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4張PPT)第13課 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統治者強化中央集權,采取重文輕武的治國政策。與此同時,周邊民族先后建立的遼、西夏、金等政權,與宋朝并立。北宋滅亡后,南宋占據江南,與金朝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兩宋時期,各民族之間在更大范圍內交融,社會經濟蓬勃發展,國內外貿易空前繁榮,科技發明取得重大成就,文學藝術碩果累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疆域空前遼闊,各民族間交融得到進一步發展,東西方交流得到加強,對以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第二單元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新課導入宋元時期的科學技術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中外交通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對世界文明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的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是怎樣發明與傳播的 當時的中外交流情況又如何 目錄: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火藥的應用發達的中外交通教學目標:掌握宋元時期燦爛輝煌的科學技術成就的基本概況和影響,了解宋元時期對外交往的基本史實。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進行想象和分析的方法,探究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的發明過程。了解古代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的基本情況。通過學習宋元時期的科技,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重點:四大發明;宋元時期對外交往的基本史實。難點:四大發明的影響。一、活字印刷術的發明02(1)發展歷程: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選用紋質細密堅實的木材,如棗木、梨木等。然后把木材鋸成一塊塊木板,把要印的字寫在薄紙上,反貼在木板上,再根據每個字的筆劃,用刀一筆一筆雕刻成陽文,使每個字的筆劃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書了。1.雕版印刷術雕版印刷術:隋唐時期發明,遼、宋、西夏、金時期進一步發展。現存世界上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金剛經》材料一:宋太祖時,由官府主持刻印《大藏經》,耗時12年,雕版13萬塊,印完后堆積如山的雕版再也派不上用場了。材料二:當時一個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個字,一本六萬字的書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結合材料,思考雕版印刷術的缺點雕版印刷術費工費時,浪費材料,刻好的版只能印制一種書籍,不能修改。(2)局限:2、活字印刷術泥活字版①發明者:北宋 畢昇畢昇初為杭州書肆刻工,專事手工印刷,在印刷實踐中,畢昇認真總結了前人的經驗,于北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發明活字印刷術,其法未及推行即卒。畢昇事跡僅見于沈括《夢溪筆談》。②流程膠泥刻字燒制字模排字固版印刷拆版1.用膠泥刻字;2.用火燒制,使字模變硬;3.制版時,在一塊四周有框的鐵板上撒上松脂、石蠟和紙灰等,將燒制好的字模在鐵板上排成版,用火將鐵板中的松脂熔化,將字版壓平,這樣就可以印書了;4.印完之后,再將松脂熔化,泥字拆開,然后又可以再次排版。對比雕版印刷,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有何優點和創新?創新省時省力,可循環使用;錯別字也可及時更換死版變活版,死字變活字“(活字印刷)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br/>——沈括《夢溪筆談》優點膠泥刻字木活字轉輪排字法元 王禎 《農書》銅活字元朝中期泥活字版3.活字印刷術的發展元代科學家王禎發明的轉輪排字法4.傳播:13世紀傳入朝鮮,之后傳到日本及東南亞地區,又經絲綢之路傳到波斯,后經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徑傳入歐洲。印刷術的傳播“如果沒有從中國引進印刷術,歐洲可能要長期停留在手抄本的狀況,書面文獻不可能如此廣泛流傳?!?br/>——美國著名學者 羅伯特活字印刷術發明有何歷史意義?意義:降低了制書的成本,加快了圖書的普及和文化的傳播。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二、指南針、火藥的應用在指南針應用之前,我們怎樣識別方向?北斗星太陽大樹司南原理:司南形狀像一把湯匙,放置在銅制的方形地盤中,地盤四周刻有24個方位。司南在光滑的盤中轉動,當它停下來時,匙柄就指向南方。中國古代很早就認識到磁石指南的特性。戰國時人們利用天然磁鐵做成指南工具,稱為“司南”指南工具的出現司南是由哪兩部分組成的?是根據什么原理制成的?它有哪些缺點?由銅盤和磁勺兩部分組成;根據磁石指南的原理制成的。缺點:體積大,磁性小,轉動不靈活,沒能廣泛使用。司南指南針發展歷程司南:戰國人們利用天然磁鐵做成指南工具。指南針:宋代使用人造磁鐵制成的指南工具。(人們用帶有磁性的鋼針放在碗邊,或用線將針懸起,鋼針就可以靈活的指向南方。)羅盤:后來人們把有磁性的鋼針安置在刻有度數的盤中,于是就制成了羅盤。材料: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北宋《萍洲可談》北宋末年,中國的海船上開始使用指南針材料阿拉伯人傳播“指南針知識是十二世紀(南宋時),通過西遼經陸路傳到西方的?!?br/>——(英)李約瑟 《中國科技史》乘坐中國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將指南針傳到阿拉伯國家,后來又傳到歐洲。指南針的傳播及影響:視頻:指南針在航海史上的重大意義新航路的開辟和發現新大陸(美洲)鄭和下西洋指南針應用于航海,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為鄭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發現提供了條件。