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第5課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 課型新授課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安史之亂發生的原因、時間、發動者、性質、影響;了解黃巢起義的原因、結果;知道唐朝滅亡的標志;知道唐朝滅亡后五代十國的局面;思考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過程與方法 通過比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統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學會以史為鑒,初步掌握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閱讀相關詩文和史料,培養提煉有效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加深對歷史問題的理解;識讀《五代十國形勢圖(后周時期)》,直觀認識五代十國時期政權的更迭與分立,培養從歷史地圖中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悟政治清明與王朝興盛的關系,體會農民起義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思考國家分裂的歷史教訓教學重點 安史之亂及其影響教學難點 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重難點突破 重點突破:展示安史之亂爆發的背景,閱讀討論爆發的根本原因及直接原因,在初步認識安史之亂的性質的基礎上,重點分析安史之亂帶來的影響。難點突破:讀“五代十國形勢圖”找出以上政權的大致位置、都城,形成基本印象。知道閱讀教材,分析五代十國局面出現的原因,利用歌謠記憶法突破難點。教學用具 多媒體學情分析 本課內容繁雜,學生理解難度大。七年級學生還不會整理知識框架,不會從整體把握知識結構,分不清重點和難點,這些都是本課應著力解決的問題。教 學 過 程教 師 活 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師:(課件1)這首詩描繪了唐朝的哪個盛世局面?當時的皇帝是誰呢?請你用所學知識描述一下這一盛世景象師 :(課件1)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春日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淪陷,城池也在戰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杜甫的這兩首詩讓我們看到了唐朝的難得的盛世局面,和唐玄宗后期的亂世。今天我們就從唐詩中探究唐朝由盛世到衰敗的過程,以從中汲取教訓。(課件2:課題)二、教師引導 共同探究(一)安史之亂1.原因師:(課件3)《長恨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篇敘事詩(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長恨歌》與其說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情歌,倒不如說是中國封建社會盛極而衰的歷史悲歌。這幾句詩說明了什么?師:隨著國家穩定,經濟繁榮,唐玄宗失去了進取之心,開始肆意享樂,任人唯親。請大家閱讀教材23頁“相關史實”。唐玄宗后期,寵愛楊貴妃,不理政事,任用奸臣(課件4:高力士、李林甫:口蜜腹劍、楊國忠),朝政腐敗師:毛澤東曾指出:“唐玄宗前期會作皇帝,后期不會作皇帝”。(課件5)唐玄宗統治前期勵精圖治、重用賢臣,出現“開元盛世”的局面;而唐玄宗統治后期追求享樂,任人唯親,致使朝政腐敗。。唐太宗曾說過:“治安則驕侈(chǐ)易生,驕侈則危亡立至” 唐玄宗統治后期潛藏著“危機”師:(課件6)這首詩是杜甫在天寶十四載(755年)的十月、十一月之間,由長安往奉先縣(今陜西蒲城)探望妻兒寫的。這一年十月,唐玄宗攜楊貴妃往驪山華清宮避寒。杜甫的這幾句詩又反映出什么社會現實?此詩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尖銳的階級矛盾,“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出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詩歌反映了人民的苦難,揭露了執政集團的荒淫腐敗。師:在唐玄宗后期,因朝政腐敗導致階級矛盾尖銳外,還有什么矛盾呢?(課件7)師:邊疆除了民族矛盾尖銳外,還有什么危機呢?(課件8)唐初,為了加強邊防,在邊地曾設置大都督或都督率兵戍邊。唐高宗時,都督“帶使持節”,直接代表皇帝,稱為“節度使”,但仍不是正式官名。到公元710年,唐睿宗開始設置節度使。唐玄宗時,邊境設有10個節度使。師:我們同學算算十節度使的兵力(課件8),而中央軍才9萬。中央與地方的力量對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面。節度使的權利不斷擴大,不僅是軍事長官,還掌握政治、財政大權(課件8)。雖然節度使還接受唐政府的詔令,但是已逐漸形成獨立于中央政權之外的封建割據勢力。師:在這節度使中,我們重點要認識的是安祿山,胡人,位卑官小,他以財貨賄賂奸相李林甫和楊貴妃,并成為楊貴妃的干兒子。還無恥地對唐玄宗表白,他的“大肚皮里只有一顆忠心。”,取得唐玄宗對他的極度信任,不斷給他加官晉爵,先任平盧節度使,后兼范陽和河東節度使,掌握北方三鎮的大權。安祿山擁有近20萬兵力,成為“兵雄天下”割據一方的勢力。一場節度使企圖奪取中央政權的叛亂已是不可避免了。