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新課標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 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與探索同步練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新課標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 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與探索同步練習

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人教新課標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 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與探索同步練習
一、單選題
1."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是在(  )
A.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會上 B.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
C.1980年的撥亂反正中 D.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
【答案】C
【考點】文革十年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相關知識。1980年,中共中央決定撤銷“文化大革命”中強加給劉少奇等人的種種罪名,使黨的歷史上的冤案得到平反。故答案選C。
【點評】知道文化大革命中的冤案。
2.從1978年到1992年,歷經14年的探索和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明確方向。這里的“方向”是指(  )
A.對內進行改革同時對外開放 B.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D.長期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答案】C
【考點】改革開放
【解析】【分析】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自1978年以來經歷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1992年十四大開始確定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這是我國經濟建設的一個里程碑事件。A、D兩項是1978年以來一直實行的政策,B項是建國以來的一貫政策,因而C項符合題意。
【點評】 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階段特征的分析判斷能力。
3.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曾流行過一個口號:“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當時,有的國家領導人認為,中國將很快進入共產主義社會。黨的十三大提出,我國社會主義還處于初級階段。出現這種認識變化的主要由于(  )
A.吸取了“大躍進”運動的教訓
B.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C.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D.總結了建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
【答案】C
【考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改革新階段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大躍進和中共十三大的相關知識。“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口號嚴重脫離了中國國情,沒有實事求是;中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符合中國國情,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出現這種認識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共產黨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故答案選C。
【點評】知道我國的建設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出發。
4.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騰訊網發起了“大國腳印 網友票選60年最具影響力的歷史事件”評選活動。其中,1953年當選的歷史事件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開始實施。網友選此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一五”計劃(  )
①標志著中國近代工業化的起步 ②有力地配合了“三大改造”的進行 ③“一五”計劃是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起步 ④激發了人們的生產勞動熱情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考點】一五計劃
【解析】【分析】“一五”計劃是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起步,其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是同時進行的。“一五”計劃既在工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也激發了人們的生產勞動熱情,促進了“三大改造”的順利進行,故②③④說法正確;中國近代工業化開始于洋務運動時期,故①說法錯誤。
【點評】 本題考查新中國“一五”計劃的作用和影響。
5.1954年,同仁堂實行公私合營后,工人們干勁十足。他們的感受是:“以前再怎么樣也是給東家干活兒,公私合營后,我們就是給自己干活兒了。”這是因為公私合營(  )
A.變私有制為公有制 B.排除資本家的管理
C.提高了生產效率 D.變資本家所有為工人所有
【答案】A
【考點】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給自己干活兒”表明工人成為國家的主人,提高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A正確;公私合營后資本家轉變成為企業的管理人員,B錯誤;生產效率的提高是生產積極性提高的結果,不是生產積極性提高的原因,C錯誤;公私合營后的企業是集體公有制或全民所有制,D錯誤。
【點評】本題以全新的視角考查新經濟政策公私合營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的高級形式,經過改造,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
6.新中國成立后,中國農村經歷了多次重要變革,在今天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仍然發揮著巨大作用的是(  )
A.土地改革運動
B.農業合作化運動
C.人民公社化運動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答案】D
【考點】三大改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農村變革的相關知識。今天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并沒有進行土地改革,故A不選;也不是農業合作化,故B也錯誤;人民公社會是當時中國發展中的挫折,不可能在積極仍有作用,故C不選;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仍舊是集體經濟的一種形式,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致,故答案選D。