指南針的傳播及影響:視頻:火器與火藥(1)唐朝時,中國人已經發明了火藥。煉丹引爆硝石硫磺塊木炭火藥,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燃燒的藥劑。火藥的研究開始于古代道家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藥,最后導致了火藥的發明。(2)發展及應用:唐末,火藥開始運用到軍事領域。(3)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應用于戰爭,那時的火藥武器有火箭、突火槍和火炮等。相關史事 南宋初,有人將火藥裝在竹管里,制造出竹管火槍,臨陣時點燃發射,燒傷敵人。南宋后期,又有人發明了在竹管里裝有彈丸的突火槍,點燃后彈丸射出。竹管突火槍是槍炮的始祖,從此揭開了世界軍事史上熱兵器時代的序幕。南宋突火槍(4)元朝還用金屬作筒,取代竹筒,發明了火銃(chong)。世界上最早的金屬管形火器是火銃。小口徑火銃是槍的前身,大口徑火銃是火炮的前身。早期大口徑火銃用銅制造,所以,它又稱銅火銃。(元代)銃身上陰刻有“至順三年二月十四日,綏邊討寇軍,第三百號馬山”。火藥的影響:中國發明的火藥和火器傳入歐洲后,改變了作戰方式和作戰思想,為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勢力創造了條件,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火藥的傳播:中國的火藥和煙火在13世紀傳人阿拉伯地區,14世紀初又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如果沒有火藥,世界也許會少受點痛苦,但另一方面,中世紀歐洲那些穿戴盔甲的騎士們可能仍然在他們有護城河圍繞的城堡里稱王稱霸,不可一世,而我們的社會可能仍然處在封建制度的奴役下 ”——德克·海德火藥可用來制造鞭炮(煙花)、開山修路、開采礦山等。火藥除了制作武器用于軍事,還有哪些用途?政治: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元朝實現了大一統,使社會出現相對安定局面;經濟:宋元時期,經濟持續發展,為科技文化成就奠定了物質基礎;民族關系:民族交融加強,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對外交往:一方面我國的先進文化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另一方面我國也吸收了外來文化,豐富本民族文化;歷史傳承:隋唐文化的輝煌成就也為宋元時期科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宋元時期科技進步的主要原因?(從政治、經濟、民族關系、對外交往、歷史傳承角度分析)總結探究降低了制書成本,加快了圖書的普及和文化的傳播。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為鄭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發現提供了重要條件。改變了作戰方式 ,促使冷兵器向熱兵器的轉變,加速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這三種東西,已經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種在文學上,第二種在戰爭上,第三種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無數的變化?!?br/>——英·培根《新工具》中國古代的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等重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怎樣的重要貢獻 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器三、發達的中外交通①宋朝航海技術的進步,南方的海上貿易頻繁,海路交通發達。②元朝建立后,陸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圍進一步擴大,開創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元朝交通線路圖宋元時期的中外交通與前代相比有哪些發展 宋元時期中外交通大發展的原因是什么 航海技術的進步。陸上絲綢之路及驛站制度①陸上絲綢之路:在宋元時期成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②驛站:宋代驛站比較發達,元朝為了加強同各地的聯系,建立了四通八達的驛站。驛站是中國古代供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雞鳴驛材料研讀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元史·地理志》元代建立了遍布全國的驛站,對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有什么作用?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聯系;推動了國內交通的發展;促進了國內各民族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和邊疆地區的開發。元朝在驛道上隔一段距離就設有“急遞鋪”。鋪卒在接到緊急文書后,騎快馬日夜兼程傳到下一個急遞鋪,直到送達接收地。當時規定一晝夜要傳遞400里。急遞鋪令牌想一想:急遞鋪的方式,相當于今天郵政中的什么措施?特快專遞③元代陸路交通范圍更廣:元代的陸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羅斯等歐洲國家,使東西方的使臣、商人往來非常方便。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br/>——《元史·地理志》海路交通發達——海上絲綢之路(1)背景:宋元時期由于造船和航海技術的發展,中國的海船設置了水密隔艙,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針外還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風、氣象的規律。政府鼓勵海外貿易,設置市舶司專門管理。(2)表現:①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條航線:通往日本、高麗、東南亞、印度、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遠至波斯灣及東非海岸。