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8張PPT)注重學習體驗 促進深度學習——對“關鍵問題1”復習策略的思考一、對關鍵問題的基本認知01二、試題賞析與命題趨勢探索目錄標題目錄三、注重學習體驗 促進深度學習一、對關鍵問題的基本認知關鍵問題1如何運用地理工具獲取信息,描述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特征,理解其相互關系,逐步建立空間觀念。2016年牛學文、向佐軍主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關鍵問題指導》關鍵問題11:如何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所需要的信息關鍵問題12:如何運用地圖和圖表描述區域的自然和環境特征關鍵問題13:如何分析地理事物的時空分布規律關鍵問題14:如何認識區域自然和人文相互關系(歷史、地理)關鍵問題的構成1.運用地理工具獲取信息2.描述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特征3.理解自然和人文環境相互關系4.樹立空間觀念涉及課標1.運用地理工具獲取信息1-4-1 認識地圖三要素,知道地圖的基本種類,運用地圖獲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1-4-2 運用各種不同的地圖和圖表,描述區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特點。(2011版歷史與社會課標)地理工具:地球儀、地圖、圖表、指南針等地理學習工具。2.描述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特征1-1-1 描述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分布概況,說明陸地和海洋對人類生存的意義。(區域位置)1-1-2 描述世界地形、河流湖泊和氣候類型的總體特征及其分布,列舉自然條件對人類生活有重要影響的實例。(自然環境)1-1-3 描述世界人口、人種、語言、宗教的概況及其分布,列舉人文要素對區域文化特色有重要影響的事例。(人文環境)1-2-4 概述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了解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區域位置)1-2-5 描述中國自然和人文環境的總體面貌,了解其基本特征。(自然和人文環境)涉及課標(2011版歷史與社會課標)3.理解自然和人文環境相互關系1-2-1 考察本地(縣、鄉、村或城市社區)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主要特點,探究兩者之間的關系以及本地在人地關系方面的主要問題。1-2-2 比較鄉村與城市兩種聚落的景觀差別,以及居民生活內容的異同;找出影響聚落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1-2-6 描述我國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特征,比較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情等方面的特點。1-2-8 描述世界一些地區和國家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比較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情等方面的主要特點。涉及課標(2011版歷史與社會課標)核心素養層面:落實空間感知——區域認知、關注綜合思維區域認知,指借助各種空間認知工具,對有關區域位置、特征、差異、聯系等進行解釋、比較、說明,進而形成客觀、正確的地理認識。4.樹立空間觀念涉及核心素養二、試題賞析與命題趨勢探索2018紹興卷2525. (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圖1 美國田納西河流域圖2 田納西河流域在美國本土的位置美國本土圖3 田納西河流域某地氣溫與降水量(1)根據上述地圖和圖表,分析田納西河流域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4分)地理失分情況:(1)圖1信息讀取不完整,想當然將“美國中部大平原”的地形嫁接,缺乏知識遷移能力。