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蘇科版專題一:顯微鏡和科學探究生物與生物學1、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大多都由細胞組成;(病毒沒有細胞結構)生物都需要營養物質和能量;生物能適應和影響環境;生物能夠生長、發育;生物都能繁殖后代、有遺傳和變異現象;生物能夠呼吸、排泄;生物能對外界的刺激作出反應。2、生物學:研究生命現象及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也叫生命科學。3、科學探究最基本的基本方法:觀察、實驗。實驗是檢驗假設、形成科學理論的實踐基礎。4、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交流5、探究水溫變化對金魚呼吸次數的影響: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水溫升高,金魚的呼吸次數增加;水溫降低,金魚呼吸次數減少。常溫下的一組是對照組;水溫變化的一組是實驗組。6、科學探究實驗應注意的幾個問題:設置對照組,對照組的作用是對照。(對照實驗原則)實驗組:接受變量處理的或人為改變條件的;未知結果的。對照組(作為襯托):處于自然狀態或理想狀態的;不接受變量的或未經處理的;已知結果的。除了要研究的因素外,其他因素都要保持相同,并且控制在適宜狀態,目的是控制單一變量。(單一變量原則)實驗中經常要重復測量幾次,對這幾次的結果要取平均值,目的是減小偶然因素引起的 誤差,使實驗結果更準確。(平行重復原則)顯微鏡1、認識顯微鏡(1)機械部分:看顯微鏡結構圖,要會結構名稱。(2)光學部分:目鏡、物鏡(低倍鏡、高倍鏡)、反光鏡(含平面鏡和凹面鏡)、遮光器、光圈。2、成像原理(放大原理)光線→反光鏡→遮光器→通光孔→標本(要薄而透明)→物鏡→鏡筒→目鏡→眼。光線弱時用大光圈、凹面鏡;光線強時用小光圈、平面鏡。3、顯微鏡的使用方法(1)取鏡和安放:用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鏡座,放在實驗桌上略偏左,使鏡臂對著身體,鏡筒向前。(2)對光:(三轉)A. 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B. 轉遮光器,選一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C.左眼注視目鏡,轉動反光鏡,使光線通過通光孔反射到鏡筒內,通過目鏡可以看到白亮的視野。(3)放置切片標本:A. 放玻片標本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使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B. 順時針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注:此時實驗者的眼睛應側面看著物鏡下降,防止壓迫標本、破壞鏡頭。)(4)觀察:左眼看目鏡內,同時逆時針緩緩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再稍稍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5)收鏡:(一垂一降兩旁兩后)取下載玻片,擦干外表(擦鏡頭要用擦鏡紙),反光鏡垂直,鏡筒下降最低處,物鏡偏到兩旁,壓片夾轉向后方,送進鏡箱,放回原處。4、顯微鏡重點知識(1)顯微鏡成的是倒像。如p在顯微鏡里看到的是d(判斷方法:將試卷旋轉180度)。(2)鏡筒長短與放大倍數的關系:目鏡:鏡筒越長放大倍數越小(成反比)物鏡:鏡筒越長放大倍數越大(成正比)(3)視野中污點的判斷:污點有可能存在于目鏡、物鏡和裝片上。轉到目鏡,污點移動→在目鏡上;轉到物鏡,污點移動→在物鏡上;轉到目鏡和物鏡污點都不移動→裝片上。(4)玻片與物象的移動:物象偏什么方向,玻片就往什么方向移動。(5)顯微鏡高倍和低倍下的區別:視野范圍 細胞的多少 視野亮度 細胞的大小 清晰度低倍鏡 大 多 亮 小 不清晰高倍鏡 小 少 暗 大 清晰專題二: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生物體的基本結構1、顯微鏡的發明者:羅伯特·虎克;1665年,羅伯特·虎克最早用自制的光學顯微鏡,發現了軟木薄片由許多小室組成,稱為“細胞”。2、細胞學說的創建者:施萊登、施旺(德國)。細胞學說: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除病毒以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3、玻片標本分類:切片涂片 裝片4、制作動植物細胞臨時裝片的基本步驟:植物:擦――滴(清水)——撕(內側)——展――蓋(減少氣泡)―― 染(稀碘液)―― 吸(吸水紙)動物:擦――滴(0.9%生理鹽水)——刮(口腔內側壁)——涂――蓋―― 染(稀碘液)―― 吸注意:滴加生理鹽水/清水的目的:保持細胞形態。 漱口用涼開水。滴加稀碘液(碘酒)的目的:使細胞核內的染色體染成深色,便于觀察。例題:在制作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漱口用的液體、載玻片上滴加的液體和染色用的液體分別是涼開水、生理鹽水、碘液。蓋蓋玻片的方法: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一側先接觸水滴另一側緩緩放下。5、細胞的結構:A:細胞壁:支持、保護B:細胞膜:保護作用,控制細胞內外物質的進出 (植物細胞的細胞膜在顯微鏡下不易看到,因為緊貼細胞壁)C:細胞核:遺傳信息庫,細胞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細胞核的染色體上存在生物的遺傳物質,主要是一種叫做脫氧核糖核酸的化學物質,即DNA。染色體由DNA和蛋白質組成的。克隆羊最像提供細胞核的那只羊。(基因→DNA→染色體→細胞核)D:細胞質是一種透明膠狀的液體,它具有流動性,有利于細胞之間和細胞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是生命活動的重要場所。內有與細胞呼吸作用有關的線粒體,細胞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大95%來自線粒體,它被人叫做“動力工廠”。E: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養料制造工廠”、“能量交換站”。F:液泡:內有細胞液,細胞液中溶解多種物質,如糖分、色素等(切瓜果流出的汁液通常是細胞液,使楓葉變紅的花青素也液泡里)。與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有關。6、植物、動物細胞的相同點:都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線粒體。不同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液泡、葉綠體,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內的能量轉換器: 植物有葉綠體和線粒體,動物只有線粒體例:在蠶豆根和葉的細胞中,分別含有的能量轉換器是線粒體;葉綠體和線粒體。細胞的分裂和分化1、生物的由小長大是由于:細胞的分裂(結果:細胞數目增多)和細胞的生長(結果:細胞體積增大)。2、細胞分裂的順序:細胞核 、細胞質 、細胞膜(細胞壁)。