【點評】知道農村變革中前后歷史的變化和延續。
7.下列有關中共八大與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比較,正確的一項是(  )
①都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
②都制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路線方針
③都為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方向
④會議的路線、方針、政策都在實踐中得到堅持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考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共八大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比較中共“八大”與“十一屆三中全會”。A、B、C都是兩者的共同點,八大的路線方針政策沒有在實踐中得到堅持,而是犯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的錯誤,故D選項不正確。
【點評】知道中共八大與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異同點。
8.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中,曾有過很大曲折,不是主要原因有(  )
A.人們的建設熱情太高
B.對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
C.社會主義建設缺乏經驗
D.主觀上急于求成
【答案】A
【考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失誤與挫折的相關知識。選項BCD都是出現失誤挫折的原因,人們建設熱情高應該有利于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所以答案選A。
【點評】知道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失誤與挫折的原因。
9.有資料表明,十年“文革”時期國民收入損失了5000億元,這超過了建國后30年全國固定資產的總和。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個嚴重后果是(  )
A.民主與法制遭到踐踏
B.國民經濟遭受巨大損失
C.各級政府機構癱瘓
D.科學文化教育事業遭到摧殘
【答案】B
【考點】文革十年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文化大革命的危害。AC屬于政治上的危害;B屬于經濟上的危害;D屬于文化上的危害。題干說“十年“文革”時期國民收入損失了5000億元……”是指文革給國家經濟造成了危害,因此排除ACD,選擇B。
【點評】知道文化大革命的危害。
10.下列事件發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有(  )
①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②1966年5月,北京大學出現了第一張大字報
③1967年1月,上海造反派奪取了上海市的黨政領導權
④1971年9月林彪等人駕機出逃,機毀人亡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考點】文革十年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文化大革命的概況。文化大革命發生在1966-1976。①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不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發生,因此排除①。正確答案是A。
【點評】知道文化大革命的概況。
11.1953年,著名油畫家董希文創作了巨型油畫《開國大典》。該作品曾有兩次改動,其中一次改動是去掉劉少奇的畫像。這次改動可能發生在(  )
A.“大躍進”期間 B.“一五”計劃期間
C.“文化大革命”期間 D.社會主義建設期間
【答案】C
【考點】文革十年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相關知識。《開國大典》油畫中去掉劉少奇的像,這是“文革”期間劉少奇冤案造成的。故答案選C。其余選項中的事件都沒有類似表現,故不選。
【點評】知道文革的表現。
12.下列有關“文化大革命”的敘述,正確的有(  )
①使中國國民經濟損失巨大,拉大了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②是一次文化領域的革命
③使我國的民主與法制遭受嚴重踐踏
④廣大干部和知識分子深受迫害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A
【考點】文革十年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文化大革命的概況。①表述的是文革給經濟帶來的危害,說法正確;③④表述的是文革在政治上的危害,說法正確;②是對文革性質的表述,是有誤的。文化大革命雖然冠以”文化“兩個字,但其性質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政治動亂,不是文化領域的革命,因此排除②,選擇A。
【點評】理解文化大革命的性質和危害。
13.下列歷史現象與“文化大革命"有關的有(  )
①土法大煉鋼鐵 ②“破四舊” ③大量冤假錯案 ④寫大字報 ⑤浮夸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⑤
【答案】B
【考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文革十年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失誤與挫折》的相關知識。①是大躍進在工業上的主要表現,不符合題意;⑤是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出現的左傾錯誤的主要標志之一,因此排除①⑤,答案選擇B。
【點評】知道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和文革的概況。
14.口號是歷史的濃縮,從口號中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一個真實的歷史。“打倒一切”“造反有理”“停產鬧革命”這類口號出現在(  )
A.新中國成立初期
B.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C.“文化大革命”時期
D.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答案】C
【考點】文革十年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靠文化大革命的相關知識。本題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知識,因為文化大革命時期以階級斗爭為綱,所以“打倒一切”、“造反有理”、“停產鬧革命”這類口號出現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這些口號與其他選項中的事件不符合,故不選。
【點評】知道文化大革命的經過。
15.“麻城建國一社出現天下第一田——稻畝產三萬六千九百多斤。”這則舊報紙上刊登的消息引起了某班同學的激烈爭論。下列甲、乙、丙、丁四位同學的觀點較為典型,你認為正確的是(  )
A.甲說:該消息反映出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后,農民已經走向共同富裕
B.乙說:該消息說明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剛剛完成,生產迅速發展
C.丙說:該消息明顯是“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產物
D.丁說:該報紙應該出版于20世紀70年代以后,鮮明地反映了改革開放的成就
【答案】C
