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七年級上冊期末復習提綱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七年級上冊期末復習提綱

資源簡介

蘇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期末復習提綱
第1章生物學——研究生命的科學
第1節  生物與生物學
1、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體。其基本特征有:①身體由許多細胞有序構成的(除病毒外);②需要攝入營養物質;③進行呼吸與排泄;④具有生長發育;⑤繁殖與遺傳變異現象;⑥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2、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
第2節  生物學的基本研究方法
1、觀察和實驗是科學探究最基本的方法(另外,還有調查、測量等方法)。科學觀察與日常觀察不同,進行科學觀察應該注意:要將全面觀察與重點觀察相結合;要按照從上到下、從前到后的順序進行觀察;要邊觀察邊思考。觀察時還要注意用準確的文字、照片或圖表等,將觀察的內容及時記錄下來。
2、進行觀察時,首先要根據觀察目的,仔細看一看觀察對象具有什么特征和特性。再根據觀察到的特征和特性對觀察對象作出分析、判斷。有時候觀察需要借助一定的儀器設備。如觀察微小的物體或物體上的微小特征,可以用放大鏡或顯微鏡。
3、實驗可以給研究者提供現象、數據等資料,是檢驗科學假設、形成科學理論的實踐基礎。進行實驗時,要注意如實地、及時地將觀察到的現象和數據記錄下來,以便以后進行分析。實驗時常需要使用一些器材。如試管、培養皿等。此外,安全也是實驗中必須要重視的方面。
4、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
①、主要結構
(1)目鏡、物鏡:目鏡是用左眼觀察的鏡頭,物鏡是接近物體的鏡頭。
(2)細準焦螺旋、粗準焦螺旋:細準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幅度較小,可以使物像更
清晰;粗準焦螺旋使鏡筒升降范圍較大 。
(3)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光圈,可以調節光線的強弱。
(4)反光鏡:一面是平面鏡(光線強時用),一面是凹面鏡(光線弱時用)。
②、使用方法
(1)正確使用方法:取鏡安放 對光 放置標本 觀察 收鏡 ;
收鏡時,先將切片從載物臺上取下收好,用紗布將顯微鏡外表擦拭干凈。將壓片夾轉向后方,反光鏡轉動到垂直方向。轉動轉換器,把兩個物鏡偏到兩旁,將鏡筒下降,然后按照取鏡時的拿法,將顯微鏡放進鏡箱,送回原處。
(2)顯微鏡中觀察的像:倒像,例如“上” “ ”
(3)放大倍數:目鏡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
(4)排除污點:先移動玻片標本,若污點跟著移動,則說明污點在玻片標本上。再轉動目鏡,若污點移動,則說明污點在目鏡上,若皆不動則說明污點在物鏡上。
(5)調節標本在視里中的位置:如果在視野中看到的像偏向左上方,則應把裝片繼續向左上方移動,才能使像在視野中央。(偏在哪,朝哪移。)
(6)顯微鏡鏡頭要用擦鏡紙擦(不能用紗布擦)。
(7)高倍鏡使用:先用低倍鏡對光,并調出清晰的物象,轉動轉換器,讓高倍鏡對準通光孔,轉動細準焦螺旋,將物象調清楚。低倍鏡轉成高倍鏡后,視野變暗,視野中的物象體積變大,細胞數量變少。
5、常用的玻片標本有三種:裝片(用生物整體,或從生物體上撕下或挑取的材料制成的玻片標本);切片(從生物體切取的薄片制成的玻片標本);涂片(液態的生物實驗材料涂在玻片上制成的玻片標本)。
6、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
第2章  生物與環境
第1節  生物生存的環境
1、生物的生存依賴環境:如“魚兒離不開水”;帝企鵝生存在寒冷的南極地區;雪蓮生存在海拔3000米的雪線上;珊瑚蟲主要生活在熱帶海洋的淺海區;亞洲象生活在亞洲的熱帶守區;駱駝生活在干旱的沙漠,有“沙漠之舟”的稱呼。
2、喬木:是主干明顯而直立的多年生木本植物。植株高大,分枝繁茂,形成樹冠,如香樟、楊、榆、松、杉等。
灌木:是無明顯主干的多年生木本植物。植株一般較矮小,近地面處常常枝干叢生,如迎春、紫荊、木槿、大葉黃楊等。
  第2節  環境影響生物的生存
1、環境因素:對于每個生物來說,除了它自身以外,周圍其他的一切因素構成了影響它的環境因素。這些環境因素可以是:陽光、空氣、水、土壤、溫度等非生物因素。也可以是由周圍其他生物構成的生物因素。
2、實驗常需要設置對照組。實驗中,除了要觀察的一個因素外,其他因素都必須相同的一組實驗,叫做對照實驗。對照組的結果可以與實驗組的結果進行比較。通常,實驗組進行實驗處理,對照組不作處理。在設置對照實驗時,除了準備研究的因素外,其他條件必須相同(也就是要遵循“單一變量原則”)。
3、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生存的影響:①“萬物生長靠太陽”,是環境因素陽光影響植物的生存;②大雨造成土壤水分過多而缺氧,蚯蚓爬到了地面上;是環境因素氧氣影響蚯蚓的生存;③橘樹不耐寒,適宜在溫暖的環境中生長;這是環境因素溫度影響植物的生存;④沙漠里缺水,不僅植物種類稀少,而且植株矮小、根系發達;這是環境因素水分影響植物的生存。⑤海洋中200米以下沒有植物生存是(光)對生物生存的影響;⑥我國從東到西,森林覆蓋率逐漸減少,是(水)對生物生存的影響。
4、生物因素對生物生存的影響  生物之間的關系有:種內斗爭;種內互助;種間互助;互利共生;競爭;捕食;寄生。如:①蝴蝶采花粉,蜜蜂采花蜜屬(種間互助);②螞蟻利用觸角將找到食物的信息遞給其他的螞蟻,屬(種內互助);③寄居蟹和海葵,屬(互利共生);④獅子捕食鹿,貓捉老鼠,屬(捕食關系); ⑤兩狗爭食,水稻與稗草爭養分,草原上的兔子與羊,都屬(競爭)關系;⑥菟絲子與大豆,血吸蟲與人,都屬(寄生)關系。
