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人教版(新課程標準)2018-2019學年九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第一單元綜合探究一《從“驅除韃虎 ”到“五族共和”》同步練習一、單選題1.(2016九上·下城期中)從清朝的黃龍旗到中華民國的五色旗,這種變化反映了( )①封建制度的結束 ②民主共和觀念的深入 ③民族平等的趨勢 ④民族團結的重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五族共和”的五族,除漢族外,還包括( )①壯族 ②滿族 ③蒙古族 ④回族 ⑤藏族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3.“五族共和”的說法最早見于( )A.《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B.《新青年》C.《大總統選舉法》D.《革命軍》4.第一次提出“五族共和”說法的是( )A.康有為 B.譚嗣同C.孫中山 D.梁啟超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清朝后期,列強入侵,民族危機極大地激發了民族意識的覺醒B.人們用“從多元走向一體”來形容中華民族的形成C.辛亥革命充分體現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初步形成D.“五族共和”思想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6.認為“……在腐敗的封建專制制度下,不僅滿人為君主的清朝要反對,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的是( )A.康有為 B.梁啟超C.孫中山 D.李大釗7.主張成立保國會的是( )A.洋務派 B.革命派C.頑固派 D.維新派8.使“中國”成為具有近代意義的國家名稱的是( )A.戊戌變法 B.洋務運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9.首次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是( )A.康有為 B.譚嗣同 C.孫中山 D.梁啟超10.下列選項體現民族交流,交往與交融的有( )①胡床、方凳、圓凳等家具傳入中原,受到漢族喜愛②漢族席地而坐的生活習慣逐漸改變③蒙古族召開那達慕大會④北魏鮮卑族采用漢姓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問答題11.簡述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的轉變過程。三、材料分析題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鄴城返回洛陽)又引見王公卿士,責留京之官曰:“昨望見婦女之服,仍為夾領小袖。我徂(往)東山,雖不三年,既離寒暑,卿等何為而違前詔?” ——《魏書》材料二:中華民國建立之初,孫中山提出“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國民,合一爐以冶之,成為一大民族”;南京臨時政府將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為國旗;在國家統一基礎之上容納中國各民族的“中華民族”觀念初步形成。21·cn·jy·com1934年,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對日作戰的基本綱領》中提出:“中國人民只有自己起來救自己——中國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國的方法,就是大家起來武裝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就是中華民族武裝自己。”此后進一步指出“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代表中國境內各民族之總稱”。于是“中華民族”概念完全明確了。——摘編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過程》(1)依據材料一指出魏孝文帝為何責備“留京之官”?這說明了什么?(2)概括材料二中關于民族問題的兩種主張,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進步意義。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考點】“五族共和”【解析】【分析】“從清朝的黃龍旗到中華民國的五色旗”是辛亥革命的成果。依據所學,辛亥革命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因此辛亥革命沒有結束中國的封建制度。①錯誤。采用排除法,②③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運用所學解決問題能力。本題難度適中。2.【答案】D【考點】“五族共和”【解析】【分析】本題考查走向“五族共和”的相關知識。1912年1月1日,孫中山發表《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第一次提出了“五族共和”論:“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方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故本題的正確答案為D。【點評】了解“五族共和”五族名族。3.【答案】A【考點】“五族共和”【解析】【分析】本題考查走向“五族共和”的相關知識。1912年1月1日,孫中山發表《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第一次提出了“五族共和”論:“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方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故本題的正確答案為A。【點評】了解“五族共和”提出的歷程。4.【答案】C【考點】“五族共和”【解析】【分析】本題考查走向“五族共和”的相關知識。1912年1月1日,孫中山發表《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第一次提出了“五族共和”論:“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方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故本題的正確答案為C。【點評】了解“五族共和”提出的時間、人物。5.【答案】D【考點】“五族共和”【解析】【分析】此題考查了中華民族和”五族共和“的相關內容。