【考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概況。題干中”稻畝產三萬六千九百多斤“顯然是一種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期的浮夸風,因為現在畝產水稻不足1000斤,因此BD排除;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要求,是我們正在努力的方向,且農業生產合作社是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正確的做法,不符合題意。故正確答案是C。
【點評】知道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概況。
16.“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這些口號出現在(  )
A.大生產運動中
B.“大躍進”運動中
C.人民公社化運動中
D.“文化大革命”中
【答案】B
【考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大躍進的相關知識。題中的口號明顯帶有浮夸色彩,故答案選B。其余選項的事件與題中口號不符合,故不選。
【點評】知道大躍進的表現。
17.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斯德哥爾摩的演講中說:“我記憶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著家里唯一的一把熱水壺去公共食堂打開水。因為饑餓無力,失手將熱水瓶打碎,我嚇得要命,鉆進草垛,一天沒敢出來。”這里的“公共食堂”與下列哪一事件有關(  )
A.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
B.“大躍進”運動
C.人民公社化運動
D.“文化大革命”
【答案】C
【考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人民公社化的相關知識。題中的“公共食堂”就是指人民公社化運動,強調一大二公,人們吃大鍋飯,故答案選C。其余選項與材料中的“公共食堂”沒有直接聯系,故不選。
【點評】知道人民公社化運動的表現。
18.“每個生產隊辦一個食堂,社員家里不開伙,鐵鍋銅勺都獻出去大煉鋼鐵,只管到時候到食堂打飯打菜。”這種現象發生在(  )
A.抗日戰爭時期
B.人民解放戰爭時期
C.“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期
D.“文化大革命”時期
【答案】C
【考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相關知識。依據所學知識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時期,出現了大煉鋼鐵運動,農村興起了人民公社,吃食堂,吃大鍋飯的現象,所以應該選C。其余選項與材料描述的史實不相符合,故不選。
【點評】知道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表現。
19.下列屬于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出現過的嚴重失誤的有(  )
①“大躍進”運動 ②農業生產合作化 ③人民公社化運動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考點】三大改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失誤與挫折的相關知識。選項中②農業生產合作化是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內容之一,是有利于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是積極事件,不能選。其余三件事分別是經濟和政治領域出現的失誤挫折,故答案選C。
【點評】知道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出現過的嚴重失誤的事件。
20.1956年,中國可能出現的景象有(  )
A.第一輛國產汽車在歡呼聲中緩緩駛出工廠
B.收工后的農民在集體食堂里吃著“大鍋飯”
C.上海繁華的南京路上到處能夠看到大字報
D.全國城鄉煉鐵爐星羅棋布,爐火日夜不熄
【答案】A
【考點】一五計劃;三大改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相關內容。B發生于1958年開始的人民公社化運動,不符合題意;C發生于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期間,不符合題意;D發生于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時期,不符合題意。中國第一輛國產汽車誕生于一五計劃(1953-1957年)中,符合題意,故選擇A。
【點評】知道新中國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的成就與失誤。
二、材料分析題
21.閱讀下面的材料,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中國現代著名原子物理學家趙忠堯赴美期間,他在美國加工、采購了一些核物理實驗設備和材料。1950年8月動身回國前夕被美國非法扣留。經斗爭,他于1950年8月29日離美,9月12日途經日本橫濱又先后遭美蔣扣留(以“攜帶‘原子秘密’回共產黨中國”罪,被捕入獄),至11月20日始得離日,他排除重重阻撓、費盡周折終于將安裝一臺加速器的必需器材帶回祖國。
請回答:
(1)你知道我國的原子彈是在怎樣的國際環境下,進行研制的嗎?
(2)你認為我們應從我國老一輩科學家身上學習些什么?
(3)我們現在的學習和國家的興衰有關系嗎?關系怎樣?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1)我國是在國際反華勢力的重重封鎖下,在核技術、核材料對中國嚴格保密的國際環境下,進行研制原子彈的。
(2)我們應學習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主義精神、不屈不撓的獻身精神。
(3)有關系。我們的學習關系到我們將來能力的大小、智慧的高低和成為什么人、什么接班人的問題。如果我們采取科學的學習方式,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成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祖國將來就會興旺發達。否則,就會衰落。因此青少年擔負著未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重任,必須加倍珍惜,努力奮斗。
【考點】“兩彈一星”;兩彈一星
【解析】本題考查我國兩彈一星的知識,涉及的知識多,學生應掌握好基礎知識。
【點評】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能力。
22.下圖是農民正在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把土地分給農民自己。請完成:
(1)農民們為什么要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
(2)這幅圖片反映了建國初期我國農村的一次生產關系的調整。這次調整使生產資料所有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答案】(1)1950年,全國開始進行土地改革運動,沒收了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
(2)由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
【考點】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此題旨在考查土地改革有關的知識點,結合材料很容易得出答案。。
【點評】此題較為簡單,結合教材可以得出。
2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1952年全國糧食產量數據對照表。(單位:萬噸)
年份 1949 1951 1952
糧食 1.1 1.4 1.6
材料二 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請完成:
(1)根據材料一提供的數據,將1949—1952年全國糧食產量繪制成一幅柱狀圖,并據圖說明與1949年比較,1951—1952年糧食產量發生了什么變化?
