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歷史 專題 人口與城市化問題一、人口增長(1)原因①農業時代1)國家的統一與穩定;2)耕地面積增加;3)農業技術的進步;4)稅收制度的變革②工業時代1) 工業化使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2) 醫療衛生的進步(2)影響①人地關系緊張;②土地過度開發,環境破壞;③貧困化,社會矛盾加劇二、人口政策1. 中國古代鼓勵人口增長的原因(1) 傳統小農經濟需要大量勞動力;(2) 封建國家兵役、徭役等需要;(3) 傳統“多子多福”的觀念;(4) 戰亂使經濟亟待恢復,人口大量減少。2.現代中國開放三胎的原因(1)出生率不斷下滑;(2)勞動力數量減少;(3)人口老齡化3.現代中國開放三胎的積極效應(1)緩解中國老齡化趨勢以及由其產生一系列矛盾和問題;(2)緩解有著強烈的生育欲望或“失獨家庭”與政府的緊張關系;(3)改善性別失調問題和日后男女婚配失調問題4.影響人口政策的因素(1) 社會經濟基礎;(2) 社會政治制度;(3) 人們的立場5.啟示(1)要根據國情制定人口政策;(2)人口的發展要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3)要正確認識人口發展規律;(4)人口的發展要與農業生產的發展相適應三、人口遷移1. 人口遷移的背景(1) 中國人口遷移的背景與原因① 人地矛盾② 政府政策(稅收優惠/稅收政策調整)③ 社會環境(戰亂等)④ 經濟重心南移(2) 世界人口遷移的背景①早期進行原始資本積累,將大批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各個殖民地;②為了開拓海外殖民地,西方列強掠賣人口;③工業革命推動人口由農村流向城市以及工業革命導致人口過剩,出現大量歐洲移民2. 人口遷移的趨勢與特點(1) 人口遷移的總趨勢① 數量不斷增加② 范圍不斷擴大(2) 中國古代人口遷移的特點① 政府禁止/政府時開時禁/政府鼓勵(開放)② 自發移民/政府主導③ 非法性/合法性④ 從北方遷往南方(3) 中國近現代人口遷移的特點① 移民政策受外來侵略影響(國內移民)② 出現在鴉片戰爭后,晚于世界國際移民③ 新中國成立初期基本停止④ 改革開放后形成新移民潮(4) 世界人口遷移的特點① 二戰前1) 從人口密集地區到人口稀疏地區2) 自由移民從發達地區向落后地區遷移3) 發達國家主導4) 自愿移民與強迫移民結合② 二戰后1) 自由移民由落后地區向發達地區遷移2) 強迫移民基本停止3. 人口遷移的影響(1) 有利影響① 加速落后地區開發② 改變地區人種和民族結構③ 推動世界物質和人文交流④ 促進新的民族和文化融合⑤ 促進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2) 不利影響:疫病傳播四、戶籍制度1.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特點(1)同封建政治體制相結合;(2)以家庭為本位;(3)社會功能多樣;(4)持續時間長;(5)科舉制度與之密切結合2.近代中國戶籍制度(1)變化①體現人格平等;②突出私權保障;③戶籍管理法制化;④解除人身束縛(2)原因①商品經濟的發展(或民族工業的發展);②歐美戶籍制度的影響;③民主思想的傳播的推動;④政府的政策調整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戶籍改革(1)特點①由點到面逐步推進,漸次改革;②戶籍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相呼應;③鼓勵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④戶籍改革與改善民生相結合;⑤戶籍管理由封閉走向開放,逐漸法制化、科學化、現代化(2)意義①適應了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促進了經濟發展;②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促進了社會進步;③促進了人口合理流動,加快了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五、城市的演變1. 