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濟南版生物七年級下冊知識點 班級 姓名 學號第三單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生活需要營養 第一節 食物的營養成分1.食物中含有的六類營養成分有:糖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和水等,除了維生素不構成人體細胞,其余5種營養成分都能構成人體細胞,水分含量最多,占60%-70%。另外,膳食纖維被稱為第七營養素,不含營養物質。2.三大營養物質的組成:食物中的糖類有淀粉、麥芽糖、葡萄糖等;脂肪分為動物脂肪和植物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組成;蛋白質由20種氨基酸組成。3.三大營養物質的作用:糖類、脂肪、蛋白質是組織細胞的構成物質,又能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被譽為“三大營養物質”糖類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質,脂肪屬于貯備(備用)能源物質,蛋白質是構成組織細胞的基本物質,能促進人體生長發育,也是人體進行各項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4.食物中各類營養成分的缺乏癥及食物來源:營養成分 缺乏癥 食物來源有機物 糖類 低血糖 瘦弱 谷類根莖類(甘薯)脂肪 瘦弱 豆類 硬果 動植物油 蛋黃蛋白質 貧血 瘦肉 魚 奶 蛋 豆類維生素 A 夜盲癥 皮膚干燥 脫屑 魚肝油胡蘿卜B1 神經炎 腳氣病 消化不良 谷類種皮B2 口舌炎癥 蛋黃 肝臟 菠菜C 壞血病 辣椒、新鮮蔬菜水果D 兒童佝僂病;老人骨質疏松癥 肝臟無機物 水 脫水 飲食無機鹽 鈣 兒童佝僂病;老人骨質疏松癥 芹菜 蝦類 瘦肉鐵 缺鐵性貧血 菠菜 肝臟碘 地方性甲狀腺腫(大脖子病) 海帶 紫菜 碘鹽第二節 消化和吸收1.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消化道和消化腺。2.消化道組成(食物及殘渣經過的路線):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消化器官中最膨大的是胃,最長的是小腸,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臟。3.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及所含消化酶。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臟。消化腺 唾液腺 肝 胰腺 腸腺 胃腺類型 大 大 大 小 小消化液 唾液 膽汁 胰液 腸液 胃液消化酶 淀粉酶 不含酶 多種消化酶 蛋白酶4.消化酶:由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類有機物。作用是:在適宜條件(溫度、PH值等)下,把復雜的大分子物質分解為簡單的小分子物質。5.消化類型:物理性消化——物質成分不變,不需要消化酶的參與。如:牙齒咀嚼、舌攪拌,胃腸的蠕動,膽汁對脂肪的乳化作用。化學性消化——在消化酶的作用下把大分子物質分解成小分子物質。如:唾液淀粉酶將淀粉分解成麥芽糖,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質。6.食物消化過程(說出消化的起始位置及消化液和最終產物):①淀粉→麥芽糖→葡萄糖 ②脂肪→脂肪顆粒→甘油+脂肪酸 ③蛋白質→氨基酸淀粉 脂肪 蛋白質開始消化的部位 口腔 小腸 胃消化的最終產物 葡萄糖 甘油 脂肪酸 氨基酸參與的消化液 唾液 胰液 腸液 膽汁 胰液 腸液 胃液 胰液 腸液7.吸收定義:食物在消化道內被消化后,營養物質通過消化道壁進入人體循環系統的過程。8.六大營養物質中能被人體直接吸收的有:水、無機鹽、維生素。9.