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年級 八年級-下冊 學科 歷史 課型 新授題目 第9課 對外開放教學 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經濟特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 2.掌握對外開放格局及逐步擴大的過程。 3.了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情況和影響。過程與方法 通過指導學生識讀《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示意圖》,說明經濟特區、沿海對外開放城市、經濟開放區的地理位置,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比較近現代對外開放的異同,增強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感;認識到對外開放是中國歷史經驗的總結,是全球化時代的要求,樹立對外開放的觀念和意識。重難點 重點:經濟特區的建立;對外開放格局及逐步擴大的過程。 難點:首先在深圳等地創辦經濟特區的原因,對外開放格局特點。教學策略 閱讀指導法、講述法、討論法、練習法教 學 過 程 設 計 備注一、導入:(視頻)數說改革開放40年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那么對外開放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又是如何不斷發展的呢? 二、新授:對外開放 【名稱解釋】對外開放 指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引進外國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并走出去,發展對外貿易,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交往。 (一)經濟特區的建立 1.背景 教師: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邁出了對外開放的步伐。 【合作探究】想一想:為什么要實行對外開放?(引導學生從歷史經驗、國內外技術經濟對比、國際環境、我國政策等方面思考) 學生:(討論、發言)①近代閉關鎖國的教訓②西方國家的發展經驗,我國經濟發展落后。③國際環境相對和平穩定。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的政策。 2.開始 教師:既然要對外開放,那是從哪里開始的呢? 學生:(討論、發言)1980年,中央決定在廣東、福建兩省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 教師:為什么在這里興辦經濟特區?(展示鄧小平語錄“為什么我考慮深圳開放 因為它面對著香港;開放珠海,是因為它面對著澳門;開放廈門,因為它面對著臺灣……引導學生從交通、市場、資金方面分析) 學生:(討論、發言)①臨近港澳臺,靠近國際市場②地處沿海,交通便利③是著名的僑鄉,有利于吸引僑資。 特點 教師:經濟特區到底“特”在哪里? 學生:(討論、發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在進出口、減免稅等方面提供優惠條件。 代表 深圳成為經濟特區的代表和對外開放的“窗口”(被譽為“一夜崛起之城”)。 意義 對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合作探究】請思考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對外開放和鴉片戰爭后的開放相同嗎?并完成下表。 學生:(討論、發言) (二)對外開放領域的擴大 教師:請同學們結合教材。說出對外開放領域擴大的6個步驟。 學生:(討論、發言)1984年進一步開放14個沿海城市;1985年開辟沿海開放區;1988年海南經濟特區;1990年上海浦東開發區;1992年沿江城市、邊境城市、內地省會、自治區首府;隨后幾年內陸市縣。 教師:那么按照這7步,對外開放的順序是怎么樣的?形成了什么樣的開放格局 學生:(討論、發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發區——內地,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過渡)教師:想一想:對外開放只是引進國外資金等資源嗎? 學生:(討論、發言)不是,除了引進還有走出去。 教師:是的,“引進來”與“走出去”是對外開放的兩個輪子,必須同時轉動起來。 (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教師簡單介紹世界貿易組織的情況。并展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經濟發展數據。 學生說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時間和意義:2001年12月;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 三、小結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邁開了對外開放的步伐,建立深圳等經濟特區,進一步推動國內的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1992年,對外開放的地域向縱深推進,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 四、隨堂檢測:基礎選擇題+歷年中考選擇題 引領學生進入本課學習作業布置 1、完成本課對應練習冊作業。2、背出本課大事件內容。板書設計 對外開放1.建立經濟特區 2..形成開放格局 3.加入世貿組織教學反思 在學習本課時,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讀“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示意圖”,說明經濟特區、沿海對外開放城市、經濟開放區的地理位置,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引導學生以深圳等經濟特區所取得的成就說明實行對外開放的總方針是完全正確的。使學生初步形成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