品。為了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個完整的認識,體現課表理念,本課教材將中國傳統文化、美術設計運用和創新求新三者相融合,讓學生通過學習和創作感受歷史、文化及古人精湛的技法,同時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學生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對不同的材料和美術工具的使用,已有了一定的掌握,對事物的形與色有了一定的了解,能根據自己的感受用簡單的線條和色塊來大膽地、自由地表現。他們對美的事物很感興趣、好奇,有初步感受美的能力,但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自我約束力差、動手能力較弱。學情分析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的學習,讓學生掌握什么叫傳統這個知識點(粽子、龍舟)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了解粽子、龍舟的制作過程及特點,通過對粽子、龍舟不同造型及圖案的欣賞,提高學生對傳統理解。2.能力目標:了解青花瓷器造型與紋樣的特點并能運用畫、折、剪、畫的制作方法的方法嘗試繪畫。3.情感目標:①多角度感受粽子、龍舟的美,感受美術作品的形與色,可以簡單、大膽說出自己的感受,提高視覺審美能力。②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傳統文化。4.審美目標:欣賞、感知民族藝術獨特的表現形式,增強民族自豪感。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認識粽子、龍舟結構、特征,造型、圖案的寓意,感受傳統藝術的魅力。教學難點 運用不同的制作方法,繪出美麗的龍舟。過端午背景資料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法律滲透點 根據《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2007年12月7日修訂)的規定,端午節法定假日為一天(農歷端午節當日)。依據勞動法有關規定,如用人單位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應支付不低于工資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資報酬。針對今年端午節的放假請況,雖然端午節的假期為三日,但其中有兩天屬于調休,非法定節假日。因此,對于在調休日工作的勞動者,用人單位無需支付三倍工資。但對于在端午節日當日工作的勞動者,用人單位無權以安排補休為而不支付三倍工資。過程與方法 利用筆在白紙上畫“龍舟”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本、課件、學生用紙、小剪刀、范作、學生準備:紙、鉛筆、橡皮擦、雙面膠或固體膠、藍色筆或蠟筆教學活動過程環節 教 師 學 生 媒體應用 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2分鐘) 1.猜謎語:三角葉樓房,珍珠里面藏,要吃珍珠肉,解帶脫衣裳。 (粽子) 2、同學們我們中國什么傳統節日有吃粽子風俗?(板書課題 過端午)師總結:農歷五月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又稱作端午節、午日節、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基本相同。 欣賞教師板書 多媒體出示課題:過端午 回憶方式讓學生明確學習內容和目標,引發學習興趣。二了解認知(10分鐘) 簡單介紹過端午歷史。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2、介紹法律知識。3、播放賽龍舟視頻,賞析圖片要求:了解龍舟的外形特點、裝飾。目的:美觀紋飾:龍、吉祥物目的:讓龍舟變漂亮。圖案:運用象征、比擬、諧音。象征:是一種藝術手法,它和比喻修辭手法相似。比擬:把一個事物當做另外一個事物描述、說明。諧音:字的讀音相同或相近④造型:秀氣、大方。4、師示范推出步奏確定中心點->描繪 ->折疊 ->裁剪->粘貼->紋飾 聽一聽、想一想、分析用語言描述龍舟特點、紋飾、圖案、造型欣賞找出方法邊示范邊說 多媒體出示青花瓷圖片 加深學生對龍舟了解,激發好奇心。直觀、形象引導學生分析,解決重難點,加深學生對龍舟的理解。學生相互之間交流,根據龍舟的結構,運用象征、比擬、龍舟通過示范引導學生想到更多的方法三繪畫(20分鐘) 要求:小組合作(4人)②可以真實也可以想象③注意剪刀使用的安全④播放輕音樂⑤指導繪畫⑥巡視指導重點指導畫面的安排(對稱) 明確作業要求齊讀實踐、體驗、感知、創造 多媒體出示作業要求 明確作業要求,讓學生在參與與嘗試的活動中重復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作出出色的作品。主要提醒學生注意安全。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發現、提示、引導、鼓勵。四展示、評析(3) 1小組代表細說分工情況,學生暢談自己負責思路。2.給予學生充分表現的機會,請各小組點評,說出自己最喜歡的作品,根據情況給予一定的鼓勵。 展示小組作品,表達自己感受,體現合作樂趣。 多媒體播放輕音樂 培養欣賞能力、創造力、審美能力、語言表達能力。②分享學習的快樂,反饋效果。③感受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魅力。五總結拓展(2分鐘) 1.小朋友們,看老師手中這幅畫,上面畫的是什么?制作的時候用到了那些方法表現?2.大家表現都非常棒!同學們請你們利用善于發現的眼睛去發掘,并想一想除了本節課畫、折、剪、帖方法制作龍舟以外,還可以怎樣制作下節課告訴老師,好不好? 思考、分析聯系生活 多媒體出示畫一畫、剪一剪、貼一貼 1.學生作品結尾形象直觀。2.學生感知龍在生活中的關系。拓展學生,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3.激發學生將美食興趣轉化為成功的動力。六作業(1分鐘) 下去把未完成的作業完成 1.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2.鞏固教學板書設計 過端午 龍舟花紋裝飾↖ ↗過端午特點:美觀、色澤鮮艷、對稱紋飾:傳統繪畫(龍、吉祥物)圖案:運用象征、比擬、諧音手法 制作步奏:確定中心點->描繪 ->折疊 ->裁剪->粘貼->修飾作業要求:1.小組合作(4人)2.可以真實也可以想象3.注意剪刀使用的安全《過端午》教學流程教學流程↓回顧導入 → 進入主題↓多媒體課件(賽龍舟視頻)展示龍舟圖片 → 了解龍舟外形特點、紋飾圖案寓意、造型↓難點講解 → 感受傳統藝術魅力↓師范作 → 學掌握方法↓快樂作畫 → 交流評價↓總結拓展 → 激活思維教學反思 過研讀教材和教參,我覺得本節課的重點知識有端午節的日期,屈原的故事 ( http: / / rj.5ykj.com / " \t "_blank ),端午節的活動。教師的授課應該從學生身邊入手,對于學生而言,端午節的活動可能更貼近他們的生活,先講端午節的活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對于這部分我多采用視頻資料的方法,既讓學生感興趣,又能夠記住端午節的活動,為考試 ( http: / / home.5ykj.com / mnkc / " \t "_blank )做準備。 對于屈原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就可以,主要是讓學生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學習他的愛國精神。 端午節的日期應該說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和難點知識,學生年齡小,對于農歷,公歷了解的不多,我的突破口就是教他們看日歷,能夠看懂哪是公歷,哪是農歷,能夠根據農歷找公歷,能夠找到端午節的日期,這也是生活中的一種技能。 我的方法是在每個環節結束的時候出檢測題,目的是加深學生的印象,那么在整節課講完之后,出一張檢測卷,對學生這節課所學知識進行檢測,題的形式多樣化,更能夠加深學生的記憶,從而更好的掌握知識點,為監測做準備。自認為教案設計思路條理清晰、結構完整,但在教學之后,我發現幾個缺陷:1.學生在掌握對稱這個知識點存在誤區,不同的物體對稱點不一樣,所以在講授對稱這個知識點時可以直接告訴學生左右相等。2.我認為這一環節的設計還是缺乏學生對內容的主動探究,僅僅靠幾張圖片讓學生去感受花紋是不夠的,可以有針對性的提問一些問題。另外,在“展示”這一環節中,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展臺或者評比規則,教師不應該局限于他們的思維,這樣有助于激發學生思考能力。以上是我對本課教學反思,希望有助于以后的教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