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測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測試卷

資源簡介

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測試卷
一、單選題
1.(2017九上·平陽開學考)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奧軍事同盟,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它又加入協約國對德作戰,這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
A.意大利不守信用
B.列強之間的關系以自身利益為轉移
C.協約國戰爭具有一定的正義性
D.同盟國內部不團結
【答案】B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一戰的相關知識。列強之間的關系是以自身的利益為轉移的,意大利加入同盟國是由于在同法國爭奪北非的斗爭中失利,而其在戰爭爆發后,協調與法國矛盾加入協約國是因為協約國給它許諾滿足其在地中海地區的侵略欲望。由此可見,世界上并無永久的敵人,也無永久的朋友,有的只是永久的利益。故答案選B。
【點評】知道一戰的經過。
2.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戰爭。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是(  )
A.交戰雙方都是帝國主義國家
B.戰爭的深層原因是英德矛盾的激化
C.主要交戰國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D.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要壓倒老牌資本主義國家
【答案】C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
【解析】【分析】此題考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想要重新瓜分殖民地。交戰的雙方都是非正義的。故ABCD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戰爭的依據,但主要依據還是從戰爭的根本原因、目的和性質來考慮,答案是C。
【點評】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
3.圖示法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一種好方法。圖5是根據相關史實制作的示意圖,正確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北宋與遼、西夏并列;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南宋與金的和戰
【解析】【分析】此題是一道綜合題,用圖示法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把握情況。①所示的是我國三國鼎立的格局。220-222年三國相繼建立,標志著三國鼎立格局的形成。按方位來看,魏國定都洛陽,位置主要在我國的北方地區;蜀國定都成都,位置主要在我國的四川和云南等地;吳國定都建業,位置主要在長江中下游平原一帶,在我國的南方地區。圖示①中吳國和蜀國位置顛倒有誤。④所示的是20世紀初期的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三國協約是英法俄,方位正確。但是三國同盟的意大利和奧匈帝國方位顛倒有誤。故排除①④,答案是B。
【點評】知道三國鼎立、北宋與遼、西夏的并列、南宋與金的對峙以及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等知識,會用地圖解答此類題目。
4.1919年,美、英、法、意、日在巴黎和會上都(  )
A.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戰敗國
B.根據自身實力提出利益要求
C.分得了戰敗國的殖民地
D.贊同限制戰勝國陸海軍軍備
【答案】B
【知識點】凡爾賽體系
【解析】【分析】本題意在找出在巴黎和會上,美、英、法、意、日五大國的共同之處。A項說“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戰敗國”,英國為保持歐洲大陸的均勢反對過分削弱德國;C項說“分得了戰敗國的殖民地”美國沒有分到;D項說“贊同限制戰勝國陸海軍軍備”,也不成立,會后的海軍軍備競爭卻成了華盛頓會議的背景;而B項“根據自身實力提出利益要求”,這是本次會議五大國的共同點。
【點評】知道巴黎和會的內容。
5.《凡爾賽和約》中體現巴黎和會分贓性質的是(  )
A.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
B.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
C.德國承認并尊重奧地利獨立
D.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
【答案】D
【知識點】凡爾賽體系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凡爾賽和約》的相關知識。《凡爾賽和約》中,最能體現巴黎和會分贓性質的規定是殖民地問題,即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交給戰勝國進行“委任統治”,故選D。其余選項內容都是《凡爾賽和約》的內容,但不能體現分贓性質,不不選。
【點評】知道《凡爾賽和約》的內容。
6.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構成這一體系的主要條約《凡爾賽和約》與《九國公約》的相同之處是(  )
A.宰割中國 B.削弱英國 C.限制日本 D.瓜分德國
【答案】A
【知識點】凡爾賽體系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凡爾賽和約》與《九國公約》的相同之處是宰割中國,因為《凡爾賽和約》中將一戰前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轉讓給日本,《九國公約》中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共同支配的地位。B項中兩個條約都沒有削弱英國,C項中只有《九國公約》限制日本在中國的擴張,D項中只有《凡爾賽和約》中有瓜分了德國在海外的殖民地,所以此題正確答案是A。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的相關史實。
7.(2019九上·柯橋月考)“那時我家鄉的官是一個旗民,因而紳商們覺得不免要流點血。幸而那個武官‘深明大義’,加之商會里也籌得出錢,于是平安無事就掛了白旗。那位旗人官呢,‘護送’出境了事。跟著,老百姓忙的是剪辮子的儀式。”茅盾先生(1896—1981年)對其念中學時的嘉興的這一記載(  )
A.反映了清朝統治在嘉興的終結 B.說明了嘉興人反帝熱情的高漲
C.揭示了五四運動對嘉興的影響 D.見證了嘉興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答案】A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老百姓忙的是剪辮子的儀式”等信息,聯系所學知識,民國政府先后頒布了“剪辮令”等法令,革除舊俗,做中華民國新國民。
A項反映了清朝統治在嘉興的終結符合題干材料內容,符合題意;
BCD三項和題干材料無關,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近代社會習俗變化及學生對歷史材料的準確解讀能力。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
8.1913年,某身著西裝的革命黨人途遇一老農,老農詢問其國籍,某稱“予中華民國人也”。老農“忽作驚狀,似絕不解中華民國為何物者,”當被告知亦為中華民國人時,老農茫然惶然,連聲說:“我非革命黨,我非中華民國人。”這表明(  )
A.國內民眾的反日情緒強烈 B.革命黨人處于不合法狀態
C.辛亥革命對農村影響有限 D.中華民國當時還未建立
【答案】C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信“我非革命黨,我非中華民國人”等主旨反映出辛亥革命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在群眾中影響有限。
A項國內民眾的反日情緒強烈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不符合題意;
B項革命黨人處于不合法狀態說法沒有依據,與材料主旨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辛亥革命對農村影響有限符合題意,老農不知中華民國為何物,說明辛亥革命沒有發動廣大群眾;
D項中華民國當時還未建立說法不符合史實,中華民國1912年成立,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學生對辛亥革命所帶來影響的認識與理解,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煉有效信息的能力。
9.(2018九上·三門月考)“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以下可以印證“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的史實是(  )
①孫中山先生是資產階級革命家
②創建了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
③創建同盟會,實現了三民主義
④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君主專制政體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 ①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是歷史結論,不是歷史史實,故①錯誤; ②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創建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說明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故②正確; ③1895年,孫中山創建了中國同盟會,提出了三民主義,沒有實現三民主義,故③錯誤; ④孫中山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說明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故④正確. 故C②④正確,ABD錯誤. 故選C.
