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1課 元朝的統治 教學設計 教學分析 【課程標準】知道元朝的統一;通過宣政院管轄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納入中國版圖。【教材分析】本課是在第10課元朝建立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元朝統治者通過戰爭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間的分裂割據局面,擁有了遼闊的疆域。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在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上是繼秦、西晉、隋朝之后又一個完成大一統的王朝。元朝開辟了行省制度,這是我國省制的開端。元朝在西藏設立宣政院,西藏從此歸中央政府直接管轄;設立澎湖巡檢司負責管理臺灣和澎湖事務,這些對幫助學生理解臺灣和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圣領土不可侵犯的一般至關重要。這一系列有建樹的行政措施,鞏固統一,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學情分析】七年級的很多學生都通過電視劇,對元朝歷史有所了解,但是知之不詳。因此利用學生好奇的心理,思維活躍、發言積極、合作學習能力較強的特點,運用聲、圖、文等多種形式,通過課堂講座、合作交流解決問題,得到啟示。鑒于初-學生年齡小,缺乏對必要歷史知識的積累,不能將歷史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特點,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積累知識,在此基礎上,培養他們辯證地分析和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了解元朝的疆域概況、行省制度的實施;掌握西藏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管轄的歷史實施,以及元朝管理西藏的機構。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元朝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統治的講解,啟發學生認識元朝擴大和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所作的貢獻,由此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來的強大政權,元朝統一全國,疆域幅員遼闊。通過南海(萬里石塘)屬于元朝領海的學習,聯系美國等西方國家在南海制造事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認識到國家強大民族振興的重要性;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對內地和邊疆實行有效的管轄,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幫助學生認識到西藏和臺灣自古以來都是我們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一切分裂勢力的陰謀都不可能得逞,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并與任何企圖分裂祖國的行為做堅決的斗爭,樹立維護祖國領土完整與統一的意識。充分理解,行省制度對明、清后來的政治制度有深遠的影響。【重點難點】教學重點 ( https: / / www.5ykj.com / Health / " \t "https: / / www.5ykj.com / Health / qi / _blank ) 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元朝對西藏和琉球(今臺灣)的管轄教學難點 ( https: / / www.5ykj.com / Health / " \t "https: / / www.5ykj.com / Health / qi / _blank ) 行省制度是元朝鞏固統一的一大創舉;元朝創造性的因地制宜,加強對邊疆地區,特別是對西藏和琉球(今臺灣)的管轄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1、PPT展示:元朝時,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到中國,一住就是17年,并將其在中國的所見所聞著成《馬可·波羅行記》一書,向歐洲人展現了一個全新的東方世界,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向往,對以后新航路的開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西方地理學家還根據書中的描述,繪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圖”。2、【播放視頻】:馬可波羅與中國3、教師提問:馬可·波羅在書中描述的這個美麗富饒的東方大國(元朝)的疆域十分遼闊,元朝統治者是如何對它進行治理的呢 元朝在行政制度方面又有什么新的建樹和發展 【自學識記】結合教材,完成自學檢測試題,識記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的基本史實。新課講授目錄:01、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 —— 四海臣服天下一統;02、行省制度 —— 制度創新影響深遠;03、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措施得當穩定宇內;目標導學一: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 —— 四海臣服天下一統;1、(多媒體播放視頻):《蒙古族》。PPT展示圖片:元朝疆域圖,想一想:與漢唐時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提示: 與漢唐疆域相比,今新疆、西藏、云南,東北廣大地區,臺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的統治范圍之內。2、材料研讀:材料說明了什么現象?材料1:元朝疆域圖材料2: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元史·地理志》提示: 元朝疆域空前遼闊,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PPT展示:元朝疆域四至3、材料研讀:閱讀材料,找出元朝民族關系的發展變化。材料 元朝時候,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原先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經過長期共同生活,已同漢族沒有什么區別 。唐朝以來,不少來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漢、蒙、畏兀兒(wèi wù ér)等族,長期雜居相處,互相通婚,逐漸融合,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部編人教版中國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下冊教師講述:回族的形成—— 唐朝以來,定居中國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融合。到元朝時期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PPT展示:從元朝形成新的民族回族中,你有何認識?提示:民族融合的意義:元朝境內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發展與融合。