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單元 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發展【概念解析】民族運動(革命):是指在近現代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侵略、殖民統治,爭取民族解放、民族獨立的運動。民主運動(革命):是指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對封建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的斗爭。(到帝國主義時代,開始出現由無產階級領導的民族或民主革命,如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空坐標】一、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背景1.一戰期間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地區民族資本主義獲得較大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力量增強;2.一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喚醒了被壓迫民族的民族民主意識;3.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被壓迫民族人民的民族民主斗爭;4.一戰后帝國主義卷土重來,使宗主國與殖民地矛盾再次激化,直接導致了民族民主運動高潮的出現;二、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表現(一)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漲[圖示解史]1.印尼民族大起義階段 領導 結果1926-1927年 印尼共產黨 領導了第一次反對荷蘭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遭到鎮壓1927年 印尼民族黨 蘇加諾等人采取與殖民當局不合作的政策,爭取民族獨立,民族資產階級開始掌握獨立運動的領導權2、南亞: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指導思想①甘地提出的以愛、真理和非暴力爭取印度的自治和獨立。②通過動員群眾、運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與英印當局進行斗爭。(2)過程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時間 1920—1922 1930—1934 1940—1942方式 放棄英國人授予的爵位、封號和名譽職位;罷課、離職、抵制法院和立法機關;恢復手工紡織和不買英國布;抗稅。 ①要求降低地稅;廢除食鹽專賣取消鹽稅;實行關稅保護;釋放政治犯;②“食鹽進軍”。 要求英國立即 撤離“退出印度”行動影響 1922年發生了農民焚燒警察局的事件,甘地認為這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范疇,決定停止運動 引發印度各地抗稅斗爭,迫使當局答應他的部分要求 英印當局逮捕甘地等領導人,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陷入低谷提示1:“甘地主義”:1、哲學宗教觀念:以愛、真理和非暴力為主要內容。2、政治思想:爭取印度自治和獨立為主。3、社會思想:以主張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團結、消滅賤民制度、實行平等和諧的社會。4、經濟思想:限制大工業發展、發展鄉村工業 、提倡手工紡織。5、核心思想——非暴力主義。提示2:評價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積極性:①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②運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反映了印度人民要求獨立的愿望,促進了印度人民的團結,為印度的獨立奠定了基礎。(2)消極性:①甘地常以違背“非暴力”的原則為由停止運動,挫傷了群眾斗爭的積極性。②"非暴力"原則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群眾運動的發展,喪失了革命時機,延長了革命過程。并且在反革命鎮壓下,徒手的抵抗只能是無謂的犧牲。③甘地始終對英國政府抱有幻想,反映了印度民族資產階級的妥協性。(二)非洲獨立意識的覺醒:1.埃及反對英國殖民統治(1)領導者:以扎格魯爾為首的民族主義政黨華夫脫黨。(2)斗爭方式:游行示威、罷工罷課、罷市,以及進行街壘戰等。(斗爭特點:和平斗爭與武裝起義相結合)(3)結果①迫使英國作出讓步,承認埃及為獨立主權國家,但英國保留了在埃及駐軍、控制蘇伊士運河、領事裁判權等特權。②1922年3月,埃及宣布為獨立的君主立憲國家。③1923年,頒布第一部憲法。以后,進行了12年的護憲運動,要求英國放棄特權,但未獲完全成功。提示3: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與埃及華夫脫運動的異同(1)不同點:結果不同。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由領導者決定停止,致使印度的民族獨立運動走向低谷;埃及取得了有條件的獨立。(2)共同點:①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影響下發生的;爆發的直接原因都是帝國主義企圖加強殖民統治。②領導者都是本國的民族資產階級。③在斗爭中,人民大眾與民族資產階級的對敵態度都有明顯區別。④都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秩序。3.摩洛哥反抗西班牙和法國侵略(1)領導者:克里姆(2)結果①多次打敗西班牙和法國侵略軍。②1923年,建立里夫共和國。③1926年,共和國被西、法殖民軍扼殺。4.埃塞俄比亞的抗意斗爭(1)背景: 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發動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1936年,墨索里尼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亞。(2)結果:擊敗了意大利侵略軍,1941年恢復了國家獨立。.(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與改革1. 時間:20世紀二三十年代。2.表現(1)阿根廷工人在共產黨領導下,舉行了反對外國資本的罷工。(2)智利成立民族陣線聯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勢力上臺。(3)最具代表性的是尼加拉瓜桑地諾的抗美斗爭和墨西哥卡德納斯的改革。3.尼加拉瓜桑地諾的抗美斗爭(1)時間:1926年(2)領導者:桑地諾(3)目標:把美國侵略者趕出國土(4)戰旗:象征“自由或死亡”的紅黑雙色戰旗(5)斗爭對象:武裝反抗美國扶植的反動獨裁政權(6)結果:美軍被迫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1934年桑地諾被刺殺。(7)意義:尼加拉瓜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鼓舞了全拉美人民的反美斗志,桑地諾被譽為“人民的良心”、“美洲自由的標志”。4.墨西哥的卡德納斯改革(1)背景:①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危機嚴重影響了墨西哥社會經濟,國家財政極其困難,社會矛盾尖銳;②墨西哥革命后,國內軍閥混戰,導致國內政治危機嚴重;③卡德納斯提出“六年計劃”的競選綱領,得到廣泛擁護。④墨西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尚未完成。(2)內容:①政治:改組國民革命黨,遏制軍人勢力,確立總統一任制度,確立中央集權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體制。②經濟: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分配土地;將石油行業收歸國有,謀求民族經濟的獨立與發展。③文化:發展教育,限制教會,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影響: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改革;體現1917年憲法的要求,鞏固了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引領墨西哥走上現代化之路。提示4:拉丁美洲各國在獨立100多年后,為什么還要繼續進行民族民主革命?國內:經濟——保留封建大土地所有制;政治——軍事獨裁統治。國際:對外——遭到歐美帝國主義侵略;思想——十月革命的影響,馬克思主義在拉美廣泛傳播。三、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意義(1)沉重打擊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了世界殖民體系,成為影響國際秩序的重要因素;(2)促進亞非拉地區民族解放和民主政治進程,推動民族經濟恢復和發展;(3)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壯大世界無產階級力量;(4)人權、平等、民族自決等理念也深刻影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秩序重建。提示5: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特點(1)廣泛性:地域廣,涉及亞非拉廣大地區;參與階層廣,有無產階級、資產階級等社會各階層。(2)多樣性:①領導力量:有共產黨、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愛國王公貴族、部落酋長等;②指導思想:例如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等;③斗爭方式:有革命運動、改革運動、群眾運動、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士兵起義等。(3)持續性:從1918年至1939年,民族解放運動從未間斷,持續高漲。(4)目標更高更明確:民族自決的民族獨立和民主政府成為普遍訴求。(5)影響更加深遠:沉重打擊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民族自決”成為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加速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拓展: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比較國家 印度 埃及 墨西哥事件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華夫脫運動 卡德納斯改革背景 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統治引起民族矛盾的激化;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人民民族意識覺醒。領導力量 民族資產階級(政黨或組織)斗爭對象 英國 英國特點 非暴力不合作 和平斗爭和武裝起義 改革結果 走向低谷 有條件的獨立 鞏固了革命的成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