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3課 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教案——高中歷史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3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3課 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教案——高中歷史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3

資源簡介

第13課 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教 學 設 計
教學目標
1.掌握兩次世界大戰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培養歷史解釋的素養。
2.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基本內容,認識其產生的影響,培養時空觀念的素養。
3.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培養時空觀念的素養。
4.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復興,培養家國情懷的素養。
教學重難點
重點:1.第一次世界大戰激發了20世紀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高潮。
2.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對殖民主義的致命打擊,世界殖民體系在戰后土崩瓦解。
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新興民族國家在建設現代化過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
難點:1.辯證理解戰爭對人類文化發展的影響。
2.戰后各國如何將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相結合,從而實現民族文化的復興。
課前準備
查找本課相關史料,準備好本課相關知識鏈接。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多媒體出示材料:
“我們到馬賽啦!”印度士兵在甲板上激動地呼叫起來。和很多印度農民一樣,拉盧為了躲避地主的迫害和補貼家用而稀里糊涂地充當了英國政府的炮灰。不過大家多對德國人沒有刻骨的仇恨,對法國人和英國人沒有深厚的感情,他們只是想有一個開眼界的機會,去看看過著上等生活的歐洲。他們的像貴族一樣聰明高雅的歐洲老爺們就是從那里來的。
——(印)安納德《黑水洋彼岸》
【師】印度士兵為什么要前往法國作戰?他們對歐洲宗主國有何認知?
生:討論思考。
師:材料敘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印度士兵去參戰的場景,你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怎樣爆發的嗎?殖民地人民是怎樣被投入戰場的?
【新課講授】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
材料一 運送印度士兵的卡車經過法國的城鎮,街道上闊氣的店鋪,一片精致、高貴的氣氛,和印度街上臭水橫流的情況有著天壤之別。拉盧聽到上尉阿瑪·辛格發出感嘆:“法國人的馬路真是漂亮!我們印度也可以建這樣的馬路嗎?我是不是該為印度做點什么?”
材料二 一路輾轉,士兵們到達了營地。休整后,上尉阿瑪·辛格將士兵們集合起來訓話,他說:“許多世紀以來你們一直是偉大武士之后代,德國有悠久的歷史,但比不上印度歷史悠久……這是我們印度人第一次有幸在歐洲土地上同歐洲人作戰,你們必須忍辱負重,因為你們的表現與印度的榮譽息息相關”。
材料三 硝煙彌漫在灰暗的天空里,拉盧快步前進卻被一塊石頭絆倒,滾進一個炮彈坑里。他聽見不遠處有人向他低聲呼救。他怕趕不上隊伍,拉起那個人就跑,一路跑進了掩蔽部。他放下背上的傷兵,卻發現滿臉是血的這軍官竟是白天見過的、穿著講究外套的歐文上尉!
材料四 天微微亮,戰斗又開始了。拉盧一出掩蔽部就目睹了一架德國飛機被擊落爆炸的慘烈場面。他嚇得打了個寒戰,充滿同情地說:“那被擊落的德國飛行員也是媽媽的兒呀!”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印)安納德《黑水洋彼岸》
【師】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其殘酷的方式,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政治、思想、文化上帶來了哪些影響呢?
1、第一次世界大戰促使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
(1)一戰前,東歐和東南歐的被壓迫民族,已經有不斷高漲的民族獨立愿望和行動。
(2)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其殘酷的方式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它客觀上將自由、民主與民族獨立的思想進一步傳播到歐洲、西亞和北非各地。
(3)戰爭后期,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紛紛解體,在這些帝國的廢墟上誕生了一系列民族獨立國家。
(4)民族自決原則在殖民地傳播開來,成為指導當地人民為獨立、民主而斗爭的武器。
【師】觀察上面兩幅地圖,說一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洲出現了哪些新的國家?
【師】在幫助宗主國作戰并取得勝利的過程中,殖民地人民認識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應當統治有色人種的種族。民族自決原則在殖民地傳播開來,成為指導當地人民為獨立、民主而斗爭的武器。
【師】什么是民族自決原則?
