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列寧與十月革命【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俄國十月革命發生的原因、經過和歷史意義等基本史實,為以后學習蘇聯歷史奠定基礎。二、過程與方法目標:1.通過引導學生討論俄國十月革命發生的歷史條件,初步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的能力。2.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俄國十月革命歷史發展的進程,讓學生懂得無產階級革命是俄國歷史發展的選擇,掌握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培養學生形成科學的社會主義觀。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學生認識十月革命的勝利迎來了新時代的曙光。引導學生學習列寧的革命首創精神,認識領袖人物在推動歷史前進中的重要作用。【教學重點】俄國十月革命發生的歷史原因,十月革命的重大歷史意義。【教學難點】如何幫助學生理解二月革命后出現的兩個政權并存局面。【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教師講述:毛澤東主席說過這樣一句話:“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一聲炮響”指什么?俄國為什么會爆發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有什么歷史意義?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二、講授新課:(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國1.社會矛盾激化2.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是在什么情況下進行的呢?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過程中,俄國二月革命后發生的。那么俄國人民為什么要進行二月革命?二月革命爆發于何時,結果如何?革命后俄國出現了什么局面呢?(1)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看課文。師生共同總結:時間:1917年3月結果: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局面:出現了兩個政權并存局面。即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2)認清臨時政府的反動性(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了解臨時政府的政策主張,理解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是暫時的。)臨時政府繼續推行反動政策,引起人民群眾的不滿,所以兩個政權并存局面是暫時的歷史現象。(二)十月革命出示《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圖》。起義的時間、地點、主要參加者是誰呢?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1.時間:1917年11月2.領導者:列寧3.起義指揮部:斯莫爾尼宮4.主要參加者:工人、士兵5.主要特征:在中心城市暴動,武裝奪取政權。6.結果:取得了勝利。在首都武裝起義的影響下,莫斯科等城市相繼爆發了武裝起義。革命烈火迅速燃遍俄國各地,到1918年2月,蘇維埃政權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了。十月革命迎來了新時代的曙光。蘇維埃俄國首都從彼得格勒遷到莫斯科。(三)蘇維埃政權的建立1.蘇維埃政府的建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被推翻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人士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為主席。(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了解蘇維埃政府措施,試列表比較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采取的措施有何不同。)2.國內戰爭和蘇維埃政權的鞏固:國外敵對勢力企圖扼殺蘇維埃政權。請同學們想象一下,蘇維埃政權面臨著哪些具體困難呢?此時蘇維埃政權在經濟上采取了什么政策呢?(高度集中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從1918年到1920年,經過三年的艱苦斗爭,蘇俄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終于取得了反對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的基本勝利。蘇維埃政權鞏固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巍然屹立。3.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三、課堂小結:在俄國十月革命爆發之前,1917年3月爆發了二月革命,革命的結果是產生了兩個并存的局面,但政權卻被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反動政權所掌握。在1917年11月列寧領導了十月革命,取得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為人類解放事業指出了光明的道路。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四、作業布置:上網搜尋資料,用細節補充、豐富課文關于列寧在十月革命關鍵時刻的重要作用,講給大家聽。【板書設計】列寧與十月革命(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國1.社會矛盾激化2.二月革命(二)十月革命1.時間:1917年11月2.領導者:列寧3.起義指揮部:斯莫爾尼宮4.主要參加者:工人、士兵5.主要特征:在中心城市暴動,武裝奪取政權。6.結果:取得了勝利。(三)蘇維埃政權的建立1.蘇維埃政府的建立: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為主席2.國內戰爭和蘇維埃政權的鞏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3.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