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第14課 明朝的統治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課程標準】知道明朝的建立;通過皇權的強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專權的弊端。【教材地位】本課是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開篇。我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自秦朝創立以來,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深遠。它經歷了草創建立、發展完善到走向極端和沒落三個階段。如果把明朝加強皇權放在整個君主專制發展的大背景下來考察,就會發現,明清時期我國封建君主制度的空前強化已違背了時代精神,失去了活力,是整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的表現和開始。因此,這一課在明清史中乃至整個封建社會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內容分析】本課主要從政治和文化教育角度講述明朝的統治。元末的戰亂,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朱元璋充分意識到國家統一、政局穩定、皇權集中地重要性。建立明朝后,為強化皇權,全面改革官制,實行八股取士的科舉考試。這些舉措,一方面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環境;另一方面八股取士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了社會精英的創造性。太過集中的專權,不僅給明朝的統治埋下危機,更讓社會失去了進步的原動力。二、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明朝建立的時間、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舉制度等強化皇權的具體措施,概括明朝皇權加強的特點及影響,理解皇帝專權的種種弊端。【過程與方法】識讀《明朝疆域圖(1433年)》,獲取疆域范圍、北方政權等有效歷史信息;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南京江南貢院的科舉考場》《舉子看榜圖》,分析科舉考試變化帶來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明朝科舉制改革雖然加大了科舉考試的客觀性,但過于死板,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和創造性;認識明朝君權的強化,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但同時又是中國社會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三、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年齡較小,知識儲備不足,對皇權加強這樣抽象的問題理解起來較困難,但對形象直觀的內容掌握較快。所以,需要在課堂上采取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一步步理解所學內容,以便水到渠成的達成教學目標。四、教學思想本課的設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每個環節都充分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 本課的教學設計采用情景體驗式教學。教師通過營造歷史情景,讓學生參與其中,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體驗、感受、感悟歷史人物與事件,加深對歷史的認識、理解,增強探究意識,提高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 五、教學重難點【重點】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難點】科舉考試的變化;八股取士的消極影響。六、教學方法以人物為中心的材料細節教學,結合史料和歷史故事開展合作與探究。本設計圍繞四個核心問題展開教學:1、朱元璋建立明朝。2、朱元璋加強皇權的目的及措施。3、八股取士對教育、選官等方面造成的負面影響。4、明朝經濟的發展。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結合教材中的插圖、引文、史料、圖片等資料,運用觀察法、閱讀法、對比分析等多種方法獲取相關信息,變抽象為具體。通過有效的引導,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教學,積極討論交流,進行合作與探究,獲取知識,提高能力,體驗學習的快樂。七、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出示春聯圖片導入,回答問題:從朱元璋開始,春聯必須用朱砂紙做底,黑墨書寫,并取名為“萬年紅”(“紅”與“朱”義同)。萬年紅也就是“萬年朱”朱元璋有什么用意?怎樣才能使自己的統治長治久安?希望在本課的學習中,我們能找到答案。出示學習目標1、知道明朝的建立,掌握明朝加強君權的具體措施;掌握“八股取士”。2、了解明朝經濟發展表現;3、正確理解皇帝專權的弊端。●新課講解本課主要分為3個環節來進行第一篇章:草根逆襲,成功上位多媒體展示朱元璋草根逆襲,成功上位的故事。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家境貧困,從小給地主放牧牛羊。17歲那年,父母、大哥都死于災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到一座寺廟當和尚。元末農民起義爆發后,寺廟被戰火燒毀,他就投奔起義軍,由于朱元璋足智多謀,作戰勇敢,幾年后成為這支起義軍的首領。他率領隊伍南征北戰,建立了明朝。明朝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建立的呢?閱讀教材找到答案。點撥: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敗,各級官吏竭力搜刮民財,導致社會動蕩,民不聊生。1351年,黃河下游地區爆發農民起義,很快發展到江淮地區,出現多支反元隊伍。那么明朝是由誰建立的呢 建立的時間是何時 都城定在哪里 學生總結: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定都應天府,他就是明太祖。明軍攻占元大都,標志著結束了元朝的統治。【問題思考】想一想,歷史上像朱元璋這樣參加農民起義的開國皇帝還有哪些 點撥: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等。出示《明朝前期疆域圖》史料展示:“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南海的“千里長沙,萬里石溏”盡入版圖。過渡:建立霸業后朱元璋仍然有諸多的煩惱,如:戰火摧殘的社會經濟急待恢復,農民起義和斗爭仍在繼續,尖銳的階級矛盾有待緩和,退居塞北的殘元勢力仍然企圖卷土重來;明政權中由于勝利臣驕將悍,爭權奪利。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朱元璋是怎樣鞏固明朝統治,加強君主專制的 皇權加強的措施給明朝和后世帶來哪些影響 第二篇章:強化皇權,守成家業提出問題:朱元璋強化皇權的歷史原因?從回顧元朝行省制度的利弊入手,引導學生了解中書省、行中書省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也導致了地方分權和朝臣權力過大。學生:元朝的滅亡是由于地方分權和朝臣權力過大所致。進而引出朱元璋強化皇權的措施。強化皇權,守成家業之改革官制:1、在地方:①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互不統屬,從而使行省的權力分散;師:行省制度始于何時 為什么要廢除 點撥:行省制度始于元朝。它統一管轄區域內的行政、財政和軍事事務,職權極重,不利于中央集權。所以,明太祖下令廢除行中書省,設三司,六部直屬中央,達到了中央對地方的嚴格控制。②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鞏固皇室。結果:皇帝將地方的軍事、行政、財政大權收歸中央。改革官制:2、在中央:①廢除了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的職權,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結果: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出示史實故事胡惟庸案,教師指出:“胡惟庸案”是朱元璋為了解決傳統的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強化皇權所采取的暴力行動。