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案(主頁)2021—2022學年度 第 二 學期課程名稱: 高一歷史 授課章節:第 八 章第 4節授課班級: 授課人: 授課日期:教學模塊 第21課 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 教學時數 1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掌握戰后亞非拉民族獨立與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史實,理解戰后亞非拉國家經濟發展的狀況及面臨的問題,培養學生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學習者 分析 高一學生已經對中外歷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平時對亞非拉地區了解不夠深入,所以對戰后世界格局的發展難以有整體把握,學習起來會有一定難度。所以應當在進行基礎知識教學的基礎上增強趣味性與知識拓展性,同時側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學重點 難點 重點:世界殖民體系走向瓦解的原因與表現 難點: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發展的成就與問題教學方法 及教具 1.合作研究法、講授法、討論法:指導學生開展小組探究和合作討論。 2.選擇合適的材料和地圖圖片,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培養學生分析材料和觀察地圖的能力。 教研組長簽字: 教導處審批:時間: 年 月 日 時間: 年 月 日教學過程 導入: 通過相關圖片,導入本課學習。 請同學們觀察上面兩幅圖片,大家思考一下,這兩幅圖片當中的人物與什么歷史事件有關?那么,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是如何逐漸瓦解的?亞非拉新興國家的發展情況如何?這些正是我們這節課所要探討的主題。 講授新課 一、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 1945年至1991年,全世界90多個國家擺脫殖民統治獲得獨立,以驚人的速度摧毀了世界殖民體系。 1.亞洲 (1)甘地、尼赫魯等領導人民對英國殖民者采取“不合作”態度。 真納領導穆斯林聯盟,爭取印度獨立。 (2)1947年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胺侄沃?,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獨立的自治領。 20世紀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為共和國。 (3)印度獨立前后,印度尼西亞、老撾、菲律賓、緬甸、錫蘭、柬埔寨、馬來亞、新加坡等紛紛獨立。帝國主義在亞洲的殖民體系瓦解。 2.非洲 (1) 20世紀50年代,非洲大陸也掀起民族獨立風暴。 1952年,埃及發動武裝起義,成立埃及共和國。 1956年,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英軍撤離運河區。 (2) 1954年,阿爾及利亞成立民族解放陣線,與法國殖民者進行武裝斗爭。 法國國內反戰運動高漲,政局不穩,戴高樂政府調整殖民政策。 1962年,阿爾及利亞獨立。 (3)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因此被稱為“非洲獨立年”。 (4)20世紀60年代末,非洲的獨立國家已達41個,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國徹底崩潰。3.拉丁美洲 1959年,以卡斯特羅為首的古巴推翻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1961年,古巴宣布為社會主義國家。(2)巴拿馬人民不斷斗爭,1999年從美國手中收回巴拿馬運河區的全部主權。 探究 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歷程及特征、評價 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從1945年到50年代中期 亞洲和北非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并取得勝利,一系列國家獨立。 第二階段:從50年代中期到從70年代初(1974年)。 民族解放運動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廣泛展開,亞非拉國家間出現了聯合反帝反殖反霸斗爭的新局面。民族解放運動廣泛勝利,世界殖民體系不斷瓦解。 第三階段:時間從70年代初到今。 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向縱深發展,世界殖民體系崩潰。亞非拉國家之間團結反帝、反殖、反霸斗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開始了要求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斗爭。 2.特點 ①時間長(持續半個世紀),范圍廣,并且不斷向縱深發展。 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亞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全部獲得獨立,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徹底崩潰,第三世界崛起,有力沖擊了兩極格局。 ③建立了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兩類國家體系。 ④大多數國家是通過和平方式取得勝利的。 ⑤戰后的民族獨立運動具有互相支持、互相援助的特點。 3.影響: (1)積極 ①亞非拉人民贏得了政治自由,建立民族國家,實現了亞非拉的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 ②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牽制了帝國主義的力量,支援了社會主義國家的壯大與發展。 ③亞非拉新獨立國家并沒有與原有的殖民體系徹底切割,沒有瓦解西方國家在國際貿易和全球經濟秩序中的支配、主導地位,殖民主義在第三世界國家遺留的經濟、政治影響仍然存在; ④第三世界國家的社會和經濟轉型的發展空間有限,更多的只是政治權力在大量接受西方教育的精英之間移交。 二、發展中國家的成就 1.概念:發展中國家,又稱第三世界,是指原來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取得獨立后建立的擁有完整主權的新興民族國家。 2.