5、資料可以給我們提供信息和問題的答案。資料可以是:圖片、文字、數據、視頻等;對資料進行分析,可以獲得解決問題的答案,也可以發現新問題。
第3節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舉例如下:①森林能凈化空氣;②地衣( 植物界“拓荒者”)能分泌地衣酸,腐蝕巖石;③蚯蚓在土壤中鉆來鉆去,可以使土壤疏松,提高土壤的通氣和吸水能力;④“大樹底下好乘涼”;⑤苔蘚植物雖矮小,但能保持水土;⑥夾竹桃能夠吸收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⑦在沙地上植樹造林,可以防風固沙;⑧不同植被對空氣濕度的影響不同,灌木叢中空氣濕度最大,其次是草坪,裸地最小。
第4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只有適應環境才能生存下來,否則,就會被環境淘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不僅表現在形態和結構方面,還表現在生理和行為等各個方面。
2、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舉例如下:①仙人掌的葉變成刺狀,可以減少水分的散失。而綠色肥大的莖既能進行光合作用又能儲存水分。②獵豹有銳利的牙齒和尖銳的爪,能以極快的速度奔跑、捕捉獵物;③北極熊具有與冰雪相似的體色;④竹節蟲具有與樹枝相似的體形;⑤睡蓮在水下有長長的葉柄,能使葉漂浮在水面,并將葉吸收的空氣輸送到根部;⑥變色龍的體色可以隨環境變化;⑦黃蜂等昆蟲的鮮艷的顏色、毒蛇的斑紋是警戒色;⑧到了寒冬季節,樹葉紛紛落下,而柏樹卻四季常綠都是生物適應環境的表現。
第3章  生態系統和生物圈
第1節  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
1、在一定區域內,所有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2、
生態系統
3、由此可見,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沒有生產者,消費者就失去了食物和能量的來源;沒有分解者,動植物的遺體和排出的廢物就無法得到分解。
4、調查時,首先必須明確調查的目的,確定調查對象和調查內容。選擇合適的調查地點和時間,制訂調查方案。調查過程中要如實地做好記錄,對調查的結果要進行整理和分析。
5、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如農田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沙漠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其中,濕地生態系統稱為“地球之腎”,森林生態系統稱為“地球之肺”。
6、地球上生態系統的類型多種多樣,這些生態系統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著密切的聯系。
第2節   生物生存的家園——生物圈
1、生物圈是地球表面所有生物與它們所生存的環境共同構成的生態系統。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2、生物圈的范圍包括:大氣圈的下層;水圈;巖石圈的上層。
3、生物圈為我們提供了陽光、水、空氣、營養物質等生存條件。
4、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是人工生態系統,其中城市生態系統不是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它必須依賴周圍的多種生態系統。
5、從1996年起,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濕地日”。
第4章 綠色植物是有機物的生產者
第1節  植物的光合作用
綠色植物可以利用太陽提供的光能,在葉綠體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機物,
同時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藏在所合成的有機物里,并且釋放出氧氣,這個過程叫做光合作用。
公式如下:二氧化碳+水     有機物+氧氣
      (原料)            (產物)
(包括兩種變化:一是物質轉變即二氧化碳和水等簡單的無機物轉變成淀粉等復雜的有機物;二是能量轉變,即光能轉變在有機物里的化學能)。
2、光合作用實驗的幾個注意點:⑴暗處理:目的是輸走原有葉片中的有機物,以保證下面的實驗中形成的有機物是新產生的;⑵把葉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熱,是防止危險,因為酒精是易燃品;⑶沒有遮光的部分用碘酒處理呈現藍色;而遮光的部分無藍色。
3、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的主要器官。篩管是植物體內運輸有機物的通道;導管是植物體內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通道。
4、煤炭、石油和天燃氣等燃料里的能量,是億萬年前的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所積蓄的。
5、“合理密植”是提高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的重要措施。這樣做,可以充分利用光能進行“光合作用”。
6、綠色植物細胞中的葉綠體是有機物的“加工廠”。在葉綠體中含有能夠吸收光能的色素,其中最主要的色素是葉綠素,葉綠素使植物呈現綠色。
7、溫室內的“氣肥”是指“二氧化碳”氣體。 
第2節  綠色植物的生長需要水和無機鹽
1、土地常常被比喻為植物的“母親”。
2、人們根據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無機鹽種類和數量的不同,將水和各種不同比例的無機鹽配制成植物培養液,用來栽培植物,這種方法就是無土栽培。培養液和土壤溶液的主要成分是相似的。
