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題目 第10課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 課型 新課課時 一課時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以及所引起的生產關系的深刻變化,理解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及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深遠影響 。素養目標 唯物史觀 能夠將唯物史運用于歷史學習、探究中,并將其作為認識和解決現實問題的指導思想。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等理論知識的運用。時空觀念 分析18世紀中期英國率先出現工業革命的原因。史料實證 通過數據和圖文,分析工業革命在不同領域和不同空間帶來的不同影響,理解工業革命的作用的雙重性。歷史解釋 能夠對所學內容中的歷史結論加以分析。嘗試從歷史的角度解釋現實問題。家國情懷 能夠把握世界歷史發展的進步歷程,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能夠表現出對歷史的反思,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教學重點 理解兩次工業革命產生的歷史原因和歷史條件,比較兩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教學難點 理解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行成及對人類生活的深遠影響。教法 講授法,多媒體教學法,問題教學法學法 自主合作與合作探究相結合教學過程(第1課時) 二次備課課前預習 完成課時練P43-44自主學習導入設計 用《英國水晶宮世界博覽會》視頻導入,視頻中英國國王口中重復的“榮光”有何深意?自主探究(點撥提升(成果展示) 一、依據以下材料并結合所學,簡析工業革命為何英國是先驅?君主立憲制 圈地運動殖民擴張 手工工場科學技術1.政治: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和發展,提供了穩定的政局和政治保障。2.經濟:①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充足自由勞動力和國內市場;②殖民擴張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擁有廣闊的海外市場和廉價的原材料。③手工工場發展為技術改革和機器發明提供了條件。3.科技: 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結論:“就某一方面條件,或某些條件來說,在歐洲大陸也有比英國更好的國家——如荷蘭和法國,但是沒有哪個國家具有英國這樣好的綜合條件。” ——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過渡:市場總是在擴大,需求總是在增加……于是,蒸汽和機器引起了工業生產的革命。 ——馬克思、恩格斯二、兩次工業革命的進程第一次工業革命(1760S-1840S)1.開始:棉紡織技術革新 多媒體出示相關圖片飛梭是一種提高織布速度的織布工具,飛梭不是真正的機器,第一臺真正的機器是珍妮紡紗機。珍妮紡紗機的出現是棉紡織也第一項具有深遠影響的發明,使紡紗效率提高了40倍以上。工廠制出現最初人們是使用人力與畜力推動機器,人們很早就知道使用水力,所以機器很快就改用水力來驅動。水力的動力遠超人力與畜力,可以帶動很多機器,于是第一座水力紡紗場出現了,它是1771年阿克萊特在曼徹斯特建立的。3.動力技術革新 然而,水力的使用也很不方便,人們不得不尋找新的方便的動力。蒸汽動力進入人們的視線。瓦特經過多年的研究,對已有的蒸汽機進行了多次改進,特別是將動力輸出端的直線運動轉變為連續而均勻的圓周運動(或稱“旋轉運動"),可以驅動其他機械裝置工作,他發明的這種蒸汽機稱為“復動蒸汽機”或“聯動式蒸汽機”,適用于各種工廠生產,具有效車高和運行安全等特點,被譽為“萬能蒸汽機”。⑷機器制造業的機械化,英國完成工業革命瓦特蒸汽機擺脫了對河流等地理條件的依賴,大大推動了其他部機器的發明和使用,特別是帶來了交通運輸業的革命。煤炭首先為這個新的驅動力提供了能源。19世紀中期 ,英國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成為當時唯一的工業國家,奠定了“世界工廠”的地位。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從英國逐漸擴展到歐洲大陸和北美,從大西洋兩岸逐步深入內陸,形成持續不斷的輻射效應。各國政府通過多種形式推動工業革命縱深發展。更重要的師,很快出現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把工業革命推向一個新的階段。(二)第二次工業革命1.背景“蒸汽機的吼聲使歐、北美、亞三大洲發生變革,以改革或革命的方式建立了強有力的政權,勞動力被大量解放出來;蒸汽機造就大量財富,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原料、市場均來自遙遠的地區;蒸汽機激發了人的需求,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 ——摘自王斯德《世界近代史》①經濟:各國政府通過稅收、立法、直接投資等方式推動工業發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②政局:19世紀中后期,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發展;③科學:自然科學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2.成就1.電的廣泛使用師: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表現為電力技術的廣泛開發和運用,電力成為補充、取代蒸汽的新動力,人類進入“電氣時代”。2.內燃機的創制和應用內燃即的創新和應用,帶來更敏捷的動力,汽車、飛機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應運而生,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最具深遠影響的成就。