成就 (1)亞洲 20世紀60-80年代,新加坡、韓國等國抓住西方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利用本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吸引外國資本,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經濟高速增長,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 新加坡、韓國與中國的臺灣、香港地區被稱為“亞洲四小龍”。 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灣產油國也出現“石油繁榮”和經濟起飛。 (2)非洲 1960-1975年,非洲工農業生產總值大約增長一倍。 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經濟發展陷入困境。經過調整,90年代中期經濟又開始增長。 (3)拉丁美洲 拉美各國大力發展民族工業,積極促進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 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國家基本實現工業化。大多數拉美國家屬于中等收入國家。 三、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 1.個性問題 (1)亞洲國家過分依賴國際資本和國際市場,承受風險的能力較差; (2)拉丁美洲過于依賴出口貿易和外資,欠下巨額外債; (3)非洲是發展最不平衡的地區,到21世紀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2.共性問題 (1)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舊秩序。 (2)殖民主義侵略遺留下來的邊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區沖突和政局動蕩。 (3)發展中國家自身也存在政策失誤、人口過快增長、社會兩極分化、貪污腐敗等問題。 思考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挑戰及對策 1.挑戰 (1)由于世界經濟廣泛而緊密的聯系,發展中國家經濟波動的可能性增加。 (2)經濟全球化將對發展中國家產業和國內市場發展帶來不同程度的沖擊。 (3)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金融一體化面臨最大風險,可能誘發一國的金融危機。 (4)在國際經濟舊秩序下,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國家和利益集團集中,導致世界范圍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 2.對策 (1)積極參與全球和區域經濟合作,努力推動國際經濟秩序的改革。 (2)切實加強自身的發展與進步,不斷提升本國的綜合實力。 (3)采取謹慎態度,逐步開放金融市場,規避金融危機的沖擊。 作業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處于歐洲上升時期的人們對黃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癲狂。僅1545~1560年間,西班牙每年從新大陸就運回黃金5500公斤,白銀246000公斤。在這次世界范圍內的財富大遷移過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為了無可爭辯的運輸隊,而荷蘭和英國則成為這次財富大遷移的最終受益者?!幾苑街邸稄暮Q箝_始人生的冒險家們》 材料二 ——據張芝聯等《世界歷史地圖集》 材料三 1945~1949年,民族獨立浪潮在亞洲興起,90%以上的亞洲地區建立了獨立的民族國家。1950~1959年,這一浪潮從亞洲向北非延伸……1960~1975年,非洲成為民族解放運動的主戰場,亞洲的獨立國家體系進一步擴大。至20世紀末,殖民體系徹底瓦解。——摘編自王斯德主編《大學世界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方殖民掠奪的影響。 (2)根據材料二,分析西方國家對非洲殖民擴張的變化,并結合歐洲經濟發展說明成因。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的意義。 【答案】(1)從美洲角度:殖民者對美洲的掠奪,加劇了美洲的貧困,影響了社會的發展。 從歐洲角度:引發了“價格革命”,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為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準備了資本原始積累;促進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雛形的形成。 (2)變化:由沿海建立少量殖民地到基本上把非洲瓜分完畢;對非洲侵略的國家增多。 成因:15世紀末至17世紀上半葉,隨著商品經濟發展和新航路開辟,歐洲殖民勢力開始進行殖民擴張,在非洲沿海建立了少量殖民地。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為擴大資本輸出和海外市場,歐洲殖民勢力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 意義: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體系形成;使殖民體系走向瓦解;改變了國際政治力量對比;推動了全球性的現代化進程;成為維護戰后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有利于第三世界崛起;促使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逐漸瓦解;有利于建立新的世界政治秩序;有利于世界民主與和平進程。 【課堂小結】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國家經過艱苦的抗爭,沖破了世界殖民體系,贏得了民族獨立。新興的民族國家在取得民族獨立后,致力于國家的建設與發展,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就,但在發展過程中又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可謂是任重道遠。廣大發展中國家只有加強國際合作,勇于國際競爭,推行正確的策略,才能發展前進。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課涉及的內容時間跨度長,地理范圍廣,知識勾連多,對學生整體知識掌握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適當的前期準備工作需要學生配合預習完成。在這一點上本課完成的較好。另外,課堂設計的問題切合歷史和現實,有助于學生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學科核心素養的提高,增強學生“世界公民”身份的認同感,但是囿于課時,一些問題的討論還有待拓展和延伸,這是需要注意的問題。在以后的授課過程中,對于重難點突破的問題設計應該更為準確和具體,延伸討論時要教師要注意把握節奏,提醒學生圍繞本課重點,適當發散思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