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13年談新課程背景下高考地理復習的有效性 把握方向,有效備考——徐偉【2份打包】(2013高考研討會)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13年談新課程背景下高考地理復習的有效性 把握方向,有效備考——徐偉【2份打包】(2013高考研討會)

資源簡介

課件152張PPT。

把握方向,有效備考

——談新課程背景下高考地理復習的有效性
曲阜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徐 偉 [email protected]
新課程實施中,教學實踐操作層面卻并存著幾種不同的教學取向。
◆基于老課程經驗的教學
◆基于新課標教材的教學
◆基于內容標準要求的教學
◆基于新課程理念的教學
◆基于新課程高考的教學高考考什么,復習就應指向什么
高考怎樣考,復習就應怎樣教學
高考怎樣答,復習就應怎樣指導
弄清考什么、怎樣考、怎樣答,才能指導學生學什么、怎樣學、怎樣答
高考復習必須毫不留戀地從死記硬背和題海戰術中擺脫出來
一、高中地理新課程背景下的新高考(一)高中地理課程性質和基本理念及其對新高考的 影響
學科內容:體系性→專題性、案例性。
教學方式:結論性→過程性、探究性。
近幾年新課程高考地理試題已逐步體現新課程理念。新高考體現選拔性的同時,強調高考對推進新課程實施的導向性(引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以及對學生發展的價值導向性。
但同時強調確保平穩推進(過渡)——“穩中求變,變中求新”。(二)對新課程高考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的解讀
1. 命題指導思想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命題依據《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不拘泥于某一版本教科書。
命題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即考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命題以能力測試為主導,重視“新材料、新情境”的創設與運用,鼓勵考生多角度、創造性地思考和解決問題。
2. 考核目標與要求
(1)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
(2)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
(3)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
(4)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 四項考核能力目標與要求與高中地理新課程“課程理念”、“課程目標”的一致性。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能夠從題目的文字表述中獲取地理信息,包括讀取題目的要求和各種有關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夠快速、全面、準確地獲取圖形語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讀和分析各種地理圖表所承載的信息。
能夠準確和完整地理解所獲取的地理信息。 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的能力能夠調動和運用基本的地理數據、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與規律等知識,對題目要求作答。
能夠調動和運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相關地理信息。
能夠選擇和運用中學其他相關學科的基本技能解決地理問題。
能夠運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標的判斷和識別,不同類型地理數據之間的轉換,不同類型地理圖表的填繪,地理數據和地理圖表之間的轉換,基本的地理觀測、地理實驗等。要素觀
學習應注意知識要素的積累,包括對知識變式的總結和積累。整體觀
應注意地理模型和知識鏈(特別是因果鏈)的構建。 用四種觀念來武裝的
學科知識系統,才可以有效調動和運用??臻g觀
定位是許多地理問題的切入點, 日常學習中應樹立定位意識。發展觀
以動態的、發展的觀念來認識地理事像。 從考試的角度看,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是指將學科的知識系統與試題的測試系統進行鏈接,即根據試題的要求,對相關的學科知識進行再現、整合,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的能力能夠調動和運用基本的地理數據、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與規律等知識,對題目要求作答。
能夠調動和運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相關地理信息。
能夠選擇和運用中學其他相關學科的基本技能解決地理問題。
能夠運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標的判斷和識別,不同類型地理數據之間的轉換,不同類型地理圖表的填繪,地理數據和地理圖表之間的轉換,基本的地理觀測、地理實驗等。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 能夠用簡潔的文字語言、圖形語言或其他表達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發展變化,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的要點。
能夠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通過比較、判斷、分析,闡釋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能夠發現或提出科學的、具有創新意識的地理問題。
能夠提出必要的論據,論證和解決地理問題。
能夠用科學的語言、正確的邏輯關系,表達出論證和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與結果。
能夠運用正確的地理觀念,探討、評價現實中的地理問題。 “闡釋、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是較高級的能力要求,它是建立在學科知識系統和信息能力系統的基礎上,對問題的延伸性和綜合性的探究。這種能力,主要通過科學的思維過程以及答案的邏輯性和嚴謹性體現出來 。
思維能力系統
闡釋地理現象的
成因、規律 思維能力系統
表明觀點;評價、探究其地理影響 思維能力系統
發展對策的制定與評價學科知識系統
調取和運用知識信息能力系統
獲取、解讀和描述信息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考查思維能力的主要題型(表述方式)成因類:分析***問題(現象)的影響因素(形成或發展的條件,主要原因)。
認識類:請結合有關原理(地理規律),談談你對***問題(現象)的認識(理解)。
影響類:分析***問題(現象)所產生的意義;推測***問題(現象)可能產生的變化。
評價與決策類:
① 針對***問題(或做法),說明你的觀點(看法、評價);為解決***問題,你贊同哪個方案,說明理由。
② 針對***問題(現象),提出解決對策(建議或措施)。 3. 考試范圍與內容
考試內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的有關內容。
其中,高中必修部分考點18+16+13=47個。
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選修內容的考核由各省區根據具體教學情況酌定。
對所列考試內容的考查程度不超過課程標準規定的要求。
對初中地理內容的考查:由于初中與高中的地理知識內容有不可分割的承接關系,在考試中將會涉及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中的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知識的相關內容。
一輪復習:單元知識為主線,單元練習為重點,知識點跨度不能體現地理學科對問題回答時的多角度、多方位回答的要求。
二輪復習:專題主要目的其一在于回顧重要知識;其二在于跨章節問題的解決。一輪復習二輪復習(三)對新課程高考地理試題特點的分析
——從高考試題特點談有效備考
1.新課程高考地理試題的總體特點
分析全國新課標文綜卷、山東、廣東、北京、天津、安徽、福建、浙江文綜卷、江蘇、海南地理卷,從總體上看,新課程高考地理試題繼續保持了繼承與創新并舉、體現地理新課程理念的命題設計思路。在試卷結構上,與往年的地理試題基本一致;在命題立意上,注重考查地理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命題素材選取上,貼近社會生活和學生生活,重視“新材料、新情景”的創設與運用;在試題呈現方式上,充分體現以圖表為主的學科特色。但全國卷及各省市卷均有所不同,表現出不同的命題風格和特色。突出主干知識,注重基礎性
堅持能力立意,力求綜合性
關注社會現實,彰顯時代性
鼓勵創新思維,凸現開放性
強化圖表運用,強調地域性
控制試題難度,注意公平性 六年山東卷立足主干知識,創新命題思路:(1)立足學科主干,注重知識的基礎性;(2)圍繞經典問題,突顯視角的新穎性;(3)創新試題形式,彰顯題型的多樣性。趨向1:著重考查學科主干知識
問題探討:
何謂“主干知識”,怎樣考查主干知識?
主干知識指學科知識中最基礎、最重要、最常見的知識,它是學科知識體系構成的“綱”和“目” 。
高考對 “死記硬背” 知識的考查會越來越少,而是越來越多地注重知識的靈活運用。
意料之外的情景材料,情理之中的主干知識 2.對新課程高考地理試題命題趨向的探討 近幾年高考試題考查大氣(自然地理核心原理之一)知識的主要角度★ 大氣運動的基本原理及其應用
★天氣過程的特征及其成因探討
★氣候要素的分布和變化特征及其成因探討
★氣候類型判斷、特征描述及其成因說明
★天氣、氣候對人類活動及其環境問題的影響 近幾年高考試題考查地理區位選擇(人文地理核心理論)的主要角度
★評價布局合理性,選擇最佳區位
★判斷主導區位因素
★分析某一區位的有利條件和限制性因素
★分析區位及區位因素的發展過程和變化新高考對于知識的基本要求符合課程標準的、以人地協調和持續發展為主線,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
只有符合地理學科的價值取向的知識,才是主干知識;只有運用地理學科的價值取向去學習與復習,才能實現知識的有效調動和運用。
從時間維度看,近年來高考地理試題的內容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自然地理的內容比例持續下降,人文地理的內容比例明顯增加。人文地理內容對于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人地關系,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培養并形成人文素養等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高考試題適當增加人文地理內容,既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也突顯了地理科目的學科價值和社會價值。教學反思 高考命題突出主干
復習教學面面俱到
高考命題注重基礎
復習教學拓展加深
高考命題刻意創新
復習教學因循守舊備考對策


回扣考試說明,明確復習重點;
強化基礎知識,建立內在聯系;
歸納地理原理,強化思維建模;
開展有效訓練,進行答題指導。

趨向2:以能力立意為主問題探討:
何謂“能力立意”,何謂“知識立意”?