【點評】解答給題首先要明確史實與史論的區別,然后根據要求進行選擇,有一定的難度。
10.(2018九上·杭州期中)民國八年,在北京《晨報》中可能看到的新聞是(  )
A.北洋政府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
B.袁世凱稱帝
C.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D.陳獨秀在上海創辦了《新青年雜志》
【答案】A
【知識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
【解析】【分析】本題的關鍵是題干中的民國八年。中華民國時期開始用民國紀年,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這一年就是民國元年。由此可知民國八年是公元1919年,結合教材內容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并取得了初步的勝利,北洋政府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A項正確。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B 項排除;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C項排除;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了《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D項排除。
【點評】該題首先要將民國紀年轉換成公元紀年,然后明確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就能答題了。本題屬于較難題。
11.1912年被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確定為民國元年。《革命》雜志第四期發行日為中華民國十四年十二月一日,如果按公元紀年換算應為(  )
A.1924年 B.1925年
C.1926年 D.1927年
【答案】B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民國紀年和公元紀年之間的換算。題干中“中華民國14年”換算成公元紀年應該是1912+14-1=1925年。因此選擇B。
【點評】知道民國紀年和公元紀年之間的換算方式,注意不要忘記“-1”,因為民國1年是1912年,無民國0年。
12.中國的辛亥革命與日本的明治維新相比較(  )
A.兩者都是為了挽救民族危機,都主張向西方學習
B.兩者都使國家改變了落后的面貌,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
C.前者是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后者是資產階級革命運動
D.前者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后者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答案】A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中國的辛亥革命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前都出現了民族危機,辛亥革命是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明治維新是向歐美學習,主張文明開化,因此兩者都是為了挽救民族危機,都主張向西方學習,A項表述正確。B項中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沒有使中國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C項中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明治維新是資產階級改良運動,表述錯誤;D項中辛亥革命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明治維新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表述錯誤。所以本題選A。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辛亥革命與明治維新的相關內容。
13.(2017九上·平陽開學考)《雜文月刊》曾刊登過一篇名為《中國簡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則徐說:我銷;康有為說:我變;孫中山說:看我的。”對其正確的認識是(  )
A.反映了近代中國人的救國探索
B.都不同程度地阻礙中國近代化進程
C.純屬缺乏歷史依據的文學夸張
D.三者的斗爭對象和方式基本一致
【答案】A
【知識點】鴉片戰爭;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林則徐說:我銷;康有為說:我變;孫中山說:看我的。”反映的是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康有為領導的維新變法和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等歷史事件。
A項反映了近代中國人的救國探索,符合題意。
B項都不同程度地阻礙中國近代化進程說法錯誤,三者都是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的探索,不符合題意。
C項純屬缺乏歷史依據的文學夸張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D項三者的斗爭對象和方式基本一致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學生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
14.近代中國人民一直在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以下斗爭沒有促使中國政權更替的是(  )
A.辛亥革命 B.五四運動 C.北伐戰爭 D.解放戰爭
【答案】B
【知識點】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識能力。依據學過的知識已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沒有促使中國政權更替;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蔣介石叛變革命后建立南京國民政府,解放戰爭勝利后,建立了新中國,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
【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識能力。
15.把握歷史階段特征有助于我們加深對歷史的認識.根據下列材料,你認為這一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征是(  )
A.爭取民族獨立 B.建立近代化工業
C.追求民主自由 D.探索近代化道路
【答案】D
【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
【解析】【分析】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在中國近代史上,面對列強的侵略,一部分先進的中國人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方面進行了探索,分別是學習西方技術的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制度的維新變法、辛亥革命;學習西方思想的新文化運動,總體趨勢是由表及里,由淺到深,逐步深入.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國近代化的探索的相關知識的準確識記.本題掌握近代化的探索的相關知識.
16.中國人的字、號常常能反映時代盛行的思想與觀念,如清末民初,胡適字適之、陳炯明號競存,就是明顯的例子。由他們兩人的字、號可看出影響他們的思想是(  )
A.民族主義思想 B.進化論思想
C.“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 D.世界大同思想
【答案】B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社會生活變化的相關知識。題目中”胡適字適之,陳炯明號竟存。適之和竟存暗合“暗含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思想,符合達爾文的進化論,故答案選B。
【點評】知道達爾文的進化論,并掌握分析材料的能力和方法。
17.分清“史實”與“觀點”是學習歷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以下關于中國近代交通的表述屬于“觀點”的是(  )
A.19世紀中后期,西方發明的火車傳入中國
B.淞滬鐵路是中國出現的第一條正式投入運營的鐵路
C.滇越鐵路開通后,從上海到昆明全程只需要短短的幾天
D.火車的出現改變了人類出行的方式,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
【答案】D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史實”是對歷史知識的客觀陳述,其中不包含作者的個人觀點和感情態度,“觀點”則主要體現了作者對某一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的看法及感情態度。題目中A、B、C、三項都屬于歷史史實,而D項中“改變了”、“促進了”這些詞表明是作者對火車的出現的肯定態度,屬于觀點一類,所以這道題正確的答案是D。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史實”與“觀點”的區分。
18.如圖是清末河北邢臺火車站人們乘坐蒸汽火車的場景,當時的報紙寫道:“乘車者面帶喜色,旁觀者亦皆喝彩。”這反映出(  )
A.圖中的交通工具從根本上改變了當時人們的出行方式
B.人們對新的交通工具火車有敵視態度
C.中國社會具備接納新事物的能力
D.工業文明對當時的中國社會進行了徹底的改變
【答案】C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題干反映了中國19世紀70年代中國對火車這一新生事物的反應的現象。根據材料可知,火車作為新鮮事物,百姓之前并未見過,但仍可嘗試并且旁觀喝彩,說明中國社會具備接納新事物的能力。
A項圖中的交通工具從根本上改變了當時人們的出行方式中的“根本”上表述錯誤,材料中只說明了火車在剛進入中國時平民對于它的嘗試與好奇,不符合題意;
B項人們對新的交通工具火車有敵視態度錯誤,從材料中“面帶喜色”、“亦皆喝彩”說明選項表述錯誤,不符合題意;
C項中國社會具備接納新事物的能力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D項工業文明對當時的中國社會進行了徹底的改變中“徹底改變”的說法過于絕對,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生活的變遷及學生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對近代中國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的掌握。