3、細胞分裂時,染色體變化最明顯。分裂后的兩個細胞的染色體形態和數目與原細胞相同。比如:原來的細胞有12對染色體,后來的兩個細胞也各有12對染色體。4、細胞生長:細胞體積增大,但不能無限長大。植物細胞生長過程中,液泡:數目減少,體積增大。5、細胞的分化:細胞在形態、結構和功能等方面發生變化的過程。多細胞生物體中所有細胞都是由受精卵通過細胞分裂產生。在分裂過程中,小部分細胞繼續保持原來的形狀,具有分裂能力,絕大多數失去分裂能力。6、細胞分化的結果:形成組織。組織:形態相似、結構和功能相同的細胞群。細胞分化過程中遺傳物質不會發生改變。植物體的組成植物的結構層次(小到大):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植物的組織主要有:分生組織、機械組織、薄壁組織、保護組織和輸導組織。組織名稱 功 能 例子分生組織 具有分裂能力 如:根尖、芽薄壁組織 儲存營養物質,也叫營養組織、基本組織 如:果肉、葉肉保護組織 保護作用,控制植物體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如:植物表皮輸導組織 運輸水分、無機鹽和有機養料 如:導管、篩管、筋絡、藕斷絲連機械組織 具有支持作用 如:葉脈中纖維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營養器官:根、莖、葉,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葉的結構:上下表皮、葉肉、葉脈。導管運輸水和無機鹽,篩管運輸有機養料。人體的組成1、從外形上看,人體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四部分。人體的頭部和軀干部由皮膚、肌肉和骨骼分別圍成顱腔和體腔。體腔由膈分為胸腔和腹腔兩部分,胸腔有心臟、肺等器官,腹腔有胃、腸、肝臟等器官。臀部的外上部由于沒有大的神經和血管通過,常常被選作肌肉注射的部位。2、動物體的結構層次是: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組織:形態相似、結構和功能相同的細胞群叫做組織。器官:幾種不同的組織構成在生物體內執行一定功能的結構叫做器官系統:在大多數動物體和人體中,一些器官進一步有序地連接起來,共同完成一項或幾項生物活動,就構成了系統。3、人體的主要組織有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結締組織和神經組織四大類。組織名稱 功 能 部位組成上皮組織 保護、分泌作用 皮膚外表面、器官腸胃的內表面肌肉組織 收縮、舒張,使身體產生運動 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結締組織 支持、營養、連接和保護等 血液、骨組織、脂肪、肌腱神經組織 受刺激能產生興奮、傳導興奮 腦和脊髓人體的八大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各系統主要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下共同完成各項生命活動。單細胞的生物體1、單細胞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中特點:(1)身體僅由一個細胞構成。(2)能獨立完成營養、呼吸、排泄、運動、生殖等生命活動。常見的單細胞生物:草履蟲(動物)、變形蟲(動物)、眼蟲、酵母菌(真菌)、衣藻(植物)2、草履蟲1)形態:像倒轉的草鞋底。2)結構:表膜、細胞質和細胞核,食物泡、伸縮泡。3)生命活動:(具有應激性:趨利避害)運動:纖毛擺動 營養:食物細菌、單細胞藻類,在食物泡中消化吸收。排泄:伸縮泡、表膜呼吸:表膜 生殖:細胞分裂3、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有利也有害。(了解)草履蟲與植物細胞相比,它沒有葉綠體和液泡,細胞內沒有葉綠體,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它和變形蟲容易培養、繁殖快,是研究生物科學基礎理論的好材料。眼蟲可以監測環境污染。酵母菌可以用來發酵,生產面包、饅頭和釀酒,也可制藥。瘧原蟲寄生在人的血液里,使人患瘧疾,有些單細胞生物能污染環境、危害漁業。專題三:生物與生物圈生物與環境1、地球上有各種不同的環境,有水域、陸地,有炎熱、寒冷的地方,幾乎到處都有生物存在。2、對于每種生物來說,影響它的環境因素有:生物因素 和 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主要有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等。如極地狐與大耳狐的形態不同,主要受溫度影響;短日照可以促進菊花提早開花。生物因素:是指影響一個生物生活的同種或其他種類的生物。3、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同種生物之間可以是種內互助也可以是種內斗爭,如螞蟻間的互助,公羚羊之間為配偶爭斗。異種生物之間的影響也是如此(種間關系:互助、競爭、捕食、寄生。)如蝴蝶與開花植物(互助),菟絲子與大豆(寄生)。4、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如牛產糞便污染環境,影響牧草生長;蜣螂清除糞便,改良土壤;不同植被對空氣的濕度影響不同;樹木可凈化空氣減少噪音;蚯蚓疏松土壤;“大樹底下好乘涼”;“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總之生物與環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5、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每一種生物都具有適應環境的能力(適者生存),生物對環境的適應不僅表現在形態和結構方面,還表現在生理和行為等各個方面。如形態上適應的有擬態、保護色、警戒色等;結構上適應的有鳥有鳥翅、魚有鰭等;生理、行為上適應的有:鳥類遷徙、夏眠等。保護色:與環境相似的體色,如變色龍的體色、北極熊的體毛、雷鳥的羽毛、青蛙的綠等;擬態:外表形狀或色澤斑與其他生物或非生物異常相似。如枯葉蝶、竹節蟲、蘭花螳螂等;警戒色:有臭味或毒刺的動物具有的鮮艷色彩和斑紋。如金環蛇、黃蜂、箭毒蛙、瓢蟲等。生態系統和生物圈1、生態系統:在一定自然區域內,所有生物與非生物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2、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是指非生命的物質和能量,包括陽光、空氣、水、土壤等非生物因素。生物成分包括綠色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所有生物,并根據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將它們劃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三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的。生產者:綠色植物是生產者,它能利用陽光制造有機物,是生態系統必不可少的成分。消費者:人和各種動物是消費者,不能制造有機物,只能直接或間接的以植物為食。分解者:能把動植物的遺體或排泄物分解成無機物,如細菌、真菌,是不可缺少的成分。