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初中歷社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兩種命運的決戰》同步練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初中歷社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兩種命運的決戰》同步練習

資源簡介

初中歷社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兩種命運的決戰》同步練習
一、內戰的爆發
1.蔣介石雖邀請毛澤東來重慶談判,但他并沒有準備毛澤東會來,更沒有在這次談判中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打算。張群在會談時坦率地承認過;你們所提的辦法是事先經過你們黨內決定,并在你們來重慶之前就已經公布;而我方事前黨內并未有任何討論,也未準備任何方案與中共談判。這段材料表明(  )
A.美國支持國民黨進行內戰
B.蘇聯不贊同國民黨進行內戰
C.國民黨并沒有談判的誠意
D.國民黨承認了共產黨的合法地位
【答案】C
【知識點】內戰的爆發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重慶談判是蔣介石一手導演的“假和平,真內戰”的鬧劇。蔣介石考慮到毛澤東根本不會到重慶赴約,故連續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進行所謂的和談建國事宜,因此,國民黨也根本不會在此問題上進行充分準備。正如材料所反映“他并沒有準備毛澤東會來,更沒有在這次談判中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打算。”“而我方事前黨內并未有任何討論,也未準備任何方案與中共談判”,這反映出國民黨毫無談判的誠意。
ABD三項與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國民黨并沒有談判的誠意是題干材料表明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國共重慶談判及學生的理解能力。
2.毛澤東評價道:這個會談紀要,第一個好處是采取平等的方式雙方正式簽訂,這是歷史沒有過的。也就是說,中共取得了與國民黨的某種平等地位。“這個會談紀要”最終(  )
A.實現了國共兩黨的再次合作
B.滿足了人民對民主、和平的愿望
C.得到了全面的貫徹和落實
D.在全面內戰的槍炮聲中被撕毀
【答案】D
【知識點】內戰的爆發
【解析】【分析】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1945年8月,毛澤東偕周恩來、王若飛前往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經過40多天的艱苦談判,10月10日,國民黨被迫同中國共產黨正式簽署國共雙方代表《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也就是著名的《雙十協定》。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命令國民黨向中原解放區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全面內戰爆發,國共第二次合作破裂。
D項在全面內戰的槍炮聲中被撕毀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重慶談判的知識,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3.下列選項不能說明內戰的發生不可避免的是(  )
A.蔣介石集團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堅持獨裁、內戰
B.國共兩黨都擁有相當數量的部隊
C.中國人民渴望和平、內戰
D.美國實行扶蔣反共的對華政策
【答案】C
【知識點】內戰的爆發
【解析】【分析】抗戰勝利后,中國人民渴望民主、和平,希望建立獨立、自由、富強的新中國,但是國民黨政權的性質、國共兩黨力量的對比以及美國扶蔣反共的政策,中國內戰不可避免。
ABD三項都能說明內戰的發生不可避免,不符合題意;
C項中國人民渴望和平、內戰不能說明內戰的發生不可避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內戰爆發的相關原因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本題屬于否定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4.(2018九上·金華月考)1945年8月,毛澤東率中共代表團到達重慶,山城為之沸騰。重慶各界紛紛表達他們的喜悅心情。這反映出當時人們的普遍愿望是(  )
A.“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B.“打倒列強,除軍閥”
C.“還我河山,守土抗戰” D.“要和平,爭民主”
【答案】D
【知識點】內戰的爆發
【解析】【分析】1945年8月,八年抗日戰爭剛剛勝利,人民渴望和平,蔣介石在美國的支持下準備發動內戰,又不想違背民意,所以邀毛澤東去重慶談判,如果毛澤東不去就可以以此為借口挑起戰爭,為了爭取真和平,戳穿蔣介石的陰謀,毛澤東赴重慶談判,使人們看到和平的希望。重慶人民對中共代表團的到來所表現出的喜悅之情,反映的正是人民渴望和平、民主的愿望。
D項“要和平,爭民主”是題干材料反映出當時人們的普遍愿望,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重慶談判的有關知識。
5.1947年夏,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消息傳到陜北,毛澤東欣喜地說:“我們總算熬出頭了。”這是因為(  )
A.解放戰爭打響了
B.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為戰略進攻
