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4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 教學設計 教學分析 【課程標準】了解海峽兩岸關系改善的史實,認識祖國統一是歷史的必然趨勢。【教材分析】《海峽兩岸的交往》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4課教學內容,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課前說明,教學一課時。本單元的主題是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主要講述“民族團結”、“香港與澳門的回歸”、“海峽兩岸的交往”三個內容。本課主要從臺灣和大陸的交流方式為主線,介紹了60年來臺灣和大陸關系的變化,旨在說明臺灣是中國不可以分割的一部分,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大潮流所在,讓同學們認識到統一是人心所向、眾望所歸,黨和國家為了臺灣能夠順利回到祖國懷抱,正在做著不懈的努力。實現祖國的統一大業,這是關系我國實現多民族國家統一的重大現實問題。通過學習,使學生肩負起自覺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反對分裂行為的歷史責任感,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因此,在本課的設計過程中,為實現教學目標的達成,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根據新課標理念“在教學活動中,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要積極與他人合作,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形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學情分析】學生已經了解港澳回歸的歷史史實,對一國兩制有了初步了解,這對分析兩岸關系的變化,探索解決臺灣問題的途徑提供了知識基礎,但對于臺灣問題的了解還比較膚淺,對于臺灣問題是怎樣形成的等問題不太清楚,因此,需要提供更多有關臺灣問題的資料,這些資料將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樹立祖國必將實現統一的堅定信念。【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幾代領導人對臺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方針;掌握“九二共識”及“汪辜會談”、江澤民提出的八項主張;了解海峽兩岸交往概況;培養學生歸納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觀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獲取歷史信息、處理歷史信息、史論結合地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過程與方法 結合教材與其他課程資源,證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通過閱讀課文,歸納黨和政府在不同時期的對臺方針政策,歸納兩岸關系從隔絕到交往日益密切的變化,認識到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國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實代表,激發愛黨情感;通過歸納兩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實際,聯系港澳回歸,認識到統一是大勢所趨,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堅決反對國外反華勢力與臺獨分子的分裂活動【重點難點】重點:黨和政府確立的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祖國大陸與臺灣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實。難點:“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觀看視頻:美議員竄訪臺灣,解放軍戰備警巡教師:美臺勾連挑釁令人憤慨!你知道臺灣問題是如何形成的嗎?臺灣能回到祖國懷抱嗎?那么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4課:海峽兩岸的交往,了解臺灣與大陸的關系。【板書課題】第14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二、新課講授【自學識記】結合教材,完成自學檢測試題,了解海峽兩岸關系改善的史實,認識祖國統一是歷史的必然趨勢。PPT展示目標導學一:兩岸·同根同源臺灣——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展示臺灣地圖:臺灣包括臺灣島,以及澎湖列島、釣魚島等許多小島,面積約36000平方公里,人口2200多萬。2.教師:我們常說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那么,我們有哪些史料可以證明?提示:三國時期,就有萬人大船隊從大陸到達臺灣(當時叫作夷洲);元朝時,中央政府正式對臺灣實行管轄;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人手里收復臺灣;1684年,康熙在臺灣設置臺灣府。3.老師通過展示表格,增強學生的印象:歷史時期 史料三國時期 東吳派大將衛溫率船隊到達夷州即臺灣元朝時期 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管轄臺灣地區明清時期 鄭成功收復臺灣、1684年清朝設立臺灣府教師歸納:衛溫赴夷洲、隋通流求島、元設巡檢司、成功收臺灣、清置臺灣府、本是同根源、自古皆中華4.