3、地球上生態系統的類型多種多樣,它們不是孤立的,有著密切的聯系。如: 自然生態系統(包括陸地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和水域生態系統)人工生態系統(包括農田生態系統、園林生態系統和城市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被稱為“地球之肺”“綠色水庫”;濕地生態系統被稱為“地球之腎”。4、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人類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園。它包括:大氣圈下層、水圈、巖石圈上層。5、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條件:陽光、水、空氣、營養物質、土壤等。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1、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食物鏈:在一定的區域內,各種生物之間由于食物關系所形成的聯系。食物網:食物鏈相互交叉連接起來,形成的一個網狀結構2、食物鏈的構成特點:(1)食物鏈由一種綠色植物開始,是生態系統中生產者,第二環節通常是植食性動物,其它環節一般是肉食性動物。食物鏈中沒有分解者。(2)食物鏈一般包括3-5個環節,食物鏈環節越少,就越簡單,反之,食物鏈就復雜。(3)食物鏈由前到后,生物數量越來越少。3、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意義(1)反映了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越來越少)(2)食物鏈和食物網中某一環節的生物發生變化,其它環節的生物也受影響,可能造成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破壞和中斷,甚至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3)在食物鏈和食物網中,最關鍵的生物是綠色植物。(4)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會產生有害物質的富集效應。(越積累越多)5、應用(1)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防治農林害蟲。(2)生態農業。6、舉例:兩個成語中的食物鏈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植物→蟬→螳螂→黃雀(成語中缺少植物)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浮游生物)————浮游植物→蝦→小魚→大魚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1、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生物與環境所組成的統一整體。如:草原、森林、農田、濕地等都是常見的生態系統。2、生態系統包括綠色植物、動物、微生物等有生命的生物成分以及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非生物成分,如水、溫度、光等。綠色植物、動物、微生物分別扮演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角色。3、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恢復穩定狀態的能力,但是其調節能力是有限的。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首先是生物物種和數量上的相對穩定。生態系統的結構越復雜,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途徑越多,其調節能力就越強。如:森林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比草原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強,草原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比農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強。生態平衡: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叫做生態平衡。專題四:綠色植物的作用有機物的生產者——綠色植物一、光合作用1、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實驗:(1)步驟:暗處理(讓葉片內的淀粉運走耗盡)→遮光(對照,使該處不進行光合作用,要上下兩面遮光,遮光處為實驗組、見光處為對照組)→光照3-4小時→酒精脫色【酒精(溶解葉綠素)要隔水加熱(避免危險)】→漂洗加碘液→觀察。(2)現象:遮光處不變藍色,未遮光處變藍色。(3)結論:綠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2、探究光合作用場所的實驗:提出問題:是否只有綠葉才能進行光合作用?作出假設:只有綠葉才能進行光合作用。(原理:綠葉的葉肉細胞中有葉綠體,內有葉綠素,葉綠素能吸收光能。)制定計劃:選取植物(銀邊天竺葵的葉片既有綠色處也有非綠色處)的根、莖、葉柄等非綠色部位,進行對照。實施計劃:實驗用具和方法同上一實驗。得出結論:綠色植物含葉綠體的器官都能進行光合作用,葉是其制造有機物的主要器官。3、光合作用的有關知識點:(1)概念: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儲藏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淀粉),并釋放氧氣的過程。(2)公式:(3)原料:二氧化碳和水;條件:光;場所:葉綠體;產物:有機物(主要是淀粉)和氧氣。(4)實質:光能→化學能(能量轉變);無機物→有機物(物質轉變)。即:制造有機物、儲存能量(5)意義:①植物自身需要;②人與動物最終的食物來源、氧氣來源和能量來源。(6)應用:①農作物的合理密植;②溫室“氣肥”(二氧化碳)的使用。二、綠色植物的生長需要水和無機鹽1、無土栽培:人們根據植物生活所需要的無機鹽種類和數量的不同,用水和各種不同比例的無機鹽配成培養液來栽培植物的方法。2、實驗分析無土栽培成功的原因:提供了植物生長必需的水和無機鹽。3、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4、植物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部位:根毛。根尖的結構由頂端向上依次是根冠(保護)、分生區(分裂)、伸長區(生長最快)、成熟區(大量的根毛增加了吸收面積)☆根尖吸收水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成熟區。5、植物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原理⑴、細胞吸水的原理:細胞液濃度>周圍溶液濃度時:吸水細胞液濃度<周圍溶液濃度時:失水⑵、植物的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原理:植物根毛細胞液濃度>周圍土壤溶液濃度時:吸水植物根毛細胞液濃度<周圍土壤溶液濃度時:失水⑶、水分從土壤進入植物體的途徑土壤中的水→根毛細胞→表皮以內的細胞→根導管→莖、葉導管→莖、葉。