4、知識拓展:PPT展示 元朝的四等人制 提問:閱讀材料,回答,元朝的四等人制的實質是什么?提示:是民族形式劃分下的階級壓迫。在學生回答后歸納為——元朝 ( http: / / www. / s q=%E5%85%83%E6%9C%9D&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把全國人分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 ( http: / / www. / s q=%E8%89%B2%E7%9B%AE%E4%BA%BA&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三等漢人 ( http: / / www. / s q=%E6%B1%89%E4%BA%BA&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四等南人 ( http: / / www. / s q=%E5%8D%97%E4%BA%BA&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元朝為了維護蒙古貴族 ( http: / / www. / s q=%E8%92%99%E5%8F%A4%E8%B4%B5%E6%97%8F&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的統治特權 ( http: / / www. / s q=%E7%89%B9%E6%9D%83&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削弱各族的反抗,采取了分化的民族壓迫 ( http: / / www. / s q=%E6%B0%91%E6%97%8F%E5%8E%8B%E8%BF%AB&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政策。元朝把全國人分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漢人,四等南人。四等人在政治 ( http: / / www. / s q=%E6%94%BF%E6%B2%BB&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法律和經濟上的地位 ( http: / / www. / s q=%E5%9C%B0%E4%BD%8D&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都有不同的規定,帶有明顯的民族 ( http: / / www. / s q=%E6%B0%91%E6%97%8F&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歧視成分。如地方 ( http: / / www. / s q=%E5%9C%B0%E6%96%B9&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機構中的達魯花赤 ( http: / / www. / s q=%E8%BE%BE%E9%B2%81%E8%8A%B1%E8%B5%A4&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掌握實權 ( http: / / www. / s q=%E5%AE%9E%E6%9D%83&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而此職只能由蒙古人擔任。 元朝在實行民族歧視、壓迫政策的同時,又對各族上層 ( http: / / www. / s q=%E4%B8%8A%E5%B1%82&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進行了拉攏和聯合,甚至給予他們許多特權,以擴大蒙古貴族的統治基礎。 元朝的雙重民族政策 ( http: / / www. / s q=%E6%B0%91%E6%97%8F%E6%94%BF%E7%AD%96&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體現出其政權 ( http: / / www. / s q=%E6%94%BF%E6%9D%83&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是以蒙古貴族為核心、包括各族上層在內的封建統治階級聯合專政 ( http: / / www. / s q=%E4%B8%93%E6%94%BF&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這正是我們今天所憎惡的。5、【教學過渡】幸福的煩惱——請你幫忽必烈出主意:國家這么大,如何才能更好的治理?目標導學二、行省制度 —— 制度創新影響深遠1.學生讀教材,整理出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提示: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漢族知識分子的幫助下,逐步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2.【播放視頻】《元朝的統治制度》(多媒體提出問題:分成兩組討論行省制度的內容)學生分組討論行省制度的基本內容。提示:(1)在中央: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漢族知識分子的幫助下,參照中原歷代王朝的統治方式,逐步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由中書省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項政務;設樞密院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調度全國的軍隊;設御史臺負責監察事務。地方:設立行中書省,在行省之下,繼承前代的制度。“行省制度”在歷史上影響深遠。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中書省的省臣被派往地方執政,稱為行中書省事。行省成為常設的地方行政機構,其轄區逐漸穩定下來,進而成為地方行政區劃的名稱。3.(多媒體展示元朝的政府機構設置簡圖)教師講述:中書省的古今對比(元朝的中書省相當于當今中國的中央人民政府(即國務院),管理全國行政事務;在當時,大都及其周圍地區(河北、山東、山西、內蒙古的一部分及天津)由中書省直接管轄,在這種情況下,大都及其周圍地區相當于現在的北京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接管轄。)4.結合秦朝、唐朝行政系統示意圖和元朝行政系統示意圖,同學們能得出什么結論?提示:結論:元朝參照了中原王朝制度, 建立了行省制度。5.教師提出問題:閱讀下列材料,結合元朝行政示意圖,小組探究:行省制度的建立有哪些深遠的影響?材料一: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務,必須呈報中書省;軍政要務則需呈報樞密院。沒有中書省、樞密院轉發的詔旨,行省官員既不能更改賦稅,也不得調動軍隊。——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下)材料二:行省官員一定時期內還要去覲見皇帝,盡述職之責。——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下)材料三:其總政務者曰中書省……在外者,則有行省,有行臺……其牧民者,則曰路,曰府,曰州,曰縣。官有常職,位有常員……于是一代之制始備,百年之間,子孫有所憑藉矣。—宋濂《元史》提示:(1)元朝在地方推行的行省制度是對秦朝以來縣制的一大發展,在元朝以后的明清時期繼續沿用,奠定了我國省行政區劃的基礎,對后世影響深遠。(2)加強了元朝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在一些邊遠地區設立立行省,如云南行省、陽行省等,大大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客現上促進了各族人民在政治、經濟與文化方面的交流。