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歸納:根據以上分析,總結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師過渡:(課件9)這是白居易的《長恨歌》對安史之亂經過的描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2.經過師:(課件10)“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cháng)羽衣曲。”755年,安祿山,史思明以及手下的一批番將,以討伐逆賊楊國忠為名,在范陽起兵。安祿山統帥15萬叛軍,從范陽出發,大舉南下,先攻占東都洛陽,又攻下潼關,逼近長安。師:(課件11)“九重……前死”唐玄宗倉皇逃出長安,一路西行,到達馬嵬(wéi)坡,士兵發生了兵變,殺死楊國忠,并把怒火指向楊貴妃,玄宗無奈只得在馬嵬坡下縊殺楊玉環。師:(課件12)此后,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北上靈武,被擁立為帝,即唐肅宗。唐肅宗的即位成為平叛的起點。(課件13)唐肅宗任用大將郭子儀、李光弼平叛,又借回紇兵幫助,收復長安、洛陽,安史叛軍接連內亂,最終于763年才平定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3.安史之亂的性質和影響師:安史之亂,是一場地方節度使發動的奪取中央政權的叛亂(性質),它對人民來說是一場浩劫。(課件14)想一想:這場戰亂給人民造成了什么樣的災難?由此總結,安史之亂有何影響?師過渡:安史之亂成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俗話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以安史之亂為轉折,從衰敗走向滅亡,唐朝又茍延殘喘了一個半世紀,期間還有兩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加速了其衰敗,這就是“藩鎮割據”和“黃巢起義”(二)黃巢起義與唐朝的滅亡1.藩鎮割據師:(課件15)唐玄宗時,邊境共設10個節度使。安史之亂后,唐朝增設了許多節度使。不少節度使管轄的地區,名義上是唐朝的藩鎮,實際上是割據勢力。藩鎮的割據性在政治上表現為:自行委派官吏,節度使職位傳子或部將;在經濟上表現為:不向中央交納賦稅;在軍事上表現為:軍隊不聽中央調動。藩鎮之間、藩鎮與中央之間不斷爭戰,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連年征戰,造成“四海十年人殺盡”(《哭貝韜》),“山中鳥雀共民愁”(《山中對雪》)的悲慘局面,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藩鎮割據的局面,一直持續到唐朝滅亡,它在地方上嚴重削弱了唐朝政府的統治力量。割據勢力膨脹起來的同時,唐朝中央又出現了宦官專權的現象。2.宦官專權師:(課件16)唐玄宗后期,寵信宦官高力士。(課件17)唐肅宗在位時,宦官李輔國開始掌握禁軍。(課件18)后來,宦官權力越來越大,甚至國策的制定、朝臣的任免、皇帝的廢立,幾乎都由其把持。這種現象,說明唐王朝的統治階級已從根本上腐朽了,再也無力繼續統治下去了。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加深了唐朝統治的腐朽與黑暗,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落。不久,一場旨在推翻唐朝統治的農民戰爭爆發了。3.(課件19)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師:(課件19)閱讀教材第26頁黃巢的詩,討論說明詩中抒發了者什么樣的愿望。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24頁本目內容,歸納起義的原因、領導者、過程、影響、結果。師:唐末農民戰爭歷時10年,震蕩全國,沉重打擊了地主階級,瓦解了唐朝的反動統治。經過大起義的沖擊,唐王朝已名存實亡。唐朝又是怎么滅亡的呢?師過渡:唐朝滅亡后,中國的政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歌謠記憶五代十國:五代有更替;梁、唐、晉、漢、周,前邊都有后。十國分南北,前后蜀,南北漢。南唐南平曾為伴。吳越、吳、閩、楚十國,割據混戰天下亂)(三)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師:(課件22、23)你從上圖能看出五代的開國君主大致有哪一特點嗎?由此可見,“五代十國”政局的實質是?師:“五代十國”這一政局有何影響呢?我們先看唐代詩僧齊己的詩(課件25)從這兩句詩中反映北方什么情況?師:(課件26)五代皇帝都是憑武力奪位。而南方又是怎樣一種情況呢?(課件27)這兩首詩反應南方什么情況?師:(課件29)五代十國時期,雖然政權分立,但統一始終是一個必然趨勢。 三、課堂總結師:(課件30)唐朝,從618年李淵稱帝起到907年唐朝滅亡為止,共存在了289年的時間。其前期和后期各占一百四、五十年。唐前期曾出現過“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盛世景象,唐朝呈現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國力強盛的繁榮局面。公認的中國古代最強盛的時代之一的唐朝是如何走向衰落的?(課件31)分析評論趙翼這一觀點。“紅顏禍水”是導致唐朝滅亡的真正原因嗎?師歸納總結:(課件32)唐朝從強盛轉向衰落的原因:唐玄宗統治后期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混亂,安史之亂是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以后,地方上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中央政府里出現了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進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唐末,一場席卷大半個中國的農民戰爭,瓦解了唐政權。