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圖像之美——繪畫藝術·圖像之美——繪畫藝術·程式與意蘊—— 中國傳統繪畫超越與延異—— 西方現代藝術現實與理想—— 西方古典繪畫抒情與寫意—— 文人畫01020304抒情與寫意—— 文人畫●什么是文人畫●文人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歷代文人畫家作品欣賞什么是文人畫文人畫:也稱“士大夫寫意畫”、“士夫畫”,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的繪畫,是一種畫中帶有文人情趣,畫外流露文人思想的繪畫形式。明代董其昌稱道“文人之畫”,以唐代王維為其創始者,并目為“南宗之祖”。有別于畫院待詔、祗候等所作的院體畫和民間的繪畫。《雪溪圖》王維王維:唐代詩人、畫家,字摩詰。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陷長安時,曾受偽職,亂平后,降為太子中允。后官尚書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今陜西省藍田縣)。他早期寫過一些邊塞詩,但其作品主要為山水詩。體物精細,狀寫傳神,具有獨特風格。兼精通音樂、善繪畫。被譽為“詩佛”的王維則將佛家的美學境界演繹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北宋蘇軾說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明董其昌推他為“繪畫之祖”,并說“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六君子圖》倪瓚思考:通過了解倪瓚的生平、作品思考畫家畫中流露出來的精神追求和藝術趣味。倪瓚:“元四家”之一, 字元鎮, 號云林, 常州無錫梅祗陀村人。出身江南富豪, 家境十分富裕。《六君子圖》寫江南秋色, 坡陀上有松、柏、樟、楠、槐、榆六種樹木, 疏密掩映, 姿勢挺拔。圖的上部有遠山地抹。全圖氣象蕭疏, 近乎荒涼, 用筆簡潔疏放。“余之竹聊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 ”“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思考:查閱資料,了解下面兩位文人畫家的生平及其作品。《鵲華秋色圖》趙孟頫《瀟湘竹石圖》蘇軾(局部)文人畫的形成和發展有著一個相當長的演進過程。最早可以追溯到晉代顧愷之,唐代王維、鄭 虔等人。王維因強調“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并在畫法上推進了水墨渲染的表現技法,而被后世奉為文人畫的鼻祖。兩宋時期,蘇軾、文同、 米芾父子等進一步發展了水墨技巧。其中,蘇軾 提出了“詩畫本一律”概念,使文人畫趨向成熟。到元代,趙孟頫主張以書法入畫法。文人常以書畫遣興抒懷,文人畫逐漸興盛。其后逐漸發展,詩、 書、畫、印始成一體,詩情畫意相輔相成,標志著文人畫的成熟。03筆墨交織的審美趣味04以形寫神的藝術意趣01抒情寫意的價值追求02詩、書、畫、印的有機結合文人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墨葡萄圖 》徐渭《墨葡萄圖》畫上題詩反映 了畫家懷才不遇的悲憤心境和潔身自好的品性。徐渭 的畫風對后世寫意花鳥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 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抒情寫意的價值追求文人畫的最早倡導者和實踐者蘇軾明確 提出“畫以適吾意”的藝術觀點,主張 繪畫最重要的價值是抒發胸臆、表達情 感。中國文人畫往往借用詩歌的“比興” 手法,借景抒情,寓意于物,追求情景 交融、意象高遠的藝術境界。個人情感、 心緒和人生理想在畫面中得到淋漓盡致 的表達,“畫為心聲”體現了文人畫的 價值追求。《露氣》 潘天壽詩、書、畫、印的有機結合詩、書、畫、印四者藝術樣式融為一體,相互補充輝映,不僅增加了畫面形式的美感,而且使有限的畫面所傳達的內容拓展成了無限的情境,具有補充和闡述畫面內容的作用。以書寫畫畫境詩畫以印襯畫《荷塘憶舊圖》 金農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是中 國文人畫成熟的標志,也是中國藝術 特有的境界與魅力。詩、書、畫、印 的結合,不僅僅是畫上題詩和畫上題 跋、壓印的外在融合,而且是在畫中追求詩的意境,以書法的筆意塑造形象,將印章作為審美形式構成的元素, 使詩、書、畫、印有機結合 , 相得益彰。可以說,正是詩、書、畫、印的有機 結合,使文人畫的視覺形式與內在意 蘊在世界美術史上獨樹一幟。筆墨交織的審美趣味文人畫強調筆情墨趣,重在抒發胸臆,而不強調 形似,不重視寫實。筆墨是文人畫最基本的語言,也是 中國繪畫審美的重要標志之一。