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中華“一詞出現。而在近代反帝反專制的斗爭中,人民逐漸認識到,只有將全民族的力量團結在一起,才能抵御外侮,防止列強瓜分中國。孫中山主張中華民族內部各民族平等。在中華民國建國初期的五色旗中用五種顏色表示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故答案是D。【點評】知道中華民族和”五族共和“的相關內容。6.【答案】C【考點】“五族共和”【解析】【分析】此題考察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題干意思是要用革命的方式,不僅要反對滿族人的統治,還要反對漢族人的君主專制。主張革命方式的,排除AB,因為維新派是主張改革的方式的。李大釗是無產階級革命家,故也不符合題意。答案是C。【點評】知道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7.【答案】D【考點】“五族共和”【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五族共和”探究“驅除韃虜內容的保國會的相關知識。1898年4月12日,維新派康有為等在北京成立保國會。設會宗旨是“保國、保種、保教”,即保國家政權、領土不喪失,保民族種類能自立,保圣教不失。在北京、上海設總會,各省、府、縣設分會,意在合群策、群智、群力,發憤救亡,推動維新運動。頑固派極力反對,不久停止活動。故本題的正確答案為D。【點評】了解解保國會成立情況。8.【答案】C【考點】“五族共和”【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五族共和的相關知識。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中國”成為具有近代意義的國家名稱。故本題的正確答案為C。【點評】理解“中國”成為近代意義國家名稱的經過。9.【答案】D【考點】“五族共和”【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五族共和的相關知識。1901年,梁啟超在《中國史敘論》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并對民族問題進行了科學的闡述,故本題的正確答案為D。【點評】理解中華民族一詞的由來。10.【答案】B【考點】“五族共和”【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五族共和的相關知識。蒙古族召開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文化生活的表現,而沒有體現少數民族和漢族之間的文化交融,故不符合題目民族交流這一要求,不能選進去,①②④都體現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相互影響,故答案選B。【點評】知道民族交流的含義和表現。11.【答案】清朝后朝,列強侵略中國,中華民族的命運發生重大轉折——從昂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民族危機極大地激發了民族意識的覺醒;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使革命派認識到要民族富強,必須推翻清政府的專制統治;在反帝反封建的斗爭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只有團結全民族的力量,才能抵御外侮,防止列強瓜分中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結束了清王朝對國內各族人民的民族壓迫,充分體現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五族共和”把中國各族人民看作一個整體。【考點】“五族共和”【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清末革命黨人提出“驅除韃虜”和民國建立后提出“五族共和的相關史實”,并能理解兩者的轉變過程。清末時期,列強瓜分危機迫在眉睫。民族危機極大地激發了民族意識的覺醒;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使革命派認識到要民族富強,必須推翻清政府的專制統治;在反帝反封建的斗爭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只有團結全民族的力量,才能抵御外侮,防止列強瓜分中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結束了清王朝對國內各族人民的民族壓迫,充分體現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五族共和”把中國各族人民看作一個整體。【點評】掌握清末革命黨人提出“驅除韃虜”和民國建立后提出“五族共和的相關史實”,并能理解兩者的轉變過程12.【答案】(1)仍有人穿鮮卑服裝;留京官員執行改革措施不力。說明舊的風俗習慣改革艱難;孝文帝力主全面改革。(2)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五族共和”;中國共產黨主張各民族團結一致對外。資產階級革命派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各民族成員成為中華民國的“國民”;中國共產黨完善了“中華民族”的概念,有得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實現各民族共同抗戰。【考點】“五族共和”【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孝文帝改革及民國時期五族共和的相關史實。材料一中“昨望見婦女之服,仍為夾領小袖。”可見魏孝文帝為何責備“留京之官”是因為仍有人穿鮮卑服裝;留京官員執行改革措施不力。說明舊的風俗習慣改革艱難;孝文帝力主全面改革。材料二中關于民族問題的兩種主張是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五族共和”;中國共產黨主張各民族團結一致對外。資產階級革命派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各民族成員成為中華民國的“國民”;中國共產黨完善了“中華民族”的概念,有得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實現各民族共同抗戰。【點評】本題考查孝文帝改革及民國時期五族共和的相關史實。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人教版(新課程標準)2018-2019學年九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第一單元綜合探究一《從“驅除韃虎 ”到“五族共和”》同步練習一、單選題1.