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班級:______姓名:___________$年級:七年級 科目:歷史 課型 新授課 課時 2課時主備: 主講: 課題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研組長簽字: 教學副校長簽字:一、教學目標能歸納出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的相關史實能區分鑒真,玄奘二人,體會二人不屈不撓的精神能概括出唐朝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和啟示,感悟堅持對外開放政策的重要性二、教學過程新課導入 視頻導入 播放《西游記》的經典片段對比分析 事件內容時間目的地途中遭遇出行方式鑒真東渡唐玄宗日本六次東渡成功海上航行玄奘西行唐太宗天竺(印度)一人前往天竺,歷經艱險陸地行走(1)請結合課本填充表格內容(2)請結合所學知識,思考一下,為什么唐朝時期對外交流如此頻繁?唐朝國力強大 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 統治者勵精圖治讀圖思析 圖A 圖B圖A,圖B反映了唐朝實行怎樣的對外政策?開放的對外政策圖A 圖B 中的人物分別是誰?他們在歷史上分別做出了什么貢獻?A 鑒真 B 玄奘鑒真東渡日本,促進了中日友好交流玄奘西行,促進了中印兩國的友好交流(3)圖A 圖 B 的人物都經歷了千辛萬苦,他們是如何面對重重困難的?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面對困難,他們不放棄,直面面對不屈不撓,堅持不懈 ,勇往直前史料實證 材料一 “大唐國者,法是備定,珍國也,常須達” ——《大唐史》材料二 天竺誡日王對玄奘說:“弟子聞彼國有《秦王破陣樂》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復有何功德,值此贊揚”材料三 據記載,當時有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與唐朝有外交友好往來,唐朝的都城居住著大量的外國客商,往來使節,僧侶,留學者,最多時達百萬以上,僅日本的遣唐使就十多批。材料一中,日本人眼中的唐朝是怎樣的?為此日本人是怎樣做的?他們認為唐朝是一個強大的國家 派遣唐使來中國學習材料二中,“天竺”是現在的哪里?請你告訴誡日王“秦王”是誰?印度 唐太宗根據上述材料,歸納唐朝對外交往的特點?唐朝的對外交往對文化發展產生了什么影響?對外交往頻繁 雙向交流 促進了本國文化的發展,促進了兩國的友好交流(4)唐朝的繁榮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啟示?我們要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要善于學習他國的長處課堂達測 1.上海世博會日本館里,有一個以“遣唐使”為中心的展區。下列關于唐朝與日本交往的說法,錯誤的是(A )A.玄奘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B.兩國之間有貿易往來C.唐朝時期有十幾批遣唐使來華D.日本按唐朝模式進行政治改革2.第一個系統地把天竺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記錄下來并介紹到中國的人是(C )文成公主 B.松贊干布 C.玄奘 D.鑒真“傳法為重,舍身為輕;六渡出海,終抵東瀛。”上述對聯高度贊揚了鑒真不畏艱難、執著追求的精神。文中提到的“東瀛”是指( C )A.天竺 B.朝鮮 C.日本 D.越南3.、“遣唐使”“玄奘西游”“鑒真東渡”等客觀史實,反映出唐朝的時代特征是( A )A.對外開放 B.經濟繁榮 C.政治清明 D.交通發達4.唐代中后期,“波斯錦”“胡錦”“番錦”通過絲調之路,不斷輸入中國,內地也生產“胡式錦”。這主要表明( D )A.唐朝采取開明民族政策B.中外交流開啟唐朝盛世C.唐朝中后期手工業衰落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強5、下列史實能夠反映唐朝中外文化雙向交流的有(C )①鑒真東渡②唐太宗被尊稱為“天可汗③玄奘西行④遣唐使來華⑤陜西西安出土的唐代大食旅行者陶俑A.①②③④ B.1245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歷史錦囊 鑒真東渡鑒真東渡日本,前后用了12年,隨行的有36人獻出生命。鑒真雖失明,但百折不撓,到日本時已是66歲高齡。他在日本10年,極受尊敬和愛戴。763年,鑒真卒于唐招提寺。今天,鑒真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及寺內的鑒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為一級國寶。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