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小腸。10.小腸適于吸收營養物質的結構特點:①小腸長5-6米。②小腸內表面有環形皺襞和小腸絨毛,增大吸收的面積。③絨毛壁、絨毛內的毛細血管壁都很薄,各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有利于營養物質的吸收。11.能吸收營養物質的部位:胃:少量水、無機鹽;小腸:水、無機鹽、維生素、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大腸:少量水、無機鹽、部分維生素。第三節 合理膳食與食品安全1.我國營養學家建議居民一日三餐按比例攝取食物,形象的設計出“平衡膳食寶塔”。(從下往上)第一層:谷類、薯類;第二層:蔬菜、水果;第三層:畜、禽、魚蝦、蛋;第四層:奶、豆類、堅果;第五層:油、鹽。2.居民每天攝取量最多的是第一層,富含糖類的谷類食品:米飯、饅頭;其次應多攝取第二層含無機鹽、維生素較多的蔬菜、水果;應該少吃第五層含脂肪很高的油類;青少年兒童應當適當多補充第三四層含蛋白質較高的奶制品、豆制品、魚、肉類。3. 一日三餐能量攝入的比例為:3 :4 :3(即30% :40% :30%)4.合理的膳食食譜應:葷素搭配有肉有蔬菜,有主食米飯或面食類。例:午餐準備了米飯、紅燒肉、清蒸魚、雞蛋。需要添加什么使食譜更合理( )A.饅頭 B.排骨湯 C.牛奶 D.素炒豆角第二章 人的生活需要空氣 第一節人體與外界的氣體交換1.呼吸系統的組成:呼吸道和肺,肺是主要器官。2.呼吸系統的作用:不斷地從空氣中吸收氧氣,排出體內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3.呼吸道的組成:鼻腔→咽→喉→氣管→支氣管。4.用鼻腔呼吸比用口腔呼吸衛生,原因是:能清潔、濕潤、溫暖空氣。①鼻毛能阻擋空氣中的小顆粒;②黏膜分泌粘液,粘連空氣中的小顆粒。③黏膜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5.氣體和食物的共同通道是咽。發生器官位于喉,有聲帶。6.痰的形成:氣管內表面的黏膜分泌有黏液,粘連空氣里的小顆粒和病菌經咳嗽咳出體外。7.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是肺,能進行氣體交換的部位是肺泡。8.肺泡是氣體交換的最小單位。呼吸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肺泡。9.便于肺泡和血液之間進行氣體交換的結構特點:①肺泡數量多;②肺泡外都纏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和彈性纖維。③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各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10.呼吸運動——胸廓有節奏地擴大和縮小的運動,包括吸氣過程和呼氣過程。人體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通過呼吸運動實現的。11.呼吸運動主要與呼吸肌(肋間肌和膈肌)的運動狀態有關:肋間肌 膈肌 胸腔容積 肺 肺內氣壓 氣流方向吸氣 收縮 收縮 增大 擴張 低于大氣壓 外界空氣進入肺呼氣 舒張 舒張 縮小 回縮 高于大氣壓 肺內氣體排出體外12. 人體進行呼吸時的氣體變化及其原因:呼出的氣體比吸入的氣體二氧化碳多、氧氣少,是體內氣體交換的結果。根本原因是:組織細胞氧化分解有機物,不停地消耗氧并產生二氧化碳。13. 人體內的氣體交換包括:肺泡里的氣體交換和組織里的氣體交換。14.人體內氣體交換的原理:氣體的擴散作用(即,氣體總是從濃度高的地方向濃度低的地方擴散。)15.肺泡內的氣體交換(P28圖3.2-10 )部位:肺泡與血液之間;原理:擴散作用。