19.進入20世紀后,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導致這些變革的原因主要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B.工業革命的洗禮
C.科舉制度的繼續推行 D.軍閥割據和混戰
【答案】B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后,受工業革命的影響,我國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故B正確。故排除A項。故排除C項。與題意無關,故排除D項
A項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不是導致題干變革的原因,一戰期間我國的民族經濟發展迅速,與人們的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的變革無關,不符合題意;
B項工業革命的洗禮是導致題干變革的原因,符合題意;
C項科舉制度的繼續推行不是導致題干變革的原因,科舉制度在1905年已經被廢除了,不符合題意;
D項軍閥割據和混戰不是導致題干變革的原因,軍閥割據和混戰給人們帶來了災難,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要求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20.中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之一,在巴黎和會上要求收回一戰前德國在山東攫取的一切權益,結果《凡爾賽條約》卻將這些權益轉交給日本。這表明(  )
①一戰后中國仍處于被宰割的地位
②德、日在巴黎和會上處于主導地位
③巴黎和會是帝國主義列強的分贓會議
④《凡爾賽條約》無視弱小民族的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識點】凡爾賽體系
【解析】【分析】①《凡爾賽和約》把原來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了日本,正確;②在巴黎和會上處于主導地位的是英、法、美三國,錯誤。③巴黎和會是一戰后,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一次會議,正確;④《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交約戰勝國進行“委任統治”,正確。
C項①③④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巴黎和會的認識。巴黎和會及凡爾賽體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從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21.2018年11月11日,法國政府在巴黎凱旋門前舉行儀式,隆重紀念(  )
A.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80周年 B.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周年
C.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90周年 D.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周年
【答案】D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
【解析】【分析】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一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2018年11月11日,法國政府在巴黎凱旋門前舉行儀式,隆重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周年。
ABC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D項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周年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2.(2019九上·青田期中)如圖所示是一幅國際政治漫畫,若為該漫畫的問號處標注文字說明,則應寫上(  )
A.薩拉熱窩事件 B.“凡爾登絞肉機”
C.德國突襲波蘭 D.珍珠港事件
【答案】A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
【解析】【分析】從圖片信息可知,一戰前的巴爾干半島由于列強的爭奪和其他復雜的因素,矛盾錯綜復雜,就象存滿干柴,一粒“火星”足以引起一場大火,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起到了“火星”的作用,引發了長達四年的帝國主義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
A項薩拉熱窩事件是題干漫畫的問號處標注的文字說明,符合題意;
BCD三項和題干漫畫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對一戰爆發的直接原因的理解。需要準確識記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內容。
23.(2019九上·長興期中)19世紀末,德國外長皮洛夫宣稱:“讓別的民族去分割大陸和海洋,而我們德國只滿足于藍色天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也要為自己要求在陽光下的地盤。”這段材料可用來論證(  )
A.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非正義性
B.三國同盟形成的必要性
C.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展開了激烈的軍備競賽
D.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戰敗的原因
【答案】A
【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
【解析】【分析】“我們也要為自己要求在陽光下的地盤”表明了德國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說明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列強的掠奪和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故A符合題意,排除了B、C、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一戰的性質,難度適中。根據皮洛夫的觀點理解戰爭的侵略性。
24.下圖是反映《凡爾賽和約》簽訂的漫畫,對此評述不正確的是(  )
A.沒有上衣以背示人的是德國的代表,象征著德國在一戰后任人宰割
B.美國雖然不贊同英法的做法,但迫于自身的實力只能攤手表示無奈
C.法國手拿絞索迫不及待地要處置德國是想報普法戰爭的仇
D.一戰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戰敗,說明邪不壓正
【答案】D
【知識點】凡爾賽體系
【解析】【分析】一戰是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為重新瓜分世界而進行的一場非正義戰爭,故D項表述錯誤,A、B、C三項所述與史實相符。本題答案為D。
【點評】該題考查一張的相關知識,屬于反向選擇題,需要看清題目要求。
25.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第一次世界大戰標志著曾在19世紀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歐洲的結束。”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一戰成為一系列新技術發展的催化劑,推動了歐洲科技的更新換代
B.一戰給歐洲帶來深刻的經濟和政治危機,歐洲在世界的中心地位開始動搖
C.一戰徹底結束了歐洲在全世界的殖民統治,從此歐洲國家再無殖民地
D.一戰正式確立了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
【答案】B
【知識點】凡爾賽體系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一戰的理解。從材料的信息來看,它主要反映一戰給歐洲的不利影響。A與材料不相符合,排除。1990年3月,納米比亞的獨立標志著非洲民族解放運動歷史使命的完成及歐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歷史的結束,標志著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崩潰,C項錯誤。美國在二戰后成為超級大國,因此D也錯誤。通過排除法,所以選B。
【點評】本題考查一戰對歐洲的影響,稍有難度。
二、材料分析題
26.(2019九上·杭州模擬)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九年級小亮同學在歷史課后對所學內容進行了梳理,繪制了如下的示意圖: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國和奧匈帝國首先挑起的,在戰后應該審判的是它們;而英國、法國、俄國是世界秩序的保護者,應該肯定。
材料三:法國元帥福煦在聽到《凡爾賽條約》簽字的消息后說:“這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戰。”列寧指出:“靠《凡爾賽條約》來維持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1)將材料一中示意圖的①②③補充完整。
(2)請從戰爭的性質角度評析材料二的觀點。
(3)材料三中福煦和列寧對《凡爾賽條約》的評價有何一致性?根據所學知識說明他們觀點的合理性。
【答案】(1)①同盟國;②協約國;③ 蘇俄 。
(2)不正確。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列強的掠奪和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
(3)都認為凡爾賽體系不持久(或不穩定、不和平)。
凡爾賽體系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之間的關系,但列強的矛盾沒有根本消除,反而加深了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播下了仇恨和戰爭的種子,所以這種相對穩定的國際秩序無法長久維持下去。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凡爾賽體系;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一戰示意圖①同盟國,②協約國,③ 蘇俄 ,一戰前,帝國主義國家矛盾尖銳,形成兩大軍事集團:德國、奧匈帝國、
意大利組成三國同盟;英國、法國、俄國組成三國協約.俄國十月革命后,俄國同德國、奧匈帝國議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個示意圖應該是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概括梳理.