6、應用:一次性施肥過多造成的燒苗現象(植物失水)、土壤干旱導致的植物萎蔫現象(植物失水)、帶土移栽植物(保護幼根和根毛)三、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原理:利用氫氧化鈉溶液或澄清的石灰水來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使其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的鑒定: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能使溴麝香草酚藍溶液由藍色變綠再變黃色。(藍色變成黃色)氧氣的鑒定:能助燃,使帶火星的木條重新燃燒(復燃)。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水循環植物的蒸騰作用1、概念:水分以氣體的狀態從植物體內散發到植物體外的過程,叫做植物的蒸騰作用。蒸騰作用的發生器官是葉。氣孔是葉表皮上一對保衛細胞之間的空隙,是葉片散失水分以及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門戶”。氣孔的開閉受保衛細胞控制。保衛細胞吸水時,氣孔張開,水分散失;失水時,氣孔閉合。氣孔的張開和閉合可以調節蒸騰作用強度。2、過程: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部導管→莖內導管→葉內導管→葉肉細胞→氣孔→大氣(90%以上的水分)3、蒸騰作用除了參與生物圈中的水循環外,還能吸收更多的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同時蒸騰作用使水分從葉表面大量散失,降低了葉表面的溫度。4、蒸騰作用的意義:①產生向上運輸的拉力,促進根不斷吸收水分和無機鹽②散失大部分水分(90%),降低葉表面溫度③參與生物圈中水循環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1、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綠色植物制造的氧氣,是地球大氣中氧氣的根本來源。地球上各種生物在進行生命活動的過程中,通過呼吸作用將有機物分解,釋放出的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同時細菌等各種微生物也通過分解作用將動植物的尸體及腐爛物質分解,釋放出二氧化碳。還有燃料的燃燒也會消耗氧氣釋放二氧化碳。2、植物的呼吸作用1)概念:自然界中絕大多數生物體在進行各項生命活動時,能夠利用空氣中的氧,將體內的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將貯藏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生命活動利用。2)公式: 線粒體有機物+氧氣 二氧化碳+水+能量3)實質: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4)意義:為生物體生命活動提供能量5)潮濕的小麥種子堆放時間久了會感覺到暖和,是因為種子呼吸作用時釋放出了能量。6)新疆的瓜果特別香甜。因為新疆地區夏天晝夜溫差大,白天時間長,氣溫高,有利于光合作用;夜間短,氣溫低,呼吸作用弱,有利于植物體內有機物的積累。7)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區別和聯系: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區別 部位 含有葉綠體的細胞 所有的活細胞條件 光(白天)、葉綠體 有光無光均可(白天與黑夜)原料 二氧化碳、水 有機物、氧產物 有機物、氧 二氧化碳、水能量轉變 制造有機物,儲存能量 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兩者相互依存,一般情況下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有利于有機物的積累。3.探究萌發的種子釋放熱量的實驗注意:萌發的種子釋放熱量多,呼吸作用旺盛。(注意:在萌發的種子、幼小的果實和生長旺盛的葉片里呼吸作用最為顯著)4.呼吸作用產生的能量,一部分以熱能的形式釋放出來,一部分以化學能的形式儲存在ATP中。ATP既像一個能量“貯存庫”,又像一個能量“傳遞員”,直接提供能量。食物的最終來源: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最終來源:太陽能能量 直接來源:ATP主要能源物質:糖類5.呼吸作用的應用呼吸作用的強弱與含水量、溫度等因素有關。種子曬干、冰箱儲藏是減弱呼吸作用;農田雨后排水、松土是增強呼吸作用。專題五:人體的營養和呼吸飲食與營養人類的生長和生活離不開食物,我們能夠從食物中獲取的營養物質包括-----糖類、蛋白質、脂肪、水、無機鹽、維生素(六大營養物質)。2、營養物質可以分為有機物和無機物兩大類,有機物能夠燃燒,無機物一般不能燃燒。營養物質中水和無機鹽是無機物,其他是有機物。3、淀粉的檢驗是用碘酒,淀粉遇碘液變藍。富含淀粉的物質:饅頭、米飯、土豆、紅薯等(糧食類、薯類)4、蛋白質遇到高溫會凝固。富含蛋白質的物質:瘦肉、牛奶、豆腐、魚等(雞魚肉蛋、豆制品、奶制品)蛋白質在直接燃燒時會散發臭味(燒焦的羽毛味)。5、脂肪能在紙張上留下“油斑”。富含脂肪的物質:大豆油、花生油、動物脂肪、肥肉等營養物質的作用1、作用:①建造身體。②提供能量。③維持生命活動和健康。2、營養物質中,水在人體內的含量最多,占體重的60%-70%。其次是蛋白質。3、糖類是人體主要的供能物質,脂肪是重要的儲能物質。在食物的營養物質中,能為人體提供較多能量的主要是糖類、脂肪、蛋白質。4、維生素不能構建人體細胞,人體不能合成無機鹽和大部分的維生素,必須從食物中攝取。5、食物中含有的無機鹽又稱礦物質。缺碘會得大脖子病。缺鐵會得貧血病。缺鈣會得佝僂病(兒童)、骨質疏松癥(老人)。6、人體的生長和發育等離不開維生素,大部分維生素從食物中獲得。肝臟、胡蘿卜富含維生素A,缺少維生素A易得夜盲癥(黃昏看不清東西)、皮膚粗糙。缺少維生素B1易得神經系統炎癥和腳氣病。缺少維生素B2,易得口角炎。缺少維生素B12,易得貧血。新鮮的蔬菜、水果含維生素C,缺維生素C易得壞血病(牙齦出血、皮下淤血)。奶制品、魚肝油、蛋黃含維生素D,缺維生素D易得佝僂病。維生素D能夠促進鈣、磷的吸收和骨骼的發育。合理膳食1、合理的營養對保證人體的健康很重要。科學的食譜既要包括比例適當并且全面的營養成分,又要注意熱量的合理分配。同時還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做到食物多樣、葷素搭配、饑飽適當、粗細結合、三餐合理。2、食物中被稱為“第七營養素”的是膳食纖維,它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中,對維持人體健康有利。3、一般來說,一人全天應攝入的熱量在三餐中分配的比例為:早餐占30%,中餐占40%,晚餐占30%。人體對食物的消化1、消化作用是指在消化道中,將原來分子比較大、結構比較復雜的物質,轉變成分子比較小、結構比較簡單的物質的過程。分為物理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淀粉轉化為葡萄糖,蛋白質轉化為氨基酸,脂肪轉化為甘油和脂肪酸才能被吸收。