3、能夠節省土地;培養出高品質的、符合人類需要的植物;有利于植物避免污染、害蟲的危害的栽培方法是指“無土栽培”。
4、無機鹽是植物生長不可缺少的物質,其中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植物缺少“氮”,葉色發黃;植物缺少“磷”,葉、莖呈“紫紅色”; 植物缺少“鉀”,葉子邊緣像火燒一樣。此外,植物的生長還需要一些其它的無機鹽,只不過需要的量很小,如“鐵”、“硼”,通常將這些無機鹽叫做“微量元素”。
5、植物根的功能是:①是固著植物體;②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滿足植物體生長的需要;③有的還具有儲藏、繁殖的功能。
6、植物需要的水和無機鹽是通過根從土壤中吸收來的。
7、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在根尖。根尖的結構包括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四部分。根毛集中生長在根尖的成熟區。故成熟區是植物根尖吸收水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8、水分總是從濃度低的地方向濃度高的地方流動。
9、1779年,荷蘭科學家J.英恩豪斯證明了只有植物的綠色部分在光下才能使空氣“變好”。即后來說的“光合作用”。
第5章 人體的物質和能量來源于食物
第1節  飲食與營養
1、取一些飯粒(或饅頭、面包的碎屑),放在載玻片上,滴上一滴碘酒。可見,有藍色出現。說明這些物質中含有淀粉。
2、蛋白質遇高溫會凝固成白色的固態物質。蛋白質直接燃燒時,還會散出臭味。
3、脂肪能在紙張、布匹等上面留下“油斑”。
4、營養物質
5、營養物質主要有:糖類、蛋白質、脂肪、水、無機鹽及維生素六大類。“膳食纖維”被人們認為是“第七類”營養物質。
6、人體內含量最多的營養物質是水。主要的供能物質是糖類。主要的儲藏能量的物質是脂肪。人體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細胞必不可少的物質。人體的生長發育、組織更新都離不開蛋白質。嬰兒缺少蛋白質,會得“大頭娃娃”病。
7、兒童時期缺少鈣,易患佝僂病。缺少碘,易患地方性甲狀腺腫(“大脖子病”)。缺少“鐵”
易患“貧血”。
8、糖類、脂肪、蛋白質是人體不可缺少的三類營養物質,都能提供能量。無機鹽和維生素在人體不能產生能量。能量的單位是焦耳(用j表示,kj為千焦)。
9、①缺少維生素A,易患夜盲癥,一到晚上,看不清東西。應多吃胡蘿卜、番茄、蛋黃等。②缺少維生素B1,患腳氣病。應多吃豌豆、菜豆、扁豆、花生及豬肉。③缺少維生素C,易患壞血病。應多吃新鮮的柑橘類水果及蔬菜。④缺少維生素D,易患軟骨病。應多吃蛋黃、魚肝油。
第2節  營養物質的作用
營養物質的作用:①營養物質構建我們的身體;②營養物質給我們提供能量;③營養物質維持生命和健康。
第3節  合理的膳食
1、全天熱量分配為:早餐占30%,午餐占40%,晚餐占30%。
2、科學的食譜既要比例適當,營養全面,又要注意熱量的合理分配。
3、合理膳食的原則:①主副食合理搭配;②粗細糧合理搭配;③葷素合理搭配;④三餐合理搭配;⑤飲食要定時定量。早餐要選擇熱量高的食物;午餐要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晚餐不宜進食過多的蛋白質和脂肪,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影響睡眠。
     第4節  人體對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1、人吃了食物后,食物中的蛋白質、糖類和脂肪等營養物質絕大多數不能被人體直接吸收。必須要經過消化的過程。
2、消化作用:使食物中的分子比較大、結構比較復雜的物質,轉變為分子比較小、結構比較簡單的物質,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
3、吸收:是指食物中的營養物質經過消化道壁進入血液的過程。
                                              
                                      5、為什么說小腸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答:因為小腸有如下的結構特點①小腸長約5~7米,是消化道最長的一段;②小腸內表面有大量的皺襞和絨毛,小腸絨毛中有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③小腸絨毛壁和毛細血管壁只由一層細胞構成,有利于營養物質的吸收。④小腸里有膽汁、胰液、腸液等消化液,有利于營養物質的消化與吸收。
6、在小腸里:糖類被徹底分解為葡萄糖;蛋白質被徹底分解為氨基酸;脂肪被徹底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
7、消化道的吸收情況:口腔、食道基本沒有吸收作用;胃能夠吸收少量的水、無機鹽和酒精;大腸能吸收少量的水、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小腸是人體的主要吸收器官,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等,以及大部分的水、無機鹽及維生素都是通過小腸吸收的。
8、暴飲暴食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①過量的食物刺激消化道,影響食物的磨碎;②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有限,不能消化過多的食物;③消化液被大量的食物沖淡,對食物的消化作用減弱。
9、牙齒是人體內最堅硬的器官。胃是人體內最膨大的器官。肝臟是人體內最大的消化腺。第6章  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
第1節  食物鏈