C.大決戰開始了
D.人民解放軍推翻了南京國民政府
【答案】B
【知識點】內戰的爆發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解放戰爭相關知識。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這是解放戰爭從戰略防御到戰略進攻的一個偉大轉折,揭開了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2014年是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故此內容是中考的熱點。正確答案是B。
【點評】知道解放戰爭相關知識。
6.全面內戰爆發的標志是(  )
A.重慶談判 B.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
C.中共中央轉戰陜北 D.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答案】B
【知識點】內戰的爆發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內戰爆發的相關知識點。屬于識記、理解層次。1946年6月,蔣介石自認為準備充分,指揮軍隊以圍攻中原解放區為起點,向解放區發動進攻,內戰全面爆發。正確答案為B。
【點評】知道內戰爆發的相關知識點。
二、土地改革與三大戰役
7.(2018九上·杭州期中)有關解放戰爭時期,土地革命的說法錯誤的是(  )
A.中共中央在1947年10月10日正式公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
B.1948年底解放區一億農民分到了土地
C.土地革命激發了廣大農民的革命積極性
D.土地分配按成年人進行
【答案】D
【知識點】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共調整了土地政策,在解放區開展土地改革運動,此次土地改革的說法不正確的是所有農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糧食和衣物.1947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全國土地會議,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經過土地改革,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解放區有1億多農民獲得了土地,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所以A、 B、C 選項是正確的。本題答案為D 。
【點評】該題為反向選擇題,根據所學知識可以直接選出答案,屬于普通題。
8.(2017·浙江模擬)甲說:為響應保家衛國的號召,19歲的我當兵上了戰場;乙說:我年輕時,曾隨大伙兒一起出工生產,很多人都偷懶,出工不出力;丙說:我在戰場上,收到了家里的來信,說家里分到了4畝土地還有一頭牛;丁說:我承包了村里的10畝土地,從此走上了致富之路。關于上述人物,他們所處時代搭配正確的是(  )
A.甲——解放戰爭時期 B.乙——土地改革時期
C.丙——土地改革時期 D.丁——大躍進時期
【答案】C
【知識點】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 根據題干可知,甲作為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在彭德懷率領下為抗美援朝開赴朝鮮戰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丙是1951年在土地改革中老王家里分得田地和牛;乙在1960年人民公社化運動,挫傷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大伙出工不出力;丁在1980年改革開放,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老王走上了致富之路,C符合題意,ABD均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對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曲折歷史的感想,言之有理即可,可圍繞“我國要從國情出發,探索符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尊重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堅持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維護人民的合法權益;堅持對外開放,吸收和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答。
9.20世紀40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評論報》曾寫到:“(中國)內戰戰場的真正分界,是在這樣兩種不同的地區中間:一種是農民給自己種地,另一種是農民給地主種地”,這“不但決定國共兩黨的前途,而且將決定這個國家的命運”。此處強調的是(  )
A.土地私有的必要性 B.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C.內戰勝利的可能性 D.國共合作的必要性
【答案】B
【知識點】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題干中“一種是農民給自己種地,另一種是農民給地主種地”“決定國共兩黨的前途,而且將決定這個國家的命運”等信息可知作者強調的是土地歸農民所有,還是歸地主所有會影響國共兩黨乃至中國的命運,即土地改革的重要性,故B項正確; ACD三項與題意不符。故選擇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0.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的第一個關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綱領性文件──《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于(  )