所謂筆 隨心動、墨由情生,離開筆墨也就談不上中國畫。文人畫在用筆上通過勾、 勒、皴、擦等筆法變化,追求書法的書 寫感和情感表達。在用墨上,講究墨分 五色,以濃、淡、干、濕、焦來表現物 象的主次、虛實變化和心緒。在筆墨關 系上,強調筆為主導、墨隨筆出,筆墨 相輔相成,交相輝映,使筆墨的審美價值得到凸顯。思考:通過對比弘仁、龔賢、石濤和朱耷作品,體會不 同筆墨表現方法的美感。《古槎短荻圖》弘仁《淮揚潔秋之圖》石濤《荷石水禽圖》朱耷《溪山無盡圖》龔賢以形寫神的藝術意趣“形”指外在的形象,“神”是鮮 活的生命狀態,“意”是帶有主觀感受的心緒與體驗。中國畫不滿足于“形似”,而要求“寫神”和追求 意趣的表達。“得貌遺神”或“得形忘意”都是文 人畫所忌諱的現象。齊白石說:“作畫貴在似與 不似之間,不似為欺世,太似為媚俗。”東晉畫家顧愷之就提出了“四 體妍媸,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蘇東坡曾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三蝦圖》 齊白石《潑墨仙人圖》梁楷《墨竹圖》文同歷代文人畫家作品欣賞《龍宿郊民圖》五代 董源《枯木怪石圖》北宋 蘇軾《漁父圖》 元 吳鎮《雙檜平遠圖》元 吳鎮《富春山居圖》(局部)元 黃公望《杏花茅屋圖》明 唐寅《看泉聽風圖》明 唐寅《青綠山水圖》明 張宏《竹石圖》清 鄭板橋文人畫家一般回避社會現實,多取材于山水、花木,以抒發個人"性靈",間亦寓有對民族壓迫或腐朽政治的憤懣之情。標榜"士氣"、"逸品",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并重視書法、文學等修養及畫中意境之表達。總之,文人畫家必須是能詩善詞的文人,任性率真的畫家,也是重品德、積學問、知情達理的書法家。文人畫在表現的功能上是詩情畫意的,簡潔淡雅的,清新飄逸的。在色彩上,是重水墨輕艷麗的,在線條上灑脫不拘的,在題材是自然的野趣的。在觀點上是寫意的,在表現的性質上是求意象外的趣味,而不以寫實為專務。文人畫家均以空靈虛靜的心,深解大自然無言之美,也透視生命之根源,在萬象自在的脈絡中,生者自樂其生,化者自安其化,在這天人默默相通的時機里,畫源便潺潺的從文人心坎中流出來。請思考,通過本課的學習,你覺得文人畫最重要的核心是什么?預習下節課新內容。分小組討論,文人畫的“抒情 與寫意”體現在哪些方面?請舉例加 以說明。尋找自己喜歡的文人畫家并且對其作品加以分析,體會畫家從畫中流露出的精神意趣。課后作業看觀謝 謝人美版高一美術《抒情與寫意——文人畫》教學設計課題 抒情與寫意——文人畫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探究不同表現語言的經典文人畫作品,能夠理解文人畫獨特的藝術傳統和審美趣味,初步掌握鑒賞文人畫的基本方法,以點帶面,逐步提高鑒賞中國文人畫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能對中國文人畫經典作品進行判斷評價,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觀點。并能在課下對自己感興趣的作品進行自主探究,通過小組交流發表自己的鑒賞觀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了解中國文人畫所蘊藏的傳統文化信息和審美趣味,增強對傳統繪畫的興趣,培養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情感及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教學重點 借助經典作品的分析使學生了解文人畫的主要藝術特征和思想內涵。教學難點 認識文人畫的程式化特點,了解藝術家畫為心聲的價值追求和以形寫神的審美意趣。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本、PPT 學生準備:課本教學過程 抒情與寫意——文人畫 一、什么是文人畫 文人畫:也稱“士大夫寫意畫”、“士夫畫”,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的繪畫,是一種畫中帶有文人情趣,畫外流露文人思想的繪畫形式。明代董其昌稱道“文人之畫”,以唐代王維為其創始者,并目為“南宗之祖”。有別于畫院待詔、祗候等所作的院體畫和民間的繪畫。 展示王維的《雪溪圖》并加以介紹王維的基本情況以及分析王維被稱為南宗之祖的原因。 王維:唐代詩人、畫家,字摩詰。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陷長安時,曾受偽職,亂平后,降為太子中允。后官尚書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他早期寫過一些邊塞詩,但其作品主要為山水詩。體物精細,狀寫傳神,具有獨特風格。兼精通音樂、善繪畫。