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單元訓練重點 理解對稱形。教學內容 6、巧用對稱形教材分析(簡要) 本課是一節“設計應用”學習領域內容的課,學生通過設計、制作、運用對稱形,感受對稱形的形式美感。激發學生美化生活的愿望,提高學生對生活物品和環境的美化能力。教師還把本課內容與校本課程相結合,使學生了解到,剪紙的制作方法中就有利用對稱形來制作的。教學目標 1、在了解對稱形、會剪對稱形的基礎上,學會運用對稱形裝飾生活中的物品;利用剪對稱形的方法,制作一件小裝飾品。 2、體驗設計活動的樂趣,了解藝術形式的美感與設計功能的統一. 3、提高對物品的美化能力,激發美化生活的愿望,提高動手能力。教學重點 設計并應用對稱圖案裝飾美化生活。教學難點 對稱形的巧妙運用。教學方法 講授法、示范法教具準備 工藝課用具、彩色紙、對稱形物品教學課時 1課時教學過程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1.出示瑤族松樹刺繡紋樣的剪紙作品并提問:說說這刺繡紋樣是怎么做出來的?這種對折后,折線兩邊的形狀、大小能夠完全重合的形狀叫什么? 2. 學生集中精力仔細觀察并嘗試。 回答:對稱形。 學生思考對稱形在生活中的應用。例如:可以當做留言便簽,既有裝飾又有實用性。 復習舊知識,引導學生感受對稱的美感。 啟發這樣漂亮的松樹紋,可以用來做什么? 引出課題:巧用對稱形。欣賞分析 觀察感受生活中對稱形的形式美感。 課件出示對稱形在生活中的應用,如天壇、臉譜、剪紙、風箏、家鄉美麗的刺繡紋樣等。 2.提問:對稱形給你什么感受?教師歸納總結:對稱形具有均衡、穩定的美感。 學生觀察、回憶。 回答:對稱形給人穩重、均衡的感覺。 引導學生視覺欣賞,感受對稱形的美感。示范啟發 教師示范刺繡對稱紋樣的剪紙方法,在演示過程中啟發學生探究各種可能性。 1.將紙對折。 2.找到紋樣對稱軸 3.提問:如何巧用剪下來的對稱形? 觀看教師演示,在教師示范過程中參與實踐活動。 1.按自己的喜好選擇顏色。 2.傾聽講解,觀察如何使剪出來的對稱形疏密、大小適當,形狀美觀。 3.學生嘗試。 4.可選取美觀的對稱形裝飾書簽。 通過觀看教師示范,學生了解整件作品的制作步驟,在制作中隨時發現創意靈感,為自主創新留下空間。探究體驗 研究對稱形裝飾的應用方法。 出示書簽對稱形作品,引導學生觀察。 提問: 這件作品是做什么用的 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順著折痕找一找對稱形。 小組成員互相交流并反饋: 1.吊飾、燈罩、信插、掛歷、花瓶、文具盒等等,運用了折、剪、貼的方法。 2.裝飾的外形是對稱的,而且里面還有被剪去的對稱圖形。 3.學生動手實踐。 引導學生觀察分析作品,自學制作方法。 觀察、思考作品的巧妙之處。藝術實踐 藝術實踐要求:利用剪對稱形的方法,制作書簽。 教師巡視指導,隨時展示設計巧妙、美觀的作品。 學生傾聽實踐要求,動手設計制作。 明確設計制作要求。展示評價 教師引導學生從以下方面評價作品: 創新點。 作品是否美觀。 做工是否精細。 學生談感受。 通過評價活動,獲得設計實踐活動的成就感,同時,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審美水平。分層布置作業 基礎題: 拓展題: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節“造型表現”領域的課程,主要是通過巧妙地設計應用對稱形,以提高學生的設計制作與審美能力。 在小學低年段就有學過團花的剪紙,在二年級的美術課上也學習過對稱剪紙的方法,而且在數學課上也學習過中心對稱和軸對稱,所以對于四年級的學生而言,用剪刀剪出對稱的圖案難度并不大,這也不是本課要研究的問題,本課是要應用對稱剪紙這種技巧服務于生活,美化生活,這才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因此,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也沒有提及如何剪出對稱形,而是強調的是如何巧妙設計運用對稱形。 在教學中我有意識的引用本地的瑤族刺繡紋樣為主,引導學生進行探討、實踐。整節課以兩個問題貫穿(1)運用剪紙瑤族刺繡松樹紋導入認識對稱形:“這個刺繡紋樣是怎么剪出來的?”(2)接著欣賞自然界中的植物、動物的對稱圖片和我們人類利用對稱設計出的對稱物以啟發學生,特別是家鄉婦女們把生活中的對稱演變成圖案刺繡在服飾上。于是提出第二個問題:“剛才我們剪出的松樹紋我們可以用來做什么呢?放在哪里好呢?”從而緊扣課題“巧用”二字。通過第一問題的討論,解決了學生在設計對稱的花紋圖案上的困難,通過外形、花紋、顏色三個方面的分析,明確如何設計對稱的花紋,怎樣設計美觀。通過第二個問題的討論,解決了學生在應用方面的問題,如何應用對稱形美化生活,具體在制作方面的細節怎樣處理。這樣通過這幾個環節的處理,重難點得以解決,學生創作起來就相對容易些了。 為了讓作業形式更豐富的呈現出來,我在不同的班設計不同的要求,有書簽、鞋墊、掛飾、筆筒的裝飾等等。從作業的呈現看,大多數同學都能夠運用對稱形裝飾物體。 但在一些班中由于在處理重難點環節沒有很好的掌握時間,占用的時間多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學生的創作環節時間相對少了些,使部分學生的作品沒有完成;其中給學生展示的范作太單一,對學生的啟發不夠,創意的作品太少,對數都是一樣的。此外,最后學生作品評價環節也是匆匆結束,沒能很好的讓學生進行點評。這反應了我在備課中還不夠細致,對重難點問題的處理還要再仔細斟酌,不能拖泥帶水,時間一定要掌控好。在實踐環節還有提出創作要求一步,也忘記了用課件,使得整體效果受到了一定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