(2)根據材料二說明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與1949年比較,1951—1952年糧食產量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柱狀圖見下圖: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
(2)解放農村生產力,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3)新中國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鞏固人民政權的措施,國內形勢相對穩定;1950年開展土地改革運動,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考點】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此題旨在考查土地改革帶來的變化,題一可以根據表格繪出,圖二考查土地改革的目的,可以結合教材得出,根據時間可以答出是土地革命帶來的變化。
【點評】此題難易適中,結合教材和材料可以得出。
24.觀察下圖:
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 《土地改革法》受農民的歡迎
(1)兩幅圖片分別表現了什么歷史事件?
(2)概括這兩個歷史事件的共同作用。
【答案】(1)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2)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
【考點】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根據圖片很容易得出兩個事件分別是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兩個事件的發生的時間都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它們的共同作用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
【點評】此題較為簡單,結合課本得出答案。
25.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60周年座談會于2010年10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中國人民志愿軍何時入朝作戰?司令員是誰?
(2)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的目的是什么?
(3)中國人民志愿軍為今天留下了哪些寶貴的精神財富?
【答案】(1)1950年10月 彭德懷
(2)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3)高度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考點】抗美援朝;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是理解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的原因。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人教新課標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 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與探索同步練習
一、單選題
1."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是在(  )
A.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會上 B.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
C.1980年的撥亂反正中 D.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
2.從1978年到1992年,歷經14年的探索和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明確方向。這里的“方向”是指(  )
A.對內進行改革同時對外開放 B.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D.長期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3.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曾流行過一個口號:“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當時,有的國家領導人認為,中國將很快進入共產主義社會。黨的十三大提出,我國社會主義還處于初級階段。出現這種認識變化的主要由于(  )
A.吸取了“大躍進”運動的教訓
B.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C.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D.總結了建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
4.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騰訊網發起了“大國腳印 網友票選60年最具影響力的歷史事件”評選活動。其中,1953年當選的歷史事件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開始實施。網友選此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一五”計劃(  )
①標志著中國近代工業化的起步 ②有力地配合了“三大改造”的進行 ③“一五”計劃是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起步 ④激發了人們的生產勞動熱情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1954年,同仁堂實行公私合營后,工人們干勁十足。他們的感受是:“以前再怎么樣也是給東家干活兒,公私合營后,我們就是給自己干活兒了。”這是因為公私合營(  )
A.變私有制為公有制 B.排除資本家的管理
C.提高了生產效率 D.變資本家所有為工人所有
6.新中國成立后,中國農村經歷了多次重要變革,在今天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仍然發揮著巨大作用的是(  )
A.土地改革運動
B.農業合作化運動
C.人民公社化運動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7.下列有關中共八大與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比較,正確的一項是(  )
①都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
②都制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路線方針
③都為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方向