(1)簡要說明A、B高原地形的差異。(6分)
(2)A、B高原同屬季風氣候區,比較兩高原夏季風的異同。 (12分) (2010年全國新課標文綜)36.(26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各題。
圖5示意某區域多年平均降雪量與雪期(從當年初雪日到次年終雪日的天數)的空間分布。該區域內丘陵區每年因融雪徑流造成的土壤侵蝕較為嚴重。
(1)根據等雪期線的分布,分析沿MN一線的地形分布特點。(12分)(2011年全國大綱文綜)36.(36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各題。
黃麻適合在濕熱的氣候環境中生長。收獲的黃麻在水中浸漚后,才能進行初加工以獲取制作麻袋、麻布、紙張等的原料。圖7中甲城市為世界最大的麻紡工業中心,也是該地區聯系河運和海運的重要港口。圖8為甲城市的氣候資料。
(1)簡述圖示黃麻產區的氣候特征。(8分)
(2)簡析圖示黃麻產區的地形特征。(6分)
(3)說明該地區有利于黃麻生產的水文條件。(8分)
(4)分析甲城市發展麻紡織業的有利條件。(14分) (09山東文綜)充分認識區域地理特征,因地制宜發展經濟,保護生態,是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 圖6為我國某地區地形圖,右上方小圖式圖6中C地實測高程點分布圖(單位:m)讀圖回答(1)-(2)題。 (1)指出圖6中主要的陸地地形類型及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4分)
分析B地年降水量少于A地的原因。(4分)
(2)在制作地圖時,我們可以根據相鄰實測點的高程確定它們之間待定高程點的位置來繪制等高線。請用此方法繪出C地的400m等高線。(2分) 知識立意:以考查地理知識、原理的積累和運用水平為主要目的,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但是可能會導致學生把大量時間花在了機械性記憶方面,造成“高分低能”現象。
能力立意:對知識的要求相對較低,學生可以通過敏銳的觀察、有效的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來解決實際問題。這些能力是當今社會對于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
“能力立意”的核心和實質是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能力立意,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考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明確要求的考點內容,可稱之為高考考查的“明線”;而命題注重考查考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則可稱為高考考查的“暗線”。
高考地理命題以“能力立意”為主導,提出四項考核目標與要求,即: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 讀1951~2002年我國氣溫增溫速率的分布圖。回答1~2題。
1、1951~2002年,我國 ( )
A.各地都增溫
B.增溫幅度自東向西遞增
C.增溫幅度最大地區的年增溫可達0.8℃
D.增溫幅度最大地區的增溫值可達4℃
2、我國氣溫升高最明顯的地區在( )
A.西北、華北、東北地區
B.西北、華北、西南地區
C.西北、華北、華東地區
D.西北、華北、華南地區 近年來,出現了部分試題“為能力而能力”的現象,不僅沒有體現地理特有的學科價值,也有失高考選拔的嚴肅性。 (2010全國新課標文綜卷)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各題。 桑蠶的適養溫度為20~30℃,生長周期約l個月。桑蠶的飼養需要投入的勞動量較大。我國桑樹分布廣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蠶絲生產及其產品出口國,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國傳統的桑蠶絲主產區。自20世紀末,我國桑蠶養殖業開始了空間轉移。圖6示意我國2000年與2007年桑蠶繭產量(產量大于0.1噸)的省區分布。(1)據圖簡述我國桑蠶養殖業的發展特點。(8分)
(2)簡述廣西桑蠶業迅速發展的優勢地理條件。(6分)
(3)有人建議貴州向廣西學習,大力發展桑蠶業。你是否贊成?簡述理由。(6分)(2011全國新課標文綜卷)37.(18分)圖9示意2007年中國大陸制造業500強總部空間分布,讀圖9,回答下列問題。(1)簡述中國大陸制造業企業500強總部空間發布的特點。(8分)
(2)分析圖示資料,以某城市或某區域為例,說明其吸引制造業企業總部的優勢條件。(10分)(2011年全國新課標文綜)36.(28分)依據圖文資料及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各題。
(3)除建壩外,請你在為該國再擬出一種解決淡水資源不足的方案,并說明理由。 學科知識系統
(含學科技能的學習,以及
知識的調動與運用能力) 思維能力系統
(地理事像的闡釋、論證和探究) 信息能力系統
(信息的獲取、解讀和描述)非智力
系統學習觀念行為習慣情感態度 意志品質 命題注重考查考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即考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強化圖表運用,突出信息的分析能力
●重視探究體驗,突顯學習的實踐價值
●關注社會現實,體現學科的價值取向

學科核心能力的考核(能力立意)
教學反思 高考命題突出能力
復習教學偏重知識
高考命題強調運用
復習教學固守記憶
高考命題聯系實際
復習教學重復再現備考對策
有針對性地課堂滲透—創設機會
有針對性地選取試題—有效訓練
有針對性地指導答題—學會答題


正確的思維方式來自于科學的思維過程,科學的思維過程就是四項考核能力有步驟的運用過程。
正確的思維方式,不僅可以通過做題來獲得,更應該通過對教材的分析來感悟。
趨向3:重視 “新材料、新情景”的運用問題探討:
怎樣看待“新材料、新情景”的運用?
“新材料、新情景”是聯系現實生活、關注社會熱點、體現鄉土特色的載體,是創設問題以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載體。
提供資料,設置情境,考查能力。以教材以外的問題為切入點,重在考查文字圖像的判讀和分析能力、基礎知識的聯系和遷移能力、思維品質的綜合和發散能力、書面語言的組織和表達能力、臨場心理的冷靜和應變能力。
通過試題設計,考查與之相關的地理核心知識、原理規律和思維方法,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倡導學以致用,體現了地理學科強大的應用價值,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備考對策


創設新穎問題,促進知識遷移
透過表面現象,把握問題實質

趨向4:體現對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問題探討
怎樣考查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
探究性試題將密切聯系學科主干知識,努力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具有實踐性、開放性、創新性等特點。


(2007年海南地理卷):根據土地利用結構調整的需要,科研人員對某生態脆弱區的農業土地利用擬定了三種方案(表2、表3)。完成下列要求。
表2 農業用地構成(%)
表3 經濟與環境效益比較(1)三種方案的排序:按環境效益由大到小為 ;按8年以后土地利用總收入由高到低為 。(填寫代表各方案的字母)(4分)
(2)你認為哪一種方案有利于該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并說明理由。(6分) (2010全國新課標文綜卷)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各題。 桑蠶的適養溫度為20~30℃,生長周期約l個月。桑蠶的飼養需要投入的勞動量較大。我國桑樹分布廣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蠶絲生產及其產品出口國,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國傳統的桑蠶絲主產區。自20世紀末,我國桑蠶養殖業開始了空間轉移。圖6示意我國2000年與2007年桑蠶繭產量(產量大于0.1噸)的省區分布。(1)據圖簡述我國桑蠶養殖業的發展特點。(8分)
(2)簡述廣西桑蠶業迅速發展的優勢地理條件。(6分)
(3)有人建議貴州向廣西學習,大力發展桑蠶業。你是否贊成?簡述理由。(6分)(2011全國新課標文綜卷)37.(18分)圖9示意2007年中國大陸制造業500強總部空間分布,讀圖9,回答下列問題。(1)簡述中國大陸制造業企業500強總部空間發布的特點。(8分)
(2)分析圖示資料,以某城市或某區域為例,說明其吸引制造業企業總部的優勢條件。(10分)(2012全國新課標文綜卷)37.(24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圖7所示區域的沿海地區年降水量約50毫米,東部山地雪線高度在4480~5000米之間。自20世紀90年代,該地區開始種植蘆筍(生長期耗水量較大),并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蘆筍出口區。
(1)分析圖示沿海地區氣候干旱的原因。(10分)
(2)推斷圖示沿海地區蘆筍種植用水的來源。(6分)
(3)你認為圖示沿海地區是否應該大力發展蘆筍種植,請說明理由。(8分)備考對策

融合知識復習,培養思維品質
設置針對訓練,進行專題指導


趨向5:滲透可持續發展觀念的考查和地理學科本質及學科思維品質的考查問題探討
怎樣體現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內化程度的考查?
怎樣體現對學生進行對地理學科本質的理解及學科思維品質的考查?考能力——死記硬背行不通。
考主干——回歸教材——弄通弄懂教材主干知識。
考綜合、考應用——學以致用——聯系實際解決問題。 總之,新課程高考地理試題有幾“變”(切入點、側重點、創新點會變),幾“不變”(學科本質和“核心”不會變)。(四)對高考考生答題失分情況的分析 ——從考生答題談有效備考 從近幾年年高考閱卷情況剖析學生答題失分的主要原因:
(1)“雙基”掌握不扎實;
(2)審題過程不細致;
(3)信息提取不全面;
(4)解題思路不清晰;
(5)語言表述不規范。
(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反思)(1)“雙基”掌握不扎實
考生對地理概念、原理、規律等基礎知識以及學科基本技能的全面掌握和熟練運用,是解答好地理試題的前提。而導致學生考場失分的首要因素也應是平時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理解得不夠透徹、掌握得不夠扎實。(2)審題過程不細致

從閱卷中可以明顯發現,很多考生在緊張的考試心理下未能審清試題要求,偏離了答題的正確方向而導致無謂失分。(3)信息提取不全面

在閱卷中可以看出,不少考生除不能準確把握題干信息外,分析和處理題目所給文字、圖表信息的意識和能力不夠強,致使答題過程中出現找不到要點或遺漏要點的現象。
(4)解題思路不清晰