教師提問:今天中國的省,從建制到名稱與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什么關系?行省制度對現代地方行政制度有什么歷史借鑒價值?提示:1)關系:今天中國的省,其建制和名稱都來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行省制是今日中國省制開端。2)歷史借鑒價值: 注重對邊疆地區管理,處理中央與地方關系,合理調整對地方行政區。劃。目標導學三 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措施得當穩定宇內教師講述:為了對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的管理,元朝的統治者根據各地區的情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東北、西北、東南、西南等地區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加強中央對這些地區的統治。1.教師指導閱讀教材有關知識及結合材料圖片,說出元朝管轄臺灣的措施及意義。材料1:臺灣位于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總面積約3.6萬平方千米,包括臺灣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64個島嶼。材料2:(澎湖)島分三十有六,巨細相間……地隸泉州晉江縣,至元間,立(澎湖)巡檢司。——元《夷島志略》提示:(1) 措施:元朝在澎湖島于1281年設置澎湖巡檢司,隸屬于元朝福建行省泉州府,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2) 意義: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2.小組合作探究:回顧元朝及以前大陸與臺灣交往的史實?提示:(1)三國時期,吳國大將衛溫率船隊到達夷洲,這是大陸人民到達臺灣的第一次明確記錄。(2)隋朝時期,臺灣稱作流求,大陸商人常到流求貿易。(3)元朝時期,臺灣稱作琉球,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3.教師接著提問:閱讀材料,結合教材,思考:元朝是如何管轄西域和西藏的呢?材料:西藏是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門戶,全區面積120.223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8,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僅次于新疆。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藏以其雄偉壯觀、神奇瑰麗的自然風光聞名。它地域遼闊,地貌壯觀、資源豐富。自古以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民族文化。提示:西域:元朝還是還設置北庭都元帥府 等機構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西藏:元朝設置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西藏。掌管西藏的軍政事務。朝廷還在當地設置地方機構,任命官員征收賦稅,屯駐軍隊,實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4.元朝管轄西藏的歷史意義。提示:西藏正式成為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5.合作探究:說出歷史上還有哪些史實說明西藏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示:唐朝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加強了唐蕃之間的友好聯系,“和同為一家”;元朝時在中央設宣政院,管轄西藏地區。從此,西藏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清朝時,設置駐藏大臣加強管理;6.【觀看視頻】《臺獨勢力》,結合本課學習的歷史知識,我們如何看待臺獨、藏獨?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宣政院,表明臺灣和西藏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妄圖分裂祖國領土的行徑都不能得逞,必將遭到失敗。作為中華兒女、中國公民必須擁護黨和政府的民族政策,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擁護實現祖國統一的大政方針,宣傳“一國兩制”政策。我們一定能夠做到民族獨立、國家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合作探究】1).從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角度,說一說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元朝統一,結束了自唐朝以來的分裂割據、政權并立的局面,奠定元明清600年國家長期統一的政治格局,促進了國內各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與邊疆的開發,為科技發展創造條件,加強了中外文化交流,促進中西交通的發展,加速蒙古漢化,有利于社會進步。促進多民族國家的發展。2)元朝與歷史上曾經建立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相比,有哪些不同點?a、元朝是第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的王朝。b、元朝的疆域在中國歷史上最為廣大。c、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d、實行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課堂總結①元朝的統一,結束了北宋以來幾個政權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遼闊。奠定了元明清600多年國家長期統一的政治格局,促進了國內各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與邊疆的開發。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在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并管理大都地區;其他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③元政府設有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④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駐扎軍隊,西藏成為元朝的正式行政區。臺灣和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的一部分,任何企圖分裂祖國領土的行徑都是不可能得得逞的。⑤元朝的統一,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邊疆各族大量進入中原和江南,漢族大量遷居邊疆,促進了民族交融。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課主要講述的是元朝的統治,涉及內容比較多。教學中,我充分結合地圖,幫助學生了解元朝的疆域和元政府對臺灣和西藏的管轄;同時通過展示圖片和圖形以及相關資料,幫助學生更直觀地掌握基本知識。同時,在教學中,特別強調元朝對西藏和臺灣的管轄措施,使學生增強維護國家統一的意識。整個教學過程生動活潑,有聲有色,圖文并茂,體現了新課標、新理念和新技術的完美結合,達到了知、情、意的統一,提高了教學效率。但同時也存在教學材料過多的問題,注意今后精簡材料。四、課堂檢測1.