過程:空氣進入肺泡后,由于肺泡中氧氣的含量高于血液中氧氣的含量,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肺泡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結果:肺泡中的氧氣擴散進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擴散進入肺泡。血液成分變化:使血液中的氧氣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減少(含氧較少顏色暗紅的靜脈血變成含氧豐富顏色鮮紅的動脈血)。16. 組織里的氣體交換(課本P28圖3.2-10 )部位:組織細胞與血液之間;原理:擴散作用。過程:由于組織細胞不停地消耗氧氣并產生二氧化碳,因而組織處氧氣的含量低于血液中氧氣的含量,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結果:氧氣就由血液擴散進入組織細胞,而組織細胞內的二氧化碳擴散進入血液。(組織細胞所需要的氧氣就源源不斷地得到補充,產生的二氧化碳被及時運走。)血液成分變化:即血液的氧含量減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含氧豐富顏色鮮紅的動脈血變成含氧較少顏色暗紅的靜脈血)。17.呼吸過程的四個環節及其原理:①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呼吸運動) ②肺泡內的氣體交換(擴散作用)③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血液循環)④組織里的氣體交換(擴散作用)第二節 人體內能量的利用1.人體所需能量來源:食物中的有機物;因為食物中的糖類、脂肪、蛋白質都可以為人體提供能量。2. 什么是熱價:1克食物氧化分解(或在體外燃燒)時釋放的能量。3.人體組織細胞內的呼吸作用:指有機物的氧化分解消耗氧產生二氧化碳的過程,發生在細胞的線粒體內。4.呼吸作用的意義:有機物氧化分解釋放能量,用于各項生理活動和保持體溫。第三節 呼吸保健與急救1.人工呼吸的原理:呼吸運動。借助外力使被救者的胸廓有節律地擴大和縮小,從而引起肺被動地擴張和回縮,使被救者恢復呼吸。2.人工呼吸的頻率:與正常人的呼吸頻率一致。每分鐘16-18次。第三章 人體內的物質運輸 第一節 物質運輸的載體(血液)1.血液加了抗凝劑會出現分層現象:(P44)上層:血漿 中層:白細胞和血小板 下層:紅細胞2.檸檬酸鈉溶液的作用:防止血液凝固的抗凝劑。 不加抗凝劑,血液會凝固成兩部分:血清和血細胞。3.血液的組成及其功能:血漿(占55%)+血細胞血漿(運載血細胞,運輸養料和廢物):90%以上是水,其余為蛋白質、葡萄糖、無機鹽等。血細胞包括:紅細胞(運輸氧氣)、白細胞(吞噬病菌)、血小板(止血凝血)4.血紅蛋白是一種紅色含鐵的蛋白質,在氧氣含量高的地方與氧氣易結合(形成氧合血紅蛋白);在氧氣含量低的地方易與氧氣分離。5.血細胞的特征比較種類 大小 細胞核 數量 形態特征 功能 異常疾病紅細胞 \ 成熟無 最多 雙面凹的圓餅狀 運輸氧氣 貧血白細胞 最大 有 最少 圓球狀,能變形 吞噬病菌,防御疾病 炎癥血小板 最小 無 \ 形狀不規則 止血、加速凝血 血栓,不易止血6.貧血是指血液中紅細胞數量過少,或紅細胞中血紅蛋白的含量少。補充含鐵和蛋白質豐富的食物。體內血液量相對穩定:成年人的血量為體重的7%-8%。失血量超過30%:危及生命。7.按ABO血型系統,人的血液可以分為四種類型A型、B型、AB型、O型。8.輸血原則:(大量輸血時)以輸同型血為原則;緊急情況(少量輸血):O型血可輸給各類血型的病人;AB型血的病人可接受任何血型的血液。9.我國實行無償獻血制度。世界獻血者日:每年6月14日。10.成分輸血(有針對性地選用不同的血細胞成分或血漿輸入病人體內)①嚴重貧血患者(紅細胞)②大面積燒傷患者(血漿)③出血性疾病患者或血小板功能低下(血小板)④抵抗力低下(白細胞)⑤創傷性失血(全血)第二節 物質運輸的器官(血管和心臟)1.血管:(1)動脈: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各部分去的血管。特點:管壁較厚,管腔較小,彈性大,血流速度快,不斷分支。(2)靜脈:將血液從身體各部分送回心臟的血管。