對于較新穎的情境和設問,很多考生感到無從下手,或答非所問,暴露出解題思路不清的問題,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平時學習中還未建立起分析地理問題的基本思路。(5)語言表述不規范

考生語言表述不準確、不具體、不全面,也是答題失分較多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一些考生不注意專業術語的使用;一些考生的表述不夠明確具體;一些考生的回答沒能較全面地體現出因果推理過程,說“半截話”等。
26.(2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遼河地處我國東北半干旱半濕潤地區,其干流水量主要來自東側支流,泥沙則主要來自西側支流,有“東水西沙”之說。流域內人口密集,工農業生產集中,水資源量遠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為此國家規劃實施“引松濟遼”調水工程。圖5為遼河流域局部區域圖。 (1)繪出AB兩點之間的地形剖面示意圖。(2分)
(2)分別說明遼河流域“東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8分)
(3)目前遼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現地下水不再補給河水的現象,分析其原因。(6分)
(4)“丁壩”是遼河河道整治中常用的一種工程。圖5右上角為丁壩景觀圖。試推斷丁壩的作用。(2分)
(5)指出建設“引松濟遼”調水工程、打造東北黃金水道,對遼河干流地區經濟發展的積極意義。(6分)26.(24分)
(1) (2)“東水”:干流東側年降水量較大。
“西沙”:干流西側直流上游地勢起伏較大;流經沙地,植被覆蓋率較低;降水集中,多暴雨。
(3)生產生活用水量大,過度開采地下水;泥沙淤積,河床抬高;地下水位低于河流水位。 (4)保護河岸;提高枯水季節河流水位,利于通航;提高河水流速,減少泥沙在河床中部的沉積。(答對一點即可)
(5)增加水資源量,促進工農業發展;發展內河航運,加強區域間的聯系;改善環境,促進旅游業發展(或優化投資環境)。
27.(12分)圖6為江蘇省和貴州省三個年份城市化水平統計圖。讀圖回答問題。 (1)自1990年至2010年,兩省城市化發展的特點有何不同?(4分)
(2)指出與貴州省相比,江蘇省城市化發展的優勢條件。(8分)27.(12分)
(1)江蘇省城市化速度比貴州省的快;江蘇省城市化水平比貴州省的高。
(2)與貴州省相比,江蘇省地處東部沿海,地理位置優越;地勢平坦,交通便利;受上海市的輻射帶動;工農業和第三產業發展迅速,水平高。高考閱卷流程26.(25分)為了解區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認識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某地理實習小組在美國西部地區進行了野外考察。圖8提供的是考察路線(R地 →舊金山→鹽湖城)及周邊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相關信息。讀圖回答問題。野外考察
(1)與舊金山相比,R地的氣溫有何特點,并指出該特點形成的影響因素。(6分)
(2)?根據內華達山脈(中部)地形剖面圖,分別比較B處與A、C兩處年降水量的大小,并說明理由。(4分)
(3)?運用水循環的相關知識,解釋大鹽湖由淡水演變為咸水湖的原因。(5分)室內分析
(4)以加利福尼亞谷地(北部)和大盆地為對比區域,以“自然條件影響農業生產活動”為主題,簡要分析兩地農業區域差異,完成表3內容。
26.(25分)
(1)冬季氣溫略低,夏季氣溫較高;氣溫年較差較大。
海陸位置;地形(谷地)
(2)B處大于A處,
理由:B處海拔較高,易形成地形雨。
B處大于C處,
理由:B處位于迎風坡,C處位于北風坡。
(3)大鹽湖流域氣候干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補給減少;蒸發旺盛,蒸發量大于補給量;大鹽湖為內流湖,鹽分隨徑流匯入而不斷積累。(只要從水循環的補給、蒸發、地表徑流三個環節回答正確者,均可給分)(4)
地理學科參考答案:
26.(25分)
(1)標準答案:
氣溫特點:冬季氣溫略低,夏季氣溫較高(2分);氣溫年較差較大(2分
影響因素:海陸位置(1分);地形(谷地)(1分)
(2)標準答案:
B處大于A處,理由:B處海拔較高,易形成地形雨(2分)
B處大于C處,理由:B處位于迎風坡,C處位于背風坡(2分)
(3)標準答案:
大鹽湖流域氣候干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補給減少(2分);蒸發旺盛,蒸發量大于補給量(2分);大鹽湖為內流湖,鹽分隨徑流匯入而不斷積累(1分)
(4)標準答案:
準確完整通順術語“得分”到位(五)對地理教學與復習備考的啟示啟示一
研究課標和考綱,把握高考復習的方向
研究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研究高考命題指導思想、考試內容和考核要求(包括題型示例),研究近幾年高考地理試題的命題特點(包括答案組織),是科學、有效指導高中地理教學與復習的基礎與前提。 啟示二
落實主干知識,構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地理主干知識主要包括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與規律、核心理論,以及區域地理中的區域基本特征等,它們是學科知識內容構成的“綱”和“目”。
教學與復習首先要立足基礎和主干內容,引導和指導學生弄清、弄透基本原理、規律與理論,“以不變應萬變”;進而將著眼點放在其遷移應用上,而不是對所學知識進行過多的加深拓展。 教材是學科基礎和主干知識的重要載體,是學生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主要依據,因此教師應多研究教材,學生應落實課本知識。
對于學生而言,學好地理需注意兩個方面,一是熟練掌握所學課本知識的整體構架與內在聯系,以便解答問題時能及時提取相關知識內容;二是透徹理解課本上案例所反映的基本原理以及結論的推理過程。高考對“死記硬背”知識的考查越來越少,越來越多地注重知識的靈活運用。
同樣地,這要求我們一方面要利用教材,“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由線成網”,形成知識的網絡化,透徹理解地理問題;另一方面,要跳出教材,把握諸地理要素、地理原理和規律的內在實質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靈活分析地理問題。關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規律)基本概念
(1)明確概念的含義:
一般地理概念:是概括常見的、數量較大的同類地理事物一般屬性的概念,如陸地、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海洋、海峽、島嶼、河流、湖泊、農業、工業、聚落、城市、鐵路、公路、海運等等。
特殊地理概念:是表示特定地理事物或地理過程的本質屬性的概念,如火口湖、斷塊山、峽谷、溶洞、地上河、水位、水深、流量、含沙量、輸沙量等等。
概念間的聯系和區別:如地質作用、地殼運動、地質構造、構造地貌、地形、地形區、地勢等等。
(2)掌握概念的內涵:
◆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氣候、水文、土壤、生物)
◆位置特征(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鄰位置)
◆地形特征(地形類型、地勢起伏,內部差異)
◆天氣特征(陰晴雨雪、風、氣溫、氣壓 )
◆氣候特征(氣溫、降水、季節組合)
◆年氣溫特征(年均溫、冬夏氣溫、年較差)
◆降水特征(總量、季節變化、雨季長短、與氣溫配合)
◆水文特征(流量、水位、流速、含沙量、結冰期)
◆水系特征(支流、流程、流域、流向)
基本原理(規律)
(1)弄清基本原理的內在實質和相互聯系
以氣候的考查為例
(07)降水對水文的影響
(08)氣候類型特征、氣候對農業的影響
(09)氣候對農業的影響、影響降水的地形因素
(10)氣候類型成因、氣候對農業的影響
(11)影響氣溫的因素、影響降水的地形因素
(12)降水對水文的影響
(2)強化基本原理的靈活運用和變式訓練
氣候因子太陽輻射(緯度位置)大氣環流下墊面制約氣候類型決定氣候帶改變氣候特征和分布主體規律地面狀況洋流海陸差異地形 差異地面性狀(反射率等)山地效應盆地效應高原效應☆氣候特征和分布的成因分析模型特征描述、類型判讀、與其它要素的聯系利用教材,“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由線成網”,形成知識的網絡化,使學生站在一個新的角度去理解問題
跳出教材,把握諸地理要素、地理原理和規律之間的內在聯系,構建知識結構概念圖——體現認知邏輯建鏈、建網、建模啟示三
注重能力培養,學會分析地理問題的基本思路 和方法
高考答題不是讓考生背誦書本地理知識,而是要求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地理問題,考查的主要是“能力” 。
這就需要在日常教學和復習備考中重視學生的能力培養,落實基礎知識和同時,有意識地、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與訓練。例如,通過新材料、新情景的創設,提供更多的讓學生分析、解決新問題的機會,以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引導學生從記憶、理解到遷移、運用,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引導和指導學生構建分析地理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從教材案例和知識的學習中,思考和感悟案例所反映的原理和規律是什么、是通過怎樣的思維過程得到的、它還可以解決哪些問題,提煉和建立分析和解決此類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才是最重要的。高考答卷中暴露出“解題思路不清晰”的問題,實際上反映出平常地理學習中就未能梳理出分析該類或相關地理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自然也不可能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效果。 高考考核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通過做題來訓練,更重要的是在平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以及對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引導。
只有逐步實現由“知識立意”型課堂向“能力立意”型課堂轉變,才會使學生解答問題的思維方式由“記憶知識”型向“分析能力”型轉變。 (2010全國新課標文綜卷)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各題。 桑蠶的適養溫度為20~30℃,生長周期約l個月。桑蠶的飼養需要投入的勞動量較大。我國桑樹分布廣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蠶絲生產及其產品出口國,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國傳統的桑蠶絲主產區。自20世紀末,我國桑蠶養殖業開始了空間轉移。圖6示意我國2000年與2007年桑蠶繭產量(產量大于0.1噸)的省區分布。(1)據圖簡述我國桑蠶養殖業的發展特點。(8分)
(2)簡述廣西桑蠶業迅速發展的優勢地理條件。(6分)
(3)有人建議貴州向廣西學習,大力發展桑蠶業。你是否贊成?簡述理由。(6分)(2011全國課標)36.(1)簡述該國氣候特征 37.(1)簡述中國大陸制造業企業500強總部空間分布的特點。(8分) (2011全國課標)36.(28分)依據圖文資料及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各題。
(3)除建壩外,請你在為該國再擬出一種解決淡水資源不足的方案,并說明理由。(2012全國課標)37.(24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圖7所示區域的沿海地區年降水量約50毫米,東部山地雪線高度在4480~5000米之間。自20世紀90年代,該地區開始種植蘆筍(生長期耗水量較大),并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蘆筍出口區。(1)分析圖示沿海地區氣候干旱的原因。(10分)
(2)推斷圖示沿海地區蘆筍種植用水的來源。(6分)
(3)你認為圖示沿海地區是否應該大力發展蘆筍種植,請說明理由。(8分)啟示四
強化文字、圖表材料信息的獲取,提高信息意識和能力
學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各類地理圖表信息呈現的特點,學會準確、全面地從中提取顯性和隱性的、定性和定量的地理信息;并要注意將文字與圖表材料有機地結合,以獲得完整的、綜合性的地理信息。
除加強讀圖析圖、運用地圖能力的培養外,加強作圖能力的訓練也很有必要的;對于一些地理原理與規律圖,讓學生養成繪圖作圖的習慣,進行圖文轉化、圖圖轉化。例如,地形剖面圖,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過程示意圖,冷鋒、暖鋒與天氣示意圖,大氣的運動示意圖(包括熱力環流、近地面大氣中的風向、氣壓帶風帶分布圖),世界洋流分布圖、水循環過程環節示意圖、山地垂直自然帶譜分布圖、人口增長模式示意圖、城市土地利用與付租能力示意圖,城市化進程示意圖等等。(12年山東卷)3.圖2為某區域地質剖面示意圖。圖中甲地層褶皺后,該區域先后發生了A.沉積作用、侵蝕作用、巖漿侵入
B.巖漿侵入、侵蝕作用、沉積作用
C.巖漿侵入、沉積作用、侵蝕作用
D.侵蝕作用、沉積作用、巖漿侵入啟示五
規范答題習慣,訓練語言表述能力
首先教師必須養成嚴謹的教學作風,平常教學與習題講解時語言要嚴謹,措詞要準確,不能模棱兩可、似是而非;其次要引導學生多說、會說,多落實在紙面上,在回答問題和習題訓練中特別強調表述的規范性。
就高考答題而言,不是僅要求考生“會”(知識),而是最終要求(答案)“對”!這需要讓學生逐步養成“規范答題”的習慣——規范答題思路、規范答題步驟、規范呈現形式。 首先教師必須養成嚴謹的教學作風,平常教學與習題講解時語言要嚴謹,措詞要準確,不能模棱兩可、似是而非;其次要引導學生多說、會說,多落實在紙面上,在回答問題和習題訓練中特別強調表述的規范性。就高考答題而言,不是僅要求考生“會”(知識),而是最終要求(答案)“對”!這需要讓學生逐步養成“規范答題”的習慣——規范答題思路、規范答題步驟、規范呈現形式。 二、新課程高考背景下的有效備考策略和方法 1. 實現有效備考的前提
圍繞一個中心:有效備考
明確兩方面問題:
高考考什么?怎樣考?
我們怎么教?學生怎么學?
抓好三件事情:
知識回顧與整合
專項訓練與講評
學生管理與指導
把好四個關口:審題關、圖表關、
聯系關、表述關
加強五個研究:研究考綱
研究教材
研究試題
研究學情
研究教法