④會議的路線、方針、政策都在實踐中得到堅持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8.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中,曾有過很大曲折,不是主要原因有(  )
A.人們的建設熱情太高
B.對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
C.社會主義建設缺乏經驗
D.主觀上急于求成
9.有資料表明,十年“文革”時期國民收入損失了5000億元,這超過了建國后30年全國固定資產的總和。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個嚴重后果是(  )
A.民主與法制遭到踐踏
B.國民經濟遭受巨大損失
C.各級政府機構癱瘓
D.科學文化教育事業遭到摧殘
10.下列事件發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有(  )
①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②1966年5月,北京大學出現了第一張大字報
③1967年1月,上海造反派奪取了上海市的黨政領導權
④1971年9月林彪等人駕機出逃,機毀人亡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1.1953年,著名油畫家董希文創作了巨型油畫《開國大典》。該作品曾有兩次改動,其中一次改動是去掉劉少奇的畫像。這次改動可能發生在(  )
A.“大躍進”期間 B.“一五”計劃期間
C.“文化大革命”期間 D.社會主義建設期間
12.下列有關“文化大革命”的敘述,正確的有(  )
①使中國國民經濟損失巨大,拉大了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②是一次文化領域的革命
③使我國的民主與法制遭受嚴重踐踏
④廣大干部和知識分子深受迫害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3.下列歷史現象與“文化大革命"有關的有(  )
①土法大煉鋼鐵 ②“破四舊” ③大量冤假錯案 ④寫大字報 ⑤浮夸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⑤
14.口號是歷史的濃縮,從口號中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一個真實的歷史。“打倒一切”“造反有理”“停產鬧革命”這類口號出現在(  )
A.新中國成立初期
B.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C.“文化大革命”時期
D.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15.“麻城建國一社出現天下第一田——稻畝產三萬六千九百多斤。”這則舊報紙上刊登的消息引起了某班同學的激烈爭論。下列甲、乙、丙、丁四位同學的觀點較為典型,你認為正確的是(  )
A.甲說:該消息反映出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后,農民已經走向共同富裕
B.乙說:該消息說明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剛剛完成,生產迅速發展
C.丙說:該消息明顯是“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產物
D.丁說:該報紙應該出版于20世紀70年代以后,鮮明地反映了改革開放的成就
16.“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這些口號出現在(  )
A.大生產運動中
B.“大躍進”運動中
C.人民公社化運動中
D.“文化大革命”中
17.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斯德哥爾摩的演講中說:“我記憶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著家里唯一的一把熱水壺去公共食堂打開水。因為饑餓無力,失手將熱水瓶打碎,我嚇得要命,鉆進草垛,一天沒敢出來。”這里的“公共食堂”與下列哪一事件有關(  )
A.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
B.“大躍進”運動
C.人民公社化運動
D.“文化大革命”
18.“每個生產隊辦一個食堂,社員家里不開伙,鐵鍋銅勺都獻出去大煉鋼鐵,只管到時候到食堂打飯打菜。”這種現象發生在(  )
A.抗日戰爭時期
B.人民解放戰爭時期
C.“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期
D.“文化大革命”時期
19.下列屬于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出現過的嚴重失誤的有(  )
①“大躍進”運動 ②農業生產合作化 ③人民公社化運動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956年,中國可能出現的景象有(  )
A.第一輛國產汽車在歡呼聲中緩緩駛出工廠
B.收工后的農民在集體食堂里吃著“大鍋飯”
C.上海繁華的南京路上到處能夠看到大字報
D.全國城鄉煉鐵爐星羅棋布,爐火日夜不熄
二、材料分析題
21.閱讀下面的材料,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中國現代著名原子物理學家趙忠堯赴美期間,他在美國加工、采購了一些核物理實驗設備和材料。1950年8月動身回國前夕被美國非法扣留。經斗爭,他于1950年8月29日離美,9月12日途經日本橫濱又先后遭美蔣扣留(以“攜帶‘原子秘密’回共產黨中國”罪,被捕入獄),至11月20日始得離日,他排除重重阻撓、費盡周折終于將安裝一臺加速器的必需器材帶回祖國。
請回答:
(1)你知道我國的原子彈是在怎樣的國際環境下,進行研制的嗎?
(2)你認為我們應從我國老一輩科學家身上學習些什么?
(3)我們現在的學習和國家的興衰有關系嗎?關系怎樣?談談你的看法。
22.下圖是農民正在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把土地分給農民自己。請完成:
(1)農民們為什么要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
(2)這幅圖片反映了建國初期我國農村的一次生產關系的調整。這次調整使生產資料所有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1952年全國糧食產量數據對照表。(單位:萬噸)
年份 1949 1951 1952
糧食 1.1 1.4 1.6
材料二 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請完成:
(1)根據材料一提供的數據,將1949—1952年全國糧食產量繪制成一幅柱狀圖,并據圖說明與1949年比較,1951—1952年糧食產量發生了什么變化?
(2)根據材料二說明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與1949年比較,1951—1952年糧食產量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4.觀察下圖:
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 《土地改革法》受農民的歡迎
(1)兩幅圖片分別表現了什么歷史事件?
(2)概括這兩個歷史事件的共同作用。
25.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60周年座談會于2010年10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中國人民志愿軍何時入朝作戰?司令員是誰?
