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第十六課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課題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 單元 三 學科 歷史 年級 七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要求學生了解明長城、北京紫禁城;掌握李時珍與《本草綱目》,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知道徐光啟與《農政全書》:了解我國明朝時期,小說戲曲等大眾化的文學藝術形式有了突出的發展。 過程與方法 列表歸納明朝科技成就,提高比較分析能力;識讀《明長城示意圖》《明朝北京城平面圖》等地圖、圖片,提高從圖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品讀《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文學作品,了解書畫藝術和戲劇藝術的發展狀況,提升文學藝術作品的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對雄偉的北京城和明長城的學習了解,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無比的創造力,激發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②通過對三位科學家刻苦鉆研、勤奮好學、不甘平庸、敢于進取精神的學習,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華,使自己的努力付諸于行動。 ③通過引導學生了解《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的主要內容,得出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積極內容,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點;了解它們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學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學重點 雄偉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長城;《本草綱目》和《天工開物》;明朝時期古典小說文學成就和思想藝術特色。教學難點 明朝科技文化成就反映的時代特色。教法設計 講述法 合作探究法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預習課文。 引導學生通過網絡觀看影片《李時珍》、紀錄片《長城內外》、《解密紫禁城》等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展示故宮太和殿、故宮鳥瞰圖、李時珍、宋應星、徐光啟、四大名著等圖片 學生觀看圖片,初步感知本節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導入新課講授新課 展示學習目標和主要學習內容 要求學生根據學習目標和內容自主學習 學習第一部分 科技巨著 (1)展示李時珍圖片和《本草綱目》書影。 (2)讓學生說出李時珍的生平年代和主要成就 (3)探討《本草綱目》的主要內容和歷史地位影響 (4)回顧明朝以前的醫學家 (5)展示宋應星圖片和《天工開物》書影,說出他的生活年代、身份和代表作。 (6)回答《天工開物》的內容和意義。 (7)回答徐光啟的生活年代、身份和代表作,并對徐光啟做一簡單介紹。 (8)回答《農政全書》的內容和意義? (9)探究:這些巨著的特點、成書的時代背景及這些科學家的可貴品質 4.學習第二部分:明長城和北京城 (1)展示《明長城》圖片。 (2)明長城修建的目的,并指出其東西端點。 (3)出示圖片并簡要山海關和嘉峪關。 (4)思考:萬里長城常被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想一想,這其中的寓意是什么? (5)展示明北京城和故宮圖片 (6)講解北京城的發展基礎、大規模營建的時間以及組成。并指出宮城就是紫禁城。 (7)根據“明朝北京城平面圖”,了解北京城的布局特點。 (8)通過圖片介紹太和殿、中和殿、乾清宮等地方。從而感知故宮群建筑的雄偉壯觀。 5.學習第三部分:小說和藝術 (1)展示《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游記》的圖像,加深認識。 (2)以表格的形式回答明朝著名的長篇章回體小說的有關知識。 (3) 思考:明代小說迅速發展起來的原因有哪些? (4) 學習書畫藝術。介紹董其昌和徐渭,并指出他們的書法特點和繪畫風格。 (5) 介紹明朝后期最負盛名的戲劇家——湯顯祖及其代表作《牡丹亭》。 學生根據學習目標,自學課本內容 學生根據課本內容回答 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回答 根據課本知識 回答 學生根據所學內容,進行探討回答 學生根據課本內容進行歸納總結 學生進行合作探討,并找出代表回答 學生根據課本內容進行回答 學生交流探究,找代表回答 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本內容 檢查自學情況 使學生溫故而知新 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學以致用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 感知明長城的雄偉壯觀 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培養學生從課本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課堂小結 通過學習明代的科技、建筑和 文學,體現了我國 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新,明朝科學技術在世界上大體處于領先地位,然而沒落的封建制度和至高無上的皇權思想阻礙了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最終導致了中國的落后。鞏固提高 合作探究:對比西方近代科技,說一說明朝科技具有怎樣的特點? 課堂鞏固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