如何講?如何練?如何落實?
對課程標準、考試說明的再認識
對教材的再認識
對高考試題的再認識 教材搭建了知識平臺,考綱提出了考查內容、考核目標和能力要求 。教材是船,考綱是舵。教材是往往是高考命題的發源地,教材語言也往往成為高考試題的參考答案。2.二輪復習的目標定位 二輪復習是高三復習中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是強化主干內容、把握知識內在聯系,通過解題訓練提升實戰能力的關鍵時期。本輪復習的首要任務是在一輪復習的基礎上把主干知識條理化、網絡化、系統化,把所學的知識連成線、鋪成面、織成網,梳理出知識結構,使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其次是通過專題、專項練習提升解題水平,使解題策略與方法明確化、清晰化、規范化。同時進一步培養和強化對地理事物發展變化原理和規律,以及內在聯系的分析、應用能力。如何提高二輪復習備考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緊扣考點,抓目標
依托教材,抓基礎
突破專題,抓整合
精講精練,抓能力
規范訓練,抓分數 對二輪復習中存在的教學誤區的認識: (1)查缺補漏,追求知識的全面性;(2)拓展加深,簡單問題復雜化;(3)“切口”過大,缺乏復習的針對性;(4)教師主導,學生缺乏復習自主性。
是面面俱到,還是突出重點?
是追求深難,還是立足基礎?
是題海戰術,還是精選精練? 3. 合理選擇和劃分二輪復習專題
專題選擇和劃分的依據:關注“高頻點”、“易錯點”、“能力點”、“熱點”。
專題選擇和劃分的類型:知識重心專題、技能方法專題、解題指導專題、熱點探討專題等。
(對專題選擇和劃分的建議;對熱點的處理建議及對2013年“熱點”的認識) 4. 二輪專題復習的教學對策
變復習為復習活動。改變拼時間、低效率——無用功、粗放式。
(1)進行專題學案導學復習活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編好、用好學案,提高復習的針對性)
(2)采用問題解決式復習活動,強化地理概念、原理、規律和方法的落實
(3)嘗試熱點探討型或課題研究型復習活動,提高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課堂留時間和機會給師生:
“討論、反思、求異、辨析、質疑” 5. 提高二輪復習活動中各環節的效益
講:講重點、講疑點難點、講易錯點、講思路方法、講拓展遷移
學:模仿、應用、遷移(要學要問)
練:重點練(取材)、強化練(題型)、適應練(時間、題量)、規范練(答案)要從平常做起.題
評:評答案合理性、評錯因、評思路解題方法、評用時 二輪復習不是第二遍復習,重視對知識進行整理和加工,不要搞機械重復。在整理知識過程中查漏補缺;
在加工知識過程中加深理解;
在重組知識過程中明確系統結構;
在應用過程中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可以采取的策略:
考點內容——題型化
典型例題——方法化
重要方法——步驟化 (1)知識整合以題目帶知識,考點題型化,知識問題化。
以結構帶知識,即從知識結構入手復習,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構建知識網絡,使之腦中形成系統、網絡化的知識。
可以采取的具體方法:“搭架子”——“建匣子”——“找梯子”—— “練腦子”?!瘛按罴茏印本唧w方法●“建匣子”◆位置特征(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鄰位置)
◆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氣候、水文、土壤、生物)
◆地形特征(地形類型、地勢起伏,內部差異)
◆天氣特征(陰晴雨雪、風、氣溫、氣壓 )
◆氣候特征(氣溫、降水、季節組合)
◆降水特征(降水總量、雨季長短、季節變化)
◆水文特征(流量、水位、含沙量、結冰期)
◆水系特征(支流、流程、流域、流向)
◆原因(自然、人為)
◆條件(有利、不利)
◆影響(正面、負面)
◆區位(自然、社會、經濟)
◆效益(經濟、社會、環境)
◆措施(生物、工程、技術)
◆要素(總量、結構)
地理綜合題解答的思維模型
——三維遞進模式●“找梯子”●練腦子如:讀圖復習法(圖導圖練圖變圖文轉換圖疊加)
看圖(要排除看圖的“障礙”、要考慮看圖的有序性、要變換看圖的角度、要注意看圖的整體性。)[用眼]
析圖(要善于提出問題、思考問題,深刻理解與運用基本原理、要注意前后知識的相互關系、要運用辯證的思維方法)[用心用腦]
繪圖(彩描、畫簡圖)[動手]
默圖(默繪、默記、默填)[手眼心腦] 明確不同內容的復習方法
區域地理:夯實基礎,教會用圖,強化空間思維能力。
自然地理:弄清原理,學會分析,強化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人文地理:明確觀點,學會評析,強化應用能力培養。
知識型專題“案例”: 氣候
(1)分析氣候形成因子
三大自然因子對氣候形成的內在決定作用
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過程
(2)掌握氣候特征的描述方法
抓住氣候的兩大要素
適當使用地理術語—如高溫多雨、溫和濕潤……
掌握各種氣候的主要特點
(3)了解氣候類型和判別步驟
根據特征氣溫的特點確定氣候帶。
根據降水數量、季節分配判斷氣候型。
尋找氣候分布規律
(4)建立氣候全球分布模式
(5)挖掘氣候的內涵、進行氣候的拓展
外延——自然帶、對其他自然要素的影響、對農業的影響等
內涵——氣候資源與氣象災害氣候因子太陽輻射(緯度位置)大氣環流下墊面制約氣候類型決定氣候帶改變氣候特征和分布主體規律地面狀況洋流海陸差異地形 差異地面性狀(反射率等)山地效應(焚風效應等)盆地效應高原效應☆氣候特征和分布的成因分析知識模型(2)規范訓練
精心選擇題目,規范訓練過程,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
●以中低檔題為主。精選基礎性強、思維靈活、注重能力、有梯度的試題,進行改編、整合。如問答題設置“三要素”——忌多宜經典、忌小宜全面、忌舊宜新穎。
●結合熱點,適當添加新情景、新材料,并選編新題和活題。
●試題應重點突出。
●限時限量—練速度和準確率。
●規范思路——練技巧。一方面,對學生進行審題方法、審題能力的訓練與指導;另一方面,對學生的答題思路進行建模訓練。
●規范步驟,重視細節。(平常習慣、得分意識、規范化答題——使用學術語言、先主后次、層次清晰、簡潔完整、富有邏輯、分點書寫、字跡工整等) 指導學生在二輪復習訓練中尤其要注意有意識地強化細致審題、獲取信息、明確命題意圖等能力。
如近幾年高考地理試題提供的地理信息主要包括: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獲取試題提供的地理信息,理解試題要求及考查意圖;提煉地理信息的有效內容和價值,并對其進行分析與整合;組織和應用相關學科的信息,形成綜合性的信息解讀。
近年來高考試題中地理信息呈現的 特點: ①提供教材之外的信息,②多以地圖、圖表的形式提供信息,③信息的情境化,④提供信息的不完整性,⑤提供組合信息,⑥逐步給出信息。
通過審題,對試題信息進行概括綜合,以獲取地理信息的各種特征:①空間特征——如點、線、面、地點、區域、全球位置、半球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等。②屬性特征——如地形、地貌、巖石、天氣、氣候、水文、植被、土壤、農業、工業、城市、人口等。③時間特征——如某一時刻、某天、某月、某年或某一時間段等。④其他——如地理事物的數量、質量、結構、聯系,地理現象的發生、發展、變化等地理特征信息。 下圖為我國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一個小區域的平面圖及地形剖面圖。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簡述三個剖面分別顯示的地形特征,并綜述該小區域的
整體地形特征。當心常規問題,防止思維定式 a城市所屬的氣候類型     ,該城市氣候特點是    。地中海氣候 夏季涼爽(溫和)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3)習題講評 基本方法是歸類法講解,可按考點歸類、按能力要求歸類、按解題思想歸類、按錯題錯因歸類等?!裰v錯例。為充分暴露學生的問題,設計專門的錯題統計表,不但有錯題統計,還有錯因(知識、技能、思維、心理等方面)分析。課堂上引導出錯的學生說出現錯誤時的心理,提倡讓出錯學生讀題。
●講思路。即講試題、題型的特點和解題思路。指導學生思考試題在考查什么知識點,這些知識點之間有什么聯系,解題的突破口在哪里,用什么方法解題最好等。
●講方法。抓住典型題目,講基本解題方法和技巧,引導學生突破已有思維定勢,敏銳抓住試題本質,排除干擾,速解巧解得出結論,注重解題的過程。
●講規律。即歸類講解,對各類題目的解題方法進行高度概括和總結,總結出相對穩定的解題規律,規范解題格式,把試卷規范化落實于平日復習中。
●講變化。講評要善于借題發揮(將重點題目變形、轉化、延伸、重組),對某知識從多角度、多層次和不同的起點進行設問。
講評的兩個針對
針對目標學生講
針對錯率高的題目講
講評的兩點注意
避免“滿堂灌”
注重變式訓練和相關知識的連接(4)指導答題
①審讀題干要求,明確設問指向
怎樣審題?
高考試題設問的陳述方式:
設問=提示詞+指令詞+限定詞+中心詞2012年山東卷26題 (1)繪出AB兩點之間的地形剖面示意圖。(2分)
(2)分別說明遼河流域“東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8分)
(3)目前遼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現地下水不再補給河水的現象,分析其原因。(6分)
(4)“丁壩”是遼河河道整治中常用的一種工程。圖5右上角為丁壩景觀圖。試推斷丁壩的作用。(2分)
(5)指出建設“引松濟遼”調水工程、打造東北黃金水道,對遼河干流地區經濟發展的積極意義。(6分)2011年山東卷26題 (1)與舊金山相比,R地的氣溫有何特點,并指出該特點形成的影響因素。(6分)
(2)?根據內華達山脈(中部)地形剖面圖,分別比較B處與A、C兩處年降水量的大小,并說明理由。(4分)
(3)?運用水循環的相關知識,解釋大鹽湖由淡水湖演變為咸水湖的原因。(5分)
中心詞
往往是學科基本、核心概念。規范答題的前提是準確把握基本概念,形成概念體系。
限定詞
限定時空范圍(位置、季節、時間、過程或變化等)
限定問題方向(如自然條件、有利條件等)
指令詞(或提示詞)
指令或提示回答問題所要借助的知識、材料,以及解決問題的途徑。限定詞
限定時空范圍(位置、季節、時間、過程或變化等)
限定問題方向(如自然條件、有利條件等)
指令詞(或提示詞)
指令或提示回答問題所要借助的知識、材料,以及解決問題的途徑。
6年山東卷綜合題(必做)設問指令詞2007年
說明;說出;指出,說明;概括,說明;簡要回答。
2008年
判斷,指出;說明;談談;分析;說明。
2009年
指出;分析;繪出;分析;比較分析;說明。
2010年
說明;分析;繪出;對比分析;說明;判斷;分析;指出;說明。
2011年
指出;比較;說明;解釋;簡要分析;指出;分析。
2012年
繪出;說明;分析;推斷;指出,提出。指出——列出圖像或事實的主要內容
簡述——簡單扼要敘述,須把握要點
簡析——簡單分析,提出理由即可
描述——對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
綜述——對事物的總體特征予以概括敘述
說明——對原理、成因、規律進行說明
分析——對地理事物或現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事物間的聯系等
對比(比較)——列表比較相同、相異、相反、相似;分析相同事物間的差別、不同事物間的聯系
評價——對地理環境、措施、對策進行可行性評價或優勢與不足評價
概括——對文字材料或圖像內容予以概括要點等
◆原因(自然、人為)
◆條件(有利、不利)
◆影響(正面、負面)
◆區位(自然、社會、經濟)
◆效益(經濟、社會、環境)
◆措施(生物、工程、技術)
◆意義(兩端、中間)
◆要素(總量、結構)
②分析所給圖表,提取有效信息注意挖掘隱性信息,整合圖文信息!26.(25分)為了解區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認識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某地理實習小組在美國西部地區進行了野外考察。圖8提供的是考察路線(R地 →舊金山→鹽湖城)及周邊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相關信息。讀圖回答問題。(2009年山東卷) 圖6為我國某地區地形圖,右上方小圖式圖6中C地實測高程點分布圖(單位:m)。 (1)指出圖6中主要的陸地地形類型及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4分)分析B地年降水量少于A地的原因。(4分) (2009年山東卷)圖8為A地所在省、浙江、廣東及全國2001—2008年第二產業占各自GDP比重的變化圖。 (4)比較分析A地所在省第二產業比重變化的特征。(4分) 對該省工業的發展,有人提出今后應大力發展外向型農副產品深加工。你是否贊同,請說明理由。(3分)(2007年山東卷)下圖為華北某小城鎮略圖。