A.抗日戰爭時期 B.土地革命時期
C.解放戰爭時期 D.新中國成立初期
【答案】C
【知識點】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解放時期的土地改革”知識點的了解情況。解題關鍵是找到材料中的關鍵信息“1947年”“《中國土地法大綱》”聯系相關史實就能作答。正確答案是C。
【點評】掌握土地改革相關知識。
11.解放戰爭時期,標志人民解放軍開始轉入戰略進攻的是(  )
A.臺兒莊戰役 B.百團大戰
C.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D.百萬雄師過大江
【答案】C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在山東西南強渡黃河,向國民黨統治區發動大規模進攻。他們直接插入敵人兵力空虛的大別山地區,劉鄧大軍開辟大別山根據地,嚴重的威脅了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鎮武漢,揭開人民解放軍全國性戰略進攻序幕。
C項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標志人民解放軍開始轉入戰略進攻,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意義。
12.(2018九上·天臺月考)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國民黨軍官感嘆道:“這一著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來的。錦州好比一條扁擔,一頭挑東北,一頭挑華北,現在是中間折斷了。”這位軍官被俘虜的事件,最有可能發生在(  )
A.遼沈戰役 B.淮海戰役 C.平津戰役 D.渡江戰役
【答案】A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從題干“ 1948年10月 ”“錦州”等關鍵詞可以知道這位軍官被俘虜的事件最有可能與遼沈戰役有關。1948年9月,中共中央軍委命令林彪、羅榮桓發起遼沈戰役,東北人民解放軍迅速攻占錦州,截斷了東北敵人向關內的退路,使遼沈戰役迅速取得勝利。
【點評】歷史類的選擇題需要特別注意時間,可以為答題提供思考方向。
13.(2018九上·金華月考)“共產黨從東北地區突然發起猛攻,攻克了華北各大城市,到1949年4月時,他們已在橫渡長江……”。材料中涉及到的人民解放軍的重大軍事行動依次是(  )
A.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B.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
C.淮海戰役、遼沈戰役、渡江戰役
D.平津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
【答案】B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共產黨從東北地區突然發起猛攻”是指遼沈戰役;“攻克了華北各大城市”是指平津戰役;“到1949年4月時,他們已在橫渡長江”是指渡江戰役。
B項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是材料中依次涉及到的人民解放軍的重大軍事行動,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解放戰爭后期的大決戰。
14.認知和探究歷史地圖,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學習和研究歷史的重要方法。下圖反映的史實是(  )
A.臺兒莊戰役 B.孟良崮戰役
C.中共中央轉戰陜北 D.千里躍進大別山
【答案】C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觀察地圖,主要涉及到陜西北部一些地區,特別是在青化砭解放軍布下口袋陣,突然發起攻擊殲滅三千多敵軍,所以圖中有關的歷史事件是中共中央轉戰陜北。
ABD三項臺兒莊、孟良崮都是山東的,大別山位于安徽、湖北、河南交界處,這三處都不屬于圖中的地區,不符合題意;
C項中共中央轉戰陜北是題干地圖反映的史實,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共中央轉戰陜北及學生的讀圖能力。從歷史地圖中獲取歷史信息,提高讀圖能力是關鍵。
三、材料探究
1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萬急,延安
毛澤東先生勛鑒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實現,舉凡國際國內各種重要問題,亟待解決特請先生克日惠臨陪都,共同商討事關國家大計,幸勿吝駕,臨電不勝迫切懸盼之至。
蔣中正
八月十四日
材料二:我全民族面前的重大任務是:鞏固國內團結,保證國內和平……在和平民主團結的基礎上,實現全國的統一,建設獨立自由富強的新中國……。 ──引自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對目前時局的宣言》
材料三:“目前與奸黨談判,乃系窺測其要求與目的,以拖延時間,緩和國際視線,俾國軍抓緊時機,迅速收復淪陷區中心城市。如彼不能在軍令政令統一原則下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引自1945年9月20日蔣介石給各戰區司令的絕密電報
材料四:這一次我們去得好,擊破了國民黨說共產黨不要和平,不要團結的謠言。我們去了,可是他們毫無準備,一切提案都要由我們提出。
──毛澤東在1945年的一次談話
(1)材料一中蔣介石邀請毛澤東前往重慶談判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三中所謂的“奸黨”指的是誰?可以看出其真實意圖又是什么?
