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案(主頁)2021 —2022學年度 第 二 學期課程名稱: 高一歷史 授課章節(jié):第 四 章第 1節(jié)授課班級: 授課人: 授課日期:教學模塊 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 教學時數(shù) 1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理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興起的原因及影響;掌握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等啟蒙思想家的觀點,理解啟蒙運動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探究問題的能力。學習者 分析 高一學生的邏輯思維有待發(fā)展,對史料的辨別、分析能力需要加強,本課采用通俗易懂并符合學生認知的文字材料和圖片材料,問題設置層次分明,引導學生結合教材思考分析問題并得出結論。本課設置的問題主要圍繞歷史事件的背景、過程、內(nèi)容、影響等展開,以鞏固基礎知識為目標;同時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成為歷史學習的主人。教學重點 難點 重點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時代背景、內(nèi)容 難點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近代科學興起、啟蒙運動的歷史影響教學方法 及教具 材料教學法、問題探究法、講授法、情景教學法等 教研組長簽字: 教導處審批:時間: 年 月 日 時間: 年 月 日教學過程 導入:通過相關圖片,導入本課學習。 請同學們觀察上面兩幅圖片,大家思考一下,這兩幅圖片反映的內(nèi)容有何聯(lián)系?對!佛羅倫薩工商業(yè)的發(fā)展為新文化、新思想的滋生提供了沃土。那么,當時西歐的思想解放運動是如何興起的?又有何影響?這些正是我們這節(jié)課所要探討的主題。 講授新課 一、文藝復興 1.背景 (1)根本原因:西歐中世紀晚期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的萌芽。 (2)奠定基礎:中世紀西歐文化自身的傳承與發(fā)展。 (3)主要原因: 意大利古希臘羅馬文化積淀豐厚,從東方汲取大量文化養(yǎng)料,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學者文人。 2.時間:14世紀中葉到17世紀初 3.特點:表面上是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復興,實際上宣傳的是資產(chǎn)階級性質的新文化。 4.內(nèi)核: 人文主義,含義: (1)主張以人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背定人的價值和尊嚴。 (2)反對禁欲主義,追求現(xiàn)世幸福。 (3)重視發(fā)揮人的才智與創(chuàng)造力,崇尚理性。 5.成就 (1)文學三杰:但丁、傅伽丘、彼特拉克 (2)美術三杰: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其羅 (3)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后期的杰出代表,代表作有《哈姆雷特、《李爾王》等 6.影響 (1)推動了文學、藝術、教有、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發(fā)展。 (2)為古典文化注入時代精神,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秩序,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二、宗教改革 1.背景 (1)德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使人們對羅馬教廷的長期盤剝?nèi)找娌粷M。 (2)文藝復興使天主教會的權威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 2.開始:馬丁 路德撰寫《九十五條論綱》 3.主張: 人的靈魂獲救靠自己,即因信稱義;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建立獨立的民族教會和廉儉教會; 用民族語言進行宗教活動。 4.結果 (1)德國確立“教隨國定”的原則,形成路德派新教,在德國取得合法地位。 (2) 西歐其他國家先后進行宗教改革,建立加爾文派和英國國教。 5.影響 (1)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傳播和發(fā)展了人文主義。 (2)促進了西歐本主義經(jīng)濟的發(fā)展。 (3)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4)為以后的啟蒙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 三、近代科學的興起(16-17世紀,科學革命) 1.背景: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推動,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2.表現(xiàn) (1) 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否定教會“地心說”,建立新的宇宙觀。 (2) 英國科學家牛頓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定律,確立較為完整的力學體系,為近代物理學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3)在光學、熱學、磁學、解剖學等領域也取得了巨大進步。 3.影響: ①科學革命形成了重視經(jīng)驗和事實的理性化思維方式, 確立了通過觀察、實驗、分析、歸納和綜合等基本途徑發(fā)現(xiàn)自然規(guī)律的科學方法。 ②科學革命削弱了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精神支柱(削弱了基督教世界觀所籠罩的意識形態(tài)和神學體系),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③科學革命有助于進步史觀的形成和唯物論與辯證法思想的發(fā)展, 推動了科學世界觀的形成。 ④近代科學的興起,揭示了許多自然界的奧秘,讓教會的很多說教不攻自破,削弱了封建統(tǒng)治的精神支柱。 四、啟蒙運動 1.背景: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學的發(fā)展,人們的思想到進一步解放。 新興資產(chǎn)階級要求擺脫封建專制和教會束縛。 2.歷程:17世紀在英國興起;18世紀,法國成為中心;18世紀后期,擴到歐洲大陸和北美地區(qū)。 3.內(nèi)核: “理性”是啟蒙運動的精神內(nèi)核。 4.入物主張 (1)法國:伏爾泰主張君主立憲制;孟德斯鳩提出三權分立;盧梭主張主權在民和直接民主制。 (2) 英國的亞當 斯密,被尊為“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之父”,認為勞動是財富的源泉和衡量價值的尺度;主張自由競爭。 (3) 德國哲學家康德是啟蒙運動的集大成者,認為人應該獨立思考,理性判斷,主張民主、自由、平等。 5.歷史影響 (1)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論準備和與論宣傳。 (2)直接推動了美國獨立戰(zhàn)爭和法國大革命,有助于這些國家資產(chǎn)階級統(tǒng)治的建立。 (3)成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精神武器。 課堂小結: 作業(yè) 17、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方興未艾;與此同時,中國的民主思想?yún)s稍縱即逝,未能匯成推動社會變革的洪流。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 黃宗羲投身政治洪流,抨擊專制政治,倡導民主思想。……在政治上,處理君臣關系與君民關系時,以天下為主,以人民為主;在學術上,提倡學術自由,“是非決于學校”,提倡百家爭鳴,“殊途百慮”,反對依樣畫葫蘆。——樊樹志《國史精講》 材料二 啟蒙思想家對封建專制制度進行了大膽的否定,提出了天賦人權和自然權利學說,對剝奪人權的暴君政體進行激烈的抨擊。孟德斯鳩建議實行立法、行政及司法三權分立制,同時還強調了三種權力互相牽制的重要性。……盧梭的思想更為激進,他在呼吁實行民主制的同時,提倡起義或革命的權利。——馮國超主編《世界通史》 (1)依據(jù)材料一、二,概括黃宗羲和法國啟蒙思想家主張的相似之處。 (2)材料一、二思想興起的時代背景有何相同之處? (3)較之于材料一,法國啟蒙思想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結合材料二予以簡要說明。 答案:(1)否定專制,倡導民主。 (2)都興起于封建時代末期,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腐朽性日益顯現(xiàn);商品經(jīng)濟都有顯著發(fā)展,都有資本主義經(jīng)濟因素。 (3)①為民主制度提供了理論依據(jù)。②對民主社會提出了比較完整的政治構想。③指出了走向民主社會的方法和途徑。 教學反思 本課內(nèi)容豐富,時間跨度大,“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近代科學的興起”、“啟蒙運動”四部分內(nèi)容,都能夠獨立自成體系,準確把握四目內(nèi)容之間的邏輯關系,是教師在本課教學中需要特別關注的地方。本課教學在思維上,注重引導學生依據(jù)歷史發(fā)展的邏輯,培養(yǎng)論從史出的能力。本課以教師講解為主,穿插學生活動,在一問一答中建立知識聯(lián)系,在活動中感受歷史的魅力。根據(jù)學生特有的學情和認知水平,設計自主學習問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