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課題講座一、課程目標解讀:內容: 結合實例分析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活動建議為模擬設計某地區交通運輸線路和站點的布局方案,簡述設計理由。解讀:受地質規律的影響,資源供給在全球的分配是極不平衡的。這就產生了生產區與消費區的空間分離,這是現代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特征。交通運輸就是利用各種運輸工具,使旅客、貨物沿著特定的線路實現空間位移的過程。它是邊疆生產與消費、城市與鄉村、各地區和各部門的重要紐帶。二、課題分析課題地位和作用:本課題內容屬于第三章《區域產業活動》第四節《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的一個主要內容。課題內容體現:本課題體現在湘教版教材必修2的第76頁到第83頁中,本節教材共分四部分:1、 引言2、交通運輸與聚落3、交通運輸與城鎮分布4、交通運輸與商業網點分布在學習過程中,要注意聯系生產、生活實際,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綜合分析和知識遷移的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才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教學重點:交通運輸與聚落的形成交通運輸與城鎮的分布 3、交通運輸與商業網店的布局教學難點:交通運輸與城鎮的分布課時安排:以1課時為準,以我校的實際三五三教學標準分配3課時。重難點的確定和突破:專家建議:本節課題國家課時安排為2課時,專家建議本課題教學建議為:這部分內容相對比較抽象,在教學中宜采用多媒體或板圖進行直觀教學。讓學生通過觀察,把握以下主要要點:1、 引言2、交通運輸與聚落3、交通運輸與城鎮分布4、交通運輸與商業網點分布。三、本課題在三?五?三學導型課體現結合我校實際應為3課時。在三種課堂中實施策略如下一、問題生成學導課情境引導,激發欲望(2分鐘):通過第三節的學習,我們知道運輸是影響工業區位選擇的三大主要因素。運輸既然能影響到工業的發展,那么一個地方的交通運輸布局勢必對該區域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從而導入。自主學習,結構預習(20分鐘)學生結合導學單,采取六動預習法,進行結構化預習。教師巡視督導。盡量不大聲指導學生。問題發現,小組評價(5分鐘)學科長組織成員互批互改,并進行評價。組內展示,合作探究(10分鐘)學科長組織成員進行成果展示,將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提交學術助理。歸納共性,生成問題(3分鐘)第二次生成共性問題,將問題生成卡反饋給教師。二、問題展示解決課問題引領,合作學習(2分鐘)學生圍繞上節課生成的問題,進行討論,教師巡查。小組展示,生生質疑(25分鐘)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組內派出代表進行展示。展示形式要多樣化。共性問題要2個小組,問題一交通運輸的基本概念)要2小組;問題二(交通運輸方式)要3個小組;問題三(交通運輸對工農業發展的意義)要2小組。在展示時,其它小組要積極思考并質疑問難。師生質疑,拓展延伸(5分鐘)教師要對小組難以解決的問題進行引導,而不是直接給出結論。對小組展示不到位的要進行補充。問題訓練,評價指導(5分鐘)針對重點難點,進行鞏固訓練,一般為4個左右的選擇題。歸納總結,知識升華(3分鐘)小組進行歸納,教師作相應的補充。三、問題拓展提升課創設情境,提出問題(5分鐘)要以問題形式直入主題。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小組拓展,總結歸納(5分鐘)小組根據教師引出的問題,把本節內容進行總結,發現規律。問題訓練,合作評價(15分鐘)通過拓展單,進一步鞏固提高。學科長組織成員互評。關鍵問題,師生共探(10分鐘)小組內共性問題在全班作出展示,教師要引導、點撥。歸納總結,體驗成功(5分鐘)引導學生對學習成果進行自主歸納,讓學生體驗收獲與成功的快樂。為了達到課程標準對本課題的目標要求,選取了以下題和材料:選擇題:1、石家莊的興起主要與A、鐵路有關 B、分路有關 C、河流有關 D、運河有關2、聚落臨水分布可①方便取水②利于航運③營造秀美的濱水景觀④利于水資源保護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④3、古代著名的大都市,多數誕生在A、沿海地區 B、河流中下游平原C、河流中上游平原 D、高原地區4、我國南方城市布局的一般規律是A、沿鐵路分布 B、沿河設城C、沿公路分布 D、臨海布局5、關于河流與城鎮運輸的敘述,正確的是 A、世界一些主要河流兩岸常分布許多城市,越向上游城市越密B、城市臨河分布只是考慮有便捷的水運條件C、河流發源地是沿河城市區位類型之一D、許多古代城市可以利用天然河面進行軍事防衛6、下圖中五個位于長江沿岸的城市,按圖中序號排列,正確的一組是A、①武漢②重慶③南京④九江⑤上海 B、①重慶②宜昌③九江④南京⑤上海C、①宜賓②宜昌③九江④武漢⑤上海 D、①重慶②武漢③九江④南京⑤上海7、城市的發展與京杭運河密切相關的是A、南京 B、揚州 C、石家莊 D、北京8、有關中國京杭運河沿岸一些城市衰落原因的敘述正確的有A、運河沿岸城市揚州的衰落是由于城市自身發展不平衡造成的B、運河的淤塞是造成沿岸城市濟寧衰落的主要原因C、運河沿岸城市的衰落是由于海上運輸和鐵路的發展而造成的D、中國南北貿易的減弱是運河沿岸城市衰落的原因9、商業中心與商業網點相比A、商品種類較少 B、專業性更突出C、數目更多 D、交通較為不便二、綜合題10、A、B兩聚落分別位于我國的第二、三大平原上。判斷A、B的聚落形態,并分析其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回答有關問題。(1)A聚落呈 狀。