民族自決原則指處于外國奴役和殖民統治下的被壓迫民族有自由決定自己命運、擺脫殖民統治、建立民族獨立國家的權利。民族自決的概念,初倡于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但當時并不具備國際法的意義。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民族自決原則得到普遍承認和迅速發展。
2、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表現
【師】多媒體出示材料:
一位法國官員評論道:“參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這17.5萬非洲士兵,在法蘭西和佛蘭德的壕溝里掘好了舊非洲的墳墓。”法國駐印度支那總督于1926年寫道:“這場把歐洲浸潤在血泊中的戰爭已經……喚醒了遠離我們的土地上人民的獨立意識……過去幾年里,一切都變了。不論是人還是思想,就連亞洲本身都變了。
——轉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著,王紅生等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
【師】一戰客觀上傳播了自由、民主與民族獨立的思想,世界民族解放運動覺醒的表現有哪些呢?
生:在課本中尋找問題答案并回答問題。
(1)中國:巴黎和會上收回山東主權的外交努力失敗,五四運動爆發,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猛醒,開始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思想文化上的巨大變化,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為標志。從此,中國共產黨一直領導著中國革命的進程。
(2)法屬印度支那:胡志明在法國參加了共產黨,轉向了以民族解放斗爭來爭取國家獨立。
(3)印度: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持續開展。尼赫魯比甘地更加明確地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獨立的政治目標,并為之奮斗。
(4)非洲和拉丁美洲: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也出現了爭取民族獨立和推進民主的進步運動。
【師】通過“歷史縱橫”了解“泛非主義”。
1900年7月,來自美國、西印度群島和非洲的57名代表在倫敦舉行第一次泛非會議。會議討論了全世界黑人的境遇問題,主張黑人與白人應享有同等權利,提出“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的口號,形成了泛非主義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泛非運動日益活躍。從1919年到1945年,連續召開了5次泛非大會,這是非洲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自治的重要表現。
【師】通過教材總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3、影響:
(1)形成20世紀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湘。
(2)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歐洲所代表的殖民主義勢力不斷遭到沖擊,世界殖民體系開始解體。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
【師】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對殖民主義的致命打擊,世界殖民體系在戰后土崩瓦解。多媒體出示材料。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對殖民主義的致命打擊。戰爭期間,反法西斯同盟通過一系列聲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獨立要求。1945年6月通過的《聯合國憲章》強調“促成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屬于經濟、社會、文化及人類福利性質之國際問題,且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增進并激勵對于全體人類之人權及基本自由之尊重二戰后,法國也不得不承認印度支那、阿爾及利亞等殖民地獨立。1955年萬隆亞非會議隆重舉行,通過《關于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引申和發展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了各國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20世紀60年代非洲的民族獨立運動風起云涌,僅1960年就有17個非洲國家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1945—1983年,全世界有90多個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獲得獨立,以驚人的速度摧毀了世界殖民體系。
——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下卷)
【師】世界殖民體系是如何瓦解的?
生:結合材料和課本,回答問題
1、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
(1)二戰期同,反法西斯聯盟通過一系列聲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獨立要求。
(2)二戰結束后,隨著殖民主義的急速衰落、亞非拉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民族民主意識更為廣泛的傳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國主義列強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師】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有哪些表現?
生:結合材料和課本,回答問題
2、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表現
(1)朝鮮獲得了獨立,中國收復了臺灣。
(2)盡管英國首相丘吉爾極力維護英帝國,但是英帝國還是很快解體了。
(3)法國總統戴高樂面對阿爾及利亞人民的武裝反法斗爭,不得不簽署《埃維昂協議》,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
【師】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影響是什么?
生:結合材料和課本,回答問題
3、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構建了幾個世紀之久的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土崩瓦解,退出了歷史舞臺。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
【師】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新興民族國家在建設現代化的過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新文化。多媒體出示材料。
1959年新加坡自治政府成立,李光耀出任第一屆總理。他雖然早年接受西方教育,但他卻聲稱:他的內心并沒有西方價值觀念體系,“有的是東方的精神價值體系”。李光耀執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刺激新加坡的發展:一是加強人民行動黨對政府的控制;二是在全國基層建立市民評議委員會和社區中心;三是1961年出臺“1961~1964年發展計劃”,這個計劃宣布將“動用政府和其他公共機構掌握的資源”以支持經濟發展,但又明確表示政府和公共機構的作用“只限于有限的領域”,“將來工業化的很多部分要靠國內外的私人企業”,它實際上提出了現代化的“東亞模式”的基本原則。結果,新加坡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增長率在60年代和70年代分別達到了8.8%和8.5%。
——何順果《世界史:以文明演進為線索》
【師】從新加坡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新興國家文化發展有什么特點?