各種營養物質的化學性消化:(括號內為起始消化部位)①淀粉的消化: 淀粉 麥芽糖 葡萄糖②蛋白質的消化:蛋白質 多肽 氨基酸③脂肪的消化: 脂肪 脂肪微粒 甘油+脂肪酸2、人體的消化系統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兩部分。①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②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臟、胰腺、腸腺。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膽汁(不含消化酶)。3、食物的消化:口腔中含有唾液淀粉酶,淀粉從就口腔開始消化;胃液中含有蛋白酶,蛋白質在胃中開始消化;膽汁分解脂肪,所以脂肪在小腸中開始消化。☆4、小腸是人體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場所。小腸適應消化、吸收的特點:小腸很長,全長5-7米(利于消化吸收)②內表面有許多皺襞和小腸絨毛,表面積大(利于消化吸收)③內有多種消化液(利于消化)④有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利于吸收)。5、小腸絨毛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是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部位。在各營養成分中,大部分的甘油、脂肪酸被毛細淋巴管吸收,其余營養成分被毛細血管吸收進入血液循環系統。6、食物中的營養成分通過消化道壁進入血液的過程叫吸收。口腔,食道沒吸收作用;胃只吸收少量水、無機鹽;大腸只吸收少量水、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其余都被小腸吸收。人體的呼吸☆1.呼吸系統的組成:呼吸道和肺。呼吸道:鼻、咽、喉、氣管、支氣管,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肺:氣體交換的場所,是呼吸系統中最重要的器官。(注意:痰的形成部位:氣管和支氣管;咽喉處有一塊會厭軟骨,它能自動開閉。)2.呼吸運動由人體胸廓和呼吸肌完成:人體胸廓由脊柱、肋骨和胸骨組成,呼吸肌由肋間肌和膈肌組成,肋間肌又分為肋間外肌和肋間內肌。肺容積的變化導致了吸氣和呼氣。☆3.呼吸運動包括吸氣和呼氣兩個過程:呼吸狀態 呼吸肌 肋骨 膈肌 胸廓容積 肺內氣壓 氣體進出吸氣 收縮 上舉 下降 擴大 低于大氣壓 進入肺呼氣 舒張 下移 上升 縮小 高于大氣壓 從肺排出4.氣體交換(1)肺泡適宜氣體交換的特點:①肺有許多肺泡構成②肺泡的壁很薄,只由一層細胞構成③肺泡外面包繞著毛細血管。(2)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氣,可見石灰水變渾濁,證明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這是由于人體細胞可以在氧氣的參與下,把有機物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3)氣體交換原理:氣體的擴散作用(4)氣體交換過程:在肺泡處,氧氣由肺泡進入其周圍毛細血管中的血液,二氧化碳則相反,血液由靜脈血變為動脈血;在組織細胞處,氧氣由其周圍毛細血管中的血液進入組織細胞,二氧化碳則相反,動脈血變為靜脈血。(5)氣體進出人體的途徑:5、肺活量是人體呼吸功能的重要指標,肺活量大小反映呼吸器官的最大工作能力。人體肺活量:盡力吸氣再盡力呼氣所呼出的氣體總量。(以測定時的最大值為準)專題六:生物的遺傳、變異、進化生物的遺傳、變異遺傳的概念、意義概念:生物體親代的性狀在子代表現的現象叫遺傳,也就是下代與上代性狀的相似性。意義:保持物種的基本穩定,使物種不斷進化發展主要遺傳物質:DNA。DNA主要存在于細胞核中的染色體中。(遺傳信息的中心)染色體由DNA和蛋白質組成。2、基因與性狀基因:包含遺傳信息的DNA片段。(控制生物性狀的基本單位)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如有耳垂和無耳垂等)基因與性狀:控制性狀的基因,在體細胞中成對存在,在生殖細胞中成單存在。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是體細胞中的一半。成對的基因分別位于成對的兩條染色體的相同位置。在每條染色體上一般只有一個DNA分子,在每個DNA分子上有許多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遺傳物質的單位從小到大:基因—DNA—染色體—細胞核顯性基因與隱性基因:分別控制顯、隱性性狀。分別用大小寫字母表示。基因的組成方式:全顯(顯性性狀)一顯一隱(顯性性狀)、全隱(隱性性狀)遺傳圖解: 親代: Aa × Aa生殖細胞: A a A a子代: AA Aa Aa aa子代性狀:顯性性狀 顯性性狀 顯性性狀 隱性性狀子代性狀比例: 顯性性狀75% 隱性性狀25%思考:父親能卷舌(Rr),母親能卷舌(Rr), 子女的基因組成和性狀表現如何?答:RR能卷舌、Rr能卷舌、rr 不能卷舌(能卷舌的概率75%,不能卷舌的概率25%)3、人的性別決定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生男生女機會均等,各50%,由父方(的精子類型)決定。男性:22對常染色體+XY人的體細胞中的染色體(23對),女性:22對常染色體+XX性別決定方式: 男性:XY 產生兩種精子 X 和 Y女性:XX 只產生一種卵細胞 X男性:22條常染色體+X或22條常染色體+Y人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23條)女性:22條常染色體+X4、遺傳病主要是由遺傳物質—DNA上的基因或染色體異常引起的疾病。常見的遺傳病:色盲、鐮刀型貧血、白化病、血友病等。色盲患者中,男性遠比女性多。遺傳病的預防:禁止近親結婚、婚前檢查、遺傳咨詢5、生物的變異概念:同一物種內不同個體之間的性狀差異變異 可遺傳變異:由遺傳物質的變化引起,能遺傳給后代的變異類型: (如:太空育種、短腿安康羊)不可遺傳變異:僅僅由環境條件的不同而引起的變異,不能傳給后代。(如:曬黑的皮膚、貧瘠背陰瘦弱的種子等)有利變異、不利變異(依據變異對自身生存是否有利而劃分的)轉基因技術:把一種生物的某個基因轉入到另一種生物的遺傳物質中,培育出可以表現該基因所控制的性狀的生物,使其發生可遺傳變異。(主要用于農業和醫藥業)生命進化的長河1、原始大氣的成分:甲烷、氮、氨、氫和水蒸氣(沒有氧)2、生命起源階段:無機物(原始大氣高溫、紫外線、雷電)→→簡單有機物(原始大氣中)→復雜有機物(原始海洋中)→原始生命(原始海洋中)原始大氣是生命起源的物質基礎,高溫、紫外線、閃電等是物質變化的能量來源,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誕生的場所。3、米勒等人模擬原始地球大氣成分,在一密閉的裝置內通過火花放電合成氨基酸:(1).實驗中火花放電;模擬原始地球的閃電(2).B、C的液體相當于原始海洋(3).酒精燈模擬太陽、高溫。(4).向裝置內輸入的氣體A是;模擬原始大氣的成分(5).結論:在原始地球環境下,無機物可以變成簡單有機物。證據:化石—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4、生物進化 趨勢: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地。