城市發展的背景與原因 (1) 正面的背景與原因① 政府政策影響② 人口流動頻繁、人口集中,市場繁榮③ 商業環境相對寬松,城市商業繁榮④ 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小農經濟的脆弱性⑤ 市民階層的擴大⑥ 區域分工和商業的發展,商品經濟發展⑦ 交通便利(2) 反面的背景與原因① 國家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分離② 受戰亂影響③ 農耕經濟的制約④ 專制集權制度和商業官辦的遏制⑤ 封建制度強大的穩定性和封閉性2. 特點(1) 中國古代城市特點的概述① 體現儒家思想和等級規范② 體現皇權至上的政治觀念③ 都城具有政治、文化功能④ 城市主要發揮的是中央集權的政治功能⑤ 居民以行政人員和文教人士為主⑥ 城市控制農村⑦ 地域性中心城市聯結都城與農村,城市形態相對穩定⑧ 主要分布在行政中心、經濟中心和工商業市鎮⑨ 出現承載百萬人口的超級大城市和區域性中心城市(2) 中外城市發展歷史沿革① 先秦時期1) 強調等級尊卑制度和宗法禮教思想,突出王權2) 政治軍事功能突出3) 手工業和商業貿易中心4) 文化教育發達且資源集中5) 發揮宗族凝聚作用② 唐朝前期1) 坊市分離2) 市的交易時間受到限制3) 國際大都會(中外、民族交流頻繁)4) 文化多元③ 宋代1) 規模不斷擴大,帶動周邊地區商業發展2) 功能更加完善,具有社會救濟功能3) 商業職能上升4) 打破了時間空間限制(出現街市和夜市)5) 出現專業服務性場所(娛樂、服務設施完備)6) 區域特征明顯,商品種類豐富④ 明清時期1) 以工商活動為主要功能2) 輻射范圍廣3) 分布密集4) 與周邊農村聯系密切⑤ 近代1) 近代城市化是外國侵略的結果,帶有濃厚的半殖半封特征2) 近代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通商口岸3) 更多具有經濟功能4) 近代服務業的初步建立,城鎮功能的擴展⑥ 西方1) 城市規劃則適應城鄉協闊發展需要2) 彰顯了人本主義價值追求⑦ 對比【唐宋城市發展對比】1) 唐代長安實行整齊劃一的坊市制,北宋東京打破了坊市界限2) 唐代長安商業活動有時間限制,北宋東京打破了對商業活動的時間限制,夜市和早市進一步發展3) 北宋東京服務業發達,出現了娛樂場所“瓦肆”4) 北宋東京的人口大大超過了唐代長安【中英城市化對比】1) 英國城市化進程伴隨著工業革命而推進,城市化水平較高2) 中國城市化在1949—1978年間,曲折發展,進程緩慢,改革開放后快速發展3) 中國城市化受制度和政策影響較大,形成了獨特的農村城市化道路3. 中外城市發展趨勢(1) 中國古代① 傳統的政治性城市逐漸向商業城市發展② 城市人口逐漸增多,城市規模逐漸擴大③ 市民的生活和觀念逐漸世俗化④ 政治中心逐漸東移⑤ 農村人口不斷走向城市⑥ 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的生活和觀念逐漸發生變化(2) 世界① 城市人口總體增長迅速,逐漸形成大都市群② 不同國家或地區城市人口增長不平衡4. 影響(1) 中國古代城市的作用① 概述1) 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2) 促進了市民階層的形成與發展3) 有利于思想文化近代化4) 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和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5) 適應了自然經濟發展的需要② 宋代城市街市的發展帶來的影響1) 導致了中國古代城市在形態、制度及性質作用上的嬗變2) 商業突破了傳統市制在時空上的束縛(市坊制度解體、夜市出現)3) 城市由封閉走向開放4) 城市的經濟職能空前增加5) 使中國古代城市邁入新時期趨于近代化(2) 中國近代城市發展的影響① 加速自然經濟的瓦解② 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轉變③ 推動了近代化進程④ 增加了城市的人口壓力,帶來一系列問題⑤ 促進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促進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⑥ 促進城市的結構與功能發生變化⑦ 成為列強商品、資本輸出的基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