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運動的規律性教學設計【教材分析】《運動的規律性》是統編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學與文化》第二課的第二課時,是辯證唯物主義唯物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課文包括三目,第一目是規律是客觀的,包括物質與運動的關系,規律的含義及特點;第二目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包括意識活動的特點,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辯證關系;第三目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包括其含義及要求。【教學目標】學習目標:·物質與運動的辯證關系·規律的含義、特點·意識的能動作用·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辯證關系·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含義、哲學依據及要求核心素養:政治認同:理解支持國家航空航天事業發展,堅定社會主義必勝信念。科學精神:用辯證唯物論知識分析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研發的過程,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公共參與:頌歌獻給科技工作者,向科技工作者學習,認真學習知識,增強自身素質,擔當時代大任。【教學重難點】重點: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難點:規律是客觀的【教學內容】“北斗”本意是北方夜空中接近北極點的一個星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寓意光明和方向。今天的“北斗”則被我們賦予了更多的意義。[播放視頻:100秒看北斗]2021年7月31日,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開通一周年。在過去的一年中,北斗三號系統運行穩定已經在全球超過120個國家和地區得到應用,向億級以上用戶提供服務。從上世紀80年代提出設想,到1994年北斗一號建設正式啟動,經過30多年的實踐探索,北斗系統走過了從無到有,從有源定位到無源定位,從服務中國到服務亞太,再到全球組網的發展歷程。通信衛星的發射需要運載火箭的支持,運載火箭通過動力裝置系統推動運載火箭飛行并獲得一定速度,以把人造地球衛星、載人飛船、航天站或行星際探測器等送入預定軌道,此間火箭進行了高速運動。提到“運動”,不知道各位同學能聯想到什么活動屬于運動呢?哲學上的運動,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從物體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的變化,從生命有機體的新陳代謝到社會生產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和變化之中。任何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因此,我們可以說物質是運動的物質。正像通信衛星運動需要運載火箭作為載體進行發射一樣,物質的運動本身需要載體加以承擔。宏觀物體是機械運動的載體,原子、分子、離子等是化學運動的載體,人腦是思維或精神運動的載體,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我們也稱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這里我們需要反對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承認物質、否認運動如刻舟求劍等忽視物質的運動的形而上學的觀點,等另一種則是承認運動、否認物質的唯心主義的觀點,如仁者心動將世界萬物的運動歸結為人的“心”以及其他概念或精神的運動。2020年6月23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斗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暨北斗三號最后一顆全球組網衛星,至此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在衛星發射前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氣象系統組織氣象會商,針對北斗三號最后一顆組網衛星發射任務窗口期的氣象條件、氣候背景組織了重點研判。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氣象水文室技術人員介紹,窗口時段發生雷暴和強降水的概率均比較小,比較有利于發射。請大家思考,為什么北斗三號最后一顆組網衛星發射前需要考慮氣象條件呢?物質運動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其客觀規律。規律是事物運動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20年44次北斗發射百分百成功,向祖國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舉世矚目的奇跡背后,充滿著荊棘與坎坷,2011年7月27日,第九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在即,在距離發射窗口僅半小時的時候,發射場區出現了強雷暴天氣。火箭發還是不發?發,雷雨威脅,風險難以估計;不發,燃料卸回危險性同樣不容忽視。憑借著過硬的知識、豐富的經驗以及精準的計算,氣象專家江曉華提出了一個大膽的預測:發射前有10分鐘雷暴間隙期,滿足發射最低氣象條件,可以按時發射。指揮部果斷決策,在10分鐘雷暴間隙成功發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創造了航天史上唯一一次在雷雨間隙發射的紀錄。這體現了通信衛星的發射也要遵循客觀規律。