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基本信息課名 特色小吃學科 美術 學段 低 年級 一年級 授課日期教材 義務教育教科書.美術 出版社:人民美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年7月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一)指導思想美術課程標準指出:“認識美術與自然、美術與生活、美術與其他學科的關系,進行探究性、綜合性的美術活動,并以各種形式發表學習成果。”(二)理論依據布魯納(J.S.Bruner)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式,學生可以借此解決生活中的一切問題。同時,他強調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應該做出更多的努力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主動地參加到學習中去、并且從個人方面體驗到有能力來對待他的外部世界。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采用講授法、直觀演示法、任務驅動法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有目的的了解北京特色小吃的起源及文化,并通過自己對特色小吃造型與顏色的觀察制作出這些特色小吃。教學背景分析教學內容:本課以探究北京特色小吃為題材的“綜合.探索”領域課程。本課側重于引導學生了解老北京的特色小吃及其傳說,體驗制作這些特色小吃的方法。教材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踐和體驗。通過觀察、了解、實踐等活動,使學生了解老北京飲食文化的歷史。學生情況:《美術課程標準》對于1-2年級學生在“綜合.探索”領域的活動要求較低。為了符合此年齡段學生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超輕黏土等游戲的方法制作出美術作品,使學生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展開學習體驗。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玩泥巴》、《多樣的小餅干》等泥塑課程,對泥塑的基本方法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有一定的泥塑經驗。只是對于北京特色小吃的歷史文化及造型色彩缺乏認識。教學方式:本課重點采用邊體驗邊研究邊解決的教學策略,以觀察欣賞、小組合作、教師演示、談話等方法展開教學。技術準備:多媒體設備、教學課件、教師范作、彩泥、工具、紙盤等。教學目標(內容框架)(一)知識與技能:1.了解北京特色小吃的相關知識。2.鞏固搓、揉、壓等泥塑技法,學習擰、捏、鉆等技法。(二)過程與方法: 1.利用北京小吃調查表,鍛煉學生學習、查找信息的能力。2.學生在體驗探究中掌握用彩泥制作北京特色小吃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制作能力。(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樹立學生傳承老北京傳統特色小吃的意識,體驗探究、發現的愉悅,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美術學習的興趣。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學習北京小吃的相關知識,掌握用泥塑的方法表現出北京特色小吃的形、色特點。教學難點:運用彩泥有創意地表現出北京特色小吃。教學流程示意(可選項)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意圖:出示音頻、圖片資料,了解小吃特有的吆喝聲文化,激發學習興趣。)教師:播放北京小吃吆喝聲。聽一聽,音頻里吆喝了哪些特色小吃?學生:傾聽音頻。體會老北京小吃吆喝聲。教師:麻花糖耳朵,茶湯豌豆黃,年糕開口笑,這些都是北京小吃。北京特色小吃歷史悠久、用料講究,不僅好吃,還令人傷心悅目,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特色小吃》板書課題:特色小吃(二)新授1.欣賞視頻。什么是北京小吃(感知特色小吃相關知識)教師:什么是北京小吃?學生:觀看視頻小結:北京小吃是走街串巷,叫賣吆喝聲中的市井美味北京的小吃以前都在廟會或沿街集市上叫賣,人們總在無意中碰到,被老北京人形象的稱為“碰頭食兒”。北京小吃不是主食,而是茶余飯后墊吧的食物,因此稱為小吃。小吃加個兒話音就叫小吃茶湯文化的介紹。教師:出示圖片。照片中的人在干什么?學生:沖面茶。教師小結: 面茶的沖飲過程堪稱一絕,用具是重達40多斤、造型古樸典雅的龍嘴紫銅大茶湯壺,和玲瓏秀麗的藍花細瓷小碗,店家一手搬動銅壺柄,另一手托住茶湯碗,沸水呈弧線從壺嘴射出并注入碗內,極為準確,分毫不差。3.自主探究特色小吃的造型及顏色特點(意圖: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與知識歸納能力)教師:引導學生自學資料,完成學習調查表。說一說你知道的老北京小吃還有哪些,并總結一下他們的造型和顏色特點。學生:觀看查找資料,從中提煉總結,介紹小吃的名稱、形狀、顏色、如何制作。教師:出示北京小吃十三絕。學生:欣賞分析老北京小吃十三絕的外形、顏色。小結:北京小吃不僅種類繁多、造型精美,顏色也是十分豐富。大致有四大類別。他們分別是面食類:艾窩窩、炸醬面、褡褳火燒、驢打滾、豌豆黃、燒麥、麻豆腐、炒疙瘩等。火鍋類:豆汁、炒肝、爆肚、鹵煮火燒等。煎炸類:油條、炸糕、灌腸、焦圈、排叉、糖耳朵等。飲品類:酸梅湯、蓮子粥等。4.