【相關鏈接】18世紀下半葉,田納西河流域森林密布,物產豐富。獨立戰爭后,移民不斷涌入田納西河流域,他們砍伐森林,開墾耕地,在河谷和山坡上種上玉米、棉花和馬鈴薯等,有的則開發成牧場。開始時,收獲是鼓舞人心的,人們于是更努力地開墾耕作。但是,情況不久就改變了。許多終年清澈的河流,水量減少了,有的消失了。大雨時,很多小河變成了黃色的洪流。土層越來越薄,再加上不注重養護,收成大大減少,生活一下子變得艱難,許多人選擇了放棄,重新尋找新的土地。20世紀30年代,田納西河流域越來越不適合農耕,成為美國最貧困落后的地區之一。森林密布移民涌入被迫遷出物產豐富(2)為什么歷史上田納西河流域從森林密布、物產豐富的富庶之地變成了不適合農耕的貧困之地?請結合相關鏈接,用圖示來回答這一問題并把它畫在下圖空框中。(6分)(3)田納西河流域的上述變遷給我們區域發展留下什么深刻的警示?思維導圖solo失分情況:(2)一是對于“思維導圖”形式的陌生;二是沒有認識到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是一個整體,要素不全。2019紹興卷231793年7月1日,正值夏季。我們從六橫島上岸。岸邊小平原上種著水稻,耕作得很精細。附近村莊的房子用木頭建造,房頂上用稻草搭蓋著,房子四周種的是竹子。——摘編自《英使謁見乾隆紀實》材料一:馬戛爾尼使華航行路線示意圖和旅途見聞23.(13分)閱讀馬戛爾尼使華有關材料,回答問題。(1)寫出圖中D處所臨的大洋和所在的大洲。(2分)材料一中“我們”看到的情形最有可能出現在圖中A、B、C中的哪一處?理由是什么?(3分)材料二:英使團進呈的禮物包括天體運行儀、地球儀、望遠鏡、戰艦模型、連珠槍、榴彈炮、鋼鐵制品等,代表著歐洲現代科學技術水平,卻被清政府視為“奇巧”之物,不受重視。——改編自《英使謁見乾隆紀實》(2)請運用所學知識,說明公元1500年以來推動英國科技進步的主要原因。(6分)(3)中英這段交往歷史對我國建設科技強國有何啟示?(2分)地理歷史失分情況:(1)理由論證不嚴密。忽略了季風具有“不穩定性”的特點,實質是對自然要素之間相互影響這一知識未能遷移把握。23.(12分)圍繞鑒湖的變遷,某校九(1)班同學搜集了以下資料,進行探究活動,邀你參與。2020紹興卷23東漢鑒湖(東湖和西湖)示意圖(《紹興市志》)南宋以后山會水系示意圖(《吳越文化論叢》)1011年,會稽、山陰人口共37876戶,20-59歲男子共39385人;1201年,會稽、山陰人口共72058戶,20-59歲男子共88008人。(摘自《會稽志》)1119年—1125年,王仲嶷擔任會稽太守,圍湖造田約130平方公里。宋高宗南渡后,政府承認圍湖造田的合法性,并以政府的力量推動,鑒湖周回(圍)358里全部填平。(摘編自趙岡、陳鐘毅《中國農業經濟史》)北宋時期(960 年—1127年)與南宋時期(1127年—1276年)比較,鑒湖地區水災與旱災分別增加4倍和11倍。(摘編自周魁一《古鑒湖的興廢及其歷史教訓》)【尋根】東漢時期,為抵御頻發的水旱災害,動員民眾開筑鑒湖的太守是誰?(2分) 【問因】古代紹興水旱災害頻發的氣候原因是什么?聯系上述圖文,說明鑒湖建成對抵御水旱災害的作用。(4分) 【明理】綜合上述圖文,請你總結出鑒湖流域變遷中的一個歷史教訓,并運用所學知識加以闡釋。(6分,要求:觀點明確、事理結合、邏輯嚴密)地理紹興鄉土失分情況:(2)忽略了季風具有“不穩定性”的特點,實質是對自然要素之間相互影響這一知識未能遷移把握。solo23.(14分)紹興與敦煌當選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兩地學生以“時空·文化”為主題聯合開展項目化學習。閱讀他們收集的資料,回答問題。2021紹興卷23【印象】(1)根據同學們收集的紹興、敦煌兩地的典型風光照,指出影響兩地文化發展的自然條件。(4分)舟從窗前過,櫓聲入夢來西出敦煌道,一望萬里沙【溯史】西漢時期設置敦煌等河西四郡,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往西,經過這里源源不斷地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敦煌成為這條商路上的璀璨明珠。漢中期以前,紹興與其他江南地區一樣,百姓“無積聚而多貧”。隋唐以后,越州(紹興)成為重要的工商業城市。南宋一代,紹興更成為與金陵(南京)齊名的全國第二大城市。(2)經濟是文化發展的基礎。根據上述資料,從敦煌和紹興的歷史中折射出我國古代經濟發展的哪些重要現象?(4分)地理歷史紹興鄉土失分情況:(1)學生可以輕易從紹興景觀圖中提取“河流眾多、河網密布”這樣的信息,但對為何是這樣的景觀其背后的原因缺乏深層次的邏輯理解。