學說:自然選擇學說(達爾文)越古老的地層里,成為化石的生物越簡單、越低等;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層里,成為化石的生物越復雜、越高等。植物的進化:原始單細胞藻類—多細胞藻類—苔蘚類—蕨類—種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動物的進化:原始單細胞動物—原始無脊椎動物—古代魚類—原始兩棲類—原始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人工選擇:根據人們的需要和愛好,對生物發生的變異進行不斷地選擇,從而形成生物新品種的過程。(人們栽種和飼養的各種植物和植物)自然選擇學說:通過激烈的生存競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叫做自然選擇。生物的進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不管是人工選擇還是自然選擇,都是先產生變異,后進行選擇的。變異是不定向的,選擇是定向的。遺傳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內部原因,而環境因素是生物進化的外部原因。人類的起源和進化階段:森林古猿是人和類人猿(猩猩、黑猩猩、大猩猩和長臂猿)的共同祖先。直立行走具有決定意義。專題七:人類對疾病的抵御分析人類抵御病原體侵害的防線1.病原體:環境中致病的細菌、真菌、病毒和低等動物(寄生蟲)等生物。2.人體的三道防線:3.抗體:病原體進入人體,刺激淋巴細胞產生的一種抵抗該病原體的特殊蛋白質。抗原:細菌、病毒等,引起人體產生抗體的物質。4. 免疫分為兩類:非特異性免疫:(先天的,對多種病原體有防御作用如:第一、第二道防線。特異性免疫:(后天的,只對某一特定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如:第三道防線。5.免疫功能異常:防御功能異常:出現過敏反應(引起反應的物質叫過敏原起抗原作用)自身穩定異常:對正常細胞發生反應視功能異常:有可能出現腫瘤6.疫苗:由被殺死的或減毒的病原體制成。將疫苗接種進人體后,人在不發病的狀況下,可產生抵御這種病原體的抗體,從而使人不再患由這種病原體引起的疾病。☆疫苗相當于抗原。(移植的器官相當于抗原)疫苗名稱 預防功能卡介苗(BGG) 預防結核百白破疫苗(DPT) 預防百日核、白喉、破傷風麻疹疫苗(MV) 預防麻疹口服脊髓灰質炎活疫苗(OPV 預防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癥)乙肝疫苗(HBV) 預防乙肝抗毒素血清相當于抗體。8.計劃免疫:即按照科學的免疫程序,有計劃地給特定的人群接種疫苗,提高人體對這些疾病的抵抗力,從而達到控制和消滅疾病的目的。計劃免疫是當今預防傳染病的最經濟、最有效、最方便的措施。計劃免疫屬于特異性免疫。屬于預防措施中的保護易感人群。認識病毒9.傳染病—由病原體(如:病菌、病毒、寄生蟲等)引起的能在人與人之間或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疾病。人類的傳染病大約有80%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10.①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必須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細胞內。②病毒沒有細胞結構,由蛋白質的外殼和核酸組成。11.傳染病的特點——傳染性和流行性12.艾滋病(AIDS)全稱為人類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其病原體為艾滋病病毒(HIV),攻擊和殺傷人體內的免疫細胞。通常艾滋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有三種:性接觸、血液傳播、母嬰傳播。☆14.傳染病流行的三個環節:傳染源——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傳播途徑—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所經過的途徑。有:接觸、飲水、食物、空氣、生物、血液易感人群—對某傳染病缺乏免疫力而易被感染的人群。☆15.傳染病的預防: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切斷傳染病的流行環節,無論哪一個環節被切斷,傳染病就不能流行。采取的預防措施 舉例控制傳染源 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治療、早隔離(“五早”) 隔離傳染病患者、發現傳染病患者早報告切斷傳播途徑 加強衛生管理,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環境衛生 保持環境衛生、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消毒、通風保護易感人群 積極鍛煉身體,避免接觸傳染源,加強個人防護,實行計劃免疫(打疫苗) 預防接種、鍛煉身體專題八: 人體內平衡的維持一、血液循環系統物質在人體內的運輸主要依靠血液循環系統來完成。血液循環系統由血管、心臟、血液組成。1.血管----物質運輸的管道。類型 管壁 管腔 彈性 分布 血流速度 功能動脈 厚 小 大 大多較深 快 血液從心臟→全身靜脈 薄 大 小 有的深有的淺 慢 血液從全身→心臟毛細血管 最薄(一層上皮細胞) 數量多,分布廣 最慢,紅細胞一個個(單行)通過 血液與細胞間物質交換2、心臟——輸送血液的泵(物質運輸的動力)①心臟壁主要由心肌構成;在胸腔中央偏左下方;左心室的心壁最厚。②口訣:心臟四腔,上房下室;上下相通,左右不通;房連靜,室連動;左流動,右流靜。③結構(右圖):左心房(連通肺靜脈)左心室(連通主動脈)右心房(連通上下腔靜脈)右心室(連通肺動脈)④心房與心室之間(房室瓣,只能向心室開)、心室與動脈之間(動脈瓣,只能向動脈開),都有能開閉的瓣膜(防止血液倒流)。☆心臟內血液的流動方向:心房→心室→動脈。心率與每分鐘脈搏的次數是一致的。衡量一個人心臟工作能力高低的主要標志是心輸出量的多少。3、血液----物質運輸的載體①血液的分層現象上:血漿(淡黃色) 上:血清(淡黃色)加抗凝劑 中:白細胞、血小板(白色) 不加抗凝劑下:紅細胞(紅色) 血細胞 下:血塊(紅色)血漿:成分:主要成分是水,還有蛋白質、無機鹽、葡萄糖、廢物等;功能:運載血細胞,運輸養料和廢物。②血液 紅細胞(兩面中央凹陷的圓餅狀,數量最多,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富含血紅蛋白(含鐵),具有運輸氧和部分二氧化碳的功能)血細胞 白細胞(最大,有細胞核,吞噬病菌,防御、保護作用)血小板(形狀不規則,體積最小,沒有細胞核,止血和凝血功能)③貧血---紅細胞的數量或血紅蛋白的數值低于正常值;多食用含鐵質和蛋白質豐富的食物。發炎或白血病---------白細胞數量明顯增多。④輸血與血型輸血原則:同型血互輸。 ABO血型包括A型、B型、AB型、O型。成年人血液的總量為體重的7%-8%,一次輸血200-400毫升不會影響健康。能接受任何血型但不能輸給別的血型的是:AB型血;能輸給任何血型但不能接受別的血型的是:O型血。輸血時血型不合,會凝集成團,堵塞毛細血管的是:紅細胞。