3.化學工業興起, 石油工業獲得發展化學工業的興起令人矚目,人們不僅用化學方法加工原料,而且采用合成方法制造新的材料,石油化工業獲得發展。4.舊產業部門改造通過新技術改造的舊部門,如煉鋼、紡織、采煤、機器制造和鐵路運輸等,也煥發出新的活力。合作探究(點撥提升(成果展示) 合作探究一、比較兩次工業革命的不同內 容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不同點發明者工匠、技師科學家、工程師發明基礎生產實踐的總結自然科學成果時 間1760s--19世紀中期英開始--法美結束 19世紀中期 德俄日開始19世紀末20世紀初范 圍英國—法美—德俄日同時開始于幾國開始部門棉紡織---輕工業電力---重工業第一次工業革命: 發明者多為工匠、技師,主要在勞動經驗總結的基礎上進行。 由一國優先發展 由棉紡織開始,以輕工業為主 出現近代工廠第二次工業革命: 發明者多為科學家,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 幾乎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范圍廣、規模大、進展迅速。 以重工業、電力工業、化學工業為主 出現壟斷組織合作探究二、工業革命的影響(一)積極影響工人眼中的城市 19世紀末的美國紐約街頭生產力:工業革命使生產力大發展,給實現了工業化的各國帶來了空前的經濟繁榮。工人的工作場所 標準石油公司瘋狂并購其他公司2.生產組織:工業革命使生產組織與管理方式發生重大變革,資本主義大工廠制度建立,壟斷組織出現。新生的工業成長起來,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廠代替了作坊,從而把中等階級的勞動分子變成工人無產者,大商人變成了廠主;它排擠了小資產階級,并把民間的一切差別化為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對立。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3.階級結構: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逐漸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中間階層的力量也開始發展。4.社會生活: ①城市化進程加快; ②人們的物質生活有所改善; ③人們的文化素養得到提高; ④女性社會地位提高; ⑤人口增加明顯。 5.世界市場: 工業革命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緊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消極影響發動機一開始,人們就必須工作——男人、女人和孩子們都一起被套在鋼鐵和蒸汽的軛具下。動物機器…被緊緊地拴在不知痛苦和不知疲勞的鋼鐵機器上。 ——《受雇于曼徹斯特棉紡工廠的操作人工能窮和紡從工同生廠個時員的精神和身體狀況》1.“城市病”:導致了社會貧富分化加劇、工人居住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疾病與犯罪等一系列社會問題;2.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繼續向世界各地大肆擴張。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練習檢測 1.曾有評論謂:“毛紡已無影無蹤,麻紡也差不多;普遍使用的原料都變成棉花,棉花,還是棉花。棉花成了傳說中吃光所有羊的“披著羊皮的狼’。”下列項中,與之相關的說法正確的是A.飛梭的發明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B.珍妮紡紗機的出現確立了新的生產組織形式C.棉紡織技術革新推動了工業的發展D.水力紡紗機的發明解決了棉紗產量與質量的沖突 2.英國女演員弗朗絲 金伯爾對幼年(1830年)搭乘的一種新式交通工具,曾有如下描述:“現在我們以它的最高速度——每小時30英里(48公里)——出發,它比鳥的飛翔速度還要快。你難以想象切開空氣向前奔跑的感覺是怎樣的——它的運動也十分平穩。”據此判斷,這種新式交通工具是A.帆船 B.蒸汽機車 C.飛機 D.汽車3.1873年12月,英國倫敦出現了持續一周的大霧,許多人有強烈的窒息感,約有1150人在此次毒霧中喪生。當時來到倫敦的一位作家在給友人的信中抱怨:“我本應繼續在倫敦演講,但霧快要捏碎我的心臟。”這位作家的抱怨A.源于機器大工業生產活動 B.揭露了壟斷資本主義罪惡C.表現出西方社會精神危機 D.是由于汽車尾氣污染環境課堂小結 工業革命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推動人類歷史進程的發展,使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緊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工業革命提供的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繼續向世界各地大肆擴張。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壟斷階段,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板書設計 10.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一、工業革命的背景 二、兩次工業革命的進程 三、工業革命的深遠影響 作業設計 概括兩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完成第10課課時評價作業。教學反思 課堂容量較大,在升華的啟示類開放性試題的處理上稍急,沒有實踐學生思維和表達在課堂上的碰撞。唯物史觀理論較抽象,本課只是一個史例呈現,還需要使用不同的案例,讓學生體現馬克思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性認識,讓其可以成為學生認識、解讀歷史的原則和工具。1771年,阿克萊特開辦第一家水力紡紗廠珍妮機飛梭PAGE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