特點:管壁較薄,彈性小,管腔較大,血流速度較慢,不斷匯流,通常具有靜脈瓣。(3)毛細血管:連通于最小的動脈與靜脈之間。特點:官腔很細,只允許紅細胞單行通過;管壁極薄,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血流速度慢。利于血液與組織細胞進行物質交換。體現了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2.判斷心臟左右的方法:心尖朝左;手捏心室壁,左心室壁最厚。3. 心臟四腔:上面是心房,下面是心室。動脈與心室連接,左心室連主動脈,右心室連肺動脈,心室與動脈之間有動脈瓣,使血液只能從心室流向動脈;靜脈與心房連接,左心房連肺靜脈,右心房連上下腔靜脈。同側的心房和心室相通,心房與心室之間有房室瓣,使血液只能從心房流向心室。4.心臟每次跳動的過程:心房 心室 房室瓣 動脈瓣 血流方向收縮 舒張 打開 關閉 心房流向心室舒張 收縮 關閉 打開 靜脈流回心房;心室流向動脈舒張 舒張 打開 關閉 靜脈流回心房;心房流向心室5.心臟內血液流動方向:靜脈→心房→心室→動脈6.心率——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成年人的心率范圍:60~100次/分。第三節 物質運輸的途徑1.血液循環的途徑:(P54圖)體循環途徑:左心室→主動脈→全身各級動脈→全身毛細血管→全身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物質交換:毛細血管與組織細胞進行物質交換,營養物質和氧氣供細胞利用,產生二氧化碳等代謝廢物。血液成分變化:含氧氣豐富、顏色鮮紅的動脈血變成含氧氣較少、顏色暗紅的靜脈血。即 氧氣養料減少,二氧化碳等廢物增多。肺循環途徑: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氣體交換)→肺靜脈→左心房。氣體交換:血液中二氧化碳進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氣進入血液。血液成分變化:靜脈血變成動脈血(即 氧氣增多,二氧化碳減少)。體循環與肺循環途徑的規律:心室→動脈→毛細血管→靜脈→心房體循環和肺循環同時進行,兩者之間由心臟連通構成一條完整的循環途徑。【例題】某人得了急性扁桃體炎,醫生在其臀部注射藥物。藥物從臀部吸收到達扁桃體的過程中,血液經過心臟和肺的次數依次是( )。A.2、1 B.1、2 C.1、1 D.0、0【解析】注射的藥物在臀部吸收進入毛細血管,由下腔靜脈回到右心房,然后進入右心室,入肺動脈,流經肺部毛細血管,由肺靜脈回到左心房,再進入左心室,經主動脈輸送到咽部扁桃體。共2次經過心臟,1次經過肺;(2次體循環,1次肺循環)。2.血壓——流動的血液對血管壁產生的側壓力;測量位置:上肢肱動脈;表示法:收縮壓/舒張壓收縮壓——心室收縮時,血壓上升到的最高值。舒張壓——心室舒張時,血壓下降到的最低值。正常范圍:(12-18.7)/(8-12)千帕 高血壓:持續高于18.7 /12 千帕低血壓:持續低于12/6.7千帕3. 脈搏就是指動脈的搏動。測量位置:腕部外側的橈動脈處。脈搏與心跳的次數一致60-100次/分。4. 常見的止血方法有三種:加壓包扎止血法、指壓止血法、止血帶止血法。動脈(顏色鮮紅,血流速度快,甚至噴射):近心端止血;靜脈(顏色暗紅,流速慢):遠心端止血。第四章 人體內代謝廢物的排出 第一節 尿的形成和排出1. 排泄——人體將二氧化碳等代謝廢物、多余的水和無機鹽等排出體外的過程。當血液流經腎時,腎能將體內多余的水、無機鹽和尿素 等從血液中分離出來。腎是主要的排泄器官。2. 腎的位置:腰部(腹腔背面)脊柱的兩側,左右各一個。3. 腎的結構(P66圖3.4-1):皮質、髓質、腎盂。4. 腎的形態:象菜豆(蠶豆),前后略扁;表面光滑;呈紅褐色。5. 腎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腎單位(每個腎有100多萬個腎單位)。6. 腎單位的結構(P67圖3.4-2):腎小球、腎小囊、腎小管腎單位由腎小體和腎小管組成,腎小體(分布在皮質)包括腎小球和腎小囊。