(3)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抗日戰爭后我國人民面臨的兩種命運,這兩種命運分別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了共產黨參加談判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說明了什么問題?
【答案】(1)商談“國際國內各種重要問題。”或“共同商討事關國家大計”
(2)“奸黨”指共產黨。其真實意圖是窺視共產黨的動向,轉移國際和中國人民的視線,爭取更多的時間準備內戰。
(3)中國共產黨主張在和平民主團結的基礎上,實現全國的統一,建設獨立自由富強的新中國。這是一個光明的前途。而國民黨是要消滅共產黨,發動內戰。將中國拖回到痛苦重重的、不獨立、不自由、不民主、不富強的老狀態去。這是一個黑暗的前途。
(4)目的是爭取和平,揭露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說明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的誠意,取得了談判的主動權。
【知識點】內戰的爆發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的是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面臨的兩種前途和命運。蔣介石為發動內戰而做準備,共產黨為爭取和平而努力。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這種題需要學生注意要根據材料作答,必要時還要聯系課本,得出正確結論。第(1)問可以根據材料中“國際國內各種重要問題”“共同商討事關國家大計”等相關信息結合所學內容得出正確結論。第(2)問可以從“窺測其要求與目的,以拖延時間,緩和國際視線”;“以土匪清剿之”等信息得出正確結論。第(3)問可以從“在和平民主團結的基礎上,實現全國的統一,建設獨立自由富強的新中國”等信息結合課文所學內容組織文字得出正確結論。第(4)問綜合分析材料,聯系課本,得出正確結論。
【點評】掌握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面臨的兩種前途和命運相關史實。
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內戰爆發時國共雙方力量對比
國民黨 共產黨
擁有軍隊 430多萬人 120多萬人
武器裝備 接受100萬日軍的裝備,取得美國大量武器 以步槍為主
擁有人口 3億多 1億多
擁有地區 大城市,絕大部分交通線 小城鎮農村偏遠地區
材料二:“在戰爭開始的八個月里,解放區軍民積極作戰,殲滅敵人70多萬人。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不久。又粉碎了敵人的重點進攻。
材料三:國民黨軍隊占領延安后,急于尋找解放軍主力決戰。解放軍采用“蘑菇”戰術,牽著敵人的鼻子,忽南忽北,忽東忽西,將敵人拖得精疲力竭,然后,集中兵力固殲敵人。青化砭一仗就全殲敵人近三千人。
(1)從材料一看,內戰爆發時國共兩黨力量對比情況如何?國民黨采取了怎樣的戰略方針?
(2)材料二中解放區軍民采取了什么樣的作戰原則和作戰方式“粉碎國民黨的全面進攻”?
(3)材料三中提到“國民黨軍隊占領延安后”,延安是黨中央所在地,是如何被國民黨軍隊占領的?
(4)中共中央撤離延安后,西北野戰軍采用的什么戰術與敵周旋,從而“粉碎了敵人的重點進攻”?