知識鞏固(意圖:復習泥塑知識)教師:如何用彩泥來制作這些小吃?(意圖:使學生回憶起泥塑的技法)學生:根據老師的圖片提示回憶彩泥的揉、搓、壓等技法。小結:彩泥的技法不僅有這些,比如制作麻花馓子時還用到擰等技法。這就需要大家在實踐中不斷發現新問題然后慢慢體會新技法啦。教師演示(意圖:鞏固團、搓、揉、壓、捏等泥塑方法。)教師:邊示范邊講解。學生:仔細觀看。總結老師使用了哪些泥塑技法。小結:提醒學生彩泥雖然漂亮但是不能食用。知識補充:(驢打滾的由來)面糕以黃豆面為其主要原料,故稱豆面糕。但為什么又稱“驢打滾”呢?似乎是一種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黃豆面中滾一下,如郊野真驢打滾,揚起灰塵似驢打滾 ( https: / / p1.ssl. / t01f01e08d80ed17eb8.jpg )的,故而得名。據說有一次,慈禧太后 ( https: / / baike. / doc / 1232504-1303643.html" \t "https: / / baike. / doc / _blank )吃煩了宮里的食物,想嘗點兒新鮮玩意兒。于是啊,御膳 ( https: / / baike. / doc / 6209823-6423093.html" \t "https: / / baike. / doc / _blank )大廚左思右想,決定用江米粉裹著紅豆沙做一道新菜。新菜剛一做好,便有一個叫小驢兒的太監來到了御膳廚房,誰知這小驢兒一個不小心,把剛剛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裝著黃豆面的盆里。這可急壞了御膳大廚,但此時再重新做又來不及,沒辦法,大廚只好硬著頭皮將這道菜呈到慈禧太后的面前。慈禧太后一吃這新玩意兒覺得味道還不錯,就問大廚:“這東西叫什么呀?”大廚想了想,都是那個叫小驢兒的太監闖的禍,于是就跟慈禧太后說:“這叫‘驢打滾’。”從此,就有驢打滾這道美味的小吃了。(四)指導看書,欣賞作品(意圖:激發學生創作興趣,拓展學生思維。)教師:分析這些作品的制作方法。書中小朋友的都做了哪些特色小吃?根據生活中小吃的顏色、外形特征來判斷一下。學生:說一說這些作品哪值得你學習。教師小結:用彩泥制作的小吃像不像,關鍵看你對小吃的造型和顏色把握的是否準確。(五)藝術實踐(意圖:提高學生造型設計能力)實踐內容:分組用彩泥制作“特色小吃”,選代表向全班同學介紹本組特色小吃。(六)評價與展示(意圖: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學生評價自己最喜歡的作品。說一說為什么。 1.評價方式 本節課在作業展評環節,采取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他評相結合的方式。 2.評價量規 (1) 學生是否初步了解小吃的造型及顏色特點。并用與實物相近的彩泥顏色與技法表現小吃的特點。 (2)通過觀看視頻與動手制作等活動,學生是否了解美術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設計、創造美好事物的愿望及熱愛生活的情感。拓展(意圖:激發學生熱愛老北京民間文化情感) 教師:老北京城沉淀了太多豐富多彩的美食,我們搜集和品嘗到的僅僅是一小部分。而這些老北京的美味小吃留給我們的美好記憶卻讓我們回味無窮。希望我們同學在生活中多去學多去看多去嘗,將這種家鄉飲食文化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北京小吃獨特的魅力。學習效果評價設計評價與展示(意圖: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學生評價自己最喜歡的作品。說一說為什么。評價方式 1.本節課在作業展評環節,采取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他評相結合的方式。評價量規 1. 學生是否初步了解小吃的造型及顏色特點。并用與實物相近的彩泥顏色與技法表現小吃的特點。 2.通過觀看視頻與動手制作等活動,學生是否了解美術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設計、創造美好事物的愿望及熱愛生活的情感。本教學設計與以往或其他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300-500字數)1.本教學設計關注了學生的感官,從聽聲音出發,在導入部分利用北京小吃獨具一格的吆喝聲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的欲望以及學習興趣。 2.本教學設計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增加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空間。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活動,在小組探究活動中,學習泥塑的技法。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3.本教學設計注重對學生思維的拓展,提供了大量的北京特色小吃圖片。從視覺上給學生沖擊,讓學生充分的了解北京小吃品種的多樣性。在泥塑制作中能讓學生聯系實際,拓展學生的思路,從而啟發、鍛煉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4.本教學設計在藝術實踐環節注重團隊合作,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完成作品,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艾窩窩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