(2)材料二“戰后,簽訂的戰勝國對戰敗國的和約,它的主要目的是懲罰和削弱德國。”評述的是巴黎和會,最后達成的“不愉快的妥協”是簽訂了以《凡爾賽和約》為核心的一系列條約,說這是“不愉快的妥協”的原因是這些條約不僅使列強間的矛盾,掩藏著更深的危機.
(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巴黎和會沒有維護戰勝國中國的合法權益,把山東移交日本,引發了中國的五四愛國運動,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點評】本題以一幅一戰示意圖和一則文字材料切入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一戰后形成的世界格局.
27.(2019九上·杭州模擬)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為了紀念先生對中國革命作出的貢獻,九年級某班學生收集了以下一些材料進行探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了中國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富人專政,故要社會革命。
——孫中山
材料二:辛亥革命……為2132年的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只有漫長的歷史才能稱量出這個句號的真正意義和重量。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三:“辛亥革命使中國人的腦袋和雙膝不再是準備磕頭,而是為思考,為走路。”
“思想的閘門一經打開,這股洪流就奔騰向前、不可阻擋了……”
(1)從材料一中可以獲知孫中山先生提出的革命綱領是什么?
(2)如何理解材料二,材料三中辛亥革命“為2132年的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使中國人的腦袋和雙膝不再是準備磕頭,而是為思考,為走路。”
(3)結合所學的知識,用至少兩例史實證明“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不能照抄材料原文)
【答案】(1)三民主義(或民族、民權、民生)。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3)孫中山領導下成立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成立全國性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中華民國(或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或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制國家)。
【知識點】辛亥革命;“五族共和”
【解析】【分析】(1)根據題目材料“是為中國謀幸福,因為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因不要少數富人專制,故要社會革命”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目材料是對孫中山提出的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驅除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具體闡述。
(2)根據題目材料“辛亥革命...….為2132年的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目材料主要表明辛亥革命不但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還結束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
(3)根據題目材料“辛亥革命使中國人的腦袋和雙膝不再是準備磕頭,而是為思考,為走路..……這股洪流就奔騰向前,不可阻擋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目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在思想方面的作用,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進步探索的道路。隨著辛亥革命帶來的思想解放運動,隨之而發生了新文化運動。
【點評】本題考查孫中山及中華民國相關知識,難度較大。
28.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由于主要戰場在歐洲,故又稱為“歐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卷入了這場戰爭。
(1)【圖說歷史】圖中的三角形和外圓分別代表的集團名稱是什么?
(2)【追根溯源】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與殖民地占有情況。
國家 英 法 俄 德
工業產量位次 2 3 4 1
殖民地面積(平方千米) 3350萬 1060萬 1740萬 290萬
請你根據材料一,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揭穿謊言】
材料二:1916年8月4日,德國政府聲稱:“戰爭會迅速結束……”在運送德軍的火車上涂寫著“去巴黎吃早飯……”的字句。法國的運兵車上也涂有藐視對方的字句和“在圣誕節回家”的口號。新招募的法國士兵高唱《馬賽曲》,興高采烈地從火車站出發,“槍尖上插著鮮花”,臉上露著微笑,似乎把這次軍事行動當作“從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奮的旅行”。
請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有關史實戳穿材料二中“令人振奮的旅行”的謊言。
(4)【戰爭審判】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國和奧匈帝國首先挑起的,在戰后應該審判的是它們;而英國、法國、俄國是世界秩序的保護者,應該肯定。
材料三中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評價是否正確?為什么?
【答案】(1)三角形代表三國同盟(或同盟國);外圓代表三國協約(或協約國)。
(2)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3)凡爾登戰役。
(4)不正確。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的掠奪和侵略戰爭,參戰的大多數國家的目的是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殖民地。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凡爾賽體系;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
【解析】【分析】(1)根據題干中圖片中顯示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19世紀末20世紀初,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如德國要求重新分割世界,與英、法、俄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爭奪霸權的結果,形成了兩大敵對的帝國主義侵略集團--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組成的三國同盟和英國、法國、俄國組成的三國協約。由此可知,三角形代表的集團名稱是:同盟國;圓形代表的集團名稱是:協約國;
(2)根據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與殖民地占有情況。”顯示的信息,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工業產量位次在歐洲處于第一,而殖民地面積在歐洲卻是第四位,可知,第一次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為了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
(3)根據材料二“1916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6年發生在法國境內的凡爾登戰役是一戰時期最殘酷,死亡人數最多的戰役之一,此后,法軍開始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因此,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充分戳穿了材料二中“令人振奮的旅行”的謊言;
(4)第一問根據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國和奧匈帝國首先挑起的…應該肯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中的觀點是不正確的。第二問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規模空前。戰場由最初的歐洲擴大到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先后有三十多個國家卷入戰爭。這場帝國主義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參戰各國共死傷二干多萬人,其中被戰爭、饑俄、疾病等奪去生命的人超過一千萬。所以說材料三中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故答案為:(1)三角形:同盟國;圓形:協約國;(2)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為了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3)凡爾登戰役。(4)不正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為爭奪世界霸權、分割世界的帝國主義戰爭,雙方都應該受到審判。
【點評】本題考查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一戰、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 / 1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測試卷
一、單選題
1.(2017九上·平陽開學考)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奧軍事同盟,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它又加入協約國對德作戰,這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
A.意大利不守信用
B.列強之間的關系以自身利益為轉移
C.協約國戰爭具有一定的正義性
D.同盟國內部不團結
2.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戰爭。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是(  )
A.交戰雙方都是帝國主義國家
B.戰爭的深層原因是英德矛盾的激化
C.主要交戰國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D.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要壓倒老牌資本主義國家