(2)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的目的是什么?
(3)中國人民志愿軍為今天留下了哪些寶貴的精神財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考點】文革十年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相關知識。1980年,中共中央決定撤銷“文化大革命”中強加給劉少奇等人的種種罪名,使黨的歷史上的冤案得到平反。故答案選C。
【點評】知道文化大革命中的冤案。
2.【答案】C
【考點】改革開放
【解析】【分析】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自1978年以來經歷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1992年十四大開始確定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這是我國經濟建設的一個里程碑事件。A、D兩項是1978年以來一直實行的政策,B項是建國以來的一貫政策,因而C項符合題意。
【點評】 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階段特征的分析判斷能力。
3.【答案】C
【考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改革新階段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大躍進和中共十三大的相關知識。“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口號嚴重脫離了中國國情,沒有實事求是;中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符合中國國情,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出現這種認識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共產黨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故答案選C。
【點評】知道我國的建設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出發。
4.【答案】C
【考點】一五計劃
【解析】【分析】“一五”計劃是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起步,其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是同時進行的。“一五”計劃既在工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也激發了人們的生產勞動熱情,促進了“三大改造”的順利進行,故②③④說法正確;中國近代工業化開始于洋務運動時期,故①說法錯誤。
【點評】 本題考查新中國“一五”計劃的作用和影響。
5.【答案】A
【考點】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給自己干活兒”表明工人成為國家的主人,提高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A正確;公私合營后資本家轉變成為企業的管理人員,B錯誤;生產效率的提高是生產積極性提高的結果,不是生產積極性提高的原因,C錯誤;公私合營后的企業是集體公有制或全民所有制,D錯誤。
【點評】本題以全新的視角考查新經濟政策公私合營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的高級形式,經過改造,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
6.【答案】D
【考點】三大改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農村變革的相關知識。今天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并沒有進行土地改革,故A不選;也不是農業合作化,故B也錯誤;人民公社會是當時中國發展中的挫折,不可能在積極仍有作用,故C不選;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仍舊是集體經濟的一種形式,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致,故答案選D。
【點評】知道農村變革中前后歷史的變化和延續。
7.【答案】C
【考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共八大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比較中共“八大”與“十一屆三中全會”。A、B、C都是兩者的共同點,八大的路線方針政策沒有在實踐中得到堅持,而是犯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的錯誤,故D選項不正確。
【點評】知道中共八大與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異同點。
8.【答案】A
【考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失誤與挫折的相關知識。選項BCD都是出現失誤挫折的原因,人們建設熱情高應該有利于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所以答案選A。
【點評】知道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失誤與挫折的原因。
9.【答案】B
【考點】文革十年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文化大革命的危害。AC屬于政治上的危害;B屬于經濟上的危害;D屬于文化上的危害。題干說“十年“文革”時期國民收入損失了5000億元……”是指文革給國家經濟造成了危害,因此排除ACD,選擇B。
【點評】知道文化大革命的危害。
10.【答案】A
【考點】文革十年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文化大革命的概況。文化大革命發生在1966-1976。①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不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發生,因此排除①。正確答案是A。
【點評】知道文化大革命的概況。
11.【答案】C
【考點】文革十年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相關知識。《開國大典》油畫中去掉劉少奇的像,這是“文革”期間劉少奇冤案造成的。故答案選C。其余選項中的事件都沒有類似表現,故不選。
【點評】知道文革的表現。
12.【答案】A
【考點】文革十年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文化大革命的概況。①表述的是文革給經濟帶來的危害,說法正確;③④表述的是文革在政治上的危害,說法正確;②是對文革性質的表述,是有誤的。文化大革命雖然冠以”文化“兩個字,但其性質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政治動亂,不是文化領域的革命,因此排除②,選擇A。
【點評】理解文化大革命的性質和危害。
13.【答案】B
【考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文革十年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失誤與挫折》的相關知識。①是大躍進在工業上的主要表現,不符合題意;⑤是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出現的左傾錯誤的主要標志之一,因此排除①⑤,答案選擇B。
【點評】知道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和文革的概況。
14.【答案】C
