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案(主頁)2021 —2022學年度 第 二 學期課程名稱: 高一歷史 授課章節:第 八 章第 2節授課班級: 授課人: 授課日期:教學模塊 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 教學時數 1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國家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學習者 分析 高一學生有一定的學習能力,歷史核心素養還未形成,對知識的掌握還沒有形成體系,關注社會現實不夠,缺乏思維的理性和深度等。這節課涉及當代資本主義經濟與社會的有關問題和概念,比較抽象,學生理解相對困難。教學中應用創設情景、啟發式談話法和問題式教學法,選用一些形象生動的圖片、漫畫等素材,幫助學生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和提高其歷史思維能力。在講授過程中,要盡可能把問題簡化處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重點 難點 重點: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 難點 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國家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教學方法 及教具 問題式探究為本課主要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問題為主線,啟發、引導學生積極的思考。 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直觀的圖片和文字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研組長簽字: 教導處審批:時間: 年 月 日 時間: 年 月 日教學過程 導入: 展示圖片《二戰后的日本》 讓學生感受戰爭的摧殘下的滿目瘡痍,通過視覺沖擊,引發學生思考,由此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一、國家的宏觀調控 1.背景 (1)1929年經濟大危機充分暴露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弊病; (2)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生死存亡教訓; (3)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沖擊與影響。 2.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強化國家干預為核心進行調整。 3.措施 國內 加大政府在公共事業領域的開支,增加就業機會,刺激消費需求; 制訂經濟發展計劃,促進經濟協調發展; 利用信貸、利率、稅收等經濟杠桿實施宏觀調控等。 國際 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加強國際協調。 4.影響:這些措施取得一定成功,經濟增長一度較快。 20世紀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滯脹”現象,各國適當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探究 全面認識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⑴含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一種國家政權和私人壟斷資本相結合的資本主義 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即以國家為經濟上的“總資本家” )而形成的一種壟斷資本主義……判斷是否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重要依據是國家對經濟干預的程度,而不是國有經濟在全部經濟中占有的比重。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國有經濟 (2)發展歷程 (3)特點: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相結合,并以其巨大的力量,對整個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干預和調節;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所追求的是國家壟斷利潤。 (4)評價 ①積極性: 它突破了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的局限,使生產、技術改造過程更加社會化,從而可在更大程度上容納生產力的發展; 它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生產和消費的矛盾,使資本主義市場的供需關系得到調整,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②局限性: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 1.背景 (1)20世紀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為技術革命提供理論支持; (2)兩次世界大戰也促進了科技發展。 2.時間 :興起于20世紀40年代中期。 3.內容:原子能的開發利用、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互聯網的建立、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的迅速發展、各種新材料的出現、生物工程技術的突破等。 4.影響:這次科技革命使社會發展進入信息時代,勞動方式日益自動化和智能化,極大地提升了社會生產力。 總結 科學技術發展新成果的影響 1.經濟上 ⑴人類進入“信息時代”,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空前發展。 ⑵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的重大變化,第一、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比重上升。 ⑶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進一步擴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⑷推動了經濟全球化,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 2.社會生活上: 促進了社會生活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發生了重大變革。 3. 科技上: 為了適應科技的發展,世界各國普遍加強對科學領域研究的支持,大大加強了對科學技術的扶持和資金投入。 4. 思想文化上 ⑴促使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思想調整,國家的宏觀調控進一步發展。 ⑵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 ⑶推動了文化的多元化,提高了教育的戰略地位。 5. 國際關系上 ⑴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 ⑵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 ⑶擴大了世界范圍的貧富差距,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三、階級關系的變化 1.社會結構新變化:農業和工業就業人口比重逐漸下降,從事服務業的人口比重增加。 2.階級結構新變化:“中間階層”的人數增加。 特點:一般不擁有生產資料,但有較高的收入,可觀的生活資產。 四、“福利國家”與社會運動 1.福利國家 (1)概念:是指國家通過構建社會保障體系,保證個人和家庭的經濟安全;通過加大社會服務開支,保證全體公民享受較好的公共福利。 (2)特點。 社會保障覆蓋面寬,具有普遍性,社會保障項目設置比較齊全;面向低收入階層;政府主導國家福利;國家立法加強福利建設。 (3)評價 ①緩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保持社會穩定方面起到一定積極作用。 ②降低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導致國家財政負相過重。 ③在提高社會效率和維護社會公平之間尋求新的平衡。 2.社會運動 (1)背景:二戰后都通過加強國家干預緩解社會矛盾,但沒觸動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 (2)表現 ①美國黑人民權運動 美國內戰時廢除黑人奴隸制度,但直到20世紀60年代,對黑人的歧視仍廣泛存在。 美國黑人掀起民權運動,迫使美國國會通過民權法案,宣布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為非法。 ②婦女運動 目的是爭取婦女與男子平等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權利。 大多數國家的婦女獲得了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一些國家建立了維護婦女權益的機構。 ③學生運動 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生發起反對美國侵略越南戰爭的運動。 課堂小結 本節課重點講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變化,通過學生回答、教師引導引發學生思考,把握重點難點,對國家宏觀調控、科學技術的新發展、社會結構的變化、“福利國家”進行透徹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和識記。 作業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1950—1982經濟發展 項目時間1950—19731974—1982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6%2.4%通貨膨脹率3.4%9.9%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增長迅速的背景、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1974—1982年間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了什么狀況?各國是如何應對的? 【答案】(1)背景:1929年爆發的經濟大危機,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的弊端;吸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生死存亡教訓;借鑒羅斯福新政的成功經驗;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沖擊與影響;凱恩斯主義提供理論基礎。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強化國家干預為核心的調整,謀求資本主義的生存發展。(2)狀況: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增長停滯,通貨膨脹嚴重,出現不同程度的“滯脹”現象。應對:各國再次實行調整,適當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一)本課圍繞著“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為主線設計教學活動,知識脈絡清晰,并在教學中注重對教科書文本知識的整合和分析,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 (二)利用教科書文本信息,引用史料,創設情境,設計問題,本課在教學過程中以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展開,講述了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出現新變化的背景、新變化的表現和新變化的結果。 (三)教師通過問題設計,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思維。并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教科書輔助材料《資源與評價》的使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