3.圖示法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一種好方法。圖5是根據相關史實制作的示意圖,正確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1919年,美、英、法、意、日在巴黎和會上都(  )
A.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戰敗國
B.根據自身實力提出利益要求
C.分得了戰敗國的殖民地
D.贊同限制戰勝國陸海軍軍備
5.《凡爾賽和約》中體現巴黎和會分贓性質的是(  )
A.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
B.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
C.德國承認并尊重奧地利獨立
D.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
6.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構成這一體系的主要條約《凡爾賽和約》與《九國公約》的相同之處是(  )
A.宰割中國 B.削弱英國 C.限制日本 D.瓜分德國
7.(2019九上·柯橋月考)“那時我家鄉的官是一個旗民,因而紳商們覺得不免要流點血。幸而那個武官‘深明大義’,加之商會里也籌得出錢,于是平安無事就掛了白旗。那位旗人官呢,‘護送’出境了事。跟著,老百姓忙的是剪辮子的儀式。”茅盾先生(1896—1981年)對其念中學時的嘉興的這一記載(  )
A.反映了清朝統治在嘉興的終結 B.說明了嘉興人反帝熱情的高漲
C.揭示了五四運動對嘉興的影響 D.見證了嘉興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8.1913年,某身著西裝的革命黨人途遇一老農,老農詢問其國籍,某稱“予中華民國人也”。老農“忽作驚狀,似絕不解中華民國為何物者,”當被告知亦為中華民國人時,老農茫然惶然,連聲說:“我非革命黨,我非中華民國人。”這表明(  )
A.國內民眾的反日情緒強烈 B.革命黨人處于不合法狀態
C.辛亥革命對農村影響有限 D.中華民國當時還未建立
9.(2018九上·三門月考)“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以下可以印證“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的史實是(  )
①孫中山先生是資產階級革命家
②創建了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
③創建同盟會,實現了三民主義
④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君主專制政體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0.(2018九上·杭州期中)民國八年,在北京《晨報》中可能看到的新聞是(  )
A.北洋政府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
B.袁世凱稱帝
C.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D.陳獨秀在上海創辦了《新青年雜志》
11.1912年被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確定為民國元年。《革命》雜志第四期發行日為中華民國十四年十二月一日,如果按公元紀年換算應為(  )
A.1924年 B.1925年
C.1926年 D.1927年
12.中國的辛亥革命與日本的明治維新相比較(  )
A.兩者都是為了挽救民族危機,都主張向西方學習
B.兩者都使國家改變了落后的面貌,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
C.前者是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后者是資產階級革命運動
D.前者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后者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13.(2017九上·平陽開學考)《雜文月刊》曾刊登過一篇名為《中國簡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則徐說:我銷;康有為說:我變;孫中山說:看我的。”對其正確的認識是(  )
A.反映了近代中國人的救國探索
B.都不同程度地阻礙中國近代化進程
C.純屬缺乏歷史依據的文學夸張
D.三者的斗爭對象和方式基本一致
14.近代中國人民一直在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以下斗爭沒有促使中國政權更替的是(  )
A.辛亥革命 B.五四運動 C.北伐戰爭 D.解放戰爭
15.把握歷史階段特征有助于我們加深對歷史的認識.根據下列材料,你認為這一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征是(  )
A.爭取民族獨立 B.建立近代化工業
C.追求民主自由 D.探索近代化道路
16.中國人的字、號常常能反映時代盛行的思想與觀念,如清末民初,胡適字適之、陳炯明號競存,就是明顯的例子。由他們兩人的字、號可看出影響他們的思想是(  )
A.民族主義思想 B.進化論思想
C.“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 D.世界大同思想
17.分清“史實”與“觀點”是學習歷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以下關于中國近代交通的表述屬于“觀點”的是(  )
A.19世紀中后期,西方發明的火車傳入中國
B.淞滬鐵路是中國出現的第一條正式投入運營的鐵路
C.滇越鐵路開通后,從上海到昆明全程只需要短短的幾天
D.火車的出現改變了人類出行的方式,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
18.如圖是清末河北邢臺火車站人們乘坐蒸汽火車的場景,當時的報紙寫道:“乘車者面帶喜色,旁觀者亦皆喝彩。”這反映出(  )
A.圖中的交通工具從根本上改變了當時人們的出行方式
B.人們對新的交通工具火車有敵視態度
C.中國社會具備接納新事物的能力
D.工業文明對當時的中國社會進行了徹底的改變
19.進入20世紀后,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導致這些變革的原因主要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B.工業革命的洗禮
C.科舉制度的繼續推行 D.軍閥割據和混戰
20.中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之一,在巴黎和會上要求收回一戰前德國在山東攫取的一切權益,結果《凡爾賽條約》卻將這些權益轉交給日本。這表明(  )
①一戰后中國仍處于被宰割的地位
②德、日在巴黎和會上處于主導地位
③巴黎和會是帝國主義列強的分贓會議
④《凡爾賽條約》無視弱小民族的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2018年11月11日,法國政府在巴黎凱旋門前舉行儀式,隆重紀念(  )
A.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80周年 B.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周年
C.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90周年 D.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周年
22.(2019九上·青田期中)如圖所示是一幅國際政治漫畫,若為該漫畫的問號處標注文字說明,則應寫上(  )
A.薩拉熱窩事件 B.“凡爾登絞肉機”
C.德國突襲波蘭 D.珍珠港事件
23.(2019九上·長興期中)19世紀末,德國外長皮洛夫宣稱:“讓別的民族去分割大陸和海洋,而我們德國只滿足于藍色天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也要為自己要求在陽光下的地盤。”這段材料可用來論證(  )
A.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非正義性
B.三國同盟形成的必要性
C.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展開了激烈的軍備競賽
D.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戰敗的原因
24.下圖是反映《凡爾賽和約》簽訂的漫畫,對此評述不正確的是(  )
A.沒有上衣以背示人的是德國的代表,象征著德國在一戰后任人宰割
B.美國雖然不贊同英法的做法,但迫于自身的實力只能攤手表示無奈
C.法國手拿絞索迫不及待地要處置德國是想報普法戰爭的仇
D.一戰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戰敗,說明邪不壓正
25.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第一次世界大戰標志著曾在19世紀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歐洲的結束。”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一戰成為一系列新技術發展的催化劑,推動了歐洲科技的更新換代
B.一戰給歐洲帶來深刻的經濟和政治危機,歐洲在世界的中心地位開始動搖
C.一戰徹底結束了歐洲在全世界的殖民統治,從此歐洲國家再無殖民地
D.一戰正式確立了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
二、材料分析題
26.(2019九上·杭州模擬)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九年級小亮同學在歷史課后對所學內容進行了梳理,繪制了如下的示意圖: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國和奧匈帝國首先挑起的,在戰后應該審判的是它們;而英國、法國、俄國是世界秩序的保護者,應該肯定。
材料三:法國元帥福煦在聽到《凡爾賽條約》簽字的消息后說:“這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戰。”列寧指出:“靠《凡爾賽條約》來維持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1)將材料一中示意圖的①②③補充完整。
(2)請從戰爭的性質角度評析材料二的觀點。
(3)材料三中福煦和列寧對《凡爾賽條約》的評價有何一致性?根據所學知識說明他們觀點的合理性。
27.(2019九上·杭州模擬)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為了紀念先生對中國革命作出的貢獻,九年級某班學生收集了以下一些材料進行探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了中國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富人專政,故要社會革命。
——孫中山
材料二:辛亥革命……為2132年的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只有漫長的歷史才能稱量出這個句號的真正意義和重量。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三:“辛亥革命使中國人的腦袋和雙膝不再是準備磕頭,而是為思考,為走路。”
“思想的閘門一經打開,這股洪流就奔騰向前、不可阻擋了……”
(1)從材料一中可以獲知孫中山先生提出的革命綱領是什么?
