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案(主頁)2021 —2022學年度 第 二 學期課程名稱: 高一歷史 授課章節:第 六 章第 2節授課班級: 授課人: 授課日期:教學模塊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 教學時數 1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戰背景、過程、影響,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引起的國際秩序的重要變化。學習者 分析 高一學生的史料解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歷史唯物主義觀念是完全沒有建立的狀況,對于學習資源利用和知識信息的獲取、加工、處理與綜合的能力也較低。另外他們的歷史知識儲備和對歷史理論問題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仍然需要根據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征,采取創設情景、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的方法進行因勢利導,不斷啟發,點撥和矯正。教學重點 難點 重點:一戰的背景、影響 難點:戰后國際秩序的演變及影響教學方法 及教具 講授法、演示法、利用多媒體教具,展示相關圖片、視頻與史料,分組展開討論,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教研組長簽字: 教導處審批:時間: 年 月 日 時間: 年 月 日教學過程 導入: 請同學們觀看《西方國家殖民進程圖》,從而得出到 19世紀末20世紀初整個世界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后,新興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同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爭奪殖民地和世界殖民霸權,從而為一戰的爆發埋下了隱患整體感知。 講授新課 一、帝國主義與大戰的醞酸 1.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大國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2.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實力對比發生變化導致各國之間的矛盾錯綜復雜。 具體表現: (1)英德矛盾:歐洲乃至世界的霸主地位(殖民地和世界霸權); (2)法德矛盾:普法戰爭結仇以及引起的領土爭端,對北非殖民地的掠奪; (3)俄德矛盾:不斷地貿易摩擦; (4)俄奧矛盾:對巴爾干半島的爭奪,巴爾干半島成為歐洲的“火藥桶”。 3.歐洲形成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國際局勢日益緊張。 1882年,德、奧、意組成“同盟國”,德國為核心。 1907年,英、法、俄組成“協約國”,英國為核心。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1.導火線: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 2.爆 發:1914年7月,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德、俄、法、英相繼參戰。一戰全面爆發。 3.性 質:是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戰爭,具有非正義性。 4.戰 線: 英法軍隊與德軍——西線,德奧聯軍與俄軍——東線,奧軍與俄軍——南線。 西線是決定性戰場。 5.經 過 (1)1914年,馬恩河戰役,德軍根據施里芬計劃”,進攻法國失敗,德國速決戰破產。 日本占領了德國在中國的租借地山東半島,第二年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企圖滅亡中國。 (2)1915-1916年,戰爭處于膠著狀態。德奧軍隊在東線和南線取勝,但未能擺脫東西兩線作戰的困境。 1916年,凡爾登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紋肉機”。同年,索姆河戰役,被稱為““地獄”。 1916年5月,日德蘭海戰,德國未能突破英國的海上封鎖。 (3)1917年,美國和中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俄國在十月革命勝利后退出了戰爭。 結 束:1918年11月11日,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 【思路拓展】協約國最終戰勝同盟國的原因? 首要原因是雙方力量對比失衡,協約國的綜合國力要遠遠超過同盟國,這是同盟國希望“速戰速決”的重要原因;同盟國海軍較弱,基本斷絕了與海外殖民地的聯系,被封鎖在歐洲大陸。 其次,同盟國戰略失誤,長期處于東西兩線作戰的局面。 最后,內部矛盾,數年的戰爭使同盟國內部矛盾日益加劇。 三、一戰后的國際秩序 1.形成 戰勝國召開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締結《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等條約,建立了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2.內容 戰敗國向戰勝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 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 限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海軍軍備; 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日本保留諸多特權; 列強同意將“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 成立國際聯盟。 3.機構——國際聯盟 (1)成立:1920年初成立,總部日內瓦。 (2)特點:第一個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 (3)宗旨:促進國際合作,保證國際和平與安全。 (4)評價:全體一致原則,使其失去了對侵略行為采取任何有效行動的可能性,無法制止戰爭發生。 