【答案】(1)內戰初期,國民黨憑借充足的兵力和優良的武器在軍事上占有絕對優勢。戰略方針:全面進攻,速戰速決。
(2)作戰原則: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作戰方式: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方式。
(3)是黨中央根據形勢主動放棄后,被國民黨軍占領的。
(4)“蘑菇戰術”
【知識點】內戰的爆發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察解放戰爭相關知識。本題考查內戰爆發后,共產黨在軍事、經濟實力落后的情況下,通過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逐漸扭轉戰爭局面的史實。屬于識記、理解層次。第一問,通過表格 歸類,考查了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后三問,通過不同時期的雙方戰略變化,考查了學生對共產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理解。
【點評】掌握解放戰爭相關史實。
1 / 1初中歷社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兩種命運的決戰》同步練習
一、內戰的爆發
1.蔣介石雖邀請毛澤東來重慶談判,但他并沒有準備毛澤東會來,更沒有在這次談判中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打算。張群在會談時坦率地承認過;你們所提的辦法是事先經過你們黨內決定,并在你們來重慶之前就已經公布;而我方事前黨內并未有任何討論,也未準備任何方案與中共談判。這段材料表明(  )
A.美國支持國民黨進行內戰
B.蘇聯不贊同國民黨進行內戰
C.國民黨并沒有談判的誠意
D.國民黨承認了共產黨的合法地位
2.毛澤東評價道:這個會談紀要,第一個好處是采取平等的方式雙方正式簽訂,這是歷史沒有過的。也就是說,中共取得了與國民黨的某種平等地位。“這個會談紀要”最終(  )
A.實現了國共兩黨的再次合作
B.滿足了人民對民主、和平的愿望
C.得到了全面的貫徹和落實
D.在全面內戰的槍炮聲中被撕毀
3.下列選項不能說明內戰的發生不可避免的是(  )
A.蔣介石集團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堅持獨裁、內戰
B.國共兩黨都擁有相當數量的部隊
C.中國人民渴望和平、內戰
D.美國實行扶蔣反共的對華政策
4.(2018九上·金華月考)1945年8月,毛澤東率中共代表團到達重慶,山城為之沸騰。重慶各界紛紛表達他們的喜悅心情。這反映出當時人們的普遍愿望是(  )
A.“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B.“打倒列強,除軍閥”
C.“還我河山,守土抗戰” D.“要和平,爭民主”
5.1947年夏,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消息傳到陜北,毛澤東欣喜地說:“我們總算熬出頭了。”這是因為(  )
A.解放戰爭打響了
B.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為戰略進攻
C.大決戰開始了
D.人民解放軍推翻了南京國民政府
6.全面內戰爆發的標志是(  )
A.重慶談判 B.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
C.中共中央轉戰陜北 D.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二、土地改革與三大戰役
7.(2018九上·杭州期中)有關解放戰爭時期,土地革命的說法錯誤的是(  )
A.中共中央在1947年10月10日正式公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
B.1948年底解放區一億農民分到了土地
C.土地革命激發了廣大農民的革命積極性
D.土地分配按成年人進行
8.(2017·浙江模擬)甲說:為響應保家衛國的號召,19歲的我當兵上了戰場;乙說:我年輕時,曾隨大伙兒一起出工生產,很多人都偷懶,出工不出力;丙說:我在戰場上,收到了家里的來信,說家里分到了4畝土地還有一頭牛;丁說:我承包了村里的10畝土地,從此走上了致富之路。關于上述人物,他們所處時代搭配正確的是(  )
A.甲——解放戰爭時期 B.乙——土地改革時期
C.丙——土地改革時期 D.丁——大躍進時期
9.20世紀40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評論報》曾寫到:“(中國)內戰戰場的真正分界,是在這樣兩種不同的地區中間:一種是農民給自己種地,另一種是農民給地主種地”,這“不但決定國共兩黨的前途,而且將決定這個國家的命運”。此處強調的是(  )
A.土地私有的必要性 B.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C.內戰勝利的可能性 D.國共合作的必要性
10.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的第一個關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綱領性文件──《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于(  )
A.抗日戰爭時期 B.土地革命時期
C.解放戰爭時期 D.新中國成立初期
11.解放戰爭時期,標志人民解放軍開始轉入戰略進攻的是(  )
A.臺兒莊戰役 B.百團大戰
C.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D.百萬雄師過大江
12.(2018九上·天臺月考)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國民黨軍官感嘆道:“這一著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來的。錦州好比一條扁擔,一頭挑東北,一頭挑華北,現在是中間折斷了。”這位軍官被俘虜的事件,最有可能發生在(  )
