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2年《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Word版62頁)三、課程目標口加以認識。綜合思維的培育,有助于學生形成系統、動態、辯證地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樹立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3.區域認知指人們從空間一區域的視角認識地理環境及人地關系的思維方式和能力。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復雜多樣,人們將其劃分成不同空間尺度、不同類型的區域加以認識。區域認知的培育,有助于學生建立地理空間觀念,認識不同的區域既各有特色,又相互聯系,增強熱愛家鄉的情感和國家認同感,增進對世界的理解,逐步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4.地理實踐力指人們在地理實驗、社會調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行動力和意志品質。地理實驗、社會調查、野外考察是地理學常用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課程重要的學習方式。地理實踐力的培育,有助于學生在真實環境中運用適當的地理實踐活動方式,觀察和認識地理環境,體驗和感悟人地關系,并在活動中做到知行合一、樂學善學、不畏困難。地理課程要培育的核心素養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圖1)。人地協調觀是地理課程內容蘊含的最為核心的價值觀,綜合思維和區思維方式和能力合思維思維方式和能力區域認知人地協調觀.正確價值觀地理實踐力行動力和意志品質圖1地理課程要培育的核心素養的構成5 I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域認知是學生建立人地協調觀所需要的重要思維方式和能力,地理實踐力則是學生秉持人地協調觀、運用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方法,在分析和解決地理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時所具備的行動力和意志品質。(二)目標要求1.學生能夠初步認識地理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人類活動深刻影響著地理環境,協調人地關系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方法和工具,面對世界、中國、家鄉出現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作出初步的分析和評價,并具有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意識;能夠立足家鄉、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初步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念。2.學生能夠初步理解地理事物和現象是由地理要素在不同時空條件下相互作用形成的;能夠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等方法,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的自然、人文特征及其時空變化特點,初步形成從地理綜合的視角看待和分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能夠初步具備崇尚真知、獨立思考、大膽嘗試等科學品質。3.學生能夠初步理解地球上有不同空間尺度、不同類型的區域,每一個區域都有各自的特征,不同區域之間會產生聯系;能夠運用多種地理工具獲取區域信息,認識區域特征、區域差異和區域聯系,初步形成從空間一區域的視角看待和分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能夠增進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4.學生能夠初步掌握地理實驗、社會調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實踐活動的基本方法;能夠在校內、校外的真實環境下,運用所學知識和地理工具,通過地理實踐活動,觀察和感悟地理環境及人們生產生活的狀態,嘗試解決實際地理問題,增強信息運用、實踐操作等行動力;能夠養成在實踐活動中樂于合作、勇于克服困難等品質。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