英、法則將國聯作為維護自己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 國聯在制裁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總結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建立(構成):“一戰”結束后,戰勝國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別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與會各國締結了以《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性質:在全球范圍內建立的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 (2)體系的主要內容: ①《凡爾賽條約》:德國及盟國承擔戰爭罪責,戰敗國向戰勝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 ②華盛頓會議及《九國公約》:限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海軍軍備;中國收回山東主權,列強同意“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 國際聯盟 ①宗旨: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 ②評價:國聯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戰后的國際政治秩序;是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國聯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使其在制裁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實際成為英、法維護自己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在制裁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一戰的影響 1.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 2.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 3.美國的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發生,是這兩個國家開始崛起的重要標志。 4.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 總結 一戰后的國際秩序的特征 (1)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安全、和平、民族自決的觀念。 (2)以帝國主義國家掠奪戰敗國、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世界霸權為主要目標。 (3)防止布爾什維主義是建立戰后國際秩序考慮的因素之一。 (4)是多種矛盾斗爭的結果,同時又是產生新矛盾的開始。 (5)由帝國主義大國操縱建立。 (6)歐洲仍處于世界中心地位,但已開始動搖。 課堂小結 第二次工業革命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出現了壟斷組織,使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起來。但在各國發展的過程中,由于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引發矛盾,最終在20世紀初的歐洲出現了兩大對峙的軍事集團。薩拉熱窩事件引燃了兩個軍事集團的戰后,使人類在進入20世紀爆發了第一次世界規模的大戰。戰后各帝國主義國家為了各自的利益達成暫時的妥協,調整了國際關系,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但是各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并沒有根除,而且在處置戰后問題時又產生了新矛盾、新問題,所以“這不是和平,只是20年的休戰”,進入30年代二戰就爆發了。 作業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薩拉熱窩刺殺事件后,沒有一個國家希望發生歐戰。除了很少的例外,這些國家的統治者和大臣們都預見到這一定是一次可怕的斗爭,在政治上并不能有絕對確定的結果,但是在喪失生命、痛苦和經濟方面,其結果一定是可怕的。……然而他們之中沒有一個能預見到后來事實上政治的結果是如此巨大,其他結果是如此之可怕。……然而歐戰終究爆發了。 ——摘編自[美]費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戰勝國通過國際聯盟所建立的戰后國際秩序是殘缺不全的,這個國際秩序無法完成維護戰后世界和平的宗旨和任務。它對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束手無策,對納粹德國的擴軍備戰反應乏力,對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亞(今埃塞俄比亞)的制裁半心半意,對被侵略國家的支持缺乏誠意。因此,國際聯盟在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做出應有的貢獻,實際變成了維護戰勝國利益的“戰后新秩序”,反而在客觀上助長了侵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標志著一戰后建立的國際秩序徹底破產,國際聯盟也名存實亡。——摘編自徐藍《國際聯盟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秩序》 ⑴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材料一中“這次大戰”直接造成的“如此巨大”的政治結果,并分析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國際聯盟的成立對國際秩序的影響。 【答案】(1)直接結果:俄國發生“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答出“十月革命”或“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即可得分);德意志、俄羅斯、奧匈、奧斯曼帝國解體(四大帝國解體);英法受到重創;美日乘機崛起;民族解放運動掀起新高潮;國聯成立。根本原因: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 影響:積極方面:它逐漸成為重要的外交舞臺;國際聯盟所確定的集體安全原則為后世提供借鑒;后來逐漸與蘇聯合作,壯大了維護世界和平的力量。消極方面:國際聯盟盟約在保持和平、維護集體安全、制止戰爭等決策機制方面存在漏洞;國際聯盟權力有限;國際聯盟建立的戰后國際秩序存在缺陷,客觀上助長了侵略。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1、本節課內容比較多,所以要求詳略得當,重點突出,史實清晰。所以我在這里重點分析一戰爆發的原因及戰后國際秩序的變動。 2、在學生探究“一戰原因和影響”的基礎上,老師一定要有總結環節,否則就會出現內容分散,,學生不容易理清線索的問題。 3、對一戰后國際秩序的變動問題是本課的難點,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帝國主義操作下形成的,維護的是帝國主義的利益,它具有不穩定性和局限性,不可能給世界帶來持久和平。引導學生認識到熱愛和平、遠離戰爭是一種進步的現代意識,為避免戰爭貢獻自己的智慧 4、教學中,要把中國近現代史上發生的相關內容與本課的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如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成為五四愛國運動的導火線,在中國人民的反對之下,北洋軍閥政府派出的代表團最終拒簽和約,表現了中國人民不屈的反帝斗爭精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