7.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的增長,若該城鎮規劃—處住宅區,你認為較合理的地點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該城鎮欲依托礦產資源,調整工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你認為最適宜在該城鎮布局的工廠是 A.建筑材料廠
B.化肥廠
C.冶煉廠
D.電鍍廠③揣摩命題意圖,聯系相關知識 前提是理解、掌握所學基礎知識。
關鍵是建立試題設問與所學知識的聯系。

要學會揣摩命題人的命題意圖——
他想考什么知識點?
我學過哪些相關的?④思考答題方向,組織答案要點四項基本原則
全面、準確、精煉、清晰
四項呈現要求
要點化、序號化、段落化、整潔化
三點小技巧(無把握的情況下!)
多寫、多分點、多用術語

答題注意事項
不能用現象解釋現象
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不能用原理代替分析
崇明島將來為什么會和長江北岸相連?
不能用概括代替具體
闡述美國五大湖沿岸鋼鐵工業布局條件。
不能用部分代替整體
闡述南昆鐵路建設區位條件。
不能用臆斷代替規范
闡述長江三峽的成因。
強化規范表述的具體要求:
(1)要點全面,不遺漏;
(2)用詞準確,不隨意;
(3)簡潔精煉,不啰嗦;
(4)順序合理,有主次;
(5)富有邏輯,有因果;
(6)書寫端正,有美感。30.(10分)【地理——旅游地理】 圖13為我國某沿海地區地形示意圖。當地擬在此建設濱海旅游區,開發項目主要包括海水浴場和濱海地質公園(濱海地質公園是利用海岸帶的地質地貌景觀建設的集觀光、科普為一體的主題公園)。讀圖回答問題。(1)現有A、B兩處擬選地址,根據地質地貌條件,海水浴場和濱海地質公園分別是適宜建在何處?并說明理由。(6分)
(2)濱海地質公園的管理者應采取哪些防范措施保護游客安全?(4分)
(1)海水浴場適宜建在A地(1分); 濱海地質公園適宜建在B地(1分)。理由:A地:坡緩水淺、有沙(礫)灘(2分); B地:巖石裸露,海蝕地貌發育(2分)。 (2)設立安全警示牌; 在陡崖處設置護欄; 對崖壁進行除險加固。(4分)最想說的幾句話1.加強基本概念教學,概念的重要性不僅反映在基礎知識的掌握上,還體現在試題設問和答案的術語化上。
2.注重引導學生弄清、弄透基本原理和規律,復習訓練的著眼點重在基本原理和規律的遷移應用。
3.努力由“知識立意”型課堂向“能力立意”型課堂轉變,否則學生答題思維方式也是“記憶知識”型的,而不是“分析能力”型。
4.強化對學生審題、提取信息、規范答題等方面的指導。
5.注意訓練題目選擇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新課程高考背景下的有效備考 策略和方法 1. 實現有效備考的前提
圍繞一個中心:有效備考
明確兩方面問題:
高考考什么?怎樣考?
我們怎么教?學生怎么學?
抓好三件事情:
知識回顧與整合
專項訓練與講評
學生管理與指導
把好四個關口:審題關、圖表關、
聯系關、表述關
加強五個研究:研究考綱
研究教材
研究試題
研究學情
研究教法

