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年級 八年級-下冊 學科 歷史 課型 新授題目 第5課 三大改造教學 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國家對農業、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原因、形式和結果。 2.知道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情況。 3.分析并理解三大改造的實質、意義和局限性。過程與方法 通過指導學生學習三大改造,引導學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實質和意義,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國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在過渡時期,我黨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重難點 重點:三大改造的原因、內容及結果。 難點:三大改造的實質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深刻社會變革。教學策略 閱讀指導法、講述法、討論法、練習法教 學 過 程 設 計 備注導入:(視頻)革命歌曲表演《社會主義好》 視頻中軍人們高唱社會主義好!旋律奮發激昂,高度頌揚了共產黨毛主席領導下的新中國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的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同時唱出了全國人民堅決跟定共產黨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強決心。那么,我們國家是什么時候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呢?又是如何確立的?一起來尋找答案,來學習第5課三大改造。 二、新授:三大改造 (一)農業、手工業合作化 1.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教師:出示材料,介紹土地改革后農民分得了自己那份土地的喜悅以及之后遇到自然災害莊稼幾乎顆粒無收的情況。(提問)這說明了什么問題?怎解決呢? 學生:(討論、發言) 教師:請同學們根據上訴材料及教材,說說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概況(原因、時間、形式、目的、性質、原則、方法、階段、結果) 學生:(討論、發言)原因:①土地改革后,分散的個體經營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②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③農民也有進行互助合作的要求;④農業合作化的優越性,促使農民踴躍參加合作社。時間:1953—1956年;形式: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目的: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性質:社會主義改造;原則:自愿互利;方法:通過典型示范逐步推廣;階段: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結果:① 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② 1956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 2.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教師:請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完成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內容(背景、方式結果) 學生:(討論、發言)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推動;建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教師過渡】據材料,說說過渡時期共有多少種經濟成分? 材料:建國初,沒收官僚資本和外國在華資本轉變為國營經濟(公有),農業和手工業屬于個體經濟,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屬于私營經濟,都是非公有經濟,占有相當比例。 學生:找出3種經濟成分(官僚資本和外國在華資本、農業和手工業屬個體經濟、民族資本主義企業) 教師:總結前面兩種經濟成分的處理方式,結果都變成公有經濟,引出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如何處理的問題,進入第二目的學習內容。 (二)公私合營 1.背景 教師:展示材料,并介紹公私合營的背景 2.目的、開始時間、方式、政策、結果 教師:(展示材料)請同學來介紹一下公私合營的目的、開始時間、方式、政策、結果。 學生:(發言)目的:使私有制經濟過渡到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開始時間:1954年。方式:公私合營;政策:贖買政策;結果:1956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 教師:介紹“公私合營”中的“公”“私”分別指國家和資本主義工商業中的資本家。 3.三大改造的完成 教師:出示表格材料,問我國三大改造的結果如何?有什么意義和局限性? 學生:(討論、發言)結果: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意義: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局限性: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著 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 【合作探究】(展示1952年底和1956年各經濟成分的結構圖)思考:三大改造的實質是什么? 學生:實質是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三、小結 四、隨堂檢測:基礎選擇題+歷年中考選擇題 引領學生進入本課學習作業布置 1、完成本課對應練習冊作業。2、背出本課大事件內容。板書設計 三大改造 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教學反思 利用問題設置懸念,使課堂教學波瀾起伏。在課前收集資料,在課堂上將課本知識與資料內容相銜接。在給學生講授課本知識的同時,注意培養他們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