腎小球是個血管球,由入球小動脈發出數十條毛細血管彎曲盤繞匯成出球小動脈。腎小囊是一種雙層壁的囊,與腎小管相通。腎小管細長曲折,分布在皮質和髓質,周圍纏繞大量的毛細血管。7. 腎小球和腎小囊壁的特點:可以透過水、葡萄糖、無機鹽和尿素等小分子物質,不能透過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等物質。8. 腎小球的濾過作用(P68圖):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了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外,其中的葡萄糖、氨基酸、水、無機鹽、尿素透過毛細血管壁和腎小囊內壁進入腎小囊腔內,形成原尿。9. 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P68):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對人體有用的物質(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部分無機鹽)被重吸收回到血液,剩下的物質(尿素、部分無機鹽和水)由腎小管流出,形成尿液。10. 血液、原尿、尿液的成分比較原尿與血漿比不含:大分子蛋白質原尿與血液比不含: 大分子蛋白質和血細胞尿液與原尿比不含:葡萄糖尿液與血液比不含: 葡萄糖、大分子蛋白質、血細胞血漿、原尿、尿液共有的是: 水、無機鹽、尿素血尿、蛋白尿的病變部位可能是: 腎小球尿中有少量葡萄糖的病變部位可能是: 腎小管注:尿液中有葡萄糖不一定是糖尿病。11. 人體泌尿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課本P69圖3.4-4):腎(形成尿液)、輸尿管(輸送尿液)、膀胱(暫時貯存尿液)和尿道(排出尿液)。12.每天適量喝水和排出水量保持平衡的意義:①利于排出代謝廢物;②調節人體內的水和無機鹽的平衡;③維持組織細胞正常的生理功能。第二節 汗液的形成和排出1.成年人皮膚的總面積大約2平方米,是人體最大的器官。2.皮膚的結構(P71圖):表皮(分為角質層和生發層)和真皮表皮由上皮組織組成,分為角質層和生發層,角質層脫落的細胞稱為皮屑,生發層可以分裂產生新細胞,表皮內沒有血管和神經;真皮主要由結締組織構成,內有大量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使皮膚有彈性和韌性;真皮內含豐富的血管和感覺神經末梢。3.皮膚還有汗腺、皮脂腺、毛發、指(趾)甲等附屬物。4.人體約有230萬個汗腺。汗腺的結構包括分泌部和導管。汗腺的周圍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當血液經過時,血液中水、無機鹽和尿素等物質進入汗腺形成汗液,然后通過汗腺細長的導管排出體外。5.當環境溫度較高時,汗腺周圍的毛細血管擴張,血液量增多,由皮膚散發的熱量增加,同時,汗液的排出量也增多,它蒸發時能帶走人體的一部分熱量。所以,皮膚對人體的體溫調節具有重要的作用。6.皮膚的功能:①保護(角質層);②分泌(皮脂腺、汗腺);③排泄(汗腺);④調節體溫(血管、汗腺);⑤感受外界刺激(感覺神經末梢:能感受外界的冷、熱、觸、痛和壓等刺激。)……7.【考點】 比較人體內廢物排出體外的途徑:排泄(廢物)和排遺(食物殘渣)方式 途徑(主要器官) 形式 成份排泄 呼吸系統(肺) 氣體 二氧化碳、少量水皮膚 汗液 無機鹽、少量尿素、水泌尿系統(腎) 尿液 無機鹽、尿素尿酸、大部分水排遺 大腸、肛門 糞便 未被消化的食物殘渣第五章 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 第一節 人體的激素調節@ 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包括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其中神經調節起主要調節作用。1.