如何講?如何練?如何落實?
對課程標準、考試說明的再認識
對教材的再認識
對高考試題的再認識 教材搭建了知識平臺,考綱提出了考查內容、考核目標和能力要求 。教材是船,考綱是舵。教材是往往是高考命題的發源地,教材語言也往往成為高考試題的參考答案。2.二輪復習的目標定位 二輪復習是高三復習中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是強化主干內容、把握知識內在聯系,通過解題訓練提升實戰能力的關鍵時期。本輪復習的首要任務是在一輪復習的基礎上把主干知識條理化、網絡化、系統化,把所學的知識連成線、鋪成面、織成網,梳理出知識結構,使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其次是通過專題、專項練習提升解題水平,使解題策略與方法明確化、清晰化、規范化。同時進一步培養和強化對地理事物發展變化原理和規律,以及內在聯系的分析、應用能力。如何提高二輪復習備考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對二輪復習中存在的教學誤區的認識: (1)查缺補漏,追求知識的全面性;(2)拓展加深,簡單問題復雜化;(3)“切口”過大,缺乏復習的針對性;(4)教師主導,學生缺乏復習自主性。
是面面俱到,還是突出重點?
是追求深難,還是立足基礎?
是題海戰術,還是精選精練?謝謝,祝各位開心把握方向,有效備考
——新課程背景下高考地理復習的有效性
徐 偉
前言
高考考什么,復習就應指向什么
高考怎樣考,復習就應怎樣教學
高考怎樣答,復習就應怎樣指導
弄清考什么、怎樣考、怎樣答,才能指導學生學什么、怎樣學、怎樣答
一、高中地理新課程背景下的新高考
(一)高中地理課程性質和基本理念及其對新高考的影響
學科內容:體系性→專題性、案例性。
教學方式:結論性→過程性、探究性。
近幾年新課程高考地理試題已逐步體現新課程理念。新高考體現選拔性的同時,強調高考對推進新課程實施的導向性(引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以及對學生發展的價值導向性。
但同時強調確保平穩推進——“穩中求變,變中求新”。
(二)對新課程高考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的解讀
1. 命題指導思想
命題依據《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不拘泥于某一版本教科書。
命題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即考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命題以能力測試為主導,重視“新材料、新情境”的創設與運用,鼓勵考生多角度、創造性地思考和解決問題。
命題力求科學、準確、公平、規范,試卷應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
2. 考核目標與要求
(1)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
(2)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
(3)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
(4)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
四項考核能力目標與要求與高中地理新課程“課程理念”、“課程目標”的一致性。
3. 考試范圍與內容
考試內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的有關內容。
其中,高中必修部分考點18+16+13=47個。
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選修內容的考核由各省區根據具體教學情況酌定。
(對選修模塊考查內容和考查方式的認識)
對所列考試內容的考查程度不超過課程標準規定的要求。
(對所列考試內容的考查程度的認識)
對初中地理內容的考查:由于初中與高中的地理知識內容有不可分割的承接關系,在考試中將會涉及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中的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知識的相關內容。
(對初中地理考查內容和考查方式的認識)
(三)對新課程高考地理試題特點的分析——從高考試題特點談有效備考
1.新課程高考地理試題的總體特點
分析全國新課標文綜卷、山東、廣東、北京、天津、安徽、福建、浙江文綜卷、海南、江蘇地理卷,從總體上看,新課程高考地理試題繼續保持了繼承與創新并舉、體現地理新課程理念的命題設計思路。在試卷結構上,與往年的地理試題基本一致;在命題立意上,注重考查地理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命題素材選取上,貼近社會生活和學生生活,重視“新材料、新情景”的創設與運用;在試題呈現方式上,充分體現以圖表為主的學科特色。但全國卷及各省市卷均有所不同,表現出不同的命題風格和特色。
突出主干知識,注重基礎性
堅持能力立意,力求綜合性
關注社會現實,彰顯時代性
鼓勵創新思維,凸現開放性
強化圖表運用,強調地域性
控制試題難度,注意公平性
2.對新課程高考地理試題命題趨向的探討
趨向1:著重考查學科主干知識——意料之外的情景材料,情理之中的主干知識
問題探討:何謂“主干知識”,怎樣考查主干知識?
主干知識指學科知識中最基礎、最重要、最常用的知識,它是學科知識體系構成的“綱”和“目”。
地理基本技能之一:能夠運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標的判斷和識別,不同類型地理數據之間的轉換,不同類型地理圖表的填繪,地理數據和地理圖表之間的轉換,基本的地理觀測、地理實驗等。
高考對“死記硬背”知識的考查會越來越少,而是越來越多地注重知識的靈活運用。
以2007~2012六年山東卷為例:立足基礎,考查學科主干和核心知識。
山東卷地理試題堅持對中學地理課堂教學的正確導向,以學科主干知識和學科前沿內容為考查重點,不偏不怪,且知識覆蓋面較廣。在對學科核心內容考查的同時,注重對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規律的整體把握,強調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的靈活運用,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地理學科素養,體現了《大綱》和《說明》中要求的注重考查考生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六年對知識考查的命題思路:
(1)立足學科主干,注重知識的基礎性;
(2)圍繞經典問題,突顯視角的新穎性;
(3)創新試題形式,彰顯題型的多樣性。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題號
涉及的主干知識
題號
涉及的主干知識
題號
涉及的主干知識
1
洋流、自然帶
1
農業地域類型
1
地域分異規律
2
地球公轉意義(晝長等)、大氣環流、氣候特點
2
產業轉移、工業區位
2
農業區位
3
內外力作用
3
區域氣候特點及分布
3
天氣系統(等壓線)
4
地理信息技術
4
氣候特點、農業區位
4
地球運動的意義(時間)
5
地球運動的意義(時間)
5
垂直自然帶
5
生態環境問題
6
工業區位(循環經濟)
6
水循環
6
氣候變化
7
城市空間結構(功能區布局)
7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晝長)
7
8
人口增長與人口遷移
25
地理信息技術
8
農業生產與環境問題
26
河流水文特征、河流開發、農業生產與環境問題、等高線
26
天氣系統(等壓線)、農業區位、交通運輸特點及重要性、農業生產與環境問題
26
地形與外力作用、氣候成因、等高線繪制、生態農業、工業區位
29
工業區位因素
29
城市化
29
資源利用與環境問題
30
旅游資源評價、旅游與區域發展
30
旅游資源的評價、旅游安全
30
旅游資源的評價、旅游活動
31
災害(旱災)的分布、成因分析及防治
31
災害(澇漬)的分布、成因分析及防治
31
災害(森林火災)的分布、成因分析
32
水環境問題及危害、環境管理
32
大氣環境問題、水資源開發
32
生物多樣性破壞問題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題號
涉及的主干知識
題號
涉及的主干知識
題號
涉及的主干知識
1
農業區位因素
1
地理信息技術
1
自然帶的分異規律
2
農業區位因素
2
農業區位因素
2
自然帶的分異規律
3
大氣的受熱過程
3
區域存在的環境問題及治理措施
3
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4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晝長等)
4
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4
天氣系統(等壓線)
5
地表形態變化的外力因素
5
地球運動(晝長、時間)
5
遙感技術的應用
6
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6
地理環境各要素的分布規律
6
地球運動的意義(晝長)
7
地表形態變化的外力因素
7
城市空間結構(功能區)
7
人口增長與人口問題
8
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及有關的治理保護措施
8
城市空間結構(功能區)
8
人口增長與人口問題
26