(2021·全國九年級專題練習)許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說:“國家置中書省以治內,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載:“行中書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里。”這表明元朝行省的獨特之處是A.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 B.是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C.是地方最高軍事機構 D.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和朝廷派出機構兩重性【答案】D【詳解】依據題干“國家置中書省以治內,分行省以治外。”、“行中書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里。”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材料表明元朝時期實行的行省制度的特點是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和朝廷派出機構兩重性,D項符合題意;ABC三項不符合題意;故選D。2.(2021·全國九年級專題練習)以下示意圖呈現了中國古代某一階段的政權更替,與①相關的史實是A.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 B.岳飛抗金,經濟重心南移C.滅遼和北宋,遷都中都 D.統一全國,建立行省制度【答案】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1260年,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繼承蒙古汗位,1271年,改國號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元代建立了行省制度,它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治,同時它也是中國省制的開端,D選項符合題意。趙匡胤發動了陳橋兵變,建立宋朝,然后杯酒釋兵權從武將手中奪取了兵權,故排除A項。岳飛是南宋將領,經濟重心南移是到南宋時期完成的,故排除B項。金滅遼和北宋,故排除C項。故選D。3.(2021·廣東九年級專題練習)“該機構設立于1264年,在吐蕃有重大事變時,該機構派人前往處置,但重大軍事行動需與中央主管軍事的樞密院商議,院長官由朝廷授職。”“該機構”指的是A.澎湖巡檢司 B.宣政院 C.北庭都元帥府 D.西域都護府【答案】B【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詔設立總制院,到了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尚書省右丞相兼總制院使桑哥,認為總制院責任重大,故向忽必烈奏請,根據中國唐朝時期在宣政殿接待吐蕃使臣之例,而更名為宣政院,從此,西藏地區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B項符合題意;ACD三項不符合題意;故選B。4.(2021·全國九年級專題練習)元朝疆域“北逾陰山,西及流沙,東盡遼東,南越海表”,仔細觀察右面示意圖,指出北庭都元帥府轄地位于圖中的A.A B.B C.C D.D【答案】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庭都元帥府管轄新疆天山南北,從所給圖示看,D項屬于天山南北,故D正確;ABC不符合題意,故排除ABC項。故選D。5.(2021·全國九年級專題練習)魏晉以來我國各族之間既有斗爭又有交融。在總體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和緩。材料一:像拓跋鮮卑這樣對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文化生活、政治制度等內容全面進行改革,最終改變落后面貌的民族,我們可以認為他們完成了精神性層次的民族融合,不過這也是一個相當漫長和艱難的過程。——劉永剛《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民族融合諸層次述論》材料二:貞觀十五年唐太宗令江夏王李道宗主婚,并護送文成公主入吐蕃。文成公主為唐蕃友好以及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李文才《漢藏友好的使者——文成公主》材料三: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實行“四等人”制,這種民族歧視政策,引發社會動蕩,成為元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七下教科書(1)據材料一回答拓跋鮮卑對哪方面進行了改革?(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事件?據材料回答該事件帶來了什么影響?結合所學回答唐太宗實行的民族政策是什么?(3)結合所學回答元朝是哪一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元朝時形成的新的民族是?據材料三回答其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4)綜上所述,概括我國民族關系的發展趨勢。【答案】(1)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文化生活、政治制度等內容全面進行改革;改變落后面貌、完成精神性層次的民族融合(任一點)。(2)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唐蕃的友好往來;開明、平等;(3)蒙古族;回族;這種民族歧視政策,引發社會動蕩,成為元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4)我國各族之間既有斗爭又有交融。在總體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和緩(意思對即可)【詳解】(1)根據所學和材料一“這樣對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文化生活、政治制度等內容全面進行改革”可知,這體現的改革內容有,生產生活方式、文化生活、政治制度等;根據所學和材料一“改變落后面貌的民族,我們可以認為他們完成了精神性層次的民族融合”可知,改革的作用有,改變落后面貌、完成精神性層次的民族融合。(2)根據所學和材料二“并護送文成公主入吐蕃”可知,這就是文成公主入藏;根據所學和材料二“文成公主為唐蕃友好以及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可知,這一事件,促進了唐蕃的友好往來;根據所學可知,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是開明、平等。(3)根據所學和材料三“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可知,蒙古族建立了元朝;根據所學可知,這一時期形成的新的民族是回族;根據所學和材料三“四等人制,這種民族歧視政策,引發社會動蕩,成為元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可知,這種民族歧視政策,引發社會動蕩,成為元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4)根據所學和材料“既有斗爭又有交融。在總體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和緩”可知,發展趨勢是,我國各族之間既有斗爭又有交融。在總體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和緩。元朝中書省相當于今天的中央人民政府(即國務院),管理全國行政事務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