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科技文化成就一、課標內容知道“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秈型雜交水稻”的成果,認識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二、學情分析八年級的學生經過一年多歷史知識的系統學習,已經基本掌握了歷史學習的方法。學生對我國近幾年來取得的科技文化成就通過電視等媒體也有所了解,這為學習本課內容打下了基礎。但是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他們對 “兩彈一星”“神舟”系列飛船、秈型雜交水稻、青蒿素等重大科學技術往往只有模糊的認識,對老一輩科學家默默無聞、艱苦奮斗的獻身精神也不夠理解。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自主查閱和探究與本課主題相關的歷史知識,培養他們分析、比較、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在獲得基本的歷史知識和能力的同時,養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三、教材分析本課主要講述了兩大板塊的內容:科技成就、文化事業的發展。面對中國“一窮二白”的艱難局面,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重視科技工作,先后取得了以“兩彈一星”、載人飛船、雜交水稻和青蒿素為代表的一系列科學技術成果。以鄧稼先、袁隆平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為此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為新中國的科技事業留下了無盡的精神財富。隨著新中國誕生,文學藝術蓬勃發展,改革開放后,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四、教學目標1.識記“兩彈一星”研制成功的時間、組成部分,無人飛船和載人飛船的發射時間,袁隆平和屠呦呦及其貢獻,“雙百方針”內容,文化事業發展的成就等基礎知識;2.閱讀教材,探討發展“兩彈一星”的原因;學習老一輩科學家為振興中華刻苦鉆研、奮發圖強的優秀品質;(重點、難點)3.歸納我國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難點)五、教學活動(一)課堂導入播放視頻: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成功對接。2017年4月22日,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進行首次自動交會對接,也是我國自主研制的貨運飛船與空間實驗室的首次交會對接。顯示了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成果。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還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二)學習新課1.出示學習目標,學生齊讀目標,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先有一個大概的了解。2.新授一、從“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師:你知道“兩彈一星”指的是什么嗎?生:師:呈現表格,首先讓學生明確“兩彈一星”的含義。師:那么,它們分別是什么時候研制成功的呢?_______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_______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生:看書,掌握基礎知識。師:請大家猜一猜:中國成功爆炸原子彈之后,西方國家是什么態度?生:師:中國成功爆炸原子彈之后,西方依然看不起中國,當時的美國媒體就叫喊:中國的原子彈是廢品,形容為有彈無槍。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的麥克納馬拉傲慢地說:“沒有足夠射程的導彈,原子彈無從發揮作用。從現在看,五年內,中國不會擁有運載核武器的工具!”事實上,我們很快就打破了西方國家的預言。______年,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試驗取得成功。我國有了可用于實戰的導彈。很快,我們又開啟了我國的航天之路。_____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_______________生:看書,掌握基礎知識。師:應該說,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科學家們的艱辛付出。合作探究一 結合教材91頁人物掃描,講述鄧稼先、錢學森等科學家的故事,說說“兩彈一星”精神指的是什么?生:講述錢學森與鄧稼先的故事。(非常精彩)“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攀登。設計意圖:通過本題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與責任感。合作探究二 閱讀材料并結合建國初期我國面臨的國際局勢,歸納我國為什么要下決心發展“兩彈一星”?材料一 戰爭中,麥克阿瑟狂妄地建議,美國應投擲20至30顆原子彈轟炸中國,在中朝之間沿鴨綠江設置一條放射性地帶。材料二 1954年,赫魯曉夫(蘇聯領導人)在回答是否能在制造核武器方面予以中國幫助時說,搞核武器是很費電的,現在就是把中國所有的電力都投入進去也不一定夠用,只要蘇聯有核武器就行。材料三 我們現在已經比過去強,以后還要比現在強,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毛澤東《論十大關系》材料四 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 ——鄧小平生:抵制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核訛詐,保衛我國的國家安全;打破帝國主義國家的核壟斷;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維護世界和平。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閱讀史料的能力,歸納總結的能力,體現論從史出的學科特色。師:“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有什么重要意義?生: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過渡:接下來,我們通過一段視頻來感受我國航天事業的進步。(播放視頻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發射升空的精彩瞬間)師生:共同總結我國航天事業取得的成就。1999年11月,神舟一號無人飛船成功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2003年10月,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過渡:經過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拼搏,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增強。與此同時,我國在農業和醫學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二、雜交水稻和青蒿素1.雜交水稻師:有人說:中國吃飯靠“兩平”,是什么意思呢?袁隆平的重要成果是什么?雜交水稻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什么?袁隆平獲得過哪些獎項?他的研究成果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意義是什么?他獲得了什么稱號?生:一靠鄧小平,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二靠袁隆平,研制成功秈型雜交水稻。師:補充:2018年5月,位于三亞水稻國家公園的有機覆膜試驗田畝產已達1065.3公斤。海水稻的相關知識。生:2.青蒿素走近屠呦呦,她是中國本土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科學家。呈現兩段材料: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對防治瘧疾等傳染性疾病、維護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青蒿素的發現是集體發掘中藥的成功范例,由此獲獎是中國科學事業、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個榮譽。 ——屠呦呦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感言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漬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現。為了一個使命,執著于千百次實驗。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華,深深植入當代世界,幫人類渡過一劫。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今有嘉賓,德音孔昭。——2016年感動中國頒獎詞師:呈現表格,總結袁隆平與屠呦呦的貢獻。科技成就 貢獻袁隆平屠呦呦設計意圖:通過表格,讓學生更加清楚要掌握的內容。表格也能幫助學生記憶所學知識。合作探究三 閱讀材料,歸納我國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材料一:1986年,根據王淦昌、王大珩、楊佳墀、陳芳允等科學家的建議,我國制定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即“863計劃”。1997年,我國制定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即“973計劃”。此外,國家還制定了重點科攻關計劃、火炬計劃、星火計劃等多項科技發展計劃。材料二 圖片袁隆平和鄧稼先生:綜合國力的增強;國家政策的支持;科學家的奉獻。設計意圖:閱讀史料,感受國家對科技的重視,學習科學家們的奉獻精神。過渡: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文化事業也有很大發展。三、文化事業的發展1.“雙百方針”:1956年,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2.成就:(完成表格)時間 1956—1978年 1978年以后類別 長篇小說話劇舞劇電影報告文學電視劇3.文學作品欣賞,堅定文化自信(三)本課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新中國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文化成就,這些成就的取得,讓我們振奮。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讓我們攜手共進,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四)板書設計(師生共同構建本課知識體系)國防 “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工程農業:袁隆平,秈型雜交水稻,“雜交水稻之父”科技文化成就醫學:屠呦呦,青蒿素,2015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藝術:莫言,諾貝爾文學獎(五)鞏固練習(六)教學反思本課的教學中,我選取了一些比較新的視頻材料,學生很感興趣,一開始就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上給了許多機會給學生展示,學生反應積極,總體效果不錯。本節課的知識,學生有部分是了解的,讓他們帶著已經會的東西,去繼續探討還不會的東西,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但是,本課在教學中還屬于傳統課堂,師問生答的情況較多,以后的課堂中要盡可能形式多樣一些,這樣更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效率。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