(2)如何理解材料二,材料三中辛亥革命“為2132年的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使中國人的腦袋和雙膝不再是準備磕頭,而是為思考,為走路。”
(3)結合所學的知識,用至少兩例史實證明“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不能照抄材料原文)
28.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由于主要戰場在歐洲,故又稱為“歐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卷入了這場戰爭。
(1)【圖說歷史】圖中的三角形和外圓分別代表的集團名稱是什么?
(2)【追根溯源】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與殖民地占有情況。
國家 英 法 俄 德
工業產量位次 2 3 4 1
殖民地面積(平方千米) 3350萬 1060萬 1740萬 290萬
請你根據材料一,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揭穿謊言】
材料二:1916年8月4日,德國政府聲稱:“戰爭會迅速結束……”在運送德軍的火車上涂寫著“去巴黎吃早飯……”的字句。法國的運兵車上也涂有藐視對方的字句和“在圣誕節回家”的口號。新招募的法國士兵高唱《馬賽曲》,興高采烈地從火車站出發,“槍尖上插著鮮花”,臉上露著微笑,似乎把這次軍事行動當作“從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奮的旅行”。
請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有關史實戳穿材料二中“令人振奮的旅行”的謊言。
(4)【戰爭審判】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國和奧匈帝國首先挑起的,在戰后應該審判的是它們;而英國、法國、俄國是世界秩序的保護者,應該肯定。
材料三中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評價是否正確?為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一戰的相關知識。列強之間的關系是以自身的利益為轉移的,意大利加入同盟國是由于在同法國爭奪北非的斗爭中失利,而其在戰爭爆發后,協調與法國矛盾加入協約國是因為協約國給它許諾滿足其在地中海地區的侵略欲望。由此可見,世界上并無永久的敵人,也無永久的朋友,有的只是永久的利益。故答案選B。
【點評】知道一戰的經過。
2.【答案】C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
【解析】【分析】此題考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想要重新瓜分殖民地。交戰的雙方都是非正義的。故ABCD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戰爭的依據,但主要依據還是從戰爭的根本原因、目的和性質來考慮,答案是C。
【點評】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
3.【答案】B
【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北宋與遼、西夏并列;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南宋與金的和戰
【解析】【分析】此題是一道綜合題,用圖示法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把握情況。①所示的是我國三國鼎立的格局。220-222年三國相繼建立,標志著三國鼎立格局的形成。按方位來看,魏國定都洛陽,位置主要在我國的北方地區;蜀國定都成都,位置主要在我國的四川和云南等地;吳國定都建業,位置主要在長江中下游平原一帶,在我國的南方地區。圖示①中吳國和蜀國位置顛倒有誤。④所示的是20世紀初期的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三國協約是英法俄,方位正確。但是三國同盟的意大利和奧匈帝國方位顛倒有誤。故排除①④,答案是B。
【點評】知道三國鼎立、北宋與遼、西夏的并列、南宋與金的對峙以及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等知識,會用地圖解答此類題目。
4.【答案】B
【知識點】凡爾賽體系
【解析】【分析】本題意在找出在巴黎和會上,美、英、法、意、日五大國的共同之處。A項說“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戰敗國”,英國為保持歐洲大陸的均勢反對過分削弱德國;C項說“分得了戰敗國的殖民地”美國沒有分到;D項說“贊同限制戰勝國陸海軍軍備”,也不成立,會后的海軍軍備競爭卻成了華盛頓會議的背景;而B項“根據自身實力提出利益要求”,這是本次會議五大國的共同點。
【點評】知道巴黎和會的內容。
5.【答案】D
【知識點】凡爾賽體系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凡爾賽和約》的相關知識。《凡爾賽和約》中,最能體現巴黎和會分贓性質的規定是殖民地問題,即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交給戰勝國進行“委任統治”,故選D。其余選項內容都是《凡爾賽和約》的內容,但不能體現分贓性質,不不選。
【點評】知道《凡爾賽和約》的內容。
6.【答案】A
【知識點】凡爾賽體系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凡爾賽和約》與《九國公約》的相同之處是宰割中國,因為《凡爾賽和約》中將一戰前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轉讓給日本,《九國公約》中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共同支配的地位。B項中兩個條約都沒有削弱英國,C項中只有《九國公約》限制日本在中國的擴張,D項中只有《凡爾賽和約》中有瓜分了德國在海外的殖民地,所以此題正確答案是A。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的相關史實。
7.【答案】A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老百姓忙的是剪辮子的儀式”等信息,聯系所學知識,民國政府先后頒布了“剪辮令”等法令,革除舊俗,做中華民國新國民。
A項反映了清朝統治在嘉興的終結符合題干材料內容,符合題意;
BCD三項和題干材料無關,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近代社會習俗變化及學生對歷史材料的準確解讀能力。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
8.【答案】C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信“我非革命黨,我非中華民國人”等主旨反映出辛亥革命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在群眾中影響有限。
A項國內民眾的反日情緒強烈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不符合題意;
B項革命黨人處于不合法狀態說法沒有依據,與材料主旨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辛亥革命對農村影響有限符合題意,老農不知中華民國為何物,說明辛亥革命沒有發動廣大群眾;
D項中華民國當時還未建立說法不符合史實,中華民國1912年成立,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學生對辛亥革命所帶來影響的認識與理解,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煉有效信息的能力。
9.【答案】C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 ①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是歷史結論,不是歷史史實,故①錯誤; ②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創建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說明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故②正確; ③1895年,孫中山創建了中國同盟會,提出了三民主義,沒有實現三民主義,故③錯誤; ④孫中山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說明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故④正確. 故C②④正確,ABD錯誤. 故選C.