被譽為“詩佛”的王維則將佛家的美學境界演繹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思考:展示倪瓚的作品了解倪瓚的生平思考畫家畫中流露出來的精神追求和藝術趣味。 倪瓚:“元四家”之一, 字元鎮, 號云林, 常州無錫梅祗陀村人。出身江南富豪, 家境十分富裕。 《六君子圖》寫江南秋色, 坡陀上有松、柏、樟、楠、槐、榆六種樹木, 疏密掩映, 姿勢挺拔。圖的上部有遠山地抹。全圖氣象蕭疏, 近乎荒涼, 用筆簡潔疏放。 思考:展示趙孟頫和蘇軾文人畫作品,介紹兩位文人畫家的生平,小組討論思考兩位畫家的精神意趣,老師總結。 二、文人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抒情寫意的價值追求 文人畫的最早倡導者和實踐者蘇軾明確 提出“畫以適吾意”的藝術觀點,主張 繪畫最重要的價值是抒發胸臆、表達情感。 中國文人畫往往借用詩歌的“比興”手法,借景抒情,寓意于物,追求情景交融、意象高遠的藝術境界。個人情感、心緒和人生理想在畫面中得到淋漓盡致的表達,“畫為心聲”體現了文人畫的價值追求。 結合畫家作品分析 《露氣》潘天壽 《墨葡萄圖 》徐渭 詩、書、畫、印的有機結合 詩、書、畫、印四者藝術樣式融為一體,相互補充輝映,不僅增加了畫面形式的美感,而且使有限的畫面所傳達的內容拓展成了無限的情境,具有補充和闡述畫面內容的作用。 以書寫畫、畫境詩畫、以印襯畫 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是中國文人畫成熟的標志,也是中國藝術特有的境界與魅力。詩、書、畫、印的結合,不僅僅是畫上題詩和畫上題跋、壓印的外在融合,而且是在畫中追求詩的意境,以書法的筆意塑造形象,將印章作為審美形式構成的元素,使詩、書、畫、印有機結合,相得益彰。 可以說,正是詩、書、畫、印的有機結合,使文人畫的視覺形式與內在意蘊在世界美術史上獨樹一幟。 結合各時期畫家作品分析。 筆墨交織的審美趣味 文人畫強調筆情墨趣,重在抒發胸臆,而不強調形似,不重視寫實。筆墨是文人畫最基本的語言,也是中國繪畫審美的重要標志之一。所謂筆隨心動、墨由情生,離開筆墨也就談不上中國畫。 文人畫在用筆上通過勾、勒、皴、擦等筆法變化,追求書法的書寫感和情感表達。在用墨上,講究墨分五色,以濃、淡、干、濕、焦來表現物象的主次、虛實變化和心緒。 在筆墨關系上,強調筆為主導、墨隨筆出,筆墨相輔相成,交相輝映,使筆墨的審美價值得到凸顯。 思考:通過對比弘仁、龔賢、石濤和朱耷作品,體會不同筆墨表現方法的美感。 結合畫家作品分析 以形寫神的藝術意趣 “形”指外在的形象,“神”是鮮活的生命狀態,“意”是帶有主觀感受的心緒與體驗。 中國畫不滿足于“形似”,而要求“寫神”和追求意趣的表達。“得貌遺神”或“得形忘意”都是文人畫所忌諱的現象。 結合畫家作品分析 三、歷代文人畫家作品欣賞 文人畫的形成和發展有著一個相當長的演進過程。 最早可以追溯到晉代顧愷之,唐代王維、鄭虔等人。王維因強調“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并在畫法上推進了水墨渲染的表現技法,而被后世奉為文人畫的鼻祖。兩宋時期,蘇軾、文同、米芾父子等進一步發展了水墨技巧。其中,蘇軾提出了“詩畫本一律”概念,使文人畫趨向成熟。到元代,趙孟頫主張以書法入畫法。文人常以書畫遣興抒懷,文人畫逐漸興盛。其后逐漸發展,詩、書、畫、印始成一體,詩情畫意相輔相成,標志著文人畫的成熟。 文人畫家一般回避社會現實,多取材于山水花木,以抒發個人"性靈",間亦寓有對民族壓迫或腐朽政治的憤懣之情。標榜"士氣"、"逸品",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并重視書法、文學等修養及畫中意境之表達。課后作業 1、分小組討論,文人畫的“抒情 與寫意”體現在哪些方面?請舉例加 以說明。 2、請思考,通過本課的學習,你覺得文人畫最重要的核心是什么? 3、尋找自己喜歡的文人畫家并且對其作品加以分析,體會畫家從畫中流露出的精神意趣。 4、預習下節課新內容。板書設計 抒情與寫意——文人畫 什么是文人畫 文人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歷代文人畫家作品欣賞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鑒賞課,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主要是通過欣賞不同風格的文人畫作品分析理解文人畫中包含的藝術特征及思想內涵。通過對不同作品的問題探究,引發學生思考與探究,學生能夠從不同的經典作品中總結文人畫所具有的一些特征,鑒賞理解能力還是很強的,在最后提出的文人畫的核心是什么這個問題上,學生們也是各抒己見表達自己的觀點,也是表達的很具體,對于欣賞理解文人畫的學習效率還是很高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主題二 抒情與寫意——文人畫 》教學設計.docx 《主題二 抒情與寫意——文人畫 》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