(2016九上·下城期中)從清朝的黃龍旗到中華民國的五色旗,這種變化反映了( )①封建制度的結束 ②民主共和觀念的深入 ③民族平等的趨勢 ④民族團結的重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B【考點】“五族共和”【解析】【分析】“從清朝的黃龍旗到中華民國的五色旗”是辛亥革命的成果。依據所學,辛亥革命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因此辛亥革命沒有結束中國的封建制度。①錯誤。采用排除法,②③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運用所學解決問題能力。本題難度適中。2.“五族共和”的五族,除漢族外,還包括( )①壯族 ②滿族 ③蒙古族 ④回族 ⑤藏族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答案】D【考點】“五族共和”【解析】【分析】本題考查走向“五族共和”的相關知識。1912年1月1日,孫中山發表《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第一次提出了“五族共和”論:“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方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故本題的正確答案為D。【點評】了解“五族共和”五族名族。3.“五族共和”的說法最早見于( )A.《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B.《新青年》C.《大總統選舉法》D.《革命軍》【答案】A【考點】“五族共和”【解析】【分析】本題考查走向“五族共和”的相關知識。1912年1月1日,孫中山發表《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第一次提出了“五族共和”論:“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方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故本題的正確答案為A。【點評】了解“五族共和”提出的歷程。4.第一次提出“五族共和”說法的是( )A.康有為 B.譚嗣同C.孫中山 D.梁啟超【答案】C【考點】“五族共和”【解析】【分析】本題考查走向“五族共和”的相關知識。1912年1月1日,孫中山發表《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第一次提出了“五族共和”論:“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方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故本題的正確答案為C。【點評】了解“五族共和”提出的時間、人物。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清朝后期,列強入侵,民族危機極大地激發了民族意識的覺醒B.人們用“從多元走向一體”來形容中華民族的形成C.辛亥革命充分體現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初步形成D.“五族共和”思想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答案】D【考點】“五族共和”【解析】【分析】此題考查了中華民族和”五族共和“的相關內容。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中華“一詞出現。而在近代反帝反專制的斗爭中,人民逐漸認識到,只有將全民族的力量團結在一起,才能抵御外侮,防止列強瓜分中國。孫中山主張中華民族內部各民族平等。在中華民國建國初期的五色旗中用五種顏色表示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故答案是D。【點評】知道中華民族和”五族共和“的相關內容。6.認為“……在腐敗的封建專制制度下,不僅滿人為君主的清朝要反對,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的是( )A.康有為 B.梁啟超C.孫中山 D.李大釗【答案】C【考點】“五族共和”【解析】【分析】此題考察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題干意思是要用革命的方式,不僅要反對滿族人的統治,還要反對漢族人的君主專制。主張革命方式的,排除AB,因為維新派是主張改革的方式的。李大釗是無產階級革命家,故也不符合題意。答案是C。【點評】知道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7.主張成立保國會的是( )A.洋務派 B.革命派C.頑固派 D.維新派【答案】D【考點】“五族共和”【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五族共和”探究“驅除韃虜內容的保國會的相關知識。1898年4月12日,維新派康有為等在北京成立保國會。設會宗旨是“保國、保種、保教”,即保國家政權、領土不喪失,保民族種類能自立,保圣教不失。在北京、上海設總會,各省、府、縣設分會,意在合群策、群智、群力,發憤救亡,推動維新運動。頑固派極力反對,不久停止活動。故本題的正確答案為D。【點評】了解解保國會成立情況。8.使“中國”成為具有近代意義的國家名稱的是( )A.戊戌變法 B.洋務運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答案】C【考點】“五族共和”【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五族共和的相關知識。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中國”成為具有近代意義的國家名稱。故本題的正確答案為C。【點評】理解“中國”成為近代意義國家名稱的經過。9.首次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是( )A.康有為 B.譚嗣同 C.孫中山 D.梁啟超【答案】D【考點】“五族共和”【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五族共和的相關知識。1901年,梁啟超在《中國史敘論》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并對民族問題進行了科學的闡述,故本題的正確答案為D。【點評】理解中華民族一詞的由來。10.