【考點】文革十年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靠文化大革命的相關知識。本題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知識,因為文化大革命時期以階級斗爭為綱,所以“打倒一切”、“造反有理”、“停產鬧革命”這類口號出現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這些口號與其他選項中的事件不符合,故不選。
【點評】知道文化大革命的經過。
15.【答案】C
【考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概況。題干中”稻畝產三萬六千九百多斤“顯然是一種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期的浮夸風,因為現在畝產水稻不足1000斤,因此BD排除;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要求,是我們正在努力的方向,且農業生產合作社是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正確的做法,不符合題意。故正確答案是C。
【點評】知道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概況。
16.【答案】B
【考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大躍進的相關知識。題中的口號明顯帶有浮夸色彩,故答案選B。其余選項的事件與題中口號不符合,故不選。
【點評】知道大躍進的表現。
17.【答案】C
【考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人民公社化的相關知識。題中的“公共食堂”就是指人民公社化運動,強調一大二公,人們吃大鍋飯,故答案選C。其余選項與材料中的“公共食堂”沒有直接聯系,故不選。
【點評】知道人民公社化運動的表現。
18.【答案】C
【考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相關知識。依據所學知識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時期,出現了大煉鋼鐵運動,農村興起了人民公社,吃食堂,吃大鍋飯的現象,所以應該選C。其余選項與材料描述的史實不相符合,故不選。
【點評】知道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表現。
19.【答案】C
【考點】三大改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失誤與挫折的相關知識。選項中②農業生產合作化是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內容之一,是有利于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是積極事件,不能選。其余三件事分別是經濟和政治領域出現的失誤挫折,故答案選C。
【點評】知道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出現過的嚴重失誤的事件。
20.【答案】A
【考點】一五計劃;三大改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相關內容。B發生于1958年開始的人民公社化運動,不符合題意;C發生于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期間,不符合題意;D發生于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時期,不符合題意。中國第一輛國產汽車誕生于一五計劃(1953-1957年)中,符合題意,故選擇A。
【點評】知道新中國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的成就與失誤。
21.【答案】(1)我國是在國際反華勢力的重重封鎖下,在核技術、核材料對中國嚴格保密的國際環境下,進行研制原子彈的。
(2)我們應學習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主義精神、不屈不撓的獻身精神。
(3)有關系。我們的學習關系到我們將來能力的大小、智慧的高低和成為什么人、什么接班人的問題。如果我們采取科學的學習方式,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成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祖國將來就會興旺發達。否則,就會衰落。因此青少年擔負著未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重任,必須加倍珍惜,努力奮斗。
【考點】“兩彈一星”;兩彈一星
【解析】本題考查我國兩彈一星的知識,涉及的知識多,學生應掌握好基礎知識。
【點評】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能力。
22.【答案】(1)1950年,全國開始進行土地改革運動,沒收了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
(2)由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
【考點】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此題旨在考查土地改革有關的知識點,結合材料很容易得出答案。。
【點評】此題較為簡單,結合教材可以得出。
23.【答案】(1)柱狀圖見下圖: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
(2)解放農村生產力,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3)新中國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鞏固人民政權的措施,國內形勢相對穩定;1950年開展土地改革運動,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考點】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此題旨在考查土地改革帶來的變化,題一可以根據表格繪出,圖二考查土地改革的目的,可以結合教材得出,根據時間可以答出是土地革命帶來的變化。
【點評】此題難易適中,結合教材和材料可以得出。
24.【答案】(1)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2)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
【考點】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根據圖片很容易得出兩個事件分別是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兩個事件的發生的時間都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它們的共同作用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
【點評】此題較為簡單,結合課本得出答案。
25.【答案】(1)1950年10月 彭德懷
(2)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3)高度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考點】抗美援朝;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是理解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的原因。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濉溪县| 海安县| 科技| 富阳市| 达尔| 东光县| 肇源县| 博爱县| 平果县| 金川县| 徐汇区| 遵化市| 千阳县| 漠河县| 安宁市| 稷山县| 巩义市| 德钦县| 临漳县| 鹰潭市| 神农架林区| 广丰县| 丰城市| 莱芜市| 大庆市| 五原县| 澳门| 锡林郭勒盟| 静宁县| 黔南| 金阳县| 宜阳县| 神池县| 岑巩县| 宜宾县| 乌拉特后旗| 乐至县| 茶陵县| 尉氏县| 中阳县| 迭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