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 解 讀——《生活與哲學》第四課《探究世界的本質》1、 課程標準要求內容目標方面:辨析實例,說明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闡述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意義。提示與建議方面:例如,有神論與無神論的爭辯,尊重規律或違背規律的事例,從中得出物質世界和客觀規律都是客觀存在的結論。從社會物質生產特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來解釋世界,認識社會發展規律。探討客觀世界,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2、 學科地位第二單元“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旨在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和探索意識,明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因此,如何做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實踐中不斷追求與發展真理,是這一單元的目標。要達到這一目標,就要求學生首先要從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入手。所以說,第四課是第二單元的入門課。第四課由兩個框題組成,原則上每框題一課時,但實際操作中可根據學生掌握情況做一些調整,比如第一框知識較為抽象,可適當延長一課時。3、 學情分析學生具備一定的歷史和自然科學知識,但這些知識是感性的、不系統的,通過本課的學習,要把相關知識理論化、系統化,并上升到哲學的高度,使知識結構更加完整嚴密。通過對前面三課的學習,學生對較為抽象的哲學知識產生了一定的興趣,但對于一些抽象的理論知識仍有理解難度。所以學生對本課知識的理解尤為重要,這將直接決定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4、 高考方向1、 從內容上看,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客觀規律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是高考的常考點。2、 從考查題型來看,既有選擇題,也有主觀題,但以選擇題居多。如2007年寧夏卷第21題考查了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2008年寧夏卷第22題考查了對規律客觀性的認識。其他地市對本課的考查頻率也很高。3、 從題目的設置上看,常用以上材料體現了哪些哲學道理或體現了唯物論的哪些道理、用哲學道理或從唯物論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等設問方式來設置試題。4、 從近三年的高考情況來看,學生在本專題失分較多,失分點主要集中在運動與靜止的關系、物質的決定作用、規律與人的關系知識點上。失分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本專題內容較多,知識點比較分散且較難理解;二是學生對古詩詞、名言、漫畫的理解能力比較差,知識運用能力不高。5、 學法指導1、 夯實基礎,突出重點。準確把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重點把握物質、運動、規律的相關知識,特別是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2、 運用比較法掌握四大關系: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物質和運動的關系、運動和靜止的關系、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3、 理論聯系實際。如運用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原理分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或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制定政策措施的依據。6、 專家建議第一框 世界的物質性第一目 自然界的物質性 此目設計了兩個探究活動。第一個探究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明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各種各樣的神靈創世說都是站不住腳的。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課前收集有關神開創宇宙、締造生靈的創世傳說,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第二個探究活動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超越日常生活的經驗層次,撇開具體的物質形態,從中探究其共同的屬性和本質特征。由于此探究活動包括西方哲學史上關于本原問題的探索,可以說是本課的重點、難點。建議教師用對話法和講授法相結合的方式講解。第二目 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此目設計了一個探究活動。此探究活動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認識到,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社會在本質上是物質的。由于本探究活動涉及生物、地理等知識,可以安排學生課前收集相關資料,課堂上讓學生演講,有學生自主完成。第二框 認識運動 把握規律第一目 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 此目設計了四個探究活動。第一個探究活動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認識到,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播放有關反映宇宙運行、大自然四季更替、微觀粒子運動等方面的多媒體課件,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啟發學生思維。第二個探究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認識到,世界上不存在脫離物質的運動。教學中可以運用逆向思維、質疑的形式開一次研討會,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專門尋找“離開物質的運動”的材料;另一組專門針對第一組找到的現象進行有理有據的批駁。這樣,教師既可以發現學生在這一問題上容易犯的錯誤,又可以有的放矢地讓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第三個探究活動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更加深刻理解運動與靜止的關系,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認識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中,運動是無條件的、永恒的和絕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和相對的。這個探究活動主要解決“運動的絕對性和靜止的相對性”這一難點問題。教師在教授中可以聯系已學過的知識向學生質疑,也可以讓學生自己設疑,在爭辯中解決問題。第四個探究活動是讓學生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確認運動的絕對性的同時,也肯定相對靜止的存在。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會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教師可以讓學生講述《刻舟求劍》等大家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作為情境導入,讓學生參與探討,也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實際事例,談談割裂運動和靜止關系所造成的荒唐后果。第二目 運動是有規律的 這一目設計了三個探究活動。第一個探究活動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通過閱讀材料認識到,世界上一切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都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普遍的,沒有規律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沒有規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議的。建議教師在講解這一問題時,除了利用物理、化學等方面的知識進行講授,還可以結合時事,播放一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尊重客觀規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取得偉大成就的多媒體課件。第二個探究活動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認識到,我們想問題做事情,必須尊重規律,不能違背規律。教師在教學中除了用物理學上的例子,還可以結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有關事例說明。第三個探究活動的設計意圖是通過閱讀材料和思考,讓學生體會到,人可以利用規律,可以在認識規律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不斷根據自身的需要改變規律發生作用的形式,從而不斷創造新事物,造福于人類。