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7課 明朝的滅亡 教案(表格式)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7課 明朝的滅亡 教案(表格式)

資源簡介

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 學校: 主備人: 審核人: 序號:
課題 第17課 明朝的滅亡 課時 1課時
課標要求 了解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知道滿族入主中原。
教學目標 1.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統治;了解明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李闖王推翻明朝的基本過程;把握后金的發展和清兵入關的基本史實。 2.通過對唐玄宗統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較,讓學生體會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將直接導致不同的后果,培養學生對比辨析、以史為鑒的學習能力。 3.歷史上崇禎帝是一個非常勤奮的皇帝,但也無法挽救明朝的覆滅,從中認識到明朝腐敗政治的巨大破壞力,從而可以理解現階段為什么我國反腐力度如此之大。從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中得出一個較為正確的歷史、人生、民族觀。
重難點 重點: 明末的腐敗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響。 難點: 明末農民起義的原因。
教學方法 1.情景創設法:學習本課明末農民起義,可用圖片導入,創設教學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2.講述法:本課主要講了三目的內容,可以采用講述法,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的總結、概括、比較能力。 3.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法:通過小組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語言交流、思想碰撞,加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導入新課 利用吳三桂的故事導入新課: 吳三桂為什么沒能守住山海關 吳三桂奉旨護衛首都北京,三月十六抵山海關,當三月二十抵河北豐潤時,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軍已進入北京,崇禎自縊,吳三桂則引兵退保山海關。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吳三桂再三猶豫,曾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念頭。據傳后來聽說其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下擄去而作罷。兩面受敵的吳三桂,對內不敵李自成,對外難擋多爾袞。而在京的李自成,因害怕清兵入關,決定“滅吳保關”,于是發兵二十余萬,四月十三,親率大軍,奔赴山海關攻討吳三桂。四月廿二,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于多爾袞,多爾袞將計就計,趁吳三桂與李自成談判之機,突然向李自成發動攻擊。李自成卻以為上了吳三桂的當,認定吳三桂“引狼入室”,于是殺了吳三桂的全家。吳三桂為報殺父之仇,放清軍入關追剿李自成的部隊,在一片石戰役中聯合清軍擊潰李自成。清軍入關后,攻入北京,多爾袞把年幼的清世祖以及朝廷由東北的盛京遷都至北京,封吳三桂為平西王。
講授新課  一、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 [展示圖片] 明代《流民圖》(局部) [提出問題]觀察圖片,猜一猜圖中人物的生活如何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教師講述]明《流民圖》就反映了明朝災荒戰亂下人民的下場。 [活動探究1]展示材料,分組討論 材料一 明武宗將政事交給宦官劉瑾處理,自己在宮中縱情享樂,還四處游玩,甚至公開搶掠民女。明熹宗愛好木工,成年累月像木匠一樣制作木器,朝政全都交給宦官魏忠賢。于是,魏忠賢權傾朝野,人稱“九千歲”。 材料二 據《明史》記載:明朝中期以來,出現了宦官專權的局面。明武宗時,宦官劉瑾掌管鐘鼓司,與馬永成、高鳳、羅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張永一起有舊恩而得寵幸,人們稱為“八虎”,劉瑾尤其狡詐狠毒。他向來羨慕王振所作所為,每天進獻鷹犬、歌舞、角抵之戲,引導皇上微服出行,到處游玩,皇上非常喜悅快樂,逐漸信任重用劉瑾,讓他進內官監,總督團營。孝宗皇帝遺詔罷除中官監及各城門監局,劉瑾都擱置不予執行,反而勸武宗皇帝令內臣在各地鎮守者每人進奉萬金,又奏請設置皇莊,逐漸增加到300多處,京畿之內擾動不安……當時東廠、西廠逮捕人的爪牙四處出動,行路之人都惶恐不安。劉瑾又設立內行廠,更加殘酷毒辣,用微法中傷人,沒有人能保住性命。 材料三 蜀昔有沃野之說,然惟成都府屬,自灌抵彭十一州縣開堰灌田故名焉。近為王府有者什七,軍屯什二,民間僅什一而已。 ——《明神宗實錄》卷四二一 材料四 富者動連阡陌,貧者地鮮立錐。饑寒切身,亂之生也,職此之由。 ——《明清史料》 材料五 (明朝后期)舊征未完,新餉已催,額內難緩,額外復急,村無吠犬,尚敲催追之門;樹有啼鵲,盡灑鞭撲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燐,夜夜常聞鬼哭。 ——[清]鄭廉《豫變紀略》卷二 材料六 數年以來,災警薦至。秦晉先被之,民食土矣;河洛繼之,民食雁糞矣,齊魯繼之,吳越荊楚又繼之,三輔又繼之,老弱填委溝壑,壯者輾轉就食,東西顧而不知所往。 ——《明經世文編》卷四十四 上述材料分別明朝末年什么樣社會現象 [教師總結]皇帝昏庸,不理朝政和宦官專權體現了明朝后期的政治腐敗。政治腐敗、土地兼并嚴重、賦稅苛重造成社會動蕩不安,致使大量農民流離失所,再加上陜北連年災荒直接導致農民起義爆發。 二、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 [展示圖片] 位于北京昌平李自成雕像 [教師講述]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世居陜西榆林米脂李繼遷寨。他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銀川驛卒,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后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高迎祥犧牲后,他繼稱闖王。 [活動探究2]畫一畫 [展示圖片] 明末農民起義形勢圖  [提出要求]請同學們在《明末農民起義形勢圖》上標出“大順”政權建立地。畫一畫李自成農民軍進軍的路線,了解李自成起義的大致經過。 [材料閱讀] 當時流行這樣的歌謠:“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叫大小都歡悅。” 想一想:廣大民眾為什么歡迎和擁護李自成的起義軍 [教師講述]由于李自成起義軍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得到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規定了嚴明的軍紀,所到之處不僅秋毫無犯,還向貧苦民眾發放錢糧。 三、滿洲興起和清兵入關 [展示圖片] 《后金示意圖》(局部) [教師講述]明朝后期,活動于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不斷發展壯大。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權,國號大金,史稱后金。 [教師總結]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建立了八旗制度,把所屬人員編為八個旗,將生產、行政、軍事三種功能結合在一起,實行“兵民合一”,軍政一體,旗人“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大大提高了戰斗力,推動了滿族社會經濟發展。 [提出問題]八旗制度的建立對滿族的發展有什么好處 [教師總結]八旗制度的建立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也促進了滿洲社會發展。 努爾哈赤死后,皇太極繼位,繼續進攻明朝。1635年,皇太極改族名為滿洲;次年,改國號為清。 [提出問題]清軍是如何入關 駐守重鎮山海關的明軍將領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
本課小結 明末農民起義軍和明清軍隊經過30余年的反復較量,推翻了明朝,打擊了清朝,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推動社會歷史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雖然它同中國建社會歷史上所有的農民戰爭一樣,仍以失敗告終。但明末農民戰爭時間之久、規模之大、斗爭之 激烈、影響之深遠,卻為已往之農民起義所不及。
板書 第17課 明朝的滅亡 一、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 1.政治日益腐敗 2.土地兼并嚴重 二、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 1.“均田免賦” 2.建立政權(1643) 3.推翻明朝(1644) 三、滿洲興起和清兵入關 1.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史稱后金(1616年) 2.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36年) 3.清兵入關 4.李自成起義軍失敗
教學反思 本課主要再現了明末農民起義和明亡清興,通過對對明末農民起義的探討學習,明了明末政治腐敗的嚴重危害,知道農民戰爭對于明代封建秩序進行了猛烈地沖擊與破壞的歷史作用。繼立的清王朝以明亡為借鑒,革除了明政府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諸多弊政,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會生產的恢復和發展的措施,由此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展,這也是明末農民起義的歷史作用。
提升訓練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 ——明末民謠 (1)民謠中的“闖王”是指誰? (2)該民謠反映了百姓對“闖王”的到來持何種態度?為什么? 【答案】(1)李自成。 (2)百姓希望闖王來,支持闖王。因為李自成率起義軍進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李自成還規定了嚴明的軍紀,不許妄殺一人,不得侵占民房,嚴禁搶掠,還向貧苦民眾發放錢糧,因而受到廣大農民的擁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江| 疏附县| 岚皋县| 越西县| 屯昌县| 上思县| 兴安县| 巴彦淖尔市| 金湖县| 泽库县| 尉氏县| 读书| 太和县| 安龙县| 湖州市| 蒙阴县| 大新县| 新河县| 岳阳县| 色达县| 呼和浩特市| 德清县| 鹿邑县| 武隆县| 米脂县| 花垣县| 公安县| 周口市| 盐山县| 德令哈市| 卢龙县| 洛隆县| 翁源县| 资兴市| 武山县| 咸丰县| 惠水县| 沅江市| 景洪市| 桂阳县| 玉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