規律具有客觀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其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都具有固有的規律,沒有規律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這要求我們要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把事物本身固有的規律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如果說“北斗”是一塊中國的招牌,那么讓這塊招牌的名聲響徹云際的正是其背后無數的科研工作者。這就不得不提到北斗系統創始人之一、兩彈一星元勛——陳芳允院士。陳芳允院士是浙江臺州黃巖人,他是我國無線電遙控的奠基人之一。陳芳允在70年代已經意識到衛星定位關乎國家軍事和經濟命脈,1983年,美國把建設中的GPS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開放民用,他第一時間研究了這個系統,思索符合中國國情的技術方案。陳芳允大膽地提出“雙星定位”理論、并可同時進行通信的設想,他帶領課題組研制了“雙星定位通信系統”,這就是后來北斗一號系統的雛形。1994年“北斗”正式立項,晚年的陳芳允主要致力于北斗衛星的研究。2000年4月29日,他在北京逝世,幾個月后,他所惦念的北斗一號首批兩顆衛星發送成功。從2000年北斗一號首星發射,到2020年北斗三號末星入軌,20年的時間,打造了中國人自己的的衛星導航系統。陳芳允功不可沒,他為我國研制、發展雙星導航定位系統奠定了基礎,開創了我國的“北斗”導航衛星事業。陳芳允在詩中寫道:“人生路必曲,仍須立我志。竭誠為國興,努力不為私。”他在生活中非常簡樸,把所有時間都用在科研上,堪稱嘔心瀝血。2021年9月,黨中央批準了中央宣傳部梳理的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被納入。“調動了千軍萬馬,經歷了千難萬險,付出了千辛萬苦,要走進千家萬戶,將造福千秋萬代”。從1994年北斗一號工程立項開始,一代代航天人一路披荊斬棘、不懈奮斗,始終秉承航天報國、科技強國的使命情懷,以“祖國利益高于一切、黨的事業大于一切、忠誠使命重于一切”的責任擔當,克服了各種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在陌生領域從無到有進行全新探索,在高端技術空白地帶白手起家,用信念之火點燃了北斗之光,推動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閃耀浩瀚星空、服務中國與世界。請大家思考:在北斗導航系統建設過程中,北斗精神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北斗精神激勵著一代代航天深化對航天事業的認識,提出諸如雙星定位等完備的衛星導航理論體系。這體現著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它不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把握深藏于事物內部的本質和規律。無數航天工作者在基于對航天事業深化的認識上,不斷攻堅克難,勇于開拓,最終建成了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覆蓋范圍最廣、服務性能最高、與人民生活關聯最緊密的巨型復雜航天系統,這體現了意識能動的指導人們改造世界。即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觀事物。意識的能動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無條件的,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意識的能動性受到客觀規律的制約,只有符合客觀規律的正確意識,才能發揮有效的能動作用。正確指導人們的實踐,實現改造世界的預期目標,違背客觀規律的錯誤意識,會導致實踐的失敗,對事物的發展產生阻礙作用。這要求我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北斗系統啟動研制,按三步走發展戰略:先有源后無源。先區域后全球。先后建成了北斗1號,北斗2號,北斗3號系統,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衛星導航系統建設道路。北斗系統建設的三步走是結合我國在不同階段技術經濟發展實際提出的發展路線。第一步建設北斗一號系統又叫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實現衛星導航從無到有。北斗二號系統,從有源定位到無源定位,區域導航服務亞太。2004年北斗二號系統建設啟動。北斗二號創新構建了中高軌混合星座架構,到2012年完成了14顆衛星的發射組網。第三步建設北斗三號系統,架設星間鏈路,實現全球組網。2009年北斗三號系統建設啟動,到2020年完成三十顆衛星發射組網全面建成北斗三號系統。請大家思考,為什么北斗系統建設需要三步走,而不是一步到位。這啟示我們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就是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的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同時提醒我們既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此外還要求我們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同時也要注意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同學們:從北斗一號、北斗二號、北斗三號“三步走”發展戰略決策,到有別于世界其他國家技術路徑設計,再到用兩年多時間高密度發射18箭30星,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區域到全球的發展歷程,彰顯了中國人民矢志自主創新的豪情壯志,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仰望星空、北斗璀璨,腳踏實地、行穩致遠。大力弘揚新時代北斗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懈探索、砥礪前行,我們就一定能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更好服務全球、造福人類貢獻智慧和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