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第6課 北宋的政治 課型新授課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列舉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分析政治上重文輕武給北宋帶來的影響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話歷史”——人物訪談錄的形式。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分析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所帶來的利與弊,客觀認識歷史問題,反思歷史,汲取歷史教訓教學重點 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所采取的措施。北宋重文輕武政策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教學難點 北宋重文輕武政策產生的原因重難點突破 重點突破:立足課內知識,對本課涉及到的前后知識展開聯系比較,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通過教師點撥,突破重點。 難點突破: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客觀理解“重文輕武”政策產生的原因有一定的難度。理解這一歷史現象,要充分了解這一政策發生的背景、動機、所產生的后果。在提示指導下,展開小組討論,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教師最后歸納小結。教學用具 多媒體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五代十國以前的歷史有了一定的了解,無論是對政權的統一還是對政權分立的社會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和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能力,基本具備了用不同的方法整理歷史知識的能力,基本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情操,自主性學習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會自主提出問題,帶著問題去學習新的歷史知識。教 學 過 程教 師 活 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復習導入師:(課件1)播放歌曲《杯酒釋兵權》師:1、隋唐時期的主要歷史特點是什么?2、什么事件使繁榮昌盛的唐朝開始走向衰落?過渡講解:(課件2)安史之亂以后,地方上出現了掌握兵權的將領——藩鎮割據混戰的局面,中央政府里出現了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進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唐末,一場席卷大半個中國的農民戰爭——黃巢起義,給唐統治以致命一擊。907年,唐朝被節度朱溫所滅。這之后,藩鎮紛紛稱帝,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國家再次陷入分裂。五代十國這一政局的實質是什么?師:哪個政權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誰建立的?這一政權是如何建立的?建立后,其統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來加強中央集權?今天,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去學習第6課(課件3:課題)二.(課件4)展示目標三.教師引導 共同探究 師:這節課我們以人物訪談錄的形式來學習(課件5)希望每一位同學積極參與。環節一 創設情境,人物訪談主持人:(課件6)各位同學,大家好!歡迎來到“對話歷史”訪談現場。今天,我們談論的主題是書生意氣、文風盛行的宋朝。(課件6)如果上天給我一個月光寶盒,讓我穿梭時空到中國古代的某個王朝去旅游,那么我一定要選擇北宋。因為歷史學家告訴我,北宋社會與現代生活最為接近,高雅,浪漫,繁華,精致,品質卓越,這些都是北宋的標簽。(課件6)而說到北宋,那必然繞不開一個人。正是由于他定下的種種政策,才有了人才輩出、文化昌盛的北宋。同學們,你們知道他是誰嗎?主持人:(課件7)對,就是他。今天,我們很榮幸地邀請到他來到現場,與同學們進行面對面交流。掌聲有請趙先生……主持人:(課件7)趙先生,您好!其實我非常好奇,您是怎么從武將轉變成一個封建帝王的?您能分享一下您建立的北宋的過程嗎?歸納:(課件9)北宋建立的過程(板書)師:(課件10、11、12)展示北宋統一的過程。北宋建立以后,陸續消滅了割據政權。北宋是不是一個統一全國的政權?師:北宋的統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狀態,不是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北宋的統治區域,只是原來五代十國的范圍。在北宋的北方有遼、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這時的中國處于多個民族政權并立的狀態。師:我們繼續回到“對話歷史”現場。主持人:(課件13)都說“高處不勝寒”。當皇帝雖然風光,可是管理一個國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趙匡胤:是啊。權力越大,責任越大……主持人:我們先考現場同學一個問題(課件14)根據趙先生的奪位之路,你們覺得趙先生當皇帝后最為忌憚哪些人?為什么?主持人:(課件16)同學們,基于趙先生當皇帝后忌憚武將的想法,你覺得他會采取什么做法?主持人:(課件17)趙先生,同學們的回答對么?(課件17)趙匡胤:對的。為了消除武將專權 的積弊,我一直致力于軍事集權,抑制武將,采取了一些行動。例如……主持人:(課件21)趙先生,這是您在軍事上采取的集權措施。