1、在一定區域內,各種生物之間由于食物關系所形成的聯系,叫做食物鏈。
2、食物鏈具有如下特點:①食物鏈通常由綠色植物開始;②位于食物鏈的第2個環節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動物;③位于食物鏈其他環節的生物大多是肉食性動物。
3、啄木鳥被人們稱作為“森林醫生”;貓頭鷹被人們稱為“農田衛士”。
4、從食物鏈得到啟發:利用害蟲的天敵對農林害蟲進行防治的方法叫做“生物防治”。
第2節  食物網
1、將食物鏈中的相同的生物重疊起來,各條食物鏈就相互交叉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復雜的網狀結構,這個網狀結構叫做食物網。
2、幾乎所有的生態系統所需的能量最終都來源于太陽。綠色植物是生產者,是生態系統中動物的最終食物來源。
3、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然后通過食物鏈(網)傳遞給消費者、分解者,在這個過程中進行著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
4、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是沿著食物鏈(網)逐級傳遞的。
5、能量在食物鏈(網)中的流動,總是遵循這樣的規律:從綠色植物開始,流向植食性動物,再流向肉食性動物。
6、“打狼”的故事,使鹿群的數量先增多,而后又減少。(“打狼”使食物鏈:草→鹿→狼受破壞)
7、在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中,處在每一個環節上的生物都很重要,而且它們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有時一種生物消失,就會使這個食物鏈中斷,使捕食這種生物的生物數量銳減,甚至消失,從而影響整個食物鏈和食物網,甚至危及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
8、有害物質通過食物鏈積累:即最頂端的動物中有害物質的濃度最大。
9、外來物種主要有:食人鯧、大米草、水葫蘆、牛蛙等會影響生態系統。
第7章  能量的釋放與呼吸
第1節  能量的釋放與利用
1、每分鐘的呼吸次數叫做呼吸頻率。
2、呼吸是生命的標志。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機物+氧氣
3、英國化學家法拉第把呼吸作用比喻為“生命的燃燒現象”。生物體在呼吸作用過程中產生的能量,一部分以熱能的形式釋放出來,另一部分以化學能的形式貯存在一種叫做ATP(三磷酸腺苷)的物質中。
4、能量的利用:生物體在呼吸作用中釋放的熱能可以用來維持體溫,如人、哺乳動物的、鳥類等恒溫動物維持體溫的恒定;而ATP既像一個能量“貯存庫”,又像一個能量“傳遞員”,直接提供維持生物體各項生命活動的能量。
第2節  人體的呼吸
1、呼吸系統包括呼吸道和肺兩部分。呼吸道是指:鼻、咽、喉、氣管、支氣管。肺是重要的呼吸器官,是氣體交換的場所。
2、為什么說肺是主要的呼吸器官,是氣體交換的場所?
答:①肺泡總數達到7億個;②每個肺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層細胞構成;③外面包繞著毛細血管。這種結構有利于氣體交換。
3、進入肺內的氣體變得清潔、溫暖、濕潤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鼻腔前部叢生鼻毛,內表面有鼻黏膜,能分泌黏液,鼻黏膜內還分布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當用鼻呼吸時,鼻毛能濾去空氣中的灰塵。②毛細血管能使寒冷的空氣變暖,③黏液不僅能使空氣變得濕潤,同時粘住了空氣中的灰塵和細菌,使空氣變得溫暖、濕潤和清潔。
4、肋間肌和膈肌有規律的收縮和舒張,有助于胸廓容積的擴大和縮小,這就形成了呼吸。呼吸運動包括呼氣和吸氣兩個過程。
5、呼氣時,肋間外肌和膈肌都舒張,肋骨下降,胸廓容積縮小,肺內氣體排出體外。吸氣時,肋間外肌和膈肌都收縮,肋骨上升,胸廓容積擴大,外界空氣進入肺。
6、氣體交換是由于氣體的擴散作用。
7、人體內氣體交換的過程?
答:①氣體能夠交換是由于氣體的擴散作用,即從濃度大的地方向濃度小的地方擴散,直到兩邊濃度相等為止。②人體內的氣體交換也是通過氣體的擴散作用來完成的。由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只有一層細胞,所以氣體能夠迅速擴散。③吸氣時,進入肺泡的氧穿過肺泡壁及纏繞在肺泡壁上的毛細血管壁進入血液;血液流動將氧帶到身體的各個組織細胞。而組織細胞利用氧分解有機物,產生的二氧化碳進入血液,當血液流經肺部毛細血管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穿過毛細血管壁和肺泡壁進入肺泡,再通過呼氣排出體外。
8、肺活量是人體呼吸功能的重要指標,肺活量的大小說明了一個人的肺部換氣能力,它反映了呼吸器官的最大工作能力。多次測量時,以最大值作為一個人的肺活量。
9、植物體沒有專門的呼吸器官。所有活著的部位都能進行呼吸作用。在萌發的種子、幼小的果實、生長旺盛的葉片里呼吸作用最為顯著。大氣中的氧和植物體產生的二氧化碳主要從葉片的氣孔進出。
10、痰是在人體的氣管中產生的。
11、肌肉細胞在無氧呼吸時產生乳酸,當它積累過多時,人就會感到四肢乏力和酸脹。酵母菌在沒有氧的條件下進行呼吸,可以將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也叫做發酵。
12、ATP是存在于生物體內的一種含有高能量的物質,是生物體進行各種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
13、糧食的貯藏方法:①把糧食曬干;②應選擇通風良好、干燥的倉庫;③低溫儲藏,能抑制糧食的呼吸作用。
蘇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期末復習提綱
第1章生物學——研究生命的科學
第1節  生物與生物學