史料展示: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后,在太平洋奪得或占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于中國之土地例如滿洲、臺灣和澎湖列島歸還中國。——《開羅宣言》5.教師提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提示:臺灣屬于中國的事實也得到了世界各國尤其是世界大國的認同。目標導學二:國殤·骨肉分離1、教師提問:臺灣問題式怎樣形成的?(1)內戰遺留問題: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推翻國民黨政府,國民黨敗逃盤踞臺灣;(2)反華勢力介入:1950年,美國派第七艦隊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2.引導學生回答:臺灣最后與祖國分離與前兩次分離以及香港、澳門與祖國的分離有什么本質的區別呢?提示:前兩次分離以及港澳的分離是由外國侵略造成的;臺灣最后一次與祖國分離是國共內戰導致的,屬于中國的內政。3、對臺政策1).讀課本第68頁的內容。2).提出問題: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大陸對臺政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提示: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解放臺灣”;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又確立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的思想;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3).教師講述:1958年到1979年的對金門炮擊政策。1958年8月23日,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以空前猛烈的炮火轟擊金門,僅2小時內,就有4.5萬多發炮彈密集傾瀉到金門島,炮戰持續64天。這場戰爭后來演變成象征性戰役。逢年過節都停炮三天,再往后一般炮彈里又只裝宣傳品。金門方面也照此辦理,開炮就逐漸成為象征性的軍事行動。這樣的“炮戰”,從1958年秋冬一直延續到1979年元旦,整整打了20年。4)觀看視頻:告臺灣同胞書5).讀教材,分析討論:1979年后,兩岸關系出現了怎樣的變化?提示:1979年元旦,解放軍停止對金門和馬祖的炮擊,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它鄭重宣示了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倡導兩岸“三通四流”,標志著對臺方針政策的重大發展,掀開了兩岸關系發展歷史新的一頁,海峽兩岸局勢逐步走向緩和。1987年,臺灣當局被迫調整“三不”政策。目標導學三:兄弟·歡喜相逢兩岸關系在新時期的發展1、教師講述:1987年,臺灣當局開始被迫調整“三不”政策,開放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并在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開放措施。 海峽兩岸同胞近40年的隔絕狀態終于被打破,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相關史實】(1)、大概在1974年,張士忠收到了臺灣家人寄來的第一封信,是臺灣的哥哥托一個叫柯為民的德國華僑寄來的。我也通過柯為民,給臺灣的親人寄去了一些石浦海鮮,都是我們家鄉漁山島的特產———淡菜干和海蜒干。我想,他們應該都非常想念家里的味道。(2)、到八十年代的時候,兩岸開放探親。臺灣“小石浦村”的村民開始一批一批地回來看望親人。1988年,我的哥哥嫂嫂們也回到了石浦。他們走了33年,所有回來認親的人都是帶著眼淚的。那年,我的第二個孫子出生。我們一起回到漁山島,在老家門口拍了很多照片。只是我的爸爸媽媽,沒能再回到這里來看看。2、觀看視頻:臺灣同胞返鄉3.圖片展示:4.教師提問:看上圖,圖中左右角顯示的是什么會?它們成立的基本情況是怎樣的?提示:海基會和海協會。海峽交流基金會是臺灣的民間組織,簡稱“海基會”,成立于1990年11月21日。主要功能是接受“陸委會”委托,辦理兩岸交流所衍生的各項事務。 海峽兩岸關系協會簡稱海協會,1991年12月16日在北京成立。根據章程其為社會團體法人,以促進海峽兩岸交往。引導學生回答:兩會在歷史上作出了怎樣的貢獻?提示:1992年,兩會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這就是“九二共識”。意義: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6.教師講述:之后,1995年1月,江澤民提出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八項主張。在反對“臺獨”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兩岸關系經歷種種風云變化,不斷取得進展。胡錦濤提出對臺政策四個原則。第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第二,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第三,貫徹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第四,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2005年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三月十四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大會,會上審議并高票通過《反分裂國家法》。