4、血液循環:人體內的血液在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組成的管道里進行的循環流動。血壓:血液在血管里向前流動時,對血管壁造成的側壓力。一般所說的血壓實指體循環的動脈血壓。收縮壓:12-18.7 kPa >18.7 kPa高血壓 <12 kPa低血壓舒張壓:8-12 kPa >12 kPa高血壓 <8 kPa 低血壓途徑:體循環:左心室→主動脈→體動脈→全身毛細血管網→體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動脈血) (靜脈血)左心房 肺靜脈 肺部的毛細血管網 肺動脈 右心室 肺循環(動脈血) (靜脈血)體循環:動脈里流動脈血,靜脈里流靜脈血;肺循環:動脈里流靜脈血,靜脈里流動脈血。體循環:動脈血變成靜脈血 肺循環:靜脈血變成動脈血☆5、判斷動脈血和靜脈血依據是血液里氧氣含量的多少。含氧豐富,顏色鮮紅的是動脈血;含氧少,顏色暗紅的是靜脈血。二、廢物的排出1、排泄:人體將體內的尿素、多余的水分和二氧化碳等物質排出體外的過程。2、排泄的途徑泌尿系統(絕大部分水、無機鹽、尿素以尿液的形式)呼吸系統(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氣體的形式)皮膚(部分水、少量無機鹽、尿素以汗液的形式)3、泌尿系統的組成腎臟 輸尿管 膀胱 尿道(形成尿液) (輸送尿液) (暫時貯存尿液)(排出尿液)4、腎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皮質:周圍,呈深紅褐色腎臟 髓質:里面,顏色較淺腎盂:呈漏斗狀腎小體 腎小球☆腎臟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腎單位。 腎小囊5、尿液的形成: 腎小管腎小球的濾過作用(血細胞和蛋白質不能濾過),在腎小囊內形成原尿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部分無機鹽),形成尿液腎小球 (腎小囊) 腎小管濾過作用 重吸收(血細胞、血漿) (水、無機鹽、尿素、葡萄糖) (水、無機鹽、尿素)6、排尿的意義:排出廢物;調節體內水和無機鹽的含量;維持組織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流入腎臟和流出腎臟的血液成分比較,后者:氧氣減少,二氧化碳增多,尿素減少。☆識圖1:(1)動脈血:入球小動脈,腎小球,出球小動脈。(2)靜脈血:腎靜脈。 (3)原尿:腎小囊。(4)尿液:腎小管。(5)原尿與血液的最大區別是:原尿中無大分子的蛋白質和血細胞, 若含有則腎小球發生病變。(6)原尿與尿液的區別是:尿液無葡萄糖。如果尿液中出現葡萄糖, 可能腎小管問題或者糖尿病。識圖2:(1)a是靜脈血,c動脈血,則b是肺部的毛細血管。(2)a動脈血,c動脈血,則b是腎小球 。(3)b是腎小管外的毛細血管,則a內是動脈血,c內是靜脈血。(4)b小腸絨毛內,則c內流動的血液含營養物質較多。(5)b為左側心臟,則a內流動脈血,c內流動脈血。(6)b為右側心臟,則a內流靜脈血,c內流靜脈血。專題九: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1、神經調節(1)人體神經系統的組成1)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神經元細胞體結構 樹突:多、短神 突起 軸突:長、一條(軸突或長的樹突+髓鞘=神經纖維)經 (許多神經纖維集合成束外面包一層膜構成神經)元 功能:接受刺激,產生興奮,傳導興奮(神經沖動)。傳導方向:樹突→細胞體→軸突→下一個神經元樹突或細胞體中樞神經系統:腦和脊髓2)神經系統的組成周圍神經系統:腦神經和脊神經功能:調節人體生命活動的高級中樞小腦:協調運動,維持平衡☆腦干:“生命中樞” (心跳、呼吸、血壓調節中樞)白質:在外,神經纖維構成,傳導作用功能:傳導和反射(2)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非條件反射與條件反射的區別及聯系:☆類型項目 非條件反射 條件反射產生過程 生來就有的一種本能 后天生活、學習形成的神經中樞位置 神經中樞在腦干或脊髓中(低等反射活動) 神經中樞在大腦皮層(高等反射活動)神經聯系 固定,不會消退 不固定,會消退舉例 吃梅分泌唾液 望梅分泌唾液聯系 條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之上,通過后天學習形成的非條件反射:吮吸反射 眨眼反射 縮手反射(先縮后疼) 排尿排便 膝跳反射跌倒時迅速伸出雙手 吃梅止渴條件反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畫餅充饑 談虎色變 望梅止渴紅燈停,綠燈行 聽到上課的鈴聲同學就走進教室 老馬識途望梅止渴 談梅止渴2、人體對信息的感知:眼與視覺眼的附屬結構:眼瞼、淚腺、睫毛、結膜(紅眼病和沙眼發病的部位)角膜:無色、透光(激光手術)外膜 鞏膜:“白眼球”(1)眼的結構☆虹膜:“黑眼球”含色素、中有瞳孔眼球壁 中膜 睫狀體:調節晶狀體眼球 脈絡膜:營養作用內膜:視網膜(成像和產生視覺神經沖動)房水內容物 晶狀體:似雙凸透鏡 折光作用玻璃體眼球結構示意圖(2)視覺的形成外界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主要折射結構)→玻璃體→視網膜(形成物像、產生沖動) →視神經→大腦皮層視覺中樞(產生視覺)成因:晶狀體過度變凸,眼球前后徑過長,物像落在視網膜前方☆(3)近視及其預防 矯正:配戴凹透鏡(4)模擬眼球成像實驗:凸透鏡 晶狀體 白紙板 視網膜3、耳與聽覺:P46外耳 耳廓外耳道鼓膜中耳 鼓室聽小骨半規管內耳 前庭耳蝸(有聽覺感受器)聽覺的形成:P47耳廓收集,外耳道傳到中耳 聽小骨傳遞和放大 刺激外界的聲波 鼓膜振動 內耳沿聽神經傳遞耳蝸內的聽覺感受器 聽覺中樞 形成聽覺。(大腦皮層)4、激素調節激素:內分泌腺分泌的,在血液中含量很少,但對生命活動起重要作用的化學物質。垂體:分泌生長激素,促激素(最重要)(1)激素調節 甲狀腺:甲狀腺激素(最大,對大腦發育有影響)胸腺:分泌胸腺激素內分泌腺 腎上腺:分泌腎上腺激素胰島:分泌胰島素睪丸(男性):雄性激素性腺 卵巢(女性):雌性激素人體是通過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來協調體內各系統的相互聯系,以完成生命活動。(2)常見的內分泌失調癥激素名稱 產生部位 有關的病癥生長激素 垂體 幼年分泌不足:患侏儒癥幼年分泌過多:患巨人癥甲狀腺激素 甲狀腺 幼年分泌不足:患呆小癥幼年分泌過多:患甲亢☆胰島素 胰島 分泌不足:患糖尿病 治療:注射胰島素(3)侏儒癥和呆小癥的異同相同:身材矮小侏儒癥:幼年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智力一般正常不同: 呆小癥:幼年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智力低下5、動物的行為覓食行為:獵豹捕食羚羊,螳螂捕蟬爭斗行為(攻擊行為):羚羊為爭奪配偶相互攻擊從對動物所起作用:防御行為:尺蠖擬態,烏鴉聚眾鳴叫,烏賊釋放墨汁繁殖行為:孔雀開屏,青蛙高叫社群行為:蜜蜂、螞蟻、獅子、狒狒類型先天性行為:動物的一種本能,是生來就有的由動物的遺傳物質決定的行為。如蜜蜂采蜜、螞蟻筑巢、母狗喂貓、小鳥喂魚從行為獲得過程: 后天性行為:動物在遺傳物質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獲得,又叫學習行為。