1、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體。其基本特征有:①身體由許多細胞有序構成的(除病毒外);②需要攝入營養物質;③進行呼吸與排泄;④具有生長發育;⑤繁殖與遺傳變異現象;⑥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2、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
第2節  生物學的基本研究方法
1、觀察和實驗是科學探究最基本的方法(另外,還有調查、測量等方法)。科學觀察與日常觀察不同,進行科學觀察應該注意:要將全面觀察與重點觀察相結合;要按照從上到下、從前到后的順序進行觀察;要邊觀察邊思考。觀察時還要注意用準確的文字、照片或圖表等,將觀察的內容及時記錄下來。
2、進行觀察時,首先要根據觀察目的,仔細看一看觀察對象具有什么特征和特性。再根據觀察到的特征和特性對觀察對象作出分析、判斷。有時候觀察需要借助一定的儀器設備。如觀察微小的物體或物體上的微小特征,可以用放大鏡或顯微鏡。
3、實驗可以給研究者提供現象、數據等資料,是檢驗科學假設、形成科學理論的實踐基礎。進行實驗時,要注意如實地、及時地將觀察到的現象和數據記錄下來,以便以后進行分析。實驗時常需要使用一些器材。如試管、培養皿等。此外,安全也是實驗中必須要重視的方面。
4、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
①、主要結構
(1)目鏡、物鏡:目鏡是用左眼觀察的鏡頭,物鏡是接近物體的鏡頭。
(2)細準焦螺旋、粗準焦螺旋:細準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幅度較小,可以使物像更
清晰;粗準焦螺旋使鏡筒升降范圍較大 。
(3)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光圈,可以調節光線的強弱。
(4)反光鏡:一面是平面鏡(光線強時用),一面是凹面鏡(光線弱時用)。
②、使用方法
(1)正確使用方法:取鏡安放 對光 放置標本 觀察 收鏡 ;
收鏡時,先將切片從載物臺上取下收好,用紗布將顯微鏡外表擦拭干凈。將壓片夾轉向后方,反光鏡轉動到垂直方向。轉動轉換器,把兩個物鏡偏到兩旁,將鏡筒下降,然后按照取鏡時的拿法,將顯微鏡放進鏡箱,送回原處。
(2)顯微鏡中觀察的像:倒像,例如“上” “ ”
(3)放大倍數:目鏡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
(4)排除污點:先移動玻片標本,若污點跟著移動,則說明污點在玻片標本上。再轉動目鏡,若污點移動,則說明污點在目鏡上,若皆不動則說明污點在物鏡上。
(5)調節標本在視里中的位置:如果在視野中看到的像偏向左上方,則應把裝片繼續向左上方移動,才能使像在視野中央。(偏在哪,朝哪移。)
(6)顯微鏡鏡頭要用擦鏡紙擦(不能用紗布擦)。
(7)高倍鏡使用:先用低倍鏡對光,并調出清晰的物象,轉動轉換器,讓高倍鏡對準通光孔,轉動細準焦螺旋,將物象調清楚。低倍鏡轉成高倍鏡后,視野變暗,視野中的物象體積變大,細胞數量變少。
5、常用的玻片標本有三種:裝片(用生物整體,或從生物體上撕下或挑取的材料制成的玻片標本);切片(從生物體切取的薄片制成的玻片標本);涂片(液態的生物實驗材料涂在玻片上制成的玻片標本)。
6、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
第2章  生物與環境
第1節  生物生存的環境
1、生物的生存依賴環境:如“魚兒離不開水”;帝企鵝生存在寒冷的南極地區;雪蓮生存在海拔3000米的雪線上;珊瑚蟲主要生活在熱帶海洋的淺海區;亞洲象生活在亞洲的熱帶守區;駱駝生活在干旱的沙漠,有“沙漠之舟”的稱呼。
2、喬木:是主干明顯而直立的多年生木本植物。植株高大,分枝繁茂,形成樹冠,如香樟、楊、榆、松、杉等。
灌木:是無明顯主干的多年生木本植物。植株一般較矮小,近地面處常常枝干叢生,如迎春、紫荊、木槿、大葉黃楊等。
  第2節  環境影響生物的生存
1、環境因素:對于每個生物來說,除了它自身以外,周圍其他的一切因素構成了影響它的環境因素。這些環境因素可以是:陽光、空氣、水、土壤、溫度等非生物因素。也可以是由周圍其他生物構成的生物因素。
2、實驗常需要設置對照組。實驗中,除了要觀察的一個因素外,其他因素都必須相同的一組實驗,叫做對照實驗。對照組的結果可以與實驗組的結果進行比較。通常,實驗組進行實驗處理,對照組不作處理。在設置對照實驗時,除了準備研究的因素外,其他條件必須相同(也就是要遵循“單一變量原則”)。
3、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生存的影響:①“萬物生長靠太陽”,是環境因素陽光影響植物的生存;②大雨造成土壤水分過多而缺氧,蚯蚓爬到了地面上;是環境因素氧氣影響蚯蚓的生存;③橘樹不耐寒,適宜在溫暖的環境中生長;這是環境因素溫度影響植物的生存;④沙漠里缺水,不僅植物種類稀少,而且植株矮小、根系發達;這是環境因素水分影響植物的生存。⑤海洋中200米以下沒有植物生存是(光)對生物生存的影響;⑥我國從東到西,森林覆蓋率逐漸減少,是(水)對生物生存的影響。
4、生物因素對生物生存的影響  生物之間的關系有:種內斗爭;種內互助;種間互助;互利共生;競爭;捕食;寄生。如:①蝴蝶采花粉,蜜蜂采花蜜屬(種間互助);②螞蟻利用觸角將找到食物的信息遞給其他的螞蟻,屬(種內互助);③寄居蟹和海葵,屬(互利共生);④獅子捕食鹿,貓捉老鼠,屬(捕食關系); ⑤兩狗爭食,水稻與稗草爭養分,草原上的兔子與羊,都屬(競爭)關系;⑥菟絲子與大豆,血吸蟲與人,都屬(寄生)關系。
5、資料可以給我們提供信息和問題的答案。資料可以是:圖片、文字、數據、視頻等;對資料進行分析,可以獲得解決問題的答案,也可以發現新問題。
第3節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舉例如下:①森林能凈化空氣;②地衣( 植物界“拓荒者”)能分泌地衣酸,腐蝕巖石;③蚯蚓在土壤中鉆來鉆去,可以使土壤疏松,提高土壤的通氣和吸水能力;④“大樹底下好乘涼”;⑤苔蘚植物雖矮小,但能保持水土;⑥夾竹桃能夠吸收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⑦在沙地上植樹造林,可以防風固沙;⑧不同植被對空氣濕度的影響不同,灌木叢中空氣濕度最大,其次是草坪,裸地最小。