【共鑒】敦煌、紹興兩地學生聯合組織紀念魯迅誕辰140周年的主題活動,以下是他們的活動設計示意圖:(3)請在①處設計一個了解魯迅的活動。根據示意圖中魯迅的事跡,在②處回答這些事跡對兩地文化發展的啟示。(6分)道德與法治思維導圖1.關注時政熱點,跟進教學前沿2.注重學科綜合,凸顯鄉情特色中考命題趨勢3.考察學生能力,指向素養立意三、注重學習體驗 促進深度學習關注課堂效率 運用圖表策略 培養關鍵能力(一)1.信息提取能力2.知識遷移能力培養關鍵能力3.綜合分析能力4.邏輯闡釋能力讀圖能力選圖能力標題地圖三要素按要素按范圍自然要素圖: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分布圖等自然要素相關圖……人文要素圖:生產、生活要素相關圖……位置要素圖:經緯網地圖、政區圖……世界地圖中國地圖……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要學會不同類型地圖信息的獲取、提煉和運用,尤其是各要素綜合的地圖。按表現形式剖面圖平面圖立體圖示意圖……利用圖片資源——夯實基礎1.紅松資料卡1.紅松喜光性強,耐寒性強,對土壤水分要求較高,但不宜過干、過濕的土壤2.在溫寒多雨,濕度較高的氣候與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棕色森林土上生長最好。3.紅松屬半陽性樹種,淺根性,常生于排水良好的150-1500的濕潤山坡。小興安嶺林區有亞洲面積最大的紅松原始森林,故小興安嶺林區又被稱為“紅松的故鄉”,伊春市是其中典型。結合紅松資料卡、選擇書本中合適的圖片嘗試探究小興安嶺能成為紅松之鄉的有利自然條件。自然環境紅松生長適應創設情境根據圖1、2和資料卡,分析紹興會稽山區成為香榧主產區的原因。(5分)情境遷移的原料學生范例1:學生范例2:利用表格——聯系比較2.變化:復習用書大量增加表格①歸納所學,鞏固已知,理清邏輯。②聯系比較,總結規律,認知區域。有助于對知識梳理剖析,發散思維,綜合分析,重構知識框架,促進深度學習。利用思維導圖——綜合分析3.學生范例:有助于隨時補充對某個重點、難點知識的理解,化繁為簡。利用示意圖——化繁為簡4.豐富作業形式 活動練習結合 落實核心素養(二)由圖可知空間感知和其他核心素養模塊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作業作為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如果能內化一個或多個核心素養,最終達成公民自覺,應是我們力求的目標。社會實踐公民自覺空間感知歷史意識綜合思維綜合思維綜合思維歷史與社會學科核心素養體系結構圖知行合一——開展項目化學習1.(1)貼近鄉情入項:全體師生通過對“諸暨城市形象宣傳片”、“古城紹興的山水與風骨”等視頻的觀看,確定驅動性問題,規劃實施時間。最終確立驅動性問題為:經過對人文地理“世界典型區域”、“中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學習,綜合調查方法,嘗試自己創編一篇主題為“諸暨”或“紹興”的教材內容。巧妙將紹興與諸暨兩者有機融合,充分體現紹興經典的臭豆腐、醬鴨、梅干菜扣肉、黃酒、水鄉、烏篷船的同時詳細介紹了諸暨的“楓橋經驗”和“五泄名勝”,詳略得當。查閱諸暨博物館,文字可靠,配圖豐富,仿照教科書格式編制,將諸暨自然環境、生產生活特色娓娓道來。根據鄉土教材“我是紹興人”改編。(2)貼近生活認識艾草及功效清明節來歷及習俗制作及品嘗清明果不忘過去,奔向未來主題演講【賞水鄉美景】(1)紹興是著名水鄉,根據圖片說說,水是如何影響這個城市的?(4分)資料二:紹興酒選用水質澄澈,富含微量元素的鑒湖活水,釀造出的黃酒口感清冽甘甜,但鑒湖江一度受污染,水質變差,經過水環境整治,鑒湖江水質逐年提升,才恢復酒廠取水。手工釀酒是一門強度很高的體力勞動,累計一天要攪動釀酒缸約250噸重量;將蒸過的飯運到發酵缸中,每人每天推著百余公斤的“送飯車”,路程近10公里。年輕的不愿干,后繼釀酒人才十分短缺,隊伍嚴重老化。關于黃酒的發展,人大代表章國強建議:“抓住數字化改革的東風,通過建設 ‘黃酒大腦’,來推動黃酒產業提檔升級。”【解黃酒困境】資料一:紹興水鄉(2)結合材料二及所學知識,為黃酒困境提出解方案。(6分)紹興學生以“品游紹興”為主題聯合開展項目化學習。閱讀他們收集的資料,回答問題。結合鄉情——改編命制試題2.【品紹興風骨】以下是紹興學生為“品游紹興”之行設計的活動示意圖:(3)請在①②處設計一個品紹興風骨的活動。根據示意圖中品游紹興的活動,在②處回答這一活動對學生發展和紹興發展分別有何意義?(6分)謝謝大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