【點評】解答給題首先要明確史實與史論的區別,然后根據要求進行選擇,有一定的難度。
10.【答案】A
【知識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
【解析】【分析】本題的關鍵是題干中的民國八年。中華民國時期開始用民國紀年,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這一年就是民國元年。由此可知民國八年是公元1919年,結合教材內容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并取得了初步的勝利,北洋政府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A項正確。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B 項排除;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C項排除;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了《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D項排除。
【點評】該題首先要將民國紀年轉換成公元紀年,然后明確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就能答題了。本題屬于較難題。
11.【答案】B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民國紀年和公元紀年之間的換算。題干中“中華民國14年”換算成公元紀年應該是1912+14-1=1925年。因此選擇B。
【點評】知道民國紀年和公元紀年之間的換算方式,注意不要忘記“-1”,因為民國1年是1912年,無民國0年。
12.【答案】A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中國的辛亥革命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前都出現了民族危機,辛亥革命是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明治維新是向歐美學習,主張文明開化,因此兩者都是為了挽救民族危機,都主張向西方學習,A項表述正確。B項中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沒有使中國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C項中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明治維新是資產階級改良運動,表述錯誤;D項中辛亥革命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明治維新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表述錯誤。所以本題選A。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辛亥革命與明治維新的相關內容。
13.【答案】A
【知識點】鴉片戰爭;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林則徐說:我銷;康有為說:我變;孫中山說:看我的。”反映的是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康有為領導的維新變法和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等歷史事件。
A項反映了近代中國人的救國探索,符合題意。
B項都不同程度地阻礙中國近代化進程說法錯誤,三者都是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的探索,不符合題意。
C項純屬缺乏歷史依據的文學夸張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D項三者的斗爭對象和方式基本一致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學生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
14.【答案】B
【知識點】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識能力。依據學過的知識已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沒有促使中國政權更替;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蔣介石叛變革命后建立南京國民政府,解放戰爭勝利后,建立了新中國,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
【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識能力。
15.【答案】D
【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
【解析】【分析】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在中國近代史上,面對列強的侵略,一部分先進的中國人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方面進行了探索,分別是學習西方技術的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制度的維新變法、辛亥革命;學習西方思想的新文化運動,總體趨勢是由表及里,由淺到深,逐步深入.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國近代化的探索的相關知識的準確識記.本題掌握近代化的探索的相關知識.
16.【答案】B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社會生活變化的相關知識。題目中”胡適字適之,陳炯明號竟存。適之和竟存暗合“暗含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思想,符合達爾文的進化論,故答案選B。
【點評】知道達爾文的進化論,并掌握分析材料的能力和方法。
17.【答案】D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史實”是對歷史知識的客觀陳述,其中不包含作者的個人觀點和感情態度,“觀點”則主要體現了作者對某一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的看法及感情態度。題目中A、B、C、三項都屬于歷史史實,而D項中“改變了”、“促進了”這些詞表明是作者對火車的出現的肯定態度,屬于觀點一類,所以這道題正確的答案是D。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史實”與“觀點”的區分。
18.【答案】C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題干反映了中國19世紀70年代中國對火車這一新生事物的反應的現象。根據材料可知,火車作為新鮮事物,百姓之前并未見過,但仍可嘗試并且旁觀喝彩,說明中國社會具備接納新事物的能力。
A項圖中的交通工具從根本上改變了當時人們的出行方式中的“根本”上表述錯誤,材料中只說明了火車在剛進入中國時平民對于它的嘗試與好奇,不符合題意;
B項人們對新的交通工具火車有敵視態度錯誤,從材料中“面帶喜色”、“亦皆喝彩”說明選項表述錯誤,不符合題意;
C項中國社會具備接納新事物的能力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D項工業文明對當時的中國社會進行了徹底的改變中“徹底改變”的說法過于絕對,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生活的變遷及學生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對近代中國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的掌握。
19.【答案】B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后,受工業革命的影響,我國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故B正確。故排除A項。故排除C項。與題意無關,故排除D項
A項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不是導致題干變革的原因,一戰期間我國的民族經濟發展迅速,與人們的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的變革無關,不符合題意;
B項工業革命的洗禮是導致題干變革的原因,符合題意;
C項科舉制度的繼續推行不是導致題干變革的原因,科舉制度在1905年已經被廢除了,不符合題意;
D項軍閥割據和混戰不是導致題干變革的原因,軍閥割據和混戰給人們帶來了災難,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要求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20.【答案】C
【知識點】凡爾賽體系
【解析】【分析】①《凡爾賽和約》把原來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了日本,正確;②在巴黎和會上處于主導地位的是英、法、美三國,錯誤。③巴黎和會是一戰后,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一次會議,正確;④《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交約戰勝國進行“委任統治”,正確。
C項①③④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巴黎和會的認識。巴黎和會及凡爾賽體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從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21.【答案】D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
【解析】【分析】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一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2018年11月11日,法國政府在巴黎凱旋門前舉行儀式,隆重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周年。
ABC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D項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周年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2.【答案】A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
【解析】【分析】從圖片信息可知,一戰前的巴爾干半島由于列強的爭奪和其他復雜的因素,矛盾錯綜復雜,就象存滿干柴,一粒“火星”足以引起一場大火,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起到了“火星”的作用,引發了長達四年的帝國主義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