第4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只有適應環境才能生存下來,否則,就會被環境淘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不僅表現在形態和結構方面,還表現在生理和行為等各個方面。
2、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舉例如下:①仙人掌的葉變成刺狀,可以減少水分的散失。而綠色肥大的莖既能進行光合作用又能儲存水分。②獵豹有銳利的牙齒和尖銳的爪,能以極快的速度奔跑、捕捉獵物;③北極熊具有與冰雪相似的體色;④竹節蟲具有與樹枝相似的體形;⑤睡蓮在水下有長長的葉柄,能使葉漂浮在水面,并將葉吸收的空氣輸送到根部;⑥變色龍的體色可以隨環境變化;⑦黃蜂等昆蟲的鮮艷的顏色、毒蛇的斑紋是警戒色;⑧到了寒冬季節,樹葉紛紛落下,而柏樹卻四季常綠都是生物適應環境的表現。
第3章  生態系統和生物圈
第1節  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
1、在一定區域內,所有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2、
生態系統
3、由此可見,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沒有生產者,消費者就失去了食物和能量的來源;沒有分解者,動植物的遺體和排出的廢物就無法得到分解。
4、調查時,首先必須明確調查的目的,確定調查對象和調查內容。選擇合適的調查地點和時間,制訂調查方案。調查過程中要如實地做好記錄,對調查的結果要進行整理和分析。
5、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如農田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沙漠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其中,濕地生態系統稱為“地球之腎”,森林生態系統稱為“地球之肺”。
6、地球上生態系統的類型多種多樣,這些生態系統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著密切的聯系。
第2節   生物生存的家園——生物圈
1、生物圈是地球表面所有生物與它們所生存的環境共同構成的生態系統。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2、生物圈的范圍包括:大氣圈的下層;水圈;巖石圈的上層。
3、生物圈為我們提供了陽光、水、空氣、營養物質等生存條件。
4、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是人工生態系統,其中城市生態系統不是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它必須依賴周圍的多種生態系統。
5、從1996年起,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濕地日”。
第4章 綠色植物是有機物的生產者
第1節  植物的光合作用
綠色植物可以利用太陽提供的光能,在葉綠體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機物,
同時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藏在所合成的有機物里,并且釋放出氧氣,這個過程叫做光合作用。
公式如下:二氧化碳+水     有機物+氧氣
      (原料)            (產物)
(包括兩種變化:一是物質轉變即二氧化碳和水等簡單的無機物轉變成淀粉等復雜的有機物;二是能量轉變,即光能轉變在有機物里的化學能)。
2、光合作用實驗的幾個注意點:⑴暗處理:目的是輸走原有葉片中的有機物,以保證下面的實驗中形成的有機物是新產生的;⑵把葉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熱,是防止危險,因為酒精是易燃品;⑶沒有遮光的部分用碘酒處理呈現藍色;而遮光的部分無藍色。
3、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的主要器官。篩管是植物體內運輸有機物的通道;導管是植物體內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通道。
4、煤炭、石油和天燃氣等燃料里的能量,是億萬年前的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所積蓄的。
5、“合理密植”是提高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的重要措施。這樣做,可以充分利用光能進行“光合作用”。
6、綠色植物細胞中的葉綠體是有機物的“加工廠”。在葉綠體中含有能夠吸收光能的色素,其中最主要的色素是葉綠素,葉綠素使植物呈現綠色。
7、溫室內的“氣肥”是指“二氧化碳”氣體。 
第2節  綠色植物的生長需要水和無機鹽
1、土地常常被比喻為植物的“母親”。
2、人們根據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無機鹽種類和數量的不同,將水和各種不同比例的無機鹽配制成植物培養液,用來栽培植物,這種方法就是無土栽培。培養液和土壤溶液的主要成分是相似的。
3、能夠節省土地;培養出高品質的、符合人類需要的植物;有利于植物避免污染、害蟲的危害的栽培方法是指“無土栽培”。
4、無機鹽是植物生長不可缺少的物質,其中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植物缺少“氮”,葉色發黃;植物缺少“磷”,葉、莖呈“紫紅色”; 植物缺少“鉀”,葉子邊緣像火燒一樣。此外,植物的生長還需要一些其它的無機鹽,只不過需要的量很小,如“鐵”、“硼”,通常將這些無機鹽叫做“微量元素”。