A.遼沈戰役 B.淮海戰役 C.平津戰役 D.渡江戰役
13.(2018九上·金華月考)“共產黨從東北地區突然發起猛攻,攻克了華北各大城市,到1949年4月時,他們已在橫渡長江……”。材料中涉及到的人民解放軍的重大軍事行動依次是(  )
A.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B.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
C.淮海戰役、遼沈戰役、渡江戰役
D.平津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
14.認知和探究歷史地圖,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學習和研究歷史的重要方法。下圖反映的史實是(  )
A.臺兒莊戰役 B.孟良崮戰役
C.中共中央轉戰陜北 D.千里躍進大別山
三、材料探究
1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萬急,延安
毛澤東先生勛鑒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實現,舉凡國際國內各種重要問題,亟待解決特請先生克日惠臨陪都,共同商討事關國家大計,幸勿吝駕,臨電不勝迫切懸盼之至。
蔣中正
八月十四日
材料二:我全民族面前的重大任務是:鞏固國內團結,保證國內和平……在和平民主團結的基礎上,實現全國的統一,建設獨立自由富強的新中國……。 ──引自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對目前時局的宣言》
材料三:“目前與奸黨談判,乃系窺測其要求與目的,以拖延時間,緩和國際視線,俾國軍抓緊時機,迅速收復淪陷區中心城市。如彼不能在軍令政令統一原則下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引自1945年9月20日蔣介石給各戰區司令的絕密電報
材料四:這一次我們去得好,擊破了國民黨說共產黨不要和平,不要團結的謠言。我們去了,可是他們毫無準備,一切提案都要由我們提出。
──毛澤東在1945年的一次談話
(1)材料一中蔣介石邀請毛澤東前往重慶談判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三中所謂的“奸黨”指的是誰?可以看出其真實意圖又是什么?
(3)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抗日戰爭后我國人民面臨的兩種命運,這兩種命運分別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了共產黨參加談判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說明了什么問題?
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內戰爆發時國共雙方力量對比
國民黨 共產黨
擁有軍隊 430多萬人 120多萬人
武器裝備 接受100萬日軍的裝備,取得美國大量武器 以步槍為主
擁有人口 3億多 1億多
擁有地區 大城市,絕大部分交通線 小城鎮農村偏遠地區
材料二:“在戰爭開始的八個月里,解放區軍民積極作戰,殲滅敵人70多萬人。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不久。又粉碎了敵人的重點進攻。
材料三:國民黨軍隊占領延安后,急于尋找解放軍主力決戰。解放軍采用“蘑菇”戰術,牽著敵人的鼻子,忽南忽北,忽東忽西,將敵人拖得精疲力竭,然后,集中兵力固殲敵人。青化砭一仗就全殲敵人近三千人。
(1)從材料一看,內戰爆發時國共兩黨力量對比情況如何?國民黨采取了怎樣的戰略方針?
(2)材料二中解放區軍民采取了什么樣的作戰原則和作戰方式“粉碎國民黨的全面進攻”?
(3)材料三中提到“國民黨軍隊占領延安后”,延安是黨中央所在地,是如何被國民黨軍隊占領的?
(4)中共中央撤離延安后,西北野戰軍采用的什么戰術與敵周旋,從而“粉碎了敵人的重點進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識點】內戰的爆發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重慶談判是蔣介石一手導演的“假和平,真內戰”的鬧劇。蔣介石考慮到毛澤東根本不會到重慶赴約,故連續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進行所謂的和談建國事宜,因此,國民黨也根本不會在此問題上進行充分準備。正如材料所反映“他并沒有準備毛澤東會來,更沒有在這次談判中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打算。”“而我方事前黨內并未有任何討論,也未準備任何方案與中共談判”,這反映出國民黨毫無談判的誠意。
ABD三項與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國民黨并沒有談判的誠意是題干材料表明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國共重慶談判及學生的理解能力。
2.【答案】D
【知識點】內戰的爆發
【解析】【分析】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1945年8月,毛澤東偕周恩來、王若飛前往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經過40多天的艱苦談判,10月10日,國民黨被迫同中國共產黨正式簽署國共雙方代表《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也就是著名的《雙十協定》。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命令國民黨向中原解放區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全面內戰爆發,國共第二次合作破裂。