元朝時,海上交通范圍有更大的拓展,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宋元時,中國與阿拉伯、波斯以及東非之間有大量的商船定期往返。宋代時與中國有貿易關系的國家和地區有五六十個,元代時達到140多個。元朝交通路線圖陸路和海路交通的暢通,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起來(總的影響)。外傳:中國的創造發明,如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紙幣和驛站制度等輸往西方,天文歷法、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傳入亞洲各國,對歐亞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傳入:西方的藥物、天文歷法、數學等也傳到中國。外來的科學技術與文化在元代受到重視。中外交通發達的影響課堂小結作業完成練習冊中的相關習題。謝謝觀看第13課 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3課 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 教學設計【單元介紹】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統治者強化中央集權,采取重文輕武的治國政策。與此同時,周邊民族先后建立的遼、西夏、金等政權,與宋朝并立。北宋滅亡后,南宋占據江南,與金朝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兩宋時期,各民族之間在更大范圍內交融,社會經濟蓬勃發展,國內外貿易空前繁榮,科技發明取得重大成就,文學藝術碩果累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疆域空前遼闊,各民族間交融得到進一步發展,東西方交流得到加強,對以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新課導入】宋元時期的科學技術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中外交通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對世界文明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的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是怎樣發明與傳播的 當時的中外交流情況又如何 【目錄 教學目標 重難點】目錄:1.活字印刷術的發明2.指南針、火藥的應用3.發達的中外交通教學目標1.掌握宋元時期燦爛輝煌的科學技術成就的基本概況和影響,了解宋元時期對外交往的基本史實。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進行想象和分析的方法,探究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的發明過程。了解古代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的基本情況。3.通過學習宋元時期的科技,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重點:四大發明;宋元時期對外交往的基本史實。難點:四大發明的影響。【教學過程】模塊一、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視頻:印刷術1.雕版印刷術(1)發展歷程:雕版印刷術:隋唐時期發明,遼、宋、西夏、金時期進一步發展。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選用紋質細密堅實的木材,如棗木、梨木等。然后把木材鋸成一塊塊木板,把要印的字寫在薄紙上,反貼在木板上,再根據每個字的筆劃,用刀一筆一筆雕刻成陽文,使每個字的筆劃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書了。(2)局限:結合材料,思考雕版印刷術的缺點材料一:宋太祖時,由官府主持刻印《大藏經》,耗時12年,雕版13萬塊,印完后堆積如山的雕版再也派不上用場了。材料二:當時一個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個字,一本六萬字的書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雕版印刷術費工費時,浪費材料,刻好的版只能印制一種書籍,不能修改。2、活字印刷術①發明者:北宋 畢昇畢昇初為杭州書肆刻工,專事手工印刷,在印刷實踐中,畢昇認真總結了前人的經驗,于北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發明活字印刷術,其法未及推行即卒。畢昇事跡僅見于沈括《夢溪筆談》。②流程1.用膠泥刻字;2.用火燒制,使字模變硬;3.制版時,在一塊四周有框的鐵板上撒上松脂、石蠟和紙灰等,將燒制好的字模在鐵板上排成版,用火將鐵板中的松脂熔化,將字版壓平,這樣就可以印書了;4.印完之后,再將松脂熔化,泥字拆開,然后又可以再次排版。“(活字印刷)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br/>——沈括《夢溪筆談》對比雕版印刷,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有何優點和創新?優點:省時省力,可循環使用;錯別字也可及時更換創新:死版變活版,死字變活字3.活字印刷術的發展4.傳播:13世紀傳入朝鮮,之后傳到日本及東南亞地區,又經絲綢之路傳到波斯,后經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徑傳入歐洲。活字印刷術發明有何歷史意義?“如果沒有從中國引進印刷術,歐洲可能要長期停留在手抄本的狀況,書面文獻不可能如此廣泛流傳?!?br/>——美國著名學者 羅伯特意義:降低了制書的成本,加快了圖書的普及和文化的傳播。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模塊二、指南針、火藥的應用在指南針應用之前,我們怎樣識別方向?指南工具的出現中國古代很早就認識到磁石指南的特性。戰國時人們利用天然磁鐵做成指南工具,稱為“司南”司南是由哪兩部分組成的?是根據什么原理制成的?它有哪些缺點?由銅盤和磁勺兩部分組成;根據磁石指南的原理制成的。缺點:體積大,磁性小,轉動不靈活,沒能廣泛使用。指南針發展歷程司南:戰國人們利用天然磁鐵做成指南工具。指南針:宋代使用人造磁鐵制成的指南工具。(人們用帶有磁性的鋼針放在碗邊,或用線將針懸起,鋼針就可以靈活的指向南方。)