5、植物根的功能是:①是固著植物體;②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滿足植物體生長的需要;③有的還具有儲藏、繁殖的功能。
6、植物需要的水和無機鹽是通過根從土壤中吸收來的。
7、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在根尖。根尖的結構包括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四部分。根毛集中生長在根尖的成熟區。故成熟區是植物根尖吸收水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8、水分總是從濃度低的地方向濃度高的地方流動。
9、1779年,荷蘭科學家J.英恩豪斯證明了只有植物的綠色部分在光下才能使空氣“變好”。即后來說的“光合作用”。
第5章 人體的物質和能量來源于食物
第1節  飲食與營養
1、取一些飯粒(或饅頭、面包的碎屑),放在載玻片上,滴上一滴碘酒。可見,有藍色出現。說明這些物質中含有淀粉。
2、蛋白質遇高溫會凝固成白色的固態物質。蛋白質直接燃燒時,還會散出臭味。
3、脂肪能在紙張、布匹等上面留下“油斑”。
4、營養物質
5、營養物質主要有:糖類、蛋白質、脂肪、水、無機鹽及維生素六大類。“膳食纖維”被人們認為是“第七類”營養物質。
6、人體內含量最多的營養物質是水。主要的供能物質是糖類。主要的儲藏能量的物質是脂肪。人體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細胞必不可少的物質。人體的生長發育、組織更新都離不開蛋白質。嬰兒缺少蛋白質,會得“大頭娃娃”病。
7、兒童時期缺少鈣,易患佝僂病。缺少碘,易患地方性甲狀腺腫(“大脖子病”)。缺少“鐵”
易患“貧血”。
8、糖類、脂肪、蛋白質是人體不可缺少的三類營養物質,都能提供能量。無機鹽和維生素在人體不能產生能量。能量的單位是焦耳(用j表示,kj為千焦)。
9、①缺少維生素A,易患夜盲癥,一到晚上,看不清東西。應多吃胡蘿卜、番茄、蛋黃等。②缺少維生素B1,患腳氣病。應多吃豌豆、菜豆、扁豆、花生及豬肉。③缺少維生素C,易患壞血病。應多吃新鮮的柑橘類水果及蔬菜。④缺少維生素D,易患軟骨病。應多吃蛋黃、魚肝油。
第2節  營養物質的作用
營養物質的作用:①營養物質構建我們的身體;②營養物質給我們提供能量;③營養物質維持生命和健康。
第3節  合理的膳食
1、全天熱量分配為:早餐占30%,午餐占40%,晚餐占30%。
2、科學的食譜既要比例適當,營養全面,又要注意熱量的合理分配。
3、合理膳食的原則:①主副食合理搭配;②粗細糧合理搭配;③葷素合理搭配;④三餐合理搭配;⑤飲食要定時定量。早餐要選擇熱量高的食物;午餐要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晚餐不宜進食過多的蛋白質和脂肪,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影響睡眠。
     第4節  人體對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1、人吃了食物后,食物中的蛋白質、糖類和脂肪等營養物質絕大多數不能被人體直接吸收。必須要經過消化的過程。
2、消化作用:使食物中的分子比較大、結構比較復雜的物質,轉變為分子比較小、結構比較簡單的物質,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
3、吸收:是指食物中的營養物質經過消化道壁進入血液的過程。
                                              
                                      5、為什么說小腸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答:因為小腸有如下的結構特點①小腸長約5~7米,是消化道最長的一段;②小腸內表面有大量的皺襞和絨毛,小腸絨毛中有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③小腸絨毛壁和毛細血管壁只由一層細胞構成,有利于營養物質的吸收。④小腸里有膽汁、胰液、腸液等消化液,有利于營養物質的消化與吸收。
6、在小腸里:糖類被徹底分解為葡萄糖;蛋白質被徹底分解為氨基酸;脂肪被徹底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
7、消化道的吸收情況:口腔、食道基本沒有吸收作用;胃能夠吸收少量的水、無機鹽和酒精;大腸能吸收少量的水、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小腸是人體的主要吸收器官,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等,以及大部分的水、無機鹽及維生素都是通過小腸吸收的。
8、暴飲暴食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①過量的食物刺激消化道,影響食物的磨碎;②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有限,不能消化過多的食物;③消化液被大量的食物沖淡,對食物的消化作用減弱。
9、牙齒是人體內最堅硬的器官。胃是人體內最膨大的器官。肝臟是人體內最大的消化腺。第6章  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
第1節  食物鏈
1、在一定區域內,各種生物之間由于食物關系所形成的聯系,叫做食物鏈。
2、食物鏈具有如下特點:①食物鏈通常由綠色植物開始;②位于食物鏈的第2個環節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動物;③位于食物鏈其他環節的生物大多是肉食性動物。
3、啄木鳥被人們稱作為“森林醫生”;貓頭鷹被人們稱為“農田衛士”。
4、從食物鏈得到啟發:利用害蟲的天敵對農林害蟲進行防治的方法叫做“生物防治”。