生:根據課本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1.新興民族國家文化發展的特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現的一系列新興民族國家,形成了當地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
【師】印度的統治階級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同時也注重傳統文化的發展,那么印度獨立后的文化有哪些發展呢?
生:閱讀教材,并回答問題
2、印度獨立后的文化發展
(1)印度的統治精英接受來自西方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一些基本價值取向,同時注重發展傳統文化,使印度走上了獨特的發展道路。
(2)印度的政治體制學習英國,中央與地方分享權力,采取宗教與政治分離政策,主要官方語言為印地語和英語。
(3)印度也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樣性。歷史傳統中的種姓因素等仍然影響著政治與社會生活。
(4)印度的現代文化呈現多樣化特征。
3、新加坡、韓國
20世紀60-80年代,新加坡、韓國都注意發揚儒家文化的精華,諸如寬容和諧、重視教育、社會為先、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等;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如科學技術、管理知識、競爭意識、高效率作風等,努力創造一種現代的東方文化。
1988年漢城奧運會的宣傳海報
【師】通過“歷史縱橫”了解“新加坡的經濟增長與儒家文化的關系”
20世紀60-80年代,新加坡經濟快速發展。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認為新加坡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儒家文化的影響。他在回憶錄中寫道:東亞儒家社會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會有著根本10的差異。儒家社會相信個脫離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個社會,而政府不可能也不應該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依賴家庭的凝聚力、影響力來維持社會秩序,傳承節儉、刻苦、孝順、敬老、尊賢、求知等美德。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產力的人民,推動了經濟增長。
【師】通過材料概括儒學對新加坡產生作用的特點。
材料 新加坡現代化過程中,儒學的影響表現在兩方面:一是作為浸潤在廣大民眾的文化心理之中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自發地發生作用;二是統治者以政策、律令形式自覺地實施。二者相輔相成,互相推進,使儒學精神滲透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摘編自羅傳芳《儒家傳統與新加坡發展模式》
生:自發與自覺性;政府高度重視。
【師】通過材料學習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學進行道德教育的?
材料 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價值觀,這是與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關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結合自己的國情賦予“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以新的內涵,把他們理解的重整體、重義務、重責任的儒家倫理道德進行現代化,進而提出了作為他們國家意識形態的共同價值觀。
——摘編自龔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生:汲取儒學君子品格的價值觀;對儒家倫理進行現代化,提出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的共同價值觀。
4、現代埃及文化
【師】埃及地區有著非常悠久的文化傳統,擁有金字塔等文化遺跡,深受阿拉伯文化的影響,那么現代埃及文化有什么特點呢?
生:閱讀教材,并回答問題。
(1)現代埃及文化特點:是具有非洲特點的阿拉伯文化,并帶有歐洲和西亞等地的文化元素。
(2)現代埃及文化的表現
①伊斯蘭教為官方宗教,有少數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②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但英語和法語也被廣泛使用。英語中“埃及”一詞,是從古希臘語演變而來的。
③古埃及留下的諸多名勝古跡成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遺產,對現代埃及的建筑和藝術等也有很大影響。
深化探究
探究一:民族主義發展歷程
1、第一階段:資本主義興起并發展;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把人們從宗教束縛下解放出來,世俗權力得到加強;宗教改革使民族語言得到普及;啟蒙運動把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融為一體;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把啟蒙思想家的思想付諸實踐。
2、第二階段:工業革命促進各國國內經濟聯系,民族國家的重要性提升;德國、意大利的統一,民族國家日益增多;列強侵略激發亞非拉民族意識覺醒,民族解放運動興起
3、第三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冷戰爆發,世界分裂為兩大陣營,民族問題被掩蓋;亞、非、拉誕生一系列新興民族國家,發起聯合反帝反殖運動;歐洲為維護獨立與發展,走上一體化道路,歐洲共同體形成。
4、第四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民族主義呈現兩種發展態勢:一方面,受全球化的影響,國家間依賴性加強,民族界限和概念受到沖擊;另一方面,冷戰結束,原先被壓抑的民族問題爆發,民族主義有了新發展;經濟全球化使國家間接觸空前頻繁,相互間差異和矛盾凸顯,強化了對民族共同體的認同。
探究二: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特點