世界主要氣候類型、洋流及其影響、鋒面等天氣系統、工業區位、區域礦產資源開發與可持續發展等
26
氣候特點及成因、水循環、農業區位因素、農業地域類型
26
地形剖面圖、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及其危害、流域開發建設
29
區域能源的開發等
29
工業區位因素、對環境影響
27
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
30
景區旅游規劃、旅游安全
30
旅游資源評價、旅游線路設計
30
旅游資源的評價、保護旅游資源的措施
31
災害(臺風)的分布、成因及防治
31
災害(寒潮)的分布、成因及防治
31
災害(洪災)的分布、成因分析、預防的措施
32
水污染問題、生態保護
32
水污染防治、生態破壞
32
土壤鹽漬化及防治的措施
新高考對于知識的基本要求
符合課程標準的、以人地協調和持續發展為主線,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
只有符合地理學科的價值取向的知識,才是主干知識;只有運用地理學科的價值取向去學習與復習,才能實現知識的有效調動和運用。
備考對策:
回扣考試說明,明確復習重點;強化基礎知識,建立內在聯系;
歸納地理原理,強化思維建模;開展有效訓練,進行答題指導。
趨向2:以能力立意為主
問題探討:何謂“能力立意”,何謂“知識立意”?
高考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明確要求的考點內容,可稱之為高考考查的“明線”;而命題注重考查考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則可稱為高考考查的“暗線”。
高考地理命題以“能力立意”為主導,提出四項考核目標與要求,即: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
知識立意:以考查地理知識、原理的積累和運用水平為主要目的,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但是可能會導致學生把大量時間花在了機械性記憶方面,造成“高分低能”現象。
能力立意:對知識的要求相對較低,學生可以通過敏銳的觀察、有效的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來解決實際問題。這些能力是當今社會對于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
“能力立意”的核心和實質是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備考對策:
有針對性地課堂滲透;有針對性地選取試題;有針對性地指導答題。
趨向3:重視 “新材料、新情景”的運用
問題探討:怎樣看待“新材料、新情景”的運用?
“新材料、新情景”是聯系現實生活、關注社會熱點、體現鄉土特色的載體,是創設問題以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載體。提供資料,設置情境,考查能力。以教材以外的問題為切入點,重在考查文字圖像的判讀和分析能力、基礎知識的聯系和遷移能力、思維品質的綜合和發散能力、書面語言的組織和表達能力、臨場心理的冷靜和應變能力。
備考對策:
創設新穎問題,促進知識遷移;透過表面現象,把握問題實質。
趨向4:體現對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
問題探討:怎樣考查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
探究性試題密切聯系學科主干知識,努力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具有實踐性、開放性、創新性等特點。
備考對策:
融合知識復習,培養思維品質;設置針對訓練,進行專題指導。
總之,新課程高考地理試題有幾“變”(切入點、側重點、創新點會變),幾“不變”(學科本質和“核心”不會變)。
考能力——死記硬背行不通。
考主干——弄通弄懂主干知識和基本原理。
考綜合、考應用——學以致用——聯系實際解決問題。
(五)對高考考生答題失分情況的分析——從考生答題談有效備考
從2012、2011、2010年高考閱卷情況剖析學生答題失分的主要原因:
(1)“雙基”掌握不扎實;
考生對地理概念、原理、規律等基礎知識以及學科基本技能的全面掌握和熟練運用,是解答好地理試題的前提。而導致學生考場失分的首要因素也應是平時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理解得不夠透徹、掌握得不夠扎實。
(2)審題過程不細致;
從閱卷中可以明顯發現,很多考生在緊張的考試心理下未能審清試題要求,偏離了答題的正確方向而導致無謂失分
(3)信息提取不全面;
在閱卷中可以看出,不少考生除不能準確把握題干信息外,分析和處理題目所給文字、圖表信息的意識和能力不夠強,致使答題過程中出現找不到要點或遺漏要點的現象。
(4)解題思路不清晰;
對于較新穎的情境和設問,很多考生感到無從下手,或答非所問,暴露出解題思路不清的問題,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平時學習中還未建立起分析地理問題的基本思路。
(5)語言表述不規范。
考生語言表述不準確、不具體、不全面,也是答題失分較多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一些考生不注意專業術語的使用;一些考生的表述不夠明確具體;一些考生的回答沒能較全面地體現出因果推理過程,說“半截話”等。
(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反思)
(四)對地理教學與復習備考的幾點啟示
啟示一 研究課標和考綱,把握高考復習的方向
研究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研究高考命題指導思想、考試內容和考核要求(包括題型示例),研究近幾年高考地理試題的命題特點(包括答案組織),是科學、有效指導高中地理教學與復習的基礎與前提。
啟示二 落實主干知識,構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地理主干知識主要包括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與規律、核心理論,以及區域地理中的區域基本特征等,它們是學科知識內容構成的“綱”和“目”。
教學與復習首先要立足基礎和主干內容,引導和指導學生弄清、弄透基本原理、規律與理論,“以不變應萬變”;進而將著眼點放在其遷移應用上,而不是對所學知識進行過多的加深拓展。
關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規律):
基本概念
(1)明確概念的含義:
一般地理概念:是概括常見的、數量較大的同類地理事物一般屬性的概念,如陸地、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海洋、海峽、島嶼、河流、湖泊、農業、工業、聚落、城市、鐵路、公路、海運等等。
特殊地理概念:是表示特定地理事物或地理過程的本質屬性的概念,如火口湖、斷塊山、峽谷、溶洞、地上河、水位、水深、流量、含沙量、輸沙量等等。
概念間的聯系和區別:如地質作用、地殼運動、地質構造、構造地貌、地形、地形區、地勢等等。
(2)掌握概念的內涵:
◆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氣候、水文、土壤、生物)
◆位置特征(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鄰位置)
◆地形特征(地形類型、地勢起伏,內部差異)
◆天氣特征(陰晴雨雪、風、氣溫、氣壓 )
◆氣候特征(氣溫、降水、季節組合)
◆年氣溫特征(年均溫、冬夏氣溫、年較差)
◆降水特征(總量、季節變化、雨季長短、與氣溫配合)
◆水文特征(流量、水位、流速、含沙量、結冰期)
◆水系特征(支流、流程、流域、流向)
基本原理(規律)
(1)弄清基本原理的內在實質和相互聯系。
(2)強化基本原理的靈活運用和變式訓練。
利用教材,“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由線成網”,形成知識的網絡化,使學生站在一個新的角度去理解問題。
跳出教材,把握諸地理要素、地理原理和規律之間的內在聯系,構建知識結構概念圖——體現認知邏輯。
教學反思
高考命題突出主干 VS 復習教學面面俱到
高考命題注重基礎 VS 復習教學拓展加深
高考命題刻意創新 VS 復習教學因循守舊
啟示三 注重能力培養,學會分析地理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高考答題不是讓考生背誦書本地理知識,而是要求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地理問題,考查的主要是“能力” 。
這就需要在日常教學和復習備考中重視學生的能力培養,落實基礎知識和同時,有意識地、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與訓練。例如,通過新材料、新情景的創設,提供更多的讓學生分析、解決新問題的機會,以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引導學生從記憶、理解到遷移、運用,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引導和指導學生構建分析地理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從教材案例和知識的學習中,思考和感悟案例所反映的原理和規律是什么、是通過怎樣的思維過程得到的、它還可以解決哪些問題,提煉和建立分析和解決此類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才是最重要的。高考答卷中暴露出“解題思路不清晰”的問題,實際上反映出平常地理學習中就未能梳理出分析該類或相關地理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自然也不可能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效果。