最后唐朝被節度使所滅。師:(課件33)唐玄宗前期政治開明,后期又導致安史之亂,我們應該怎樣評價唐玄宗?師:(課件34)唐玄宗統治前后期的變化,對你有何啟示?四、鞏固練習(課件35——40)五、布置作業:填充圖 生:“開元盛世”;唐玄宗;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鼎盛時期。生:唐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生:朝政腐敗,階級矛盾尖銳生:民族矛盾越來越尖銳,邊疆形勢也日益緊張生:49萬。生:根本原因:①唐玄宗統治后期,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日趨腐敗。直接原因:②社會上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邊疆形勢也日益緊張。③節度使勢力膨脹,中央與地方的力量對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面。(板書)生:安史之亂給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廣大北方地區田地荒蕪,十室九空;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影響:(見書P24) 生:這首詩以菊喻志,借物抒懷,通過刻畫菊花的形象、歌頌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現了作者等待時機改天換地的英雄氣魄。(推翻殘暴的唐王朝的統治)生看書歸納:原因:統治腐朽、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戰爭頻繁;賦役繁重、生活困苦;連年災荒、無以為生。領導者:黃巢過程:轉戰南北,攻入長安,建立政權影響:給唐朝的統治以致命的打擊結果:最終卻被原為義軍將領的朱溫,與其他藩鎮聯合鎮壓了起義。生:907年,朱溫建立后梁政權,唐朝自此滅亡(課件20)生:唐朝滅亡后,北方黃河流域先后出現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政權,南方地區出現吳、南唐、吳越、前蜀、后蜀、楚、閩、南漢、南平九個政權,再加上北方割據太原的北漢,史稱“五代十國”(課件21)生:大都是節都使生: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課件24)生:北方政權更迭,戰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生:南方地區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一定的發展。(課件28)生答學生展開討論:唐玄宗前期能勵精圖治,采取措施發展生產,使唐朝進入到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可以說他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唐玄宗后期奢侈腐化,重用小人,不理朝政,出現了“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由盛轉衰,可以說他又是一位昏君。生:要居安思危、防止腐敗、注重民生、要協調好中央與地方的平衡……在取得成就時,我們要保持戒驕戒躁的恭謹態度; 人生應該始終如一地堅守自己的信念…… 杜甫是學生非常熟悉的大詩人,由他的名作《憶昔》、《春望》導入,通過教師的設問,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由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學習歷史,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比較,鍛煉學生的歸納能力, 及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社會安定,就容易產生驕縱奢侈習氣; 驕縱奢侈成風,很快就會導致危急衰亡.)(華清宮真好像王母的瑤池仙境,溫泉里暖氣蒸騰,羽林軍密密麻麻。樂聲大作,響徹遼闊的天宇,皇帝和大臣縱情娛樂,享不盡貴富榮華。……那朱門里啊,富人家的酒肉飄散出誘人的香氣,這大路上啊,凍餓死的窮人有誰去埋葬!……一進門就聽見哭聲酸楚,我那小兒子,已活活餓死!)培養從詩歌中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漁陽叛亂的戰鼓震耳欲聾,宮中停奏霓裳羽衣曲。九重宮殿霎時塵土飛揚,君王帶著大批臣工美眷向西南逃亡。車隊走走停停,西出長安才百余里。六軍停滯不前,要求賜死楊玉環。君王無可奈何,只得在馬嵬坡下縊殺楊玉環。……峨眉山下行人稀少,旌旗無色,日月無光。蜀地山清水秀,引得君王相思情。)(天寶以后,農村寂寞荒涼,家園里只剩下蒿草蒺藜。我的鄉里百余戶人家,因世道亂離都各奔東西。活著的沒有消息,死了的已化為塵土。……四鄰還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兩個老寡婦。)加深學生對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危害的認識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歸納問題的能力匝地zā dì 學生大膽地說,其他同學補充,培養學生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板書設計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