1、從背景看
(1)內因:一些亞非拉國家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力量增強。
(2)外因: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的影響;一戰后戰勝國重新瓜分殖民地,加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戰爭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為民族民主運動創造了有利條件。
2、從類型和發展道路看,各國發展不平衡
(1)多數國家資產階級掌握運動領導權。
(2)有些國家的資產階級由向西方學習轉為向蘇俄(聯)學習。
(3)部分國家無產階級政黨開始探索民族解放的道路。
3、從斗爭方式看,由孤立的、分散的、自發的斗爭走向普遍的、集中地、自覺的斗爭。
4、從領導階級看,資產階級領導民族民主運動成為主流;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建立。
探究三:全面分析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原因
1.二戰極大地削弱了國際帝國主義的力量,迫使宗主國對殖民政策進行調整。
2.戰爭提高了亞非拉人民的覺悟,培養了民族革命力量。二戰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卷入戰爭。在戰爭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組織性和民族意識覺醒。同時,二戰還促進了民族解放力量的成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對自己民族的力量有了堅定的信心,對帝國主義的本質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3.二戰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民族經濟的發展和民族主義政黨的出現,為民族民主運動準備了重要的物質和組織條件。
4.新老殖民主義者的矛盾與斗爭為殖民地解放運動的發展從政治、經濟、組織等方面提供了有利條件。
5.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力量的發展壯大,鼓舞并有力地支持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爭,使社會主義與民族解放斗爭連成一氣,成為民族解放運動的巨大推動力。
6.聯合國的非殖民化活動也是推動民族獨立運動發展的重要因素。
探究四:儒家文化對新加坡的影響
1.儒家的仁政思想轉化為一種國家導向的發展主力。儒家的仁政思想在現代新加坡社會中發展成為重視國家政府權力的“國家主義”,促進了經濟的騰飛,促進了市場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2.儒家的家族本位思想與家族倫理思想,在經濟現代化過程中轉化為推動新加坡特色資本主義發展的內在動力,形成忠恕至上的倫理秩序。
3.儒家文化具有包容性。數十年來,新加坡吸收利用了西方跨國公司、跨國財團的資金,吸收、消化了來自西方的科學技術、經濟管理經驗以及各種嶄新的思想和價值觀等,彌補自己的不足,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些經濟上的成功經驗都依賴于儒家文化引導下的新加坡產業政策的戰略轉換。
4.儒家文化崇尚的艱苦奮斗精神,促進了新加坡戰后的經濟發展。“節衣縮食、勤儉節省、盡量儲蓄”是加強新加坡內部積累的重要途徑。這帶來了新加坡經濟的繁榮,帶來了“東南亞的奇跡”。
5.儒家文化所體現的務實傾向和剛健自強精神,對于新加坡歷代優秀知識分子和仁人志士的愛國主義傳統、追求真理的傳統、與邪惡勢力作斗爭的傳統的形成,都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課后總結
兩次世界大戰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戰爭作為與人類文明幾乎同時出現的事物,是一種特殊文化現象,文化與戰爭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匯、傳播,人們在認知外來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陣痛中,或被動或主動地對文化進行選擇與重構,促進了人類文化的交融與完善。“文化碰撞”是一個歧義頗多的概念。但從總體上理解,文化碰撞是指不同文化的性質、特征、功能和力量在釋放過程中由于差異而引起的互相沖撞和對抗的狀態。從表面看,人類文明的歷史不僅是文化創造的歷史,同時也是文化碰撞時隱時現的歷史。文化的融合,總體說來,是異質文化之間相互接觸、彼此交流、不斷創新和融會貫通的過程。融合體現了在互補和互惠關系中尋求平衡的傾向,是文化發展演進過程的必然步驟。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是文化發展過程中兩個辯證統一的矛盾方面。它們既對立又統一,是人類文化不斷發展和進步的源泉和直接動力。
板書設計
第13課 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主意識的覺醒
1、第一次世界大戰促使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
2、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表現
3、影響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
1、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
2、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表現
3、影響
三、第三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
1.新興民族國家文化發展的特點
2、印度獨立后的文化發展
3、新加坡、韓國
4、現代埃及文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乐县| 遂宁市| 许昌县| 资中县| 佛教| 漯河市| 隆化县| 新邵县| 东乡| 建始县| 哈巴河县| 四川省| 白河县| 海门市| 怀化市| 安陆市| 武邑县| 姜堰市| 胶州市| 邹平县| 荔波县| 疏附县| 化隆| 阳原县| 安丘市| 武强县| 淳安县| 伽师县| 花莲市| 汕尾市| 建瓯市| 原平市| 巴彦淖尔市| 长泰县| 望江县| 宜章县| 兴隆县| 伊川县| 通渭县| 儋州市| 凌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