D項在全面內戰的槍炮聲中被撕毀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重慶談判的知識,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3.【答案】C
【知識點】內戰的爆發
【解析】【分析】抗戰勝利后,中國人民渴望民主、和平,希望建立獨立、自由、富強的新中國,但是國民黨政權的性質、國共兩黨力量的對比以及美國扶蔣反共的政策,中國內戰不可避免。
ABD三項都能說明內戰的發生不可避免,不符合題意;
C項中國人民渴望和平、內戰不能說明內戰的發生不可避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內戰爆發的相關原因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本題屬于否定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4.【答案】D
【知識點】內戰的爆發
【解析】【分析】1945年8月,八年抗日戰爭剛剛勝利,人民渴望和平,蔣介石在美國的支持下準備發動內戰,又不想違背民意,所以邀毛澤東去重慶談判,如果毛澤東不去就可以以此為借口挑起戰爭,為了爭取真和平,戳穿蔣介石的陰謀,毛澤東赴重慶談判,使人們看到和平的希望。重慶人民對中共代表團的到來所表現出的喜悅之情,反映的正是人民渴望和平、民主的愿望。
D項“要和平,爭民主”是題干材料反映出當時人們的普遍愿望,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重慶談判的有關知識。
5.【答案】B
【知識點】內戰的爆發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解放戰爭相關知識。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這是解放戰爭從戰略防御到戰略進攻的一個偉大轉折,揭開了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2014年是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故此內容是中考的熱點。正確答案是B。
【點評】知道解放戰爭相關知識。
6.【答案】B
【知識點】內戰的爆發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內戰爆發的相關知識點。屬于識記、理解層次。1946年6月,蔣介石自認為準備充分,指揮軍隊以圍攻中原解放區為起點,向解放區發動進攻,內戰全面爆發。正確答案為B。
【點評】知道內戰爆發的相關知識點。
7.【答案】D
【知識點】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共調整了土地政策,在解放區開展土地改革運動,此次土地改革的說法不正確的是所有農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糧食和衣物.1947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全國土地會議,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經過土地改革,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解放區有1億多農民獲得了土地,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所以A、 B、C 選項是正確的。本題答案為D 。
【點評】該題為反向選擇題,根據所學知識可以直接選出答案,屬于普通題。
8.【答案】C
【知識點】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 根據題干可知,甲作為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在彭德懷率領下為抗美援朝開赴朝鮮戰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丙是1951年在土地改革中老王家里分得田地和牛;乙在1960年人民公社化運動,挫傷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大伙出工不出力;丁在1980年改革開放,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老王走上了致富之路,C符合題意,ABD均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對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曲折歷史的感想,言之有理即可,可圍繞“我國要從國情出發,探索符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尊重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堅持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維護人民的合法權益;堅持對外開放,吸收和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答。
9.【答案】B
【知識點】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題干中“一種是農民給自己種地,另一種是農民給地主種地”“決定國共兩黨的前途,而且將決定這個國家的命運”等信息可知作者強調的是土地歸農民所有,還是歸地主所有會影響國共兩黨乃至中國的命運,即土地改革的重要性,故B項正確; ACD三項與題意不符。故選擇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0.【答案】C
【知識點】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解放時期的土地改革”知識點的了解情況。解題關鍵是找到材料中的關鍵信息“1947年”“《中國土地法大綱》”聯系相關史實就能作答。正確答案是C。
【點評】掌握土地改革相關知識。