2015年1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同臺灣方面領導人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習近平提出對臺政策四不原則: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方針政策不會改變,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贏的務實舉措不會放棄,團結臺灣同胞共同奮斗的真誠熱情不會減弱制止,制止“臺獨”分裂圖謀的堅強意志不會動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維護“九二共識”共同政治基礎……堅決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活動,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形式、任何名義把臺灣從祖國分裂出去。……7、觀看視頻:海峽兩岸的交往目標導學四:祈盼·寶島回歸日益密切的交往圖片展示:2.教師講述: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指引下,經過海峽兩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的共同努力,兩岸人員往來以及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蓬勃發展。3.史料展示:材料一:2008年大陸贈送給臺灣一對大熊貓2008年12月23日,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圓圓” 抵達臺北。 寄予了兩岸人民的美好祝福。我們也期盼祖國早日統一,臺灣早日回家!材料二:根據中國海關總署2021年11月7日公布的最新統計,今2021年1至10月兩岸進出口總值達2662.9億美元、年增27.8%,其中臺灣對大陸出口2028.4億美元、年增26.6%;臺灣從大陸進口634.4億美元、年增31.7%,臺灣對大陸貿易順差139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131億美元增長263億美元。材料三、2008年11月4日,海協會與海基會正式簽署兩岸“大三通”協議。12月15日,根據協議兩岸空運直航、海運直航、郵政合作同時啟動,兩岸關系取得重大進展。觀看視頻:相逢。教師講述:兩岸實行“大三通”后,張士忠夫婦第一次到臺灣探親。“久別重逢非少年,執杯相勸莫相攔。額頭已把光陰記,萬語千言不忍談。”5.讀材料,提問:材料列舉了哪些方面的交流?海峽兩岸的經濟交往呈怎樣的態勢?在海峽兩岸關系逐漸緩和的今天,還有哪些勢力在阻礙我們的統一大業?提示:文化和經濟。兩岸經貿日益密切。“臺獨”勢力;國際反華勢力。【拓展延伸】(1)蔡英文“520就職演說”回避承認“九二共識” 難建兩岸互信2016年1月16日,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投票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陳建仁獲勝。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正式就任新一屆臺灣地區領導人。2016年至今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從未承認“九二共識”。(2)蔡英文:“美國是臺灣最大的支持力量 ,對臺軍售是臺海穩定的重要支柱。”2017年3月22日,臺北市美國商會舉行謝年飯晚宴,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應邀出席致詞時聲稱,“美國一直是臺灣最大的支持力量,而美國持續對臺軍售則是臺海穩定的重要支柱。希望與美國建立‘升級版’的策略伙伴關系,尋求和美國國防企業,在發展本土‘國防’產業方面的進一步合作。”國外少數大國支持“臺獨”,干涉我國內政。針對美國政府于美東時間21日知會美國國會,發出新一批次對臺灣三項軍售通知,總值約18.113億美元。蔡英文辦公室發言人張惇涵22日表示,美國政府基于所謂“臺灣關系法”,持續以具體行動履行“六項保證”的安全承諾,協助臺灣強化自我防衛力量,對此表達誠摯歡迎及感謝。張惇涵聲稱,美國政府對臺灣提供防衛性武器,有助于臺灣建立堅實防務實力,強化防衛戰力的現代化,同時提升不對稱戰力,讓臺灣在捍衛臺海及區域和平穩定上更具能力與信心。————2020年10月22日 海峽導報6.引導學生思考:通過學習本課你認為海峽兩岸能否實現統一呢?為什么?提示1:能實現統一,因為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為收復臺灣提供了堅實后盾。提示2:有“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政策的指導;海峽兩岸同文同種,統一是共同心愿,是大勢所趨。教師講述: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2018年4月17日在答記者問時說:“中國堅決捍衛領土主權完整,會繼續堅持防御型的國防政策。我們當然最終會統一,我們仍希望和平統一,但如果有人試圖把臺灣從中國分離出去,那我們將盡一切可能保存領土和主權完整。”崔天凱強調臺灣問題事關中國核心利益,“一中原則”是和平解決方案的基礎,中方沒有妥協余地。7.2019年1月2日,《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習近平出席發表重要講話。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我們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統一是歷史大勢,是正道。“臺獨”是歷史逆流,是絕路。兩岸同胞血脈相連。親望親好,中國人要幫中國人。廣大臺灣同胞都是中華民族一分子,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8.教師總結:作為青少年不僅一定要好好學習,也要心系天下。下面請你們設計一條呼吁臺灣回歸的宣傳語來結束本課的學習吧!提示:三、課堂總結本課以臺灣和大陸的交流方式為主線,介紹了60多年來臺灣和大陸關系的變化,通過學習我們認識到了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大潮流所在。