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5張PPT)游園驚夢甄姬三段皮膚配音分別是:“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曉來望斷梅關,宿妝殘”、 “春哪春,得和你兩流連,春去如何遣”。這三段話幾乎可以還原劇中杜麗娘的整體形象。了解昆曲昆曲原名“昆腔”,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際產生于江蘇昆山一帶,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昆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也有 “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認識作者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明代戲曲作家。與莎士比亞同時代,一在東方,一在西方,遙相呼應,都是劇壇泰斗。他的劇作“臨川四夢”(《紫釵記》《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中《牡丹亭》影響最大。湯顯祖曾說“一生四夢,得益處惟在牡丹”。《牡丹亭》由明代詞曲作家湯顯祖創作,描寫了杜麗娘與柳夢梅的離奇的愛情故事,抨擊了封建社會的倫理,表現了作者對當時朝政的不滿。《游園》是《牡丹亭》中可以獨立演唱的一折,具有濃郁的江南風格,柔美細膩、委婉纏綿,是昆曲、京劇演員經常演出的劇目。《游園驚夢》是其中的唱段,采用了[皂羅袍]曲牌。作品介紹湯顯祖《題詞》:“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欣賞《游園驚夢》拓展欣賞評彈+昆曲概念演繹的戲曲《清茗酬知音》下課!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八年級音樂下冊教案(形成)課 題 游園驚夢 課時安排 1主備人 審批人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對戲曲藝術的喜愛之情,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藝術文化。2、了解明代詞曲作家湯顯祖及其代表作《牡丹亭》。3、通過課堂教學與實踐,了解戲曲的文字美、情感美、身段美及音韻美,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教學重難點重點: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昆曲這項藝術,并體驗其獨特的唱腔風格和“口頭傳承”文化的意義。難點:培養學生欣賞傳統藝術的能力,從實踐中體會傳統藝術的美。教學過程(一)問題導入1、戲曲知識點提問;本課程內容是人教版音樂(簡譜)八年級下冊《梨園風采》中第三個課時內容,所以在課前設計提問環節,檢驗過往知識點掌握情況。2、游戲王者榮耀甄姬角色游園驚夢皮膚,以及與昆曲聯合的定格動畫。王者榮耀作為現在中學生最熟悉的游戲之一,雖然之前一直詬病于游戲毒藥,讓學生沉迷其中無法自拔,但是該游戲公司也做了一些正能量的事情,比如這套游戲角色甄姬的“游園驚夢”皮膚。該皮膚作為周年慶典活動推出,取材于昆曲《牡丹亭》,并且由專業昆曲演員魏春榮老師以昆曲唱腔形式進行配音,三段皮膚配音分別是“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曉來望斷梅關,宿妝殘”、“春哪春,得和你兩流連,春去如何遣”,這三段話幾乎可以還原居中杜麗娘的整體形象。之后王者榮耀團隊還推出了定格昆曲動畫《游園驚夢》,以及王者榮耀文化欄目“王者歷史課”長達13分鐘的昆曲歷史課,用游戲的引子來喚起學生對本節課程的興趣,是個不錯的開端。但是同樣要告誡學生,不可沉溺其中,游戲娛樂是學習任務完成之余的消遣。3、欣賞多媒體視頻,定格昆曲動畫《游園驚夢》。個性添加了解昆曲昆曲又名昆腔、昆山腔,專唱昆腔的劇種稱作“昆劇”。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際產生于江蘇昆山一帶。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昆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也有 “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三)了解作者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明代戲曲作家。與莎士比亞同時代,一在東方,一在西方,遙相呼應,都是劇壇泰斗。他的劇作“臨川四夢”(《紫釵記》《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中《牡丹亭》影響最大。湯顯祖曾說“一生四夢,得益處惟在牡丹”。(四)欣賞《游園驚夢》1、介紹劇情江西南安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在春天的感召下,與婢女春香往后花園游玩。逛累了回房小睡,夢到書生柳夢梅出現,和她在牡丹亭梅花樹下幽會。麗娘在夢中和想象中的情人盡情歡會。此后,麗娘因相思抑郁而死。三年后,柳夢梅游學偶宿園中,拾得一畫,連連呼叫,畫中女子現身,和書生夢梅結為人鬼夫妻,終于成就一段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感人姻緣。2、欣賞《游園驚夢》視頻(三)小結戲曲在一個“誰人不聽戲”的鼎盛時期,造就了我國這一風格獨特的傳統文化藝術,六百年前的昆曲、兩百年前的京劇,水袖紛飛敘述著這片土地里的悲歡離合,成就了一項屬于全人類的寶貴文化藝術財富。愿這古老而又經典的藝術,能伴隨著我們的民族不斷的傳承和發展。板書設計游園驚夢牡丹亭昆曲教 學 反 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定格動畫《游園驚夢》.mp4 昆曲—游園驚夢.mp4 游園驚夢.docx 游園驚夢.pptx 王者歷史課—昆曲_Trim.mp4 評彈+昆曲概念演繹的《清茗酬知音》.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