11.【答案】C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在山東西南強渡黃河,向國民黨統治區發動大規模進攻。他們直接插入敵人兵力空虛的大別山地區,劉鄧大軍開辟大別山根據地,嚴重的威脅了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鎮武漢,揭開人民解放軍全國性戰略進攻序幕。
C項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標志人民解放軍開始轉入戰略進攻,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意義。
12.【答案】A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從題干“ 1948年10月 ”“錦州”等關鍵詞可以知道這位軍官被俘虜的事件最有可能與遼沈戰役有關。1948年9月,中共中央軍委命令林彪、羅榮桓發起遼沈戰役,東北人民解放軍迅速攻占錦州,截斷了東北敵人向關內的退路,使遼沈戰役迅速取得勝利。
【點評】歷史類的選擇題需要特別注意時間,可以為答題提供思考方向。
13.【答案】B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共產黨從東北地區突然發起猛攻”是指遼沈戰役;“攻克了華北各大城市”是指平津戰役;“到1949年4月時,他們已在橫渡長江”是指渡江戰役。
B項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是材料中依次涉及到的人民解放軍的重大軍事行動,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解放戰爭后期的大決戰。
14.【答案】C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觀察地圖,主要涉及到陜西北部一些地區,特別是在青化砭解放軍布下口袋陣,突然發起攻擊殲滅三千多敵軍,所以圖中有關的歷史事件是中共中央轉戰陜北。
ABD三項臺兒莊、孟良崮都是山東的,大別山位于安徽、湖北、河南交界處,這三處都不屬于圖中的地區,不符合題意;
C項中共中央轉戰陜北是題干地圖反映的史實,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共中央轉戰陜北及學生的讀圖能力。從歷史地圖中獲取歷史信息,提高讀圖能力是關鍵。
15.【答案】(1)商談“國際國內各種重要問題。”或“共同商討事關國家大計”
(2)“奸黨”指共產黨。其真實意圖是窺視共產黨的動向,轉移國際和中國人民的視線,爭取更多的時間準備內戰。
(3)中國共產黨主張在和平民主團結的基礎上,實現全國的統一,建設獨立自由富強的新中國。這是一個光明的前途。而國民黨是要消滅共產黨,發動內戰。將中國拖回到痛苦重重的、不獨立、不自由、不民主、不富強的老狀態去。這是一個黑暗的前途。
(4)目的是爭取和平,揭露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說明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的誠意,取得了談判的主動權。
【知識點】內戰的爆發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的是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面臨的兩種前途和命運。蔣介石為發動內戰而做準備,共產黨為爭取和平而努力。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這種題需要學生注意要根據材料作答,必要時還要聯系課本,得出正確結論。第(1)問可以根據材料中“國際國內各種重要問題”“共同商討事關國家大計”等相關信息結合所學內容得出正確結論。第(2)問可以從“窺測其要求與目的,以拖延時間,緩和國際視線”;“以土匪清剿之”等信息得出正確結論。第(3)問可以從“在和平民主團結的基礎上,實現全國的統一,建設獨立自由富強的新中國”等信息結合課文所學內容組織文字得出正確結論。第(4)問綜合分析材料,聯系課本,得出正確結論。
【點評】掌握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面臨的兩種前途和命運相關史實。
16.【答案】(1)內戰初期,國民黨憑借充足的兵力和優良的武器在軍事上占有絕對優勢。戰略方針:全面進攻,速戰速決。
(2)作戰原則: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作戰方式: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方式。
(3)是黨中央根據形勢主動放棄后,被國民黨軍占領的。
(4)“蘑菇戰術”
【知識點】內戰的爆發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察解放戰爭相關知識。本題考查內戰爆發后,共產黨在軍事、經濟實力落后的情況下,通過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逐漸扭轉戰爭局面的史實。屬于識記、理解層次。第一問,通過表格 歸類,考查了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后三問,通過不同時期的雙方戰略變化,考查了學生對共產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理解。
【點評】掌握解放戰爭相關史實。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斗六市| 灵武市| 乌鲁木齐县| 云龙县| 丘北县| 海盐县| 泾川县| 饶河县| 松潘县| 江川县| 重庆市| 曲靖市| 阿克苏市| 彩票| 拉孜县| 鱼台县| 海宁市| 玛曲县| 沅江市| 鹿泉市| 遵义县| 淮北市| 隆林| 于都县| 根河市| 九寨沟县| 西丰县| 通山县| 阳朔县| 攀枝花市| 图木舒克市| 阿坝| 阿克苏市| 隆德县| 屯昌县| 洛宁县| 阳高县| 邹平县| 四子王旗| 石屏县| 萝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