統一是人心所向,眾望所歸。黨和國家為了臺灣能夠順利回到祖國懷抱,正在做著不懈的努力。我們都堅信海峽兩岸的統一一定會實現,因為兩岸人民血脈相連,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我們都是中國人。四、板書設計五、教學反思本課內容政治性很強,臺灣問題又是我國當今的熱點問題,學生通過各種媒體對臺灣的歷史和現狀了解的也很多,所以學習本課難度相對較小。但是臺灣問題形成的來龍去脈學生不易理順,在備課中從臺灣在歷史上與大陸的分分合合梳理起,再到兩岸之間的恩恩怨怨的發生,再到為促進海峽兩岸統一大陸實行了哪些對臺政策,最后到兩岸之間走向緩和,有利于讓學生認識到海峽兩岸走向統一是歷史大勢所趨,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才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代表者,最后使學生對祖國的和平統一充滿信心。不足之處在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討論和組織答案的能力欠佳,需要老師深入其中,多方位地提示,因此老師得不到解放,講的就顯得多了。六、當堂檢測1.(2019·江蘇蘇州·中考真題)“海峽淺淺,明月彎彎。一封家書,一張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覺離亂苦,近鄉更知故土甜。”這是給當選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的臺灣老兵高秉涵的頒獎詞,他曾把上百位老兵的骨灰帶回大陸,使他們魂歸故里。他當選為“感動中國”人物的主要原因是A.促成了“一國兩制” B.消除了兩岸隔閡C.發展了“九二共識” D.彰顯了民族親情【答案】D【解析】依據題干信息可知,臺灣老兵高秉涵曾把上百位老兵的骨灰帶回大陸,使他們魂歸故里,他當選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主要原因是其行為彰顯了民族親情,故D符合題意;題干沒有涉及促成了“一國兩制”、 消除了兩岸隔閡、發展了“九二共識”,故ABC不合題意。故此題選D。2.(2021·湖南株洲·中考真題)“臺灣任何黨派、團體、個人,無論過去主張過什么,只要承認‘九二共識’,認同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我們都愿意同其交往。”“九二共識”指的是A.兩岸就開展經濟、文教科技交流達成共識B.兩黨就雙方領導人以適當身份互訪達成共識C.兩岸就“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達成共識D.兩岸就直接實現通郵、通航、通商達成共識【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九二共識”指的是1992年兩岸就“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達成共識,C項正確;AB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3.(2021·遼寧撫順·中考真題)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夙愿。1992年,海協會和海基會達成的“共識”是A.發展兩岸關系、推進和平統一 B.兩岸實現通郵、通航、通商C.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 D.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答案】D【解析】1990年,臺灣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次年大陸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1992年,兩會就“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達成共識,即“九二共識”。故D符合題意;發展兩岸關系、推進和平統一不是“九二共識”內容,排除A;2008年,兩岸達成空運直航、海運直航、郵政合作等協議,排除B;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是汪辜會談的內容,排除C。故選D。4.(2021·新疆·中考真題)構建知識體系是學習的有效方法。某同學將下列史實串連成線,據此可知他探討的主題是A.體制改革 B.鋼鐵長城 C.國家統一 D.民族團結【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香港的割讓和回歸,抗戰勝利后臺灣的回歸,澳門的回歸,習近平和馬英九的會談促進兩岸關系的發展,這些均體現出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故C符合題意,AB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C。5.(2021·江蘇南京·中考真題)新中國成立后,在實現祖國統一大業進程中取得的成果,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③澳門回歸祖國 ④海峽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④①②③【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西藏和平解放發生在1951年;②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在1997年;③澳門回歸祖國在1999年;④1987年臺灣當局開始被迫調整“三不”政策,海峽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因此正確排序①④②③。A正確;BCD與事實不符。BCD錯誤。綜上故選A。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