這是因為該地位于河流較 的平原地區,地形比較 ,它常分布在 平原上。(2)B聚落呈 狀。這是因為河網密度較 的平原地區,村落沿 伸展。它常分布在 平原上。11、讀我國特大城市分布圖(2001年),回答下列問題。 ⑴填出圖中數碼代表的城市名稱: ① ② ③ ④ ⑤ 。⑵其中城市①和②的共同區位是 ,城市⑤的區位是 。⑶從地形上看,我國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地勢的第 級階梯的 地形上。(4)從我國城市發展史來看,大部分城市都是沿江湖河道發育壯大的。在古代,我國北方把 作為交通工具,以 交通為主,聚落往往在 附近形成。南方以 交通為主,聚落則 分布。⑸我國特大城市最多的省有 ,西氣東輸工程干線所經過的省區中,沒有特大城市的是 。答案:1、A2、A3、B4、B5、D6、D7、B8、B9、B10、(1)團塊 少 完整、開闊和平坦 華北(2)帶 大 河道 長江中下游11、⑴重慶 武漢 包頭 石家莊 廣州 ⑵位于河流匯合處 河口 ⑶三 平原(4)馬車 陸路 陸路干道 水運 臨水 ⑸江蘇和遼寧 寧夏四、高考命題研究:本課題以圖和文字材料背景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近5年寧夏卷高考中占了1/5。以選擇題和綜合題形式考查。1、A、B兩聚落分別位于我國的第二、三大平原上。判斷A、B的聚落形態,并分析其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回答有關問題。(1)A聚落呈 狀。這是因為該地位于河流較 的平原地區,地形比較 ,它常分布在 平原上。(2)B聚落呈 狀。這是因為河網密度較 的平原地區,村落沿 伸展。它常分布在 平原上。2、讀我國特大城市分布圖(2001年),回答下列問題。⑴填出圖中數碼代表的城市名稱: ① ② ③ ④ ⑤ 。⑵其中城市①和②的共同區位是 ,城市⑤的區位是 。⑶從地形上看,我國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地勢的第 級階梯的 地形上。(4)從我國城市發展史來看,大部分城市都是沿江湖河道發育壯大的。在古代,我國北方把 作為交通工具,以 交通為主,聚落往往在 附近形成。南方以 交通為主,聚落則 分布。⑸我國特大城市最多的省有 ,西氣東輸工程干線所經過的省區中,沒有特大城市的是 。3、讀下列山區和平原地區商業網點示意圖,回答:(1)由圖可知山區商業網點的密度 (大于或小于)平原地區,原因是 ;山區應更多地采用 的靈活組織形式,不宜設置過密的固定商業網點的原因是: 。(2)山區與平原商業網點布局的共同點是 。(3) 、 技術的發展,使商業網絡的組織形式發生顯著的變化, 、 、 等正在推廣,并成為現代商業發展的潮流。答案1、(1)團塊 少 完整、開闊和平坦 華北(2)帶 大 河道 長江中下游2、⑴重慶 武漢 包頭 石家莊 廣州 ⑵位于河流匯合處 河口 ⑶三 平原(4)馬車 陸路 陸路干道 水運 臨水 ⑸江蘇和遼寧 寧夏3、(1)小于 山區自然環境惡劣,人口稀少,交通閉塞,商品流通很難建立和發展,商業網難以延伸到那里 流動服務 山區人口稀少(2)靠近商品生產地和方便的道路兩旁(3)電子計算機 互聯網 網上購物 電子商務 無人自動售貸機《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課題講座測試題1.本課題的課標內容是什么?具體要求是什么?2.本課題在章節的地位是什么?3.本課題的重點是什么?難點是什么?4.本課題的重點突破的教學方法有哪些?5.本課題的難點突破的教學方法有哪些?6.說明交通運輸對聚落、城鎮分布、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7.設計本課題情景導入材料有哪些?8.設計本課題的板書設計太谷二中地理學科課題講座評價表教師姓名 學科 2011年 月 日任課年級 課題 權重得分評價項目評價指標課標1、說課標:即說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本課題內容中的具體體現。5教材分析2、說地位:本課題內容在課程或單元教學中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即本課題的價值)3、說聯系:本課題主要知識點和能力點與前后教材內容的聯系。4、說內容:簡要、準確地說出本節課的內容。15教材處理5、說教材處理:對本課題教材的加工、重組、所做的刪減、增加、充實、拓展、修改以及順序的調整。并說清這樣處理的價值。10教學目標6、說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結合學生情況和認知特點(即學情)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10重點難點7、說重點、難點的確定。8、說重點、難點確定的依據。9、如何解決這些重點和難點。10教法學法10、說明教學思想、方法、模式、策略的選擇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作用。11、說明在哪些方面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10教學手段(材料和題)(三?五?三學導課)12、說明教學手段選擇的依據和所設計的教學情境。13、說明教學手段的選用對最優化地達到教學目的的思考與分析,體現出能恰當運用多媒體、材料、題等進行教學。10教學程序(三?五?三學導課)14、說課堂教學結構以及各課型的時間分配;如課前準備、新課導入、新課展示,師生質疑、拓展提升等。15、說教學流程:教學實施的具體步驟和環節。15課后反思16、對本課題內容的自我評價或教學反思。5教師素養17、板書書寫流暢,工整規范,沒有錯別字。18、語言生動形象,條理清楚,表達準確。19、教態自然,儀表端莊,精神飽滿,富于感染力。20、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自己的講座內容。10備注 總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