如小狗算算術、大山雀偷飲牛奶專題十:生物的生殖與發育一、植物的生殖與發育1.綠色開花植物有性生殖:開花→傳粉→受精→結出果實和種子。①桃花結構: 花蕊(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2.受精:精子與卵細胞的相融合的過程。雙受精:花藥里的花粉落到雌蕊的柱頭上,會長出花粉管,花粉管穿過柱頭、花柱,進入子房的胚珠。胚珠里有卵細胞,與來自花粉管里(共2個精子)的一個精子結合,形成受精卵。另一個精子與極核融合,形成受精極核。這種現象叫做雙受精。雙受精是許多綠色開花植物所特有的。一般情況下,可以認為胚珠數量的多少決定著果實中種子數量的多少。☆3.受精完成后子房的發育4、植物利用根、莖、葉等營養器官進行繁殖的方式,叫做營養繁殖,屬于無性繁殖,也叫植物的克隆。人們還創造了扦插、嫁接和壓條等人工營養繁殖的方法。營養繁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直接由根、莖、葉脫離母體后,重新長成新個體。有性生殖:試管嬰兒、種子繁殖后代、胎生、卵生。植物的組織培養:快速繁殖,一般選用植物葉片或其他組織器官的小塊作材料,培育在人工培養基上。5、植物的種子都有種皮和胚,胚可以發育成植物體,是新植物體的幼體,所以胚是種子的主要部分。☆雙子葉植物種子的結構種皮:保護胚芽:發育成莖和葉蠶豆種 胚 胚軸:發育成連接根和莖的部分子結構 胚根:發育成根子葉:2片,儲存營養物質☆單子葉植物種子的結構果皮和種皮:保護胚芽:發育成莖和葉玉米種子結構 胚 胚軸:發育成連接根和莖的部分胚根:發育成根子葉:1片胚乳:儲存營養物質(吃的大米、面粉主要是胚乳)蠶豆種子、玉米種子的異同點:蠶豆種子 玉米種子不同點 子葉 2片 1片胚乳 無胚乳 有胚乳營養貯藏位置 子葉 胚乳相同點 都有種皮和胚;胚由胚芽、胚軸、胚根、子葉組成。種子萌發:自身條件:完整的活的胚、儲存豐富的營養、度過休眠期。外界條件:適量的水分(首要)、適宜的溫度、充足的空氣。過程:胚根:先突破種皮,發育成根胚芽:發育成莖和葉胚軸:發育成連結根和莖的部分胚乳(子葉):提供營養芽的發育葉芽是未發育的枝條。葉原基→幼葉 生長點→使芽軸不斷伸長 幼葉→葉芽原基→側芽 芽軸→莖葉和花都是由芽發育而來,莖的主干通常是由胚芽發育成的,而側枝是由主干側面的芽發育成的。二、動物的生殖與發育1、類型有性生殖:通過雌雄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而產生新個體。例:試管嬰兒。無性生殖:沒有雌雄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例:克隆。通常情況下,認為有性生殖比無性生殖方式更高等,后代適應環境的能力更強。2、受精方式體外受精:魚類和兩棲類等。體內受精:昆蟲、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類等。3、生殖方式卵生:昆蟲、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等。(哺乳類鴨嘴獸)胎生:大多數哺乳類。鳥卵由卵殼、卵殼膜、卵白、卵黃膜、卵黃及胚盤等部分組成。卵黃上的小白點叫做胚盤,☆胚盤是由受精卵分裂形成的,是進行胚胎發育的部位。1 卵殼 :有氣孔,氣體交換,保護2 卵殼膜 :保護3 卵黃 :提供胚胎發育主要的營養物質4 胚盤 :發育成雛鳥,由受精卵形成。 受過精的胚盤,色濃而大,未受精的,色淺而小5 卵白 :提供養料和水分,保護6 氣室 :儲存空氣7 卵黃膜 :保護卵黃8 系帶 : 固定卵黃動物的發育①鳥類的發育過程:受精卵—胚盤-胚胎-幼雛—雛鳥鳥類的發育類型(了解):A.早成鳥:雛鳥出生時發育完全全身有稠密的羽毛,腿足有力,立刻就能跟隨親鳥自行覓食(睜眼,被羽,足有力,能覓食)如:雞、鴨、鵝、大雁。B.晚成鳥:雛鳥出生時發育不完全,身上絨毛很少,腿足軟弱,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必須由親鳥哺育(眼閉,無羽,足軟,要哺育)如:家鴿、燕子、麻雀。②兩棲類發育過程:青蛙: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4個時期,而且蝌蚪和成蛙在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方面,有著顯著的變化,因此,青蛙的發育屬于變態發育。③昆蟲的發育過程家蠶、蒼蠅、蚊子、蝴蝶等昆蟲的發育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此類昆蟲的發育叫做完全變態發育。蝗蟲、螻蛄、蟋蟀、蟑螂、蟬、蜻蜓等昆蟲的發育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此類昆蟲的發育叫做不完全變態發育。防治害蟲的要在幼蟲期。三、人的生殖1、男、女生殖系統的主要器官和功能男:睪丸(產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輸精管(輸送精子)女:卵巢(產生卵細胞(人體內最大的細胞),分泌雌性激素);輸卵管(輸送卵細胞,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受精的場所);子宮(胚胎發育的場所)。卵細胞的細胞質中含有豐富的卵黃,卵黃能提供胚胎發育初期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受精和胚胎發育受精:精子與卵細胞的結合過程。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受精的部位在女性的輸卵管中,受精卵形成后立即開始分裂,并沿著輸卵管植入子宮內膜,胎兒通過胎盤從母親血液里獲得氧氣和養料,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通過胎盤排到母體的血液里,由母親排出體外。受精和胚胎發育過程:精 子 細胞分裂 分娩受精卵 胚胎 胎兒 嬰兒卵細胞 (輸卵管) (子宮)新生命的開始:受精卵。☆受精的部位:輸卵管。胚胎發育的場所:子宮。胎兒通過 胎盤 獲得營養和排除廢物。3、受精卵在母親體內經過約280天的生長和發育長成成熟的胎兒,成熟的胎兒連著胎盤從母體陰道排出,叫做分娩。保衛細胞氣孔保衛細胞小腸口腔腸液、胰液唾液胃小腸胃液腸液、胰液小腸小腸腸液、胰液膽汁非特異性免疫(先天性免疫)由皮膚和黏膜組成第一道防線:第二道防線:由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如溶菌酶)和吞噬細胞等組成特異性免疫(后天性免疫)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臟、淋巴結)第三道防線:☆免疫細胞(主要是淋巴細胞)流動脈血流靜脈血肺反體同尿液原尿血液灰質:(大腦皮質)神經元的細胞體構成,顏色灰暗,里面有語言(人類特有)、聽覺、視覺、感覺等高級神經中樞。大腦結構白質:神經纖維匯集,顏色白亮,有傳導功能腦灰質:在里,蝶形,神經元的細胞體構成(里有低級神經中樞)結構脊髓反射的類型 條件反射與身體平衡有關胚珠極核卵細胞珠被子房壁花柱子房柱頭雌蕊花藥: 內有花粉,產生精子花絲雄蕊花蕊花被花柄花托花冠:花瓣組成花萼:萼片組成珠被雙子葉子葉植物有:豆類、瓜類、花生等花生(果實):麻屋子:果皮紅帳子:種皮白胖子:胚單子葉子葉植物有:小麥、水稻、高粱、玉米等玉米“種子”實際上屬于果實,因為果皮和種皮愈合在一起,不好剝離,常常被誤以為是種子。滴加碘酒變藍色,因為儲存的是淀粉。種子的萌發與光無關!- 34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