人體的內、外分泌腺的比較腺體類別 導管 分泌物輸送方式 實例內分泌腺 無 經血液循環輸送 垂體、甲狀腺、胸腺、腎上腺、胰島、性腺外分泌腺 有 經導管排出 汗腺、皮脂腺、唾液腺、胃腺、胰腺、腸腺、肝臟2. 人體主要的內分泌腺位置(課本P77圖3.5-1)及其功能比較:內分泌腺 分泌的激素 主要功能 病癥甲狀腺 甲狀腺激素 促進生長發育,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 幼年不足:呆小癥成年過多:甲亢缺碘:地方性甲狀腺腫大胰島 胰島素 加速血糖分解,促進血糖合成糖原 分泌不足:糖尿病分泌過多:低血糖垂體 生長激素 促進生長發育,調節其它內分泌腺活動 幼年不足:侏儒癥幼年過多:巨人癥成年過多:肢端肥大癥4. 甲狀腺激素對蝌蚪發育的影響:缺乏:停止發育;過多:提前發育成青蛙,但個體小。5.胰腺包括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屬于外分泌腺)和內分泌部(胰島分泌胰島素,屬于內分泌腺)。6. 糖尿病患者的癥狀:“三多一少”,即多飲、多食、多尿,消瘦。7. 治療糖尿病只能注射胰島素制劑而不能口服的原因是:胰島素制劑為一種特殊蛋白質,若口服會被消化系統消化掉而失去療效。8. 人體預防地方性甲狀腺腫的方法:食用海帶紫菜等含碘豐富的海生生物食品;食用加碘鹽。9.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方式:神經調節、體液調節(激素調節、二氧化碳的調節)、免疫調節。第二節 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1. 神經系統的組成(課本P81圖):腦、脊髓及其發出的神經。分為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2. 中樞神經系統的結構及其位置:腦:位于顱腔內;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內。3. 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接收、分析、綜合體內外環境傳來的信息,然后發出指令。4. 周圍神經系統的功能、結構及其分布:傳遞信息。 腦神經:絕大多數分布在人體的頭部;脊神經:分布在人體的軀干和四肢。5. 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神經元。(高度特化的細胞)6. 神經元的結構包括(課本P82圖3.5-6):胞體和突起(樹突和軸突)7. 區別樹突和軸突的特點功能。樹突:短、多,收集信息傳至胞體。軸突:長、少,傳導神經沖動。8 神經纖維——軸突或長的樹突及套在外面的髓鞘構成。9.神經末梢——神經纖維末端的細小分支。10.神經——許多神經纖維集結成一束,外面包裹著結締組織膜。11.比較脊髓的灰質和白質(P81圖3.5-7):灰質色澤灰暗,分布于中央,由神經元胞體組成,功能:調節基本的生理活動(反射)。白質色澤亮白,分布于周圍,由神經纖維組成,功能:傳導神經沖動,是腦與軀體、內臟之間的聯系通道。12.腦(位于顱腔內)的結構和功能(P84圖3.5-8):大腦、小腦、腦干。大腦:表層是灰質,稱為大腦皮層;內部是白質,由神經纖維組成。小腦:協調運動,維持身體平衡;腦干:連接大腦、小腦和脊髓,調節人體最基本的生命活動,心跳、呼吸、血液等,稱為“生命中樞”。13. 大腦皮層(最高級中樞)的主要功能區(P84圖3.5-9):軀體運動中樞(管理身體對側骨骼肌的隨意運動)、軀體感覺中樞(管理身體對側皮膚、肌肉等處的感覺)、視覺中樞、聽覺中樞、人類特有的語言中樞第三節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1. 膝跳反射——快速叩擊膝蓋下面的韌帶,小腿會突然跳起的現象。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稱為反射弧。2. 反射——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3.