教師可以讓學生把在課前收集的相關資料在課堂上交流,也可以由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7、 教學重點、難點突破1、 馬克思主義物質觀的理解第1, 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它從物質與意識的關系中,指出了物質的本質屬性或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唯一特性”是相對于意識來說的。相對于意識而言,物質只有一個特性,這就是客觀實在性。運動雖然是物質的固有屬性,但它并不是從物質和意識關系的層面上講的。第2, 物質作為不依賴于意識的客觀實在,能夠被人們所感覺、認識、反映,簡言之,物質是可認識的。第3, 客觀實在是一切物質形態、物質現象的共同本質。一切物質形態的這一共同的本質屬性,在任何時候都是不變的、絕對的。而具體的物質形態、結構、屬性,卻隨著科學和實踐的進步而經常變化,是可變的、相對的,不能把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同具體的物質形態及其結構、屬性混為一談。2、 人類社會的物質性關于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我們可以從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和發展三個方面來理解(1) 從產生上看,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物質世界自身運動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現象。(2) 從存在上看,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它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3) 從發展上看,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客觀的有規律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3、 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1)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世界處在永恒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絕對靜止、脫離運動的物質是沒有的。(2) 物質是運動的主體,任何運動都是物質的運動,脫離物質的運動和脫離運動的物質一樣,都是沒有的。(3) 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一切物質無不在運動、變化和發展著,物質只能在運動中存在,不運動的物質是根本不存在的。(4) 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特性”是指一事物具備的,可以使自身和他事物相區別的獨特之處。“屬性”一般是指事物具備的各種各樣的性質。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因為物質的其他屬性只有通過運動才能展現出來。(5) 物質的運動是無條件的、永恒的和絕對的。“絕對”與“相對”是對立統一的一對范疇。“相對的”是說事物的存在是有條件的,有原因的,會隨著時間的發展而走向滅亡的。“絕對的”是就事物的無條件性來說的。無條件并不是說該事物存在沒有條件或不需要條件,而只是說它在任何時候和條件下都會存在。4、 規律以及人與規律的關系第1, 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又是有規律的。物質世界不是雜亂無章的,無規律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思議的。有些現象看似無規律,這只是由于沒有得到人們的注意和研究,或者人類尚無能力認識它,而不說明它是無規律可循的。第2, 規律的含義 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固有的”是說,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自身具有的,既不是神的旨意、天的命令,也不是人的認識和意志強加給事物的。它源自事物運動的客觀性和物質存在的客觀性。“本質的”是說,規律是隱藏在各種表面現象背后的穩定的、深刻的東西。規律通過各種現象表現出來,人們通過現象可以認識到規律。“必然的、穩定的”是說,規律不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偶然建立起來的聯系,而是必然的、穩定的。第3, 人和規律的關系 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自身具有的,不是強加給事物的。人既不能創造規律,也不能改造和消滅規律,但人可以認識、利用規律。人認識、利用規律是通過改變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來實現的。規律發揮作用要具備一定的條件,通過這些條件表現為外在的現象。八、要突破重難點知識所采用的例題1、(2011江蘇卷·24)荀子說:“天下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之惡遼遠也輟廣。”這句話表明A.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識而存在C.自然界得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D.萬事萬物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2、(2011江蘇卷·26)傳統的電影放映是播放電影拷貝膠片上的畫面,銀幕上人物幾秒鐘的靜止實際是由放映機播放的數十張膠片上相同的畫面形成。該現象包含的哲理是A.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 B.機械運動是最基本的運動形式C.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D.靜止是物質具體形態的存在方式3、(2007年寧夏卷 21)荒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難題。有專家根據部分地區的成功經驗提出,對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區,可采用“人退”的方法,創造條件讓自然界自我修復,實現“沙退”的目的。這種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體現的哲學道理是①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和認識客觀規律為前提 ②適當放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體現對客觀規律的尊重 ③人的活動與自然生態存在著不可解決的矛盾 ④人的活動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影響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2008寧夏卷22)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目前72小時的氣象預報可以和25年前36小時的氣象預報一樣可靠。但由于受天氣狀況原始數據、計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條件的限制,氣象預報難以避免誤差。在這個意義上,氣象預報仍然是一門不精確的科學。隨著氣象預報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能夠作出更精確和更長期的氣象預報,其哲學依據是①大氣運動盡管復雜,但有規律并可以被認識②大氣運動的偶然性逐漸向有規律的必然性轉化③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們認識這些規律的能力不斷提高④科學技術的發展已使人們完全掌握大氣運動的規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九、本課在“三五三”課堂中的落實(一)、問題生成學導課1、創設情景 激發欲望(5分鐘)名言導入——古希臘哲學家 赫拉克利特“世界是按規律燃燒、熄滅著的永恒的活火。在教師引導下找出名言中的關鍵詞,從而引出本課的三個基本概念——物質、運動、規律2、自主學習 結構學習(20分鐘)3、問題發現 小組評價(3分鐘)互批互改,發現自己自學存在的問題并對其成果進行評價4、組內展示 合作探究(10分鐘)圍繞問題交流--------組內不能解決的共性問題提交到“問題生成卡”上。5、歸納共性 生成問題(2分鐘)(二)、問題展示解決課1、問題引領 合作學習——圍繞解決單的問題進行討論(5分鐘)水是物質的,對嗎?水是物質,對嗎?那么物質與物質的具體形態是什么關系?如何理解?試舉例說明物質與運動之間的關系通過典型事例說明如何理解靜止的兩方面含義規律能被改造、創造、發明、消滅嗎?為什么?怎樣理解人與規律的關系?2、小組展示 生生質疑(20分)3、師生評價 拓展延伸(5分鐘)——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知識補充4、問題訓練 評價指導(6分鐘)——判斷下列屬于物質范疇的是;下列屬于規律的是5、歸納總結 知識深化(4分鐘)——構建本課知識體系(三)問題拓展提升課1、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結合上節課構建的知識體系共同鞏固基礎知識(4分鐘)2、小組拓展 總結歸納——討論拓展單中的習題(6分鐘)3、問題訓練 合作評價——展講人展將所負責習題并分析所考查的知識點(20分鐘)4、關鍵問題 師生共探——對各組所歸納的不到位、不準確的知識點給與修正(5分鐘)5、歸納總結 體驗成功——對題型按所考查的知識點進行重新歸納總結;再次回歸教學目標,檢查自己是否完成了目標中的學習要求。(5分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