那么您在中央還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呢? 師:(課件22)在中央,宋太祖為防止宰相權力過大,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設參知政事若干人,位同副相,與宰相共執行政權。另設知樞密院事(或樞密使)主兵,樞密使與同平章事并稱為"二府",為最高軍事官員。另外設置度支、鹽鐵、戶部三司掌財政。于是行政權歸于政事堂(宋代宰相、副相的辦公處稱政事堂),軍事歸于樞密院,財政權移歸三司。三者鼎足而立,彼此不相知,而大權集中于皇帝一身。師:一日,宋太祖召來宰相趙普,問策……(課件23)趙普分析唐末以來政局動亂的原因是什么 據此,趙普建議怎么做?趙普所說的“權”“錢”“兵”,指的是什么?師:現在我們來看看,宋太祖趙匡胤是怎樣將地方節度使的“權”“錢”“兵”收歸中央的(課件24)課件25:展示宋太祖強化集權前后的對比示意圖主持人:(課件26)在宋代,普遍受到人們尊重的階層是?為什么?師:北宋為什么要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重文輕武的政策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師過渡:我們剛才在第一環節了解了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現在我們進入第二環節(課件27)環節二 學生Show Time品宋朝國策師:(課件28)歸納趙匡胤在軍事、中央、地方、重文輕武方面采取的措施,分組討論宋太祖的這些措施好不好? 師:通過表格,你能否總結出北宋的政治特點?【如果學生討論不出展示課件29、30、31引導他們分析出北宋政治特點:①重文輕武,文人治國(這是宋朝政治制度最明顯的特點)②強干弱枝,守內虛外(有利于鎮壓地方和農民反抗,但造成邊防空虛,成為宋朝在對遼、西夏等戰爭中屢敗的原因之一)③分化事權,內外相制(“分權”是宋太祖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則,不僅分武將的權,也分文官的權,避免任何一個官職、官員權力過重)。如果能分析出,則把課件29、30、31作為檢測】四.課堂總結師:(課件32)曾經的北宋既輝煌過,卻又無奈著。宋朝時期外患不斷,但其內部總是統一的,幾乎未出現漢唐時代地方割據勢力對抗中央政權統治的內亂。北宋社會經濟出現高度發展,但北宋朝廷卻國庫空虛。北宋擁有百萬軍隊,卻始終抵擋不住遼、西夏和金的進攻,最后竟遭亡國之痛。 這是一個美好的時代,卻又是一個糟糕的時代。擦拭開歷史的塵埃,我們還會看到一個怎樣的大宋,下節課我們繼續了解。五.鞏固練習(課件33——34)六.布置作業:《中國歷史填充圖冊》第6課全做 生答: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民族融合,對外友好等。安史之亂。(課件2)生: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開國國君都是武力奪權生:北宋;趙匡胤生答:趙匡胤生(趙匡胤)講述建立及統一過程(課件8)學生通過識圖得出結論:北宋雖然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但沒有統一全國,隨之而來的是幾個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生:武將生答:(課件15)生:削弱武將,軍事集權生答:(課件18)1.“杯酒釋兵權”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牢牢控制了軍隊;2.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離,在中央設 樞密院掌調兵權(鏈接課件19);3. 禁軍分內外駐屯,將領定期換防。(鏈接課件20)生看書回答:在中央:…… (P30)生:藩鎮太重,君弱臣強(地方權力大,中央勢弱)生:設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權力,集權于中央。具體措施有:奪其權、制錢谷、收精兵。生:“權”指的是節度使的行政權力;“錢”指的是地方財權,即原來節度使在地方收取稅賦的權利;“兵”指的是節度使的兵權。生:士人(即讀書人) 生:宋朝實行重文輕武政策生:為了壓制武將,防止武將專橫跋扈。生: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發展文教事業,改革 科舉制。如:提高進士的地位,增加科舉錄取人數等(課件26)生討論回答:軍事:加強了對軍隊的控制;但是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中央:實現了行政權、軍政權和財政權的分立,加強了皇權,但造成了機構臃腫,財政開支龐大;地方:加強了中央集權,但造成了機構臃腫,地方財政困難;重文輕武: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定和社會的安定。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人才輩出,促進科技、文化的發展。但文臣掌兵,不熟悉軍務,將不專兵,兵無常帥,導致軍隊戰斗力減弱,政治機構重疊,相互牽制,官吏冗多辦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支出。 營造氛圍復習舊知,導入新課,注意知識間的前后聯系 通過“對話歷史”——人物訪談錄的形式。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掌握北宋建立和統一知識點培養學生從教科書中多方面獲取信息,作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培養學生搜集和運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運用多媒體展示圖示、歷史資料,引導學生全面掌握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通過討論等多種形式層層設疑,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促進其個性的發展課后反思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