反射弧的結構,神經沖動傳導過程(P87圖):感受器→傳入神經纖維→神經中樞→傳出神經纖維→效應器4.比較兩種反射類型類型 神經中樞 形成時間 保持時間 舉例非條件反射 脊髓腦干 生來就有、先天性 長 哭、眨眼、呼吸、膝跳、縮手吮吸條件反射 大腦皮層 生活過程逐漸積累、后天性反射 暫時;刺激改變,反射會消退 鸚鵡學舌、老鼠走迷宮、談虎色變、望梅止渴、談梅止渴5.條件反射的建立過程(課本P88頁實驗):①非條件刺激是食物,條件刺激是鈴聲。②條件反射建立的基本條件是無關刺激和非條件刺激的多次結合。③鈴聲刺激唾液分泌的條件反射必須建立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之上。④食物刺激唾液分泌的反射其神經中樞在脊髓灰質.。鈴聲刺激唾液分泌的反射其神經中樞在大腦皮層。⑤條件反射的建立,可以使機體更好地適應環境的變化。6.人類特有的條件反射:能對抽象的語言、文字的刺激建立條件反射。與人類特有的神經中樞語言中樞有關。第四節 人體對周圍世界的感知1. 眼球的結構及其功能(P90圖3.5-13):眼球壁和內容物。眼球壁的結構:外膜:角膜(無色透明,作用:透過光線);鞏膜(白色堅韌,保護眼球內部結構,即“白眼球”)中膜:虹膜(有色素即黑(藍)眼球,中間有瞳孔,可以調節進入眼內光線的多少)睫狀體(由睫狀肌構成,調節晶狀體曲度)脈絡膜(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黑色素細胞)內膜:視網膜(含有感光細胞,能感受光線刺激)房 水(位于角膜與虹膜之間、瞳孔內等,透明。)內容物: 晶狀體(透明有彈性像凸透鏡,能折射光線)玻璃體(透明膠狀物質,折射光線)2. 視覺形成過程:外界光線→角膜→瞳孔(房水)→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成像)→視神經→大腦皮層視覺中樞3. 視網膜成像特征:倒立縮小的實像。4. 瞳孔調節外界光線進入眼球的多少: 弱光環境:瞳孔放大;強光環境:瞳孔縮小。5. 近視——晶狀體凸度過大,甚至眼球的前后徑過長,使遠處物體所形成的物像落在視網膜的前方,從而看不清遠處的物體的現象。(配戴凹透鏡矯正)6. 遠視——晶狀體凸度過小,甚至眼球的前后徑過短,使近處物體所形成的物像落在視網膜的后方,從而看不清近處的物體的現象(配戴凸透鏡)7. 正常人的眼球通過調節晶狀體來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看遠處物體時,睫狀體舒張,晶狀體曲度小;看近處物體時,睫狀體收縮,晶狀體曲度大。@:當人看近物時,晶狀體曲度增加的同時,瞳孔也縮小,這說明晶狀體與瞳孔的調節是一致的。8. 假性近視和真性近視的形成原因:青少年由于用眼過度或光線不好,晶狀體的凸度就會增加,形成假性近視。如果假性近視不加治療,就會造成眼球的前后徑過長,形成真性近視。9. 耳的結構及其功能(P94圖3.5-17)外耳:耳 廓(收集并引導聲波傳至外耳道)外耳道(傳導聲波至鼓膜)中耳:鼓 膜(傳導聲波,把聲波振動轉化為機械性振動)鼓 室(保護內耳)咽鼓管(連通鼓室和咽)聽小骨(擴大并傳導振動)內耳:前 庭(感受旋轉刺激,維持身體平衡)半規管(感受頭部位置變化,維持身體平衡)耳 蝸(有聽覺感受器;感受振動刺激,產生神經沖動)10. 聽覺的形成過程:外界聲波→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產生神經沖動)→聽神經→大腦皮層聽覺中樞(形成聽覺)11.中耳炎的形成原因:鼻咽喉發炎時,病菌通過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12.遇到巨大聲響時:應捂住耳朵或者張大嘴,保持鼓膜內外氣壓平衡。13.人的感覺有:眼睛(視覺)、皮膚、耳(聽覺)、鼻腔(嗅覺)、舌(味覺:酸甜苦咸)……第六章 免疫與健康 第一節 人體的免疫功能一.與生俱來的免疫(先天性免疫也叫非特異性免疫)1.第一道防線:組成:皮膚和黏膜;功能:阻擋病原體侵入人體,分泌物有殺菌和阻擋清除異物的作用。2.