秦朝以來沿襲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廢除,“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現象被打破,君權、相權合而為一,皇帝的權力空前提高。②為分散兵權,把原來的大都督府分為中、左、右、前、后五軍都督府,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結果:皇帝直接掌握了軍事大權。出示歷史故事明朝大學士宋濂曾經與客人在家飲酒。第二天上朝時,朱元璋問他昨天請了什么客人、吃的什么菜、喝的什么酒,宋濂一一如實回答。皇帝笑著說:“你沒有騙我”。結合所學知識,談一談朱元璋為什么說宋濂沒有騙他?生:朱元璋設錦衣衛監視官民強化皇權,守成家業之廠衛制度:職責:監察官民,偵緝官民的言行。作用:成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師:①設立廠衛制度的目的:監視官吏,鎮壓人民。②錦衣衛的特點:由皇帝直接指揮,不受法律的約束。③評價: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是明朝皇權空前加強的重要表現。出示史料:“安然朝中坐,卻知天下事。”“時京官每旦入朝,必與妻子訣別,及暮無事則相慶,以為又活一日。”—《稗史匯編》得出結論:皇帝通過錦衣衛加強了對臣民的監視。朱元璋在從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及特務機構的設置,使地方和中央的各個部門,既互不統屬,又互相牽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負責,這樣就使皇權高度集中,君主專制大為加強。通過以上學習,你覺得朱元璋對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動,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點撥:權力的分散與制衡影響:地方和中央的各個部門,既互不統屬,又互相牽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負責,這樣就使皇權高度集中,君主專制大為加強。過渡:朱元璋又是怎樣從思想上控制知識分子的呢 強化皇權,守成家業之八股取士:明朝提倡尊孔崇儒,發展科舉制,實行八股取士出示圖片,明清時期考生作弊手段以夾帶居多,這是為什么呢?學生回答:八股取士的考試內容、格式有關。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 《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自己隨意發揮。答題格式:八股文。所謂八股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問題思考】你認為這種考試制度會培養出怎樣的人?八股文內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脫離實際,禁錮思想。應試的人為了被錄取,只有死讀“四書”“五經”,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所以培養的大多是嚴守規矩和讀死書、死讀書之人。【情景再現】假如甲乙丙是一起參加明朝的科舉考試的考生。根據他們的答案,你認為他們三個誰會高中狀元?甲:我嚴格按著《四書集注》上的觀點來答題。乙:我要別出心裁,創新觀點。答案:甲很可能高中狀元,乙要是寫得過分,有可能鋃鐺入獄;【合作探究】你贊成八股取士么,說說你的理由?八股之害等于(秦朝)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于(秦朝)咸陽之郊所坑者。——顧炎武《日知錄》得出結論:嚴重阻礙我國的思想文化、科技的進步與發展。進一步總結八股取士的影響:積極:考試形式標準化,利于規范考試。消極:禁錮了知識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會的進步,應試的人為了能夠被錄取,死背“四書五經”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回顧科舉制回顧科舉制的發展史:過渡:明朝的建立、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形成了較為安定的政治局面,對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環境。第三篇章:政局穩定,經濟發展經濟的發展,主要從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來學習。1、農業發展的表現師:明代引進了原產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棉紡織業向北推進;2、手工業發展的表現師:棉紡織業:明代從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現出一批棉紡織業基地。絲織業: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制瓷業: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所產青花瓷最為有名。師:說說明代手工業有何特點 生:技藝精湛。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發展。3、商業的繁榮特點:①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②許多富人積極從事商貿活動,出現了有名的商幫,如山西的晉商、安徽的徽商。課堂小結:明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時期。這些措施的確達到了加強君權,鞏固統治的目的。但不少措施如特務機構、八股取士等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阻礙了社會的進步。現在應創建什么樣的社會環境更有利于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自由、民主、和諧、開放、文明、創新、法制等。這些正是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體現,希望同學們努力學習,艱苦奮斗,不懈進取,在火熱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出無悔的青春,在實踐中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成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文明人。【達標檢測】1、被明朝萬歷皇帝欽筆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子,成為我國現存唯一的狀元卷。該卷肯定涉及哪些內容A.經濟政策 B.時事評論 C.詩詞歌賦 D.四書五經2、明史專家吳晗在《朱元璋》一書中寫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論道的說法……到宋朝便不然了。從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無坐處,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許坐,站著都不行,得跪著說話了。”君臣關系從坐而站而跪這一現象 說明A.丞相權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權力日益向帝王集中C.設立了錦衣衛、東廠 D.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強3、某校歷史興趣小組準備開展以“明朝加強專制統治”為主題的探究活動,下列符合主題的有①廢丞相,設三司 ②設置廠衛制度③八股取士 ④設三省六部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明朝八股取士造成的危害有①阻礙了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 ②阻礙了中國思想文化的進步③考中做官的大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仆④增大了考試標準的客觀性A. 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5、明初,國子監祭酒宋訥有一天上朝,朱元璋問他為何昨晚不悅,宋訥大驚。朱元璋拿出一幅畫,正是宋訥昨晚生氣表情的畫像。這件事反映的實質是A.君權的強化 B.君臣關系親善C.君臣關系緊張 D.大臣晝夜忙于政務6 、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北端有一條東廠胡同,其命名與明朝設立的機構東廠有關。這一機構是由下列哪位皇帝設立的A.明太祖 B.明成祖 C.建文帝 D.明英宗7、明朝時,手工業在前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哪座城市成為絲織業中心A.杭州 B.廣州 C.南京 D.蘇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