A項薩拉熱窩事件是題干漫畫的問號處標注的文字說明,符合題意;
BCD三項和題干漫畫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對一戰爆發的直接原因的理解。需要準確識記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內容。
23.【答案】A
【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
【解析】【分析】“我們也要為自己要求在陽光下的地盤”表明了德國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說明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列強的掠奪和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故A符合題意,排除了B、C、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一戰的性質,難度適中。根據皮洛夫的觀點理解戰爭的侵略性。
24.【答案】D
【知識點】凡爾賽體系
【解析】【分析】一戰是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為重新瓜分世界而進行的一場非正義戰爭,故D項表述錯誤,A、B、C三項所述與史實相符。本題答案為D。
【點評】該題考查一張的相關知識,屬于反向選擇題,需要看清題目要求。
25.【答案】B
【知識點】凡爾賽體系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一戰的理解。從材料的信息來看,它主要反映一戰給歐洲的不利影響。A與材料不相符合,排除。1990年3月,納米比亞的獨立標志著非洲民族解放運動歷史使命的完成及歐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歷史的結束,標志著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崩潰,C項錯誤。美國在二戰后成為超級大國,因此D也錯誤。通過排除法,所以選B。
【點評】本題考查一戰對歐洲的影響,稍有難度。
26.【答案】(1)①同盟國;②協約國;③ 蘇俄 。
(2)不正確。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列強的掠奪和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
(3)都認為凡爾賽體系不持久(或不穩定、不和平)。
凡爾賽體系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之間的關系,但列強的矛盾沒有根本消除,反而加深了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播下了仇恨和戰爭的種子,所以這種相對穩定的國際秩序無法長久維持下去。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凡爾賽體系;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一戰示意圖①同盟國,②協約國,③ 蘇俄 ,一戰前,帝國主義國家矛盾尖銳,形成兩大軍事集團:德國、奧匈帝國、
意大利組成三國同盟;英國、法國、俄國組成三國協約.俄國十月革命后,俄國同德國、奧匈帝國議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個示意圖應該是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概括梳理.
(2)材料二“戰后,簽訂的戰勝國對戰敗國的和約,它的主要目的是懲罰和削弱德國。”評述的是巴黎和會,最后達成的“不愉快的妥協”是簽訂了以《凡爾賽和約》為核心的一系列條約,說這是“不愉快的妥協”的原因是這些條約不僅使列強間的矛盾,掩藏著更深的危機.
(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巴黎和會沒有維護戰勝國中國的合法權益,把山東移交日本,引發了中國的五四愛國運動,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點評】本題以一幅一戰示意圖和一則文字材料切入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一戰后形成的世界格局.
27.【答案】(1)三民主義(或民族、民權、民生)。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3)孫中山領導下成立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成立全國性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中華民國(或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或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制國家)。
【知識點】辛亥革命;“五族共和”
【解析】【分析】(1)根據題目材料“是為中國謀幸福,因為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因不要少數富人專制,故要社會革命”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目材料是對孫中山提出的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驅除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具體闡述。
(2)根據題目材料“辛亥革命...….為2132年的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目材料主要表明辛亥革命不但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還結束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
(3)根據題目材料“辛亥革命使中國人的腦袋和雙膝不再是準備磕頭,而是為思考,為走路..……這股洪流就奔騰向前,不可阻擋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目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在思想方面的作用,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進步探索的道路。隨著辛亥革命帶來的思想解放運動,隨之而發生了新文化運動。
【點評】本題考查孫中山及中華民國相關知識,難度較大。
28.【答案】(1)三角形代表三國同盟(或同盟國);外圓代表三國協約(或協約國)。
(2)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3)凡爾登戰役。
(4)不正確。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的掠奪和侵略戰爭,參戰的大多數國家的目的是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殖民地。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凡爾賽體系;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
【解析】【分析】(1)根據題干中圖片中顯示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19世紀末20世紀初,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如德國要求重新分割世界,與英、法、俄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爭奪霸權的結果,形成了兩大敵對的帝國主義侵略集團--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組成的三國同盟和英國、法國、俄國組成的三國協約。由此可知,三角形代表的集團名稱是:同盟國;圓形代表的集團名稱是:協約國;
(2)根據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與殖民地占有情況。”顯示的信息,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工業產量位次在歐洲處于第一,而殖民地面積在歐洲卻是第四位,可知,第一次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為了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
(3)根據材料二“1916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6年發生在法國境內的凡爾登戰役是一戰時期最殘酷,死亡人數最多的戰役之一,此后,法軍開始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因此,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充分戳穿了材料二中“令人振奮的旅行”的謊言;
(4)第一問根據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國和奧匈帝國首先挑起的…應該肯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中的觀點是不正確的。第二問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規模空前。戰場由最初的歐洲擴大到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先后有三十多個國家卷入戰爭。這場帝國主義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參戰各國共死傷二干多萬人,其中被戰爭、饑俄、疾病等奪去生命的人超過一千萬。所以說材料三中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故答案為:(1)三角形:同盟國;圓形:協約國;(2)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為了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3)凡爾登戰役。(4)不正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為爭奪世界霸權、分割世界的帝國主義戰爭,雙方都應該受到審判。
【點評】本題考查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一戰、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夏津县| 师宗县| 峡江县| 永善县| 日土县| 呼伦贝尔市| 宿松县| 河南省| 抚松县| 永善县| 青川县| 遵义市| 昌图县| 张家界市| 诸暨市| 阳西县| 金塔县| 米泉市| 陇西县| 孟连| 科尔| 吴堡县| 大化| 鄂州市| 治县。| 桦川县| 汽车| 洛隆县| 西林县| 大丰市| 涞水县| 武穴市| 高阳县| 松阳县| 衡南县| 安仁县| 玉山县| 宁德市| 高平市| 乃东县| 铜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