第二道防線:組成: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功能:能吞噬和消滅侵入人體的病原體,能破壞多種病菌的細胞壁,溶解病菌。二.后天獲得的免疫力(特異性免疫)1.抗體——病原體侵入人體以后,能夠刺激淋巴細胞產生一種抵抗該病原體的特殊蛋白質就是抗體。某種抗體只與刺激它產生的那種抗原結合,促進吞噬細胞吞噬病原體,或使病原體失去致病性。功能:它們選擇性地將第二道防線尚未消滅的病原體消滅,使疾病痊愈,并使人體獲得免疫力。2.抗原——引起人體產生抗體的物質叫做抗原。可以是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外來異物。3.第三道防線的組成:免疫細胞和免疫器官(脾臟、淋巴結和胸腺)。4.免疫的主要功能有防御(如:識別“自己”和“非己”成分)、自我穩定(如:破壞和排斥進入人體的抗原物質 )和免疫監視(如:清除自身的損傷細胞和腫瘤細胞)。5.免疫異常:①防御功能過強——過敏;防御功能過低——反復感染;②自我穩定功能異常——自身免疫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③免疫監視功能過低——腫瘤。三.計劃免疫1.預防傳染病最有效的措施是:預防接種;所有接種的疫苗相當于抗原,【以下三種相當于抗體:抗毒素(釘子刺傷防破傷風)、免疫球蛋白(狂犬病)、抗毒血清(毒蛇咬傷)】2.主要疫苗:卡介苗(防結核病)、脊髓灰質炎疫苗、麻疹疫苗、百白破混合疫苗、麻疹疫苗和乙肝疫苗等。第二節 傳染病及其預防1.傳染病——指由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或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疾病,具有傳染性、流行性等特點。2.傳染病按照傳播途徑分四大類:呼吸道傳染病主要通過飛沫、空氣傳播(如:流行性感冒、肺結核、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消化道傳染病主要通過飲水、飲食傳播(如:細菌性痢疾、甲型肝炎、蛔蟲病、脊髓灰質炎);血液傳染病通過生物媒介傳播(如吸血的節肢動物蚊、虱、蚤傳播的流行性乙型腦炎、瘧疾);體表傳染病主要通過接觸傳播。3.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缺少任一環節,傳染病無法流行。傳染源:能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傳播途徑: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所經過的途徑。易感人群:對某種傳染病缺乏免疫力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群。4.預防傳染病的措施:①控制傳染源(隔離治療患者、病死動物深埋)②切斷傳播途徑(消滅蚊蟲、清潔衛生、生吃瓜果蔬菜洗凈、開窗通風……)③保護易感人群(預防接種、鍛煉身體)注:許多傳染病在發病初期傳染性最強,所以對傳染病患者要盡可能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以防止蔓延。5.艾滋病(AIDS)全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傳染病。傳播途徑:體液—血液、精液、宮頸分泌物、唾液、淚液、乳汁、尿液。第三節 安 全 用 藥1.處方藥:是必須憑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的處方才可調配、購買和使用的藥品。2.非處方藥:是指不需要醫師處方可直接購買和使用的藥物。簡稱OTC。3.安全用藥:指根據病情需要,在選擇藥物的品種、劑量和服用時間等,充分發揮藥物的最佳效果,盡量避免藥物對人體所產生不良作用或危害。4. 關注藥品說明書信息包括:主要成分、適應癥、用法用量、藥品規格、注意事項、生產日期、有效期、生產廠家、貯藏條件等,以確保用藥安全。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