羅盤:后來人們把有磁性的鋼針安置在刻有度數的盤中,于是就制成了羅盤。材料: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北宋《萍洲可談》北宋末年,中國的海船上開始使用指南針指南針的傳播及影響:材料“指南針知識是十二世紀(南宋時),通過西遼經陸路傳到西方的?!?br/>——(英)李約瑟 《中國科技史》傳播乘坐中國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將指南針傳到阿拉伯國家,后來又傳到歐洲。視頻:指南針在航海史上的重大意義指南針的傳播及影響:指南針應用于航海,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為鄭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發現提供了條件。視頻:火器與火藥(1)唐朝時,中國人已經發明了火藥。(2)發展及應用:唐末,火藥開始運用到軍事領域。(3)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應用于戰爭,那時的火藥武器有火箭、突火槍和火炮等。相關史事南宋初,有人將火藥裝在竹管里,制造出竹管火槍,臨陣時點燃發射,燒傷敵人。南宋后期,又有人發明了在竹管里裝有彈丸的突火槍,點燃后彈丸射出。竹管突火槍是槍炮的始祖,從此揭開了世界軍事史上熱兵器時代的序幕。(4)元朝還用金屬作筒,取代竹筒,發明了火銃(chong)。“如果沒有火藥,世界也許會少受點痛苦,但另一方面,中世紀歐洲那些穿戴盔甲的騎士們可能仍然在他們有護城河圍繞的城堡里稱王稱霸,不可一世,而我們的社會可能仍然處在封建制度的奴役下 ”——德克·海德火藥的傳播:中國的火藥和煙火在13世紀傳人阿拉伯地區,14世紀初又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火藥除了制作武器用于軍事,還有哪些用途?火藥可用來制造鞭炮(煙花)、開山修路、開采礦山等。總結探究宋元時期科技進步的主要原因?(從政治、經濟、民族關系、對外交往、歷史傳承角度分析)1.政治: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元朝實現了大一統,使社會出現相對安定局面;2.經濟:宋元時期,經濟持續發展,為科技文化成就奠定了物質基礎;3.民族關系:民族交融加強,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頻繁;4.對外交往:一方面我國的先進文化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另一方面我國也吸收了外來文化,豐富本民族文化;5.歷史傳承:隋唐文化的輝煌成就也為宋元時期科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中國古代的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等重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怎樣的重要貢獻 “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這三種東西,已經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種在文學上,第二種在戰爭上,第三種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無數的變化?!?br/>——英·培根《新工具》模塊三、發達的中外交通宋元時期的中外交通與前代相比有哪些發展 ①宋朝航海技術的進步,南方的海上貿易頻繁,海路交通發達。②元朝建立后,陸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圍進一步擴大,開創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陸上絲綢之路及驛站制度驛站是中國古代供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材料研讀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元史·地理志》元代建立了遍布全國的驛站,對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有什么作用?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聯系;推動了國內交通的發展;促進了國內各民族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和邊疆地區的開發。想一想:急遞鋪的方式,相當于今天郵政中的什么措施?特快專遞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br/>——《元史·地理志》③元代陸路交通范圍更廣:元代的陸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羅斯等歐洲國家,使東西方的使臣、商人往來非常方便。視頻:國寶檔案 海絲傳奇元朝時,海上交通范圍有更大的拓展,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宋元時,中國與阿拉伯、波斯以及東非之間有大量的商船定期往返。宋代時與中國有貿易關系的國家和地區有五六十個,元代時達到140多個。中外交通發達的影響 陸路和海路交通的暢通,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起來(總的影響)。 外傳:中國的創造發明,如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紙幣和驛站制度等輸往西方,天文歷法、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傳入亞洲各國,對歐亞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傳入:西方的藥物、天文歷法、數學等也傳到中國。外來的科學技術與文化在元代受到重視。【課堂小結】【布置作業】完成練習冊中的相關習題。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印刷術.mp4 國寶檔案 海絲傳奇.mp4 指南針在航海史上的重大意義.mp4 火器與火藥.mp4 第13課 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 教案.doc 第13課 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 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