下列選項體現民族交流,交往與交融的有( )①胡床、方凳、圓凳等家具傳入中原,受到漢族喜愛②漢族席地而坐的生活習慣逐漸改變③蒙古族召開那達慕大會④北魏鮮卑族采用漢姓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考點】“五族共和”【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五族共和的相關知識。蒙古族召開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文化生活的表現,而沒有體現少數民族和漢族之間的文化交融,故不符合題目民族交流這一要求,不能選進去,①②④都體現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相互影響,故答案選B。【點評】知道民族交流的含義和表現。二、問答題11.簡述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的轉變過程。【答案】清朝后朝,列強侵略中國,中華民族的命運發生重大轉折——從昂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民族危機極大地激發了民族意識的覺醒;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使革命派認識到要民族富強,必須推翻清政府的專制統治;在反帝反封建的斗爭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只有團結全民族的力量,才能抵御外侮,防止列強瓜分中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結束了清王朝對國內各族人民的民族壓迫,充分體現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五族共和”把中國各族人民看作一個整體。【考點】“五族共和”【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清末革命黨人提出“驅除韃虜”和民國建立后提出“五族共和的相關史實”,并能理解兩者的轉變過程。清末時期,列強瓜分危機迫在眉睫。民族危機極大地激發了民族意識的覺醒;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使革命派認識到要民族富強,必須推翻清政府的專制統治;在反帝反封建的斗爭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只有團結全民族的力量,才能抵御外侮,防止列強瓜分中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結束了清王朝對國內各族人民的民族壓迫,充分體現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五族共和”把中國各族人民看作一個整體。【點評】掌握清末革命黨人提出“驅除韃虜”和民國建立后提出“五族共和的相關史實”,并能理解兩者的轉變過程三、材料分析題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鄴城返回洛陽)又引見王公卿士,責留京之官曰:“昨望見婦女之服,仍為夾領小袖。我徂(往)東山,雖不三年,既離寒暑,卿等何為而違前詔?” ——《魏書》材料二:中華民國建立之初,孫中山提出“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國民,合一爐以冶之,成為一大民族”;南京臨時政府將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為國旗;在國家統一基礎之上容納中國各民族的“中華民族”觀念初步形成。21·cn·jy·com1934年,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對日作戰的基本綱領》中提出:“中國人民只有自己起來救自己——中國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國的方法,就是大家起來武裝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就是中華民族武裝自己。”此后進一步指出“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代表中國境內各民族之總稱”。于是“中華民族”概念完全明確了。——摘編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過程》(1)依據材料一指出魏孝文帝為何責備“留京之官”?這說明了什么?(2)概括材料二中關于民族問題的兩種主張,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進步意義。【答案】(1)仍有人穿鮮卑服裝;留京官員執行改革措施不力。說明舊的風俗習慣改革艱難;孝文帝力主全面改革。(2)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五族共和”;中國共產黨主張各民族團結一致對外。資產階級革命派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各民族成員成為中華民國的“國民”;中國共產黨完善了“中華民族”的概念,有得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實現各民族共同抗戰。【考點】“五族共和”【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孝文帝改革及民國時期五族共和的相關史實。材料一中“昨望見婦女之服,仍為夾領小袖。”可見魏孝文帝為何責備“留京之官”是因為仍有人穿鮮卑服裝;留京官員執行改革措施不力。說明舊的風俗習慣改革艱難;孝文帝力主全面改革。材料二中關于民族問題的兩種主張是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五族共和”;中國共產黨主張各民族團結一致對外。資產階級革命派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各民族成員成為中華民國的“國民”;中國共產黨完善了“中華民族”的概念,有得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實現各民族共同抗戰。【點評】本題考查孝文帝改革及民國時期五族共和的相關史實。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新課程標準)2018-2019學年九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第一單元綜合探究一《從“驅除韃虎 ”到“五族共和”》同步練習(學生版).docx 人教版(新課程標準)2018-2019學年九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第一單元綜合探究一《從“驅除韃虎 ”到“五族共和”》同步練習(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