第2節  食物網
1、將食物鏈中的相同的生物重疊起來,各條食物鏈就相互交叉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復雜的網狀結構,這個網狀結構叫做食物網。
2、幾乎所有的生態系統所需的能量最終都來源于太陽。綠色植物是生產者,是生態系統中動物的最終食物來源。
3、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然后通過食物鏈(網)傳遞給消費者、分解者,在這個過程中進行著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
4、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是沿著食物鏈(網)逐級傳遞的。
5、能量在食物鏈(網)中的流動,總是遵循這樣的規律:從綠色植物開始,流向植食性動物,再流向肉食性動物。
6、“打狼”的故事,使鹿群的數量先增多,而后又減少。(“打狼”使食物鏈:草→鹿→狼受破壞)
7、在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中,處在每一個環節上的生物都很重要,而且它們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有時一種生物消失,就會使這個食物鏈中斷,使捕食這種生物的生物數量銳減,甚至消失,從而影響整個食物鏈和食物網,甚至危及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
8、有害物質通過食物鏈積累:即最頂端的動物中有害物質的濃度最大。
9、外來物種主要有:食人鯧、大米草、水葫蘆、牛蛙等會影響生態系統。
第7章  能量的釋放與呼吸
第1節  能量的釋放與利用
1、每分鐘的呼吸次數叫做呼吸頻率。
2、呼吸是生命的標志。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機物+氧氣
3、英國化學家法拉第把呼吸作用比喻為“生命的燃燒現象”。生物體在呼吸作用過程中產生的能量,一部分以熱能的形式釋放出來,另一部分以化學能的形式貯存在一種叫做ATP(三磷酸腺苷)的物質中。
4、能量的利用:生物體在呼吸作用中釋放的熱能可以用來維持體溫,如人、哺乳動物的、鳥類等恒溫動物維持體溫的恒定;而ATP既像一個能量“貯存庫”,又像一個能量“傳遞員”,直接提供維持生物體各項生命活動的能量。
第2節  人體的呼吸
1、呼吸系統包括呼吸道和肺兩部分。呼吸道是指:鼻、咽、喉、氣管、支氣管。肺是重要的呼吸器官,是氣體交換的場所。
2、為什么說肺是主要的呼吸器官,是氣體交換的場所?
答:①肺泡總數達到7億個;②每個肺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層細胞構成;③外面包繞著毛細血管。這種結構有利于氣體交換。
3、進入肺內的氣體變得清潔、溫暖、濕潤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鼻腔前部叢生鼻毛,內表面有鼻黏膜,能分泌黏液,鼻黏膜內還分布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當用鼻呼吸時,鼻毛能濾去空氣中的灰塵。②毛細血管能使寒冷的空氣變暖,③黏液不僅能使空氣變得濕潤,同時粘住了空氣中的灰塵和細菌,使空氣變得溫暖、濕潤和清潔。
4、肋間肌和膈肌有規律的收縮和舒張,有助于胸廓容積的擴大和縮小,這就形成了呼吸。呼吸運動包括呼氣和吸氣兩個過程。
5、呼氣時,肋間外肌和膈肌都舒張,肋骨下降,胸廓容積縮小,肺內氣體排出體外。吸氣時,肋間外肌和膈肌都收縮,肋骨上升,胸廓容積擴大,外界空氣進入肺。
6、氣體交換是由于氣體的擴散作用。
7、人體內氣體交換的過程?
答:①氣體能夠交換是由于氣體的擴散作用,即從濃度大的地方向濃度小的地方擴散,直到兩邊濃度相等為止。②人體內的氣體交換也是通過氣體的擴散作用來完成的。由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只有一層細胞,所以氣體能夠迅速擴散。③吸氣時,進入肺泡的氧穿過肺泡壁及纏繞在肺泡壁上的毛細血管壁進入血液;血液流動將氧帶到身體的各個組織細胞。而組織細胞利用氧分解有機物,產生的二氧化碳進入血液,當血液流經肺部毛細血管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穿過毛細血管壁和肺泡壁進入肺泡,再通過呼氣排出體外。
8、肺活量是人體呼吸功能的重要指標,肺活量的大小說明了一個人的肺部換氣能力,它反映了呼吸器官的最大工作能力。多次測量時,以最大值作為一個人的肺活量。
9、植物體沒有專門的呼吸器官。所有活著的部位都能進行呼吸作用。在萌發的種子、幼小的果實、生長旺盛的葉片里呼吸作用最為顯著。大氣中的氧和植物體產生的二氧化碳主要從葉片的氣孔進出。
10、痰是在人體的氣管中產生的。
11、肌肉細胞在無氧呼吸時產生乳酸,當它積累過多時,人就會感到四肢乏力和酸脹。酵母菌在沒有氧的條件下進行呼吸,可以將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也叫做發酵。
12、ATP是存在于生物體內的一種含有高能量的物質,是生物體進行各種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
13、糧食的貯藏方法:①把糧食曬干;②應選擇通風良好、干燥的倉庫;③低溫儲藏,能抑制糧食的呼吸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黔东| 保德县| 蓝山县| 曲周县| 贡嘎县| 襄垣县| 阿拉善右旗| 思茅市| 雷山县| 胶南市| 额济纳旗| 台东市| 会理县| 溧水县| 嘉义县| 登封市| 梅河口市| 佛冈县| 呼和浩特市| 天全县| 五大连池市| 海兴县| 密云县| 司法| 安新县| 稷山县| 石林| 房产| 册亨县| 丰城市| 龙江县| 高雄市| 陆河县| 长治县| 石门县| 台中县| 天津市| 乌拉特中旗| 宜都市| 蒙城县| 玉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