高考考核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通過做題來訓練,更重要的是在平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以及對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引導。
只有逐步實現由“知識立意”型課堂向“能力立意”型課堂轉變,才會使學生解答問題的思維方式由“記憶知識”型向“分析能力”型轉變!
教學反思
高考命題突出能力 VS 復習教學偏重知識
高考命題強調運用 VS 復習教學固守記憶
高考命題聯系實際 VS 復習教學重復再現
啟示四 強化文字、圖表材料信息的獲取,提高信息意識和能力
學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各類地理圖表信息呈現的特點,學會準確、全面地從中提取顯性和隱性的、定性和定量的地理信息;并要注意將文字與圖表材料有機地結合,以獲得完整的、綜合性的地理信息。
除加強讀圖析圖、運用地圖能力的培養外,加強作圖能力的訓練也很有必要的;對于一些地理原理與規律圖,讓學生養成繪圖作圖的習慣,進行圖文轉化、圖圖轉化。例如,地形剖面圖,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過程示意圖,冷鋒、暖鋒與天氣示意圖,大氣的運動示意圖(包括熱力環流、近地面大氣中的風向、氣壓帶風帶分布圖),世界洋流分布圖、水循環過程環節示意圖、山地垂直自然帶譜分布圖、人口增長模式示意圖、城市土地利用與付租能力示意圖,城市化進程示意圖等。
啟示五 規范答題習慣,訓練語言表述能力
首先教師必須養成嚴謹的教學作風,平常教學與習題講解時語言要嚴謹,措詞要準確,不能模棱兩可、似是而非;其次要引導學生多說、會說,多落實在紙面上,在回答問題和習題訓練中特別強調表述的規范性。
就高考答題而言,不是僅要求考生“會”(知識),而是最終要求(答案)“對”!這需要讓學生逐步養成“規范答題”的習慣——規范答題思路、規范答題步驟、規范呈現形式。
首先教師必須養成嚴謹的教學作風,平常教學與習題講解時語言要嚴謹,措詞要準確,不能模棱兩可、似是而非;其次要引導學生多說、會說,多落實在紙面上,在回答問題和習題訓練中特別強調表述的規范性。就高考答題而言,不是僅要求考生“會”(知識),而是最終要求(答案)“對”!這需要讓學生逐步養成“規范答題”的習慣——規范答題思路、規范答題步驟、規范呈現形式。
二、新課程高考背景下的有效備考策略和方法
1. 實現有效備考的前提
圍繞一個中心:有效備考。
明確兩方面問題:高考考什么?怎樣考? 我們怎么教?學生怎么學?
抓好三件事情:知識回顧與整合;專項訓練與講評;學生管理與指導。
把好四個關口:審題關、圖表關、聯系關、表述關。
加強五個研究:
研究考綱
研究教材
研究試題
研究學情
研究教法
●對課程標準、考試說明的再認識
●對教材的再認識
●對高考試題、試題答案(評分標準)的再認識
2.二輪復習目標的定位
二輪復習是高三復習中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是強化主干內容、把握知識內在聯系,通過解題訓練提升實戰能力的關鍵時期。本輪復習的首要任務是在一輪復習的基礎上把主干知識條理化、網絡化、系統化,把所學的知識連成線、鋪成面、織成網,梳理出知識結構,使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其次是通過專題、專項練習提升解題水平,使解題策略與方法明確化、清晰化、規范化。同時進一步培養和強化對地理事物發展變化原理和規律,以及內在聯系的分析、應用能力。
緊扣考點,抓目標
依托教材,抓基礎
突破專題,抓整合
精講精練,抓能力
規范訓練,抓分數
對二輪復習中存在的教學誤區的認識:(1)查缺補漏,追求知識的全面性;(2)拓展加深,簡單問題復雜化;(3)“切口”過大,缺乏復習的針對性;(4)教師主導,學生缺乏復習自主性。
3. 合理選擇和劃分二輪復習專題
專題選擇和劃分的依據:關注“高頻點”、“易錯點”、“能力點”、“熱點”。
專題選擇和劃分的類型:知識重心專題、技能方法專題、解題指導專題、熱點探討專題等。
(對專題選擇和劃分的建議;對熱點的處理建議及對2013年“熱點”的認識)
4. 二輪專題復習的教學對策
變復習為復習活動。改變拼時間、低效率——無用功、粗放式。
(1)進行專題學案導學復習活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編好、用好學案,提高復習的針對性)
(2)采用問題解決式復習活動,強化地理概念、原理、規律和方法的落實
(3)嘗試熱點探討型或課題研究型復習活動,提高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5. 提高二輪復習活動中各環節的效益
講:講重點、講疑點難點、講易錯點、講思路方法、講拓展遷移
(不同版本的“三講,三不講”)
學:模仿、應用、遷移(要學要問)
練:重點練(取材)、強化練(題型)、適應練(時間、題量)、規范練(答案),要從平常做題開始
評:評答案合理性、評錯因、評思路、評方法、評用時
(1)知識整合
二輪復習不是第二遍復習,不能簡單、機械重復知識,強化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重視對知識進行整理和加工,構建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思維模型。
在整理知識過程中查漏補缺;
在加工知識過程中加深理解;
在重組知識過程中理清系統結構;
在應用過程中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可以采取的策略:考點內容——題型化;典型例題——方法化;重要方法——步驟化。
可以采取的具體方法:“搭架子”——“建匣子”——“找梯子”—— “練腦子”。
明確不同內容的復習方法:
區域地理:夯實基礎,教會用圖,強化空間思維能力。
自然地理:弄清原理,學會分析,強化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人文地理:明確觀點,學會評析,強化應用能力培養。
課堂留時間和機會給學生:“討論、反思、求異、辨析、質疑”。
(2)規范訓練
精心選擇題目,規范訓練過程,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
●以中低檔題為主。精選基礎性強、思維靈活、注重能力、有梯度的試題,進行改編、整合。如問答題設置“三要素”——忌多宜經典、忌小宜全面、忌舊宜新穎。
●結合熱點,適當添加新情景、新材料,并選編新題和活題。
●試題應重點突出。
●限時限量—練速度和準確率。
●規范思路——練技巧。一方面,對學生進行審題方法、審題能力的訓練與指導;另一方面,對學生的答題思路進行建模訓練。
●規范步驟,重視細節。(平常習慣、得分意識、規范化答題)
(3)習題講評
基本方法是歸類法講解,可按考點歸類、按能力要求歸類、按解題思想歸類、按錯題錯因歸類等。
●講錯例。為充分暴露學生的問題,設計專門的錯題統計表,不但有錯題統計,還有錯因(知識、技能、思維、心理等方面)分析。課堂上引導出錯的學生說出現錯誤時的心理,提倡讓出錯學生讀題。
●講思路。即講試題、題型的特點和解題思路。指導學生思考試題在考查什么知識點,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解題的突破口在哪里,用什么方法解題最好等。
●講方法。抓住典型題目,講基本解題方法和技巧,引導學生突破已有思維定勢,敏銳抓住試題本質,排除干擾,速解巧解得出結論,注重解題的過程。
●講規律。即歸類講解,對各類題目的解題方法進行高度概括和總結,總結出相對穩定的解題規律,規范解題格式,把試卷規范化落實于平日復習中。
●講變化。講評要善于借題發揮(將重點題目變形、轉化、延伸、重組),對某知識從多角度、多層次和不同的起點進行設問。
講評的“兩點針對”:要針對目標學生講、要針對錯率高的問題講。
講評的“兩點注意”:避免“滿堂灌”,注重變式訓練和相關知識的聯系。
(4)指導答題
①審讀題干要求,明確設問指向
怎樣審題?
高考試題設問的陳述方式:設問=提示詞+指令詞+限定詞+中心詞
例:新課標全國文綜卷、山東文綜卷設問陳述特點及“指令詞”比較。
②分析所給圖表,提取有效信息
③揣摩命題意圖,聯系相關知識
前提是理解、掌握所學基礎知識;關鍵是建立試題設問與所學知識的聯系。
要學會揣摩命題人的命題意圖——他想考什么知識點?
我學過哪些相關的?
④思考答題方向,組織答案要點
四項基本原則:全面、準確、精煉、清晰
四項呈現要求:要點化、序號化、段落化、整潔化
三點小技巧(無把握的情況下?。憾鄬憽⒍喾贮c、多用術語
強化規范表述的具體要求:
(1)要點全面,不遺漏;
(2)用詞準確,不隨意;
(3)簡潔精煉,不啰嗦;
(4)順序合理,有主次;
(5)富有邏輯,有因果;
(6)書寫端正,有美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昌市| 岑巩县| 奈曼旗| 山东| 正定县| 石棉县| 安福县| 安西县| 托克逊县| 民勤县| 密云县| 开原市| 武城县| 永安市| 洛隆县| 镇远县| 同心县| 宜城市| 乌鲁木齐县| 花垣县| 重庆市| 新昌县| 延津县| 仪征市| 科技| 清水河县| 黄山市| 宁城县| 英吉沙县| 马龙县| 瑞昌市| 